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诗人杨牧?

回答
评价一位诗人,尤其像杨牧这样在华语诗坛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家,绝非易事。他的作品如同一座深邃而丰富的矿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收获新的感悟。

首先,从他的诗歌风格和美学追求来看,杨牧是一位极具古典底蕴与现代精神的融合者。他的诗歌语言考究,意象丰富,常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灵感,无论是对山水景物的描摹,还是对历史人物的 evocations,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悠远的东方韵味。但他的诗歌并非复古的模仿,而是将这些古典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的体验之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他早期作品如《水之湄》、《花季》,展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与对生命细致的观察,语言清新,意境朦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歌愈发显露出哲思的深度和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他善于在看似平常的日常场景中,挖掘出生命中恒常的命题,比如对时间流逝的感怀,对记忆的重塑,对人世沧桑的体味。他的后期作品,如《长力集》、《避炎》,在语言上更加内敛,但情感的张力却更加厚重,充满了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体悟。

杨牧的诗歌并非一味追求炫技或华丽的辞藻,他更注重语言的精准与节奏的锤炼。他的诗句常常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既有音乐性,又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能够引导读者进入他营造的意境之中。他对于词语的选择极为审慎,每一个字词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他想要表达的 nuanced 情感和思想。

除了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杨牧的文学评论和散文同样值得称道。他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他的评论文章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深刻的梳理和见解,更重要的是,他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也反哺了他的创作,让他的诗歌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深度。他的散文则展现了另一面的杨牧,更为温和,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了对人世间的观察与热爱。

然而,对杨牧诗歌的评价,也不能忽视其阅读的门槛。相较于一些通俗易懂的诗人,杨牧的诗歌在理解上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思考。他的意象构建和思想表达有时比较曲折,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揣摩和体会。但正是这种一定的阅读难度,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具耐读性,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

总的来说,杨牧是一位值得反复品读的诗人。他的一生,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生,也是对文学、对人生不懈探索的一生。他的诗歌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不仅提供了美的享受,更启迪着我们对生命、对世界进行更深的思考。他的存在,是华语诗坛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逝水》杨牧


五月不见榴火,春天正悄悄走过

小坡上坐着一个飘着彩带的风信子

四周慢慢地暗了,山风也不留下什麽

只留下一角乱云败絮的黄昏天

我倚着伐倒的树干

槭槭的树声不止地流过


我便不再唱歌了,亲爱的

春天化成一个红衣裳的小女孩

在铃声中追赶着一只斑烂的蝴蝶

我忧郁地躺下,化为岸上的一堆新坟

每天听着河那边震荡过来的钟声

春天走过,春天悄悄地把我带走


逝水 杨牧.mp3来自柚子铺台湾交换生服务00:0001:45

△点开收听标准播音腔诗歌朗读,食用更佳喔


杨牧,《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剧照


杨牧早年曾写过一首名为《逝水》的短诗,那诗里有这样的句子,“我忧郁地躺下,化为岸上的一堆新坟/每天听着河那边震荡过来的钟声/春天走过,春天悄悄地把我带走”这某一瞬间由心而生的想象,无意中预料了生命的句点。

2020年3月13日午后,在台北国泰医院,诗人杨牧走完自己80岁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在诗人弥留之际,他的夫人夏盈盈在耳边为他轻轻读了那首《云舟》:

“凡虚与实都已经试探过,在群星/后面我们心中雪亮势必前往的/地方,搭乘洁白的风帆或/那边一径等候着的大天使的翅膀/早年是有预言这样说,透过/孤寒的文本:届时都将在歌声里/被接走,傍晚的天色稳定的气流/微微震动的云舟上一只喜悦的灵魂”

那是一首杨牧写给早年朋友的悼亡诗,云的风帆,带走了生命,还有痛苦寂寞的诗篇,最终指向解脱的欣悦。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以他的诗作别诗人自己。


