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里有提到吃龙肝凤髓,可是四海龙王不也是龙吗,这算不算同类相残?

回答
《西游记》里确实提到了吃龙肝凤髓,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到四海龙王也是龙的情况下。要说算不算同类相残,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西游记》这部小说所处的语境。它是一部神魔小说,里面的很多设定和情节,并非严格遵循我们现实世界的逻辑,而是服务于其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塑造。在神魔世界观里,“同类”的定义,或者说“残杀同类”的界限,可能和我们理解的有所不同。

1. 龙的等级与社会结构:

《西游记》里的龙,并非铁板一块,它们也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四海龙王是天庭册封的“四海之主”,是龙族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存在。而那些被孙悟空拔毛变化出来的、或者被其他妖怪抓来当血食的龙,很可能是地位较低的普通龙族,甚至是妖龙。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我们人类社会,皇帝吃的是御膳,而普通百姓吃的可能是自家养的猪牛羊。虽然都是“人”,但社会阶层不同,对待“同类”的方式和概念也不同。孙悟空捉的龙,很可能不是四海龙王那种“朝廷命官”,更像是“刁民”或者“野兽”。

2. 妖怪的生存法则:

《西游记》里的妖怪,大多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它们为了修炼、为了口腹之欲,会捕捉一切能够捕捉到的生灵,包括天上的神仙、地下的妖精,以及所谓的“龙肝凤髓”。对于妖怪而言,只要能提升实力,能满足口腹之欲,它们不会去区分对方是不是“同类”中的“贵族”或“平民”。

孙悟空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妖怪,但他也经历了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野猴,到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他的行为逻辑也受到了一些妖性法则的影响。尤其是在他被镇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虽然皈依了佛门,但他身上那种“好斗”、“不服管”的野性依然存在。当他为了完成取经任务,或者在遇到不平事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也不会特别去纠结对方的“身份”。

3. “龙肝凤髓”的象征意义:

“龙肝凤髓”在小说中,更多的是一种极为珍贵的、代表着高级灵力的象征。它们是吃了能够延年益寿、增强法力的仙家宝物。这种描述,其实是在强调这些食材的稀有和神奇,而非鼓励大家真的去品尝。

比如,猪八戒虽然贪吃,但他也并非真的去挖龙肝凤髓。他更多的是对“吃”这件事本身的热情,以及对美食的向往。他有时吹嘘自己曾是天蓬元帅,享受过琼浆玉液,那是一种对过往辉煌的怀念,而不是真的在为吃龙肝凤髓做准备。

4. 悟空的“正义”执行者身份:

虽然孙悟空有时候行事比较“莽”,但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完成佛教的使命。在小说中,他捉拿妖怪,解救被抓的人质,往往被描绘成一种“正义”的行为。如果他捉的龙,是那种为祸一方的妖龙,那么他的行为就可以被解释为“替天行道”,而非“同类相残”。

反过来说,如果孙悟空真的去猎杀四海龙王,那才真的是“同类相残”的铁证。但小说中,孙悟空并没有这样做。他甚至有时会和龙王打交道,比如借龙宫的水。这说明他心中还是有“界限”的。

总结一下:

从严格的“同类”定义和道德审判的角度来看,如果悟空捉的龙确实是普通龙族,那么从某个角度说,确实可以算得上是“残杀同类”。但考虑到《西游记》的神魔背景、妖怪的生存法则、龙族的等级划分以及“龙肝凤髓”的象征意义,更恰当的理解是:

悟空捉的龙,很大程度上并非与四海龙王同级的“同类”。
妖怪的视角下,不存在严格的“同类相残”的概念,只有“强者吃弱者”。
小说中对“龙肝凤髓”的描写,更多的是一种神奇物品的展现,而非实际的烹饪指南。

