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文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土葬这种丧葬形式?

回答
问到“为什么大部分文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土葬这种丧葬形式?”这个问题,其实要刨根究底,就得从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和认知开始聊起。这可不是什么“AI”就能一笔带过的,这里面承载了人类的历史、文化、信仰,以及与自然最直接的互动。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最本能的“回归”与“安息”

想一想,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从哪来?最终又回到哪去?我们的身体是由泥土、水、空气等构成。所以,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当人们开始思考死亡,思考生命的终结时,最朴素、最直观的想法就是“落叶归根”。身体分解,回归大地,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循环。

物质的循环: 身体死亡后,会逐渐腐烂,最终化为尘土。土葬,就是将逝者安放在土地里,让这个过程在自然界中完成。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物质循环的顺应。你看,很多古老的文明,特别是农业社会,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敬畏和依赖,将逝者归于土地,就是对这种联系的延续。
精神的安抚: 对于生者来说,看着亲人被埋入地下,就像是把他们送回了一个最安全、最宁静的地方。这是一种“安息”的象征。土地是稳固的、沉默的,它能承载悲伤,也能给予一种“长眠”的平静感。不像烈焰焚身,可能会带来一种“消散”的失落感;或者抛尸荒野,则显得粗暴而缺乏尊重。土葬,在视觉和情感上,都提供了一种“结束”的仪式感,让生者能相对安稳地告别。

二、 实践层面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在技术条件非常有限的古代,土葬的“实用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

技术门槛低: 相比于火葬(需要高温炉具、能源),或者某些复杂的保存尸体的仪式(比如古埃及的木乃伊),挖个坑,把人埋进去,这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丧葬方式了。需要的工具无非就是锄头、铲子,这些是最基础的生产工具,几乎每个社群都能轻易获得。
资源消耗相对较少: 早期文明中,燃料(木材)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火葬需要大量的木材来燃烧尸体,这在人口增长、森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很难支撑的。土葬则只需要一块土地。
对遗体的“保护”: 尽管不是出于现代意义上的保护,但早期的土葬也包含着一种对遗体的“收纳”和“遮蔽”。将遗体埋在地下,可以避免其暴露在外,不受风吹日晒雨淋,也不被野兽啃食。这在很多文化中,都被视为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三、 文化、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塑造”

土葬,绝不仅仅是埋尸体那么简单,它渗透到了人类的文化、信仰和社会结构之中。

祖先崇拜与家族观念: 许多文明都强调祖先崇拜,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庇佑后代。将祖先安葬在家族的墓地里,就形成了一种物理上的联系,方便后人祭拜。这种“近”的观念,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血缘纽带。家族成员一代代埋葬在一起,墓地本身就成了一个家族的“地标”,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
宗教信仰的体现: 很多宗教都将土葬视为正统。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普遍实行土葬。这背后往往与宗教对身体复活、死后审判等观念有关。他们认为身体是灵魂的载体,需要在地上保存,等待最终的复活。火葬则可能被视为一种“毁灭”的象征,与宗教教义不符。
社会等级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也成为社会等级的一种体现。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内部陪葬品丰富,这不仅是为了彰显生前的权力和财富,也是为了在死后继续保持其尊荣。而普通民众的墓葬则相对简朴。这种差异化的土葬方式,是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侧面。
对“不洁”的规避: 在一些文化观念中,死亡被视为一种“不洁”的状态。土葬,是将这种“不洁”与生者的居住和活动空间隔离开来,形成一种物理和心理上的“隔离”。墓地往往设在村庄或城市的边缘,以示区分。

四、 随时间演变的“传统”与“惯性”

一旦一种丧葬形式在社会中确立起来,它就会带有强大的传统惯性和文化惯性。

“约定俗成”的力量: 当一个社会普遍接受土葬,并围绕它形成了一整套仪式、习俗、道德规范时,新的丧葬方式想要被接受,就会面临巨大的阻力。人们习惯了土葬的流程,习惯了墓地的存在,习惯了家族的集体安葬。改变这些,意味着要挑战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情感寄托的载体: 墓地不仅仅是埋葬身体的地方,更是生者情感寄托的载体。人们会在清明、重阳等节日去扫墓,与逝去的亲人“交流”,表达思念。这种与实体墓地的连接,是许多人情感慰藉的重要来源。

举个例子:

想想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从原始社会的穴葬、洞葬,到后来的土葬,再到明清时期王侯将相的陵墓,都体现了对土地的尊重、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等级的划分。墓地选址(风水)、墓葬形制、祭祀仪式,这些都围绕着“土葬”这个核心展开,并演变成复杂的文化体系。