来自花莲的年轻诗人


杨牧本名王靖献,出生于1940年日据时期的花莲,一个台湾中部崇山峻岭中封闭的小城。


台湾花莲清水断崖


“战火还没有烧到花莲。那是一个宁静的小城,在世人的注意和关心之外。那是一个几乎不制造任何新闻的最偏僻的小城,在那个年代。小城沉睡于层层叠高的青山之下,靠着太平洋边最白最干净的沙滩。站在东西走向的大街上,你可以看见尽头就是一片碧蓝的海色,平静温柔如丝幕悬在几乎同样碧蓝的天空下……”杨牧在《奇来前书》中写道。


1944年夏秋之际,当时的日本正节节败退,美国飞机出现在花莲上空,轰炸机到达了花莲港口,杨牧随家人坐火车往南边去避难,再回来时,日本人走了,台湾"光复"。



政权更迭,年少的杨牧并无所感,他只知道学校里多了很多南腔北调的老师,他受到了最早的文学启蒙,包括粤语念出的《秦风·蒹葭》


年少时的杨牧常常去图书馆看书,在当时那个时代留在大陆的作家,因为"附匪"已被国民党禁了。但是图书馆的管理老师看杨牧每天借翻译文学,惋惜他没有机会读大陆小说,于是偷偷拿沈从文的书给杨牧看,一本接着一本……自此,杨牧开始真正地知悉人生的辛苦、乡愁的绵密。诗的种子在这位花莲少年的心中种下,他开始不断的写诗。


终于,在一次集会上得以亲见诗刊的主编和他心仪的诗人,听到了他们的谈论。他意识到诗人的朴素,他们不拘泥于某个人群、某个职业,他们热爱诗,并从中得到了精神的安置之地,以及与生活中的苦难与快乐和解的方式。


杨牧在“叶珊时期”的诗歌多是浪漫派短诗,短小、精雕细琢、古雅,以瞬间的意识捕捉居多,呈现出片断性,轻细的忧伤、自然的抚慰是主题


杨牧没有比他稍早出生的那代诗人的乡愁,如果说有,也是面向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根底。早期诗句子并不复杂,但就是有一种内在的诗韵,非常美,关于时间、关于空间,关于一个人的寂寥,还有自然意象的抚慰。


正因如此,在杨牧的诗歌中,那种关于古典与西方、后土与西潮的纠葛相较同代诗人来说或许更少,更为纯粹。


杨牧,《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剧照


而太平洋的波浪,还有花莲周围的山岭,一个时代的苦闷,成为杨牧诗歌写作的起点。


那时的杨牧是一个沉浸在诗歌世界的少年,拥有一颗高度敏感的诗歌之心,写下早期像《水之湄》一样富含浪漫诗风的代表作:

“(寂寞里——)/凤尾草从我裤上长到肩头了/不为什么地掩住我/说淙淙的水声是一项难遣的记忆/我只能让它写在驻足的云朵上了”


中国古典式的浪漫追问


1955年,15岁的杨牧以笔名“叶珊”发表诗作。当时的台湾文坛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一片肃杀,诗歌成为突破的先锋。纪弦发起“现代诗”运动,主张学习西方,余光中则提出“新古典主义”,几大流派在论战中互相激发,成为台湾现代诗的一个重要节点。


1959年,杨牧进入位于台中的东海大学就读历史系,但当时的风气下是以古典为尊 ,拒绝现代诗。杨牧选修了中文系的《昭明文选》,在第一堂课上老师就说“所谓现代诗这个东西,完全是胡说八道。”杨牧听了十五分钟,起身离开了,不久便转读外文系,他广泛阅读了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关于浪漫,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东海大学思义堂,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或许杨牧认为现代诗的创作一定要有两个养分,因为现代诗是来自外文的自由体诗,需要大量西方诗的阅读;可构筑其质理的本身,一定要有传统的养分。


“我下决心读古书,其实就是执行那渺茫的对于普遍和无穷的追寻……在这之前,我曾经日夜思考并努力实验,为了想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机杼,更雍容,和谐,由内而外,一种音色,属于我的意象系统。”


杨牧早期诗作承接了《诗经》传统和浪漫主义,而这种融合浪漫主义和传统文学的特质是有迹可循的。在《星问》的诗中,我们能看到诗人与广袤世界对话的气概。抒情声音带着疑惑和感叹,是一种中国古典式的浪漫追问