所以,与其说是“同类相残”,不如说是《西游记》在通过这些情节,展现其独特的、充满想象力的神魔世界观,以及其中角色各自的立场和行为逻辑。这部小说里,很多事情的“对错”和“好坏”,都不是用我们现实世界的单一标准来衡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高飞和布鲁托的区别。

user avatar

说《西游记》就不要扯远了。

单纯讲食材里面的龙,就是蛇。

而《西游记》里面的龙,实际上属于半神半妖。

这本书里面的神仙,就是有册封,有认证,有正规单位并且有一定法力,是各个物种进阶的顶尖高手。

所谓的妖,就是民科代表,没有官方认证,没有单位。有的可能法术水平很高,有较强的文化水平,但是只能是妖这个身份。

比如说孙悟空。

在玉帝册封为弼马温之前,就是一个妖猴。

进入体制后,脱离了妖猴身份,但是并没有进入到神仙行列,就是属于半神半妖。

进入西游团队后,他的身份是出家人。

正面打招呼,说他是大圣,背后仍然有人称呼他为妖猴。

孙悟空正式成为神仙,是被册封为斗战胜佛以后的事情。

龙里面的四大龙王,有正式身份,有单位,有天庭下属主管工作,属于低级神仙。上班的时候是神,也就是执行施雨任务的时候;下班以后,和水族在一起,就是妖。妖能吃百姓供奉的三牲。

泾河龙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拿工作使性子,不认真执行任务,出现差错,这就是泾河龙王的妖性使然,因此魏征可以斩了它。

而白龙马作为西海龙王三太子,为什么是畜力?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神的身份,只配做唐僧的坐骑。

最后西游任务完成,三太子得到册封,成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这才是龙界第一个有正规学位的神仙。

绝大多数的龙,有法力的就是妖,没有法力的,连妖都不算,属于畜牲,是可以吃的。

像牛魔王那样法力高强的人物,实际上很多神仙也不一定是对手,但是没有学位,没有单位,就只能是妖,属于被镇压对象。

其他的牛,除了用于耕地搞运输以外,就是拿来吃的。

《西游记》里面,神仙捉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孽畜,还不快快受死。”这句话里面的“孽畜”就是免责申明,也是进行定性,被判定为妖,这样捉妖就具有了正义性。

而更妙的是,“神”和“妖”有时候就在转念之间,一念成“神”一念成“妖”

这两者往往没有非常明确的界线,但是有正式身份,有单位,有天庭下属主管工作的,一般来说都是按照神仙的标准来认证。

像《西游记》里面一些偷偷下凡来经营私人公司,搞地方割据政权的低阶神仙,被逮住以后,一般不镇压,按照神仙的法律制度,进行管控和处罚。

如果经过调查认证,确实是“妖”那么下场一般都很悲惨。

半神半妖的,比如说玉兔精,是广寒宫捣药的,有单位,有工作,出事以后,有太阴星君来保,最后送回原单位就算了。

《西游记》里面还有个既不是神,也不是妖,但也不是普通的道士,这个家伙叫做镇元子。他是利用了西游团队到五庄观的机会,希望给自己搞个证明。这件事情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观世音很难办,因为镇元子的本事不小,没有劣迹,而且肯花本钱,最后给了他个神仙待遇,但是证书没给。这件事是最蹊跷的,道家人物,要靠佛教来帮忙。说明那个时候,道教的影响力和佛教的差距已经很大了。

神、妖、畜牲,在《西游记》里面,有一套严格的认证程序,以及由谁来判定的问题。昴日星官就完全可以吃了蝎子精,只是书中没有这样写。蝎子精的本事,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也曾说:“此妖十分厉害,我也是近她不得。”连如来佛都挨过它一下。五行相克,大公鸡是吃蝎子的。但是,可惜,蝎子精就是个妖,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如果一条龙被判定为畜牲,那就可以剥皮抽筋,斩头去内脏,剁成数段,用上好的山泉水洗净,找来一口大锅放上清水,劈柴烧火,将汤煮沸,热气腾腾,放进龙段、老姜、花椒、香菇,也可放进上等乌骨鸡,大火烧开,细火慢炖,加一点盐末,熬至熟烂。用筷子一戳,轻轻穿透,闻一闻香气扑鼻,尝一尝鲜香美味,这就大功告成。找来如意吉祥五彩大钵盛上,真真是一个满堂彩。