再看西方。古希腊人早期也曾有火葬,但后来逐渐转向土葬,并发展出墓碑、纪念雕塑等,同样是对逝者“安放”和“纪念”的一种方式。伊斯兰教对土葬的坚持,更是与其教义中对身体的敬畏和对复活的信仰息息相关。

总结一下, 为什么“大部分”文明都选择了土葬?这背后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源于人类最原始的对自然的认知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得益于其在技术和资源上的“经济性”,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人类的信仰、文化、家族观念和社会结构,并最终演变成一种强大的、难以轻易撼动的传统。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环保意识、宗教观念的变迁,以及对土地资源的考量,火葬、海葬、树葬等其他丧葬形式也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但土葬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丧葬方式,依然在许多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和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节约成本。

如果火化的话,一口棺材这点木头量连肉都烧不完,烧完了就是一具“烤人”,外焦估计勉强能办到,但里嫩烤不到。在古代,柴火是资源,可以换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把一个人要烧透,烧成渣,用掉的柴火估计够一个家庭用好几个月的。

烧火还可能引发大规模火灾,古代森林覆盖率比现在高的多,而且没有现代化消防设备,救火基本靠泼水,万一把森林点燃了,这个怎么弄。

刨个坑,把人往里一埋,节约很多成本,相对抛尸荒野这种野蛮手段,埋到土里,滋生的细菌也不会对地表的人有什么影响。

user avatar

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就开始土葬了,大量还称不上“文明”的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就有大量墓葬群。

人类开始埋葬去世者的遗体的时间应该更早。随着大约10000年前世界各地的人类陆续进入种植业文化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密度大幅上升。大量去世者遗体如果得不到及时掩埋,则由此造成的疾病流行对人类聚落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即使人类可能很早就知道把遗体搬运到离日常活动场所距离较远的地方并远离水源(毕竟气味就不好),但效果依然有限。尤其考虑到一场大雨导致的山洪就能把草草丢弃的已经高度腐坏的遗体冲进水源,这就更不卫生了。

最初,人们会把遗体造成的瘟疫看做是某种神秘主义事件,希望付诸宗教活动(跳大神)来让神明不要降下灾厄。但是在人类长久的历史中,可能受到某些野生动物(比如猫)埋藏粪便的行为的启发,也尝试埋藏气味感人的遗体,结果发现效果立竿见影——周围空气立马不臭了,下暴雨发洪水也不会有尸体漂到河里。于是大家也就陆续开始掩埋遗体。再后来,疫病的爆发则减少了,古人于是可能会产生朴素的想法,将遗体和疫病联系起来,毕竟都是与死亡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很容易。经验代代薪火相传并不断完善,并逐渐把经验转化为类似“死者要落叶归根/回归大地母亲/免于曝霜露、为犬彘食”之类的宗教教条加以确立。久而久之,这一行为就被固化为了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于是之后人们都会及时地,在远离聚落和水流的地方埋葬遗体。

至于为啥不爱用火烧……燃料宝贵,还要用来取暖做饭呢。知道在没有鼓风机/风箱的时代,把一个人完全烧成灰需要多少燃料费多大劲不?上古时代人类死亡率有多高婴儿夭折有多普遍?如果都一个个烧……请饶了早期农业社会那点可怜的生产力吧。早期农业时代的人很可怜的,终日劳作还要忍饥挨饿,生活质量比狩猎采集时代差远了。你再让他收集大量燃料去烧人,烧出烤肉香来怎么办?当场开Party?伦理上不太好吧?烤不熟的话那传播瘟疫效果也是杠杠的,就算烤熟也防不了朊病毒……所以说,火葬多费事,刨土挖坑多省事呀?