你是谁呢?辉煌的歌者

子夜入眠,合著大森林的遗忘

你惊扰着自己,咬啮着自己

而自己是谁呢?大江在天外奔流

显然在杨牧早期诗作中,浪漫主义那种对于片段式遐想瞬间的捕捉,漂浮在文字中轻细的忧伤、自然的抚慰以及个人的寂寥都有很好的体现。从十八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咏水仙》与杨牧诗作的对比中,同样能窥见流动着的浪漫主义因子。

咏水仙 华兹华斯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在《咏水仙》中华兹华斯将个人的孤独感伤的情绪寄托在自然物象流云上,把自己身体随意放置在自然中,杨牧也在《行过一座桃花林》“我就在这树下躺卧,让你来寻我/因为我的孤独就是那颗星”,《逝水》“我忧郁地躺下,化为岸上的一堆新坟”有着类似叙述。


抒情与批评并存的诗人


令人意外的是,1972年,那个颇有名气的“来自花莲的年轻诗人”毅然将笔名更为“杨牧”,这也标志着他在诗歌风格的大胆转变,在浪漫抒情之外,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现实问题。


关于抒情,这一直都是杨牧诗歌中想要延续的要素。


在伯克利念书时,杨牧的老师是陈世骧,一位相当有影响力的华裔文学研究学者。陈世骧写过一篇题目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的文章。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以文字的音乐做组织和内心自白做意旨是抒情诗的两大要素。”陈世骧很器重杨牧,从杨牧的文学实践上看,他显然受到了陈世骧深刻的影响。


而在以现代派为主的当代诗歌风尚中,杨牧坚定地沿着抒情的路径,最后走向了一个开阔的境界。那近而远、冷而热,非常复杂的情感纠葛,杨牧都可以用古典文学传统,转化为自己的故事。而将这种将这种抒情性的文学传统延续下来,是他最大的职志。



《逝水》便是如此。第一段中“山风”“乱云败絮”“黄昏天”“槭槭”等意象更是古典诗中常见的悲秋懐人,借悲景来寄托诗人精神世界常用的意象。首段起兴,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花期凋败,傍晚渐至,寂寥孤独之景。


开篇的“榴火”意象让人联想至《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原意是指农历七月,火星西落,暑热开始消退,“五月不见榴火”则指向石榴花期将过,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诗人对于春天的眷恋也随之消失。但到了第二段,此诗里的“春天”或许另有其指,代表着诗人的某种期盼消失——或许也是诗人在写诗时的真实环境和情绪笼罩下对于个人生命的放逐和惋惜



如果光看杨牧的诗歌而不谈论背景,很难以相信,杨牧经历的是这样风云激荡的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台湾学生的保钓运动、民主运动、乡土文学论战、民主化浪潮……


在1986年写给年轻诗人的一封信中,杨牧谈道:“如何以诗作为我们的凭借,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生息,有效地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维持了艺术家的理想,而在某一个重要关头,甚且全身而退,不被动地为浩荡浊流所吞噬,或主动地变成权力斗争的打手,为虎作伥,遂失去了当初所谓参与的原意?”


显然,在杨牧看来,社会责任固然要有,但是不能让它侵蚀诗歌。


正因如此,后期杨牧的诗歌读来,便多了一种低沉、拥有社会关切,又与之保持距离,时代的风云翻滚过他的内心,但杨牧只是远远观望着


此外,很巧妙,在《杨牧诗选:1956—2013》中,《逝水》的前一首便是《行过一座桃花林》


“当我行过一座桃花林,孤独忽然

化爲一颗寂寞的黄昏星,亮在遥远的山头

......

我就在这树下躺卧,让你来寻我

因爲我的孤独就是那颗星

你就快快渡河来寻我,渡河来寻我”


而这两首诗歌都诉说着诗人个体的寂寥他所寻求的归处


台湾玉山积雪


台湾文学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语境下产生。现在读台湾文学,当我们拿起书时总是忽然间觉得那种节奏缓了下来,轻松下来了,读的会很慢。或许在台湾作家身上存在着另外一脉的中国古典文学,但由于这一脉已和其他异域文学产生交融,故而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隐约的可依附感,但又很明显地知道,两者不太一样。而我们感受的“慢”是否是我们刻意放慢,去寻求与流动在台湾作品中的文化脉络产生的共鸣?