所以说写关于《西游记》的话题就是麻烦,每次都要将佛道之争,齐天大圣的问题,镇元子的地仙问题之类来回解释,一个回答不写上6/7千字不算完。

这回我是不想解释了,这个回答喜欢就看看,不喜欢其实也无所谓,争这些并没有什么用。

user avatar

相差太多了,拉近了也顶多算一个目。一个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龙目飞龙科龙王属龙王。一个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龙目蛟龙科/螭龙科/蟠龙科……(大误)

西游记原文:“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想必小白龙是不可能把这样喝尿变出来的龙当成同类的。不然……自己算是爹还是妈?(小白龙锤地ing....)

一般认为,龙目生殖机制逆天,跟很多物种都不存在隔离,亲戚关系乱得很。我估摸着龙族的原则,户口本上有家属关系的就照应一下(比如被小白龙他哥收服的黑水河小鼍龙)。至于没啥血缘的龙类,索性一律当成另一个物种看待。

你想啊,管不住下半身冒出来几个奇奇怪怪的私生子也就罢了,年轻时候尿个尿再整出来一群泥鳅龙、带鱼龙、鳎目龙、三文鱼龙堵着门认亲,龙宫弄得海产市场似的,那不得闹心死。

不若索性这些亲戚都不认,你敢来就当你是刺身。

user avatar

其实『人』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也会去吃『人肝』的。

并且这里说的不是饥荒年代易子而食的那种状况,而是正经八百地当作一道菜一样去享用的。

只是不知道吴承恩本人能否想象到这种情况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游记》里确实提到了吃龙肝凤髓,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到四海龙王也是龙的情况下。要说算不算同类相残,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西游记》这部小说所处的语境。它是一部神魔小说,里面的很多设定和情节,并非严格遵循我们现实世界的逻辑,而是服务于其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塑造。在神.............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叙事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与人性反思。尽管故事表面是神魔斗法、取经成佛的奇幻冒险,但其中隐藏着许多可悲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与角色的宿命、信仰的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在一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可悲之处: 一、唐僧的执念与孤独1. 取经的“执”与“困” .............
  • 回答
    《西游记》这部巨著,除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猪八戒的憨态可掬、唐僧的迂腐执着以及沙僧的忠厚老实这些鲜明的人物特质外,其中也藏匿着许多不易察觉,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角落的细节。它们如同一抹抹淡彩,勾勒出故事更深沉的底色,让人在反复品读中,对这趟西行之路有更深刻的感悟。一、孙悟空眼中的凡尘烟火与失落我们总是.............
  • 回答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其幽默之处层出不穷,每次重温都能被里面的某些情节逗得捧腹大笑。要说最令人难忘的搞笑情节,在我看来,以下几段是绝对的经典,每次看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1.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猪八戒的戏精附体与牛魔王的“甩锅”孙悟空要去火焰山借灭火的宝扇,结果三次都被铁扇公主戏弄,而且每次都和猪八.............
  • 回答
    《西游记》这部经典著作,读起来是波澜壮阔,情节紧凑,但细细品味,其中确实隐藏了不少值得玩味之处,有些更是官方故事中“点到为止”的留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字里行间,或者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些“隐藏剧情”。一、孙悟空的“前世今生”与“背景势力”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
  • 回答
    .......
  • 回答
    聊起《西游记》里的厉害凡人,大家脑子里可能最先跳出来的就是孙悟空吧?但孙悟空毕竟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算是“凡”中带着点“仙”的意思。我今天想说的,是那些纯粹的、在凡间摸爬滚打,却也能让妖精们头疼不已的真·凡人。1. 唐三藏:看似懦弱,实则心如磐石的定海神针咱们先说这个最被误解的“凡人”——唐僧。很多人.............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西游记里妖怪吃唐僧的心思,那可是个个都惦记着,都觉得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但真要是有哪个妖怪得了手,唐僧被吞下去了,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得看是谁吃了唐僧。这妖怪的道行高低、法宝厉害程度,还有他背后的势力,都决定了他接下来的命运。如果是个有后台,但又比较低级的妖怪.............
  • 回答