user avatar

成本低啊。

古代哪里有那么多的燃料进行火葬。

就算现在普遍用火葬形式,那个成本也是因为政府补贴牵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为什么大部分文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土葬这种丧葬形式?”这个问题,其实要刨根究底,就得从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和认知开始聊起。这可不是什么“AI”就能一笔带过的,这里面承载了人类的历史、文化、信仰,以及与自然最直接的互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最本能的“回归”与“安息”想一想,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从.............
  • 回答
    你说“中国大部分都是汉族人,为什么相比其他民族来说汉文化相对很少呢?” 这句话,其实在我看来,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得先捋一捋“汉文化”到底是什么,以及“相对很少”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汉文化”这个词,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所创造、.............
  • 回答
    豆瓣里,当一部电影获得普遍赞誉,收割了大量五星好评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逆行者”冒出来,给出低分,并附上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阐述他们的“反对意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众的个体差异到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再到评论生态的运作,都可以解释这一切。一、个体观影体验的独特性与主观性: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入胜,也常常让人对“龙”这种生物的存在与否产生好奇。我们确实会在世界各地许多古老文明的记载中发现类似龙的生物形象,它们或许形态稍有不同,但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巨大的体型、鳞片、翅膀(有些文明的龙没有翅膀)、喷吐火焰或毒气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力量和神性。从欧洲的西方龙到东方的中国龙.............
  • 回答
    关于文在寅总统“背叛民主劳总”的说法,以及光州左派选民为何继续支持他,同时党内并未因此产生严重分裂,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细致梳理的缘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看,不仅仅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要看到文在寅执政期间的整体战略、韩国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光州选民的特定情感。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批评的.............
  • 回答
    博士期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SCI论文数量也达到了两位数,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大论文盲审环节被“毙掉”,这无疑是沉重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打击。这种“倒霉透顶”的感觉,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学术道路上最不该发生的意外。但仔细剖析,也许事情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SC.............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朋友圈里的文章之所以能受到许多大人的欢迎,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涉及内容、情感共鸣、社交需求以及信息传播的特性。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内容的吸引力: 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朋友圈的文章往往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共同的社会现象。例如: .............
  • 回答
    香港与内地在文化渊源上确实同根同源,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两地所经历的截然不同的历史进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思潮,如同两条河流,即便源头相同,流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最终也呈现出迥异的河道和水流特征。这种分歧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
  • 回答
    俄罗斯在文学、数学、音乐等领域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众多“大牛”,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深受其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独特民族性格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思想根基: 俄罗斯拥有漫长而独特的历史。从古罗斯时期开始,东正教就深刻影响了俄罗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历史谜团:为什么我们所说的“世界七大文明起源地”,它们的萌芽时间似乎都挤在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历史阶段?这就像是在一片广阔的史前时空背景下,突然涌现出了一批“文明的种子”,而且它们似乎还差不多同一时间落地生根。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过去,你会发现,人类漫长.............
  • 回答
    古埃及在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实现了初步统一(如第一王朝的建立),但到公元前后(即罗马帝国时期)其综合实力与其他文明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以下从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经济模式、技术发展和外部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地理环境与自然屏障的局限性 尼罗河的双刃剑:古埃.............
  • 回答
    霸王龙,这个曾经地球上赫赫有名的顶级掠食者,如果它们真的能“解放双手”并且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脑袋也足够大,它们会发展出文明吗?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问题。然而,即便具备了这些看似有利的条件,霸王龙文明的出现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些障碍与我们理解的“文明”所必需的要素息息相关。首先,我们.............
  • 回答
    战争与文明,这两者看似南辕北辙,一个代表着破坏与死亡,一个象征着进步与繁荣。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战争的痕迹,无论多么血腥,都深深地烙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之中。将战争视为文明的组成部分,并非是要美化其残酷,而是为了理解它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首先,战争是推动技.............
  • 回答
    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在政治版图上的显著差异,即前者邦国林立而范围广阔,后者则相对固定且多以一国形式呈现,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原因。与其说中华文明“范围固定”,不如说其政治统一性强,而阿拉伯文明则展现出一种“文化认同下的政治多元化”。一、 地理环境的塑造: 阿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到了古代王朝文治水平的核心。如果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能够让全国一半的成年人都会读写自己的名字,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绝非等闲之辈。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全国一半成年人都会读写名字”这个指标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识字率是一个极其稀缺的资源。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古埃及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为16世纪生造的文明”,这个说法,相信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听都会觉得非常离谱,甚至有些好笑。确实,这样的说法完全不符合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证据和学术界公认的历史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它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更不可能是在短短的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发展轨迹的独特之处。说东方文明(不包括伊斯兰)“从来没有产生”神学、哲学、科学,或许有些绝对,但如果要深入探讨其与西方文明在这三个领域发展轨迹的差异,确实能看到一些根本性的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三个学科在西方文明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们的内在逻辑。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中国在工业文明的长河中,似乎总是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那些真正引领潮流、Defining the era 的“拿得出手的作品”,是不是总是被西方或者其他国家占据?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绝对不笨。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创造力,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天赋、传承、时代背景、教学方法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大文豪与儿女:天赋、血脉与非理性传承的局限性1. 天赋的不可遗传性: “天赋”的本质: 文豪之所以成为文豪,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超乎常人的文学天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