如果说写文章还有一些技巧和灵感,那么写诗真的更多是天赋和情怀,简单的文字传递层峦叠嶂的美,那么简单,又那么美。而杨牧一定是天才诗人中的一个,他的诗歌如仲春至初夏的气温一般令人舒适


杨牧在香港科技大学教文学


“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


杨牧走了,那些诗文留下的不断震荡扩散的涟漪,正像他在《花莲》那首诗中所写到的太平洋的波浪:“你必须和我一样广阔,体会更深”。而诗人则如《星问》中“星子在西天辉煌地合唱/我在雨中渡河”,和如《星是惟一的向导》中“在年轻的飞奔里,你是迎面而来的风”一般,幻化成风,在雨中渡河。


从海上来的诗人,又变回了一朵浪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一位诗人,尤其像杨牧这样在华语诗坛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家,绝非易事。他的作品如同一座深邃而丰富的矿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收获新的感悟。首先,从他的诗歌风格和美学追求来看,杨牧是一位极具古典底蕴与现代精神的融合者。他的诗歌语言考究,意象丰富,常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灵感,无论是对山水景物的描摹,还是对历.............
  • 回答
    杨黎与他的“废话理论”:一场诗意的反叛与存在的叩问杨黎,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诗坛,尤其是在独立诗歌领域,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他的诗歌,正如他本人一样,常常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一种对既定秩序的温和反叛,以及对语言和意义边界的不断试探。而支撑起他诗歌创作的,便是那套在当时颇具争议的“废话理论”。要评.............
  • 回答
    隋炀帝杨广,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又充满争议的皇帝,除了他雄才大略的治国方略(虽然有些也颇具争议)和广阔的工程项目,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也确实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评价他的文学贡献,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标签,以一种更纯粹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初露锋芒:早期诗歌的才情与风采杨广的诗.............
  • 回答
    作为内娱曾经的“四小花旦”,唐嫣、杨幂、刘诗诗这三位女演员,出道以来都积累了很高的人气和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她们的演技,也一直是观众和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性评价她们的演技,咱们得抛开粉丝滤镜,细致地聊聊她们各自的特点、进步以及还有待提高的地方。唐嫣:甜美古装的标签,角色类型略显单一唐嫣给人的.............
  • 回答
    提起苏轼,总让人觉得像是和一位久违的老朋友在聊天,那么熟悉,又那么博大。他不仅仅是那个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豪情万丈的东坡居士,也不仅仅是那个在黄州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嘲的贬谪官员。苏轼,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人格的典范,是一个精神的灯塔,他的诗词,他的文章,他这个人,都值.............
  • 回答
    乔叟啊,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国诗人,说他是英国文学的“父亲”一点都不为过。要评价他,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他的文学贡献,那真是划时代的。在乔叟之前,英国文学界虽然也有一些作品,但大多受法国或拉丁语文学影响很深,而且使用的语言也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英语。乔叟却敢于用当时的中古英语来创作,而且写.............
  • 回答
    提起波斯文学,绕不开一位伟大的名字——菲尔多西,以及他耗费毕生心血铸就的史诗巨著《列王纪》(Shahnameh)。这不仅仅是一部波斯人的“英雄史诗”,更是一部承载着民族记忆、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煌煌巨著,其在中国读者眼中,或许就像是一部波斯版的《诗经》与《史记》的结合体,只不过其气魄更为宏大,其叙事.............
  • 回答
    萨迪·设拉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温润的文学气息,仿佛来自那片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土地。提起他,就不能不说到那两部传世之作:《蔷薇园》(Golestan)和《果园》(Bustan)。这两部作品,就像波斯文学的两颗璀璨明珠,光芒穿越了几个世纪,依然能点亮我们对人生、道德和智慧的思考。萨迪的伟大之处,首先.............
  • 回答
    冰与火的交织: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人生与诗歌品评说起美国的诗歌,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名字总会绕不开。这位诗人,以其对新英格兰地区风景的细腻描