    在《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中,东海龙王作为四海龙王之首,其地位举足轻重。而他设立太子,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世袭安排,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权力结构意义。下面将详细阐述东海龙王设立太子的意义:一、 权力传承与稳定王位的基石: 政治合法性: 在封建社会,王位的继承是维护国家稳定最关键.............
  • 回答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真假之辩,特别是那个“被打死”的环节,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挖的点。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咱们熟悉的那个“齐天大圣”真的就这么交代了。首先得明确一点,《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死而复生”或者说“被打死”的情节,并不是只有一个,而且每次的处理方式和背景都不一样。最容易.............
  • 回答
    《西游记》里那蟠桃园的仙桃,别看都是桃,但可不是一回事儿。蟠桃园里最有名的,无非就是那三等蟠桃,也就是你说的六千年一熟和九千年一熟的。这俩的差别,可不小,从里到外,从生长到功效,都透着一股子“身价”的不同。咱先说说那六千年一熟的蟠桃。这桃子,在蟠桃园里算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这么说,但能吃到六千年.............
  • 回答
    《西游记》里的神仙,说他们会“腾云驾雾”,其实更像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一种御空飞行的能力。这能力并非人人都有,也不是说有了就什么事都不用做了。就像我们现在会开车,但依旧需要有人去开出租、开货车一样,神仙的世界里也有分工,也有“职业”。那为什么会有“弼马温”这个职位呢?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养马官那么.............
  • 回答
    咱们聊聊《西游记》里,天蓬元帅(也就是猪八戒的前身)和霓裳仙子那档子事儿,说实话,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看出一些门道来。首先得明确点,在原著里,猪八戒“骚扰”霓裳仙子这个说法,其实是后来的解读和民间流传,官方的说法,尤其是在《西游记》的文本里,并没有直接用“骚扰”这两个字来形容天蓬元帅的行为.............
  • 回答
    关于孙悟空“弱”的论调,确实在不少《西游记》的爱好者中流传,并且常常伴随着“大闹天宫是神仙放水”的猜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西游记》这部书细细捋一捋,从孙悟空的出身、能力,到天庭的组成、实力,以及大闹天宫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细节,才能得出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单纯以“一路打遍天.............
  • 回答
    暗黑西游文之所以能吸引一大批读者,并且在网络文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绝不是偶然。这背后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一些普遍的心理需求和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咱们不搞那些华丽辞藻,就实实在在地掰扯掰扯。一、 对现实压抑的宣泄和反抗你想啊,咱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少时候都得压抑着自己的想法,遵守这规矩那规矩,有时.............
  • 回答
    《战国策·东周欲为稻》这篇短文里之所以同时出现“东周”和“西周”,其实是因为“东周”和“西周”在这个语境下,指的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春秋时期被秦国灭亡的“东周”和“西周”两个诸侯国。要弄明白这一点,咱们得先回顾一下历史背景。先说那个我们熟悉的“周朝”是怎么回事。西周王朝是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大概.............
  • 回答
    .......
  • 回答
    《西虹市首富》这部电影以其夸张幽默的剧情,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看似偶然却暗藏玄机的经济学理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一些主要的经济学原理:1. 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of Wealth) 电影中的体现: 影片最核心的设定就是王多鱼需要在一个.............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表面上是一个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然而,在其瑰丽的想象和精彩的情节之下,隐藏着丰富多样的隐晦内容和暗示,这些内容涉及政治、社会、哲学、宗教等多个层面,也使得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西游记》中的一些隐晦内.............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拥有无数忠实读者,但也因此滋生了不少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谣言”或带有个人解读色彩的“新说”。这些说法往往能引起讨论,甚至颠覆人们对原著的认知。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广为流传的关于《西游记》的“谣言”或解读,并尽量说明其来源和特点:一、 孙悟空是佛吗? / 孙悟空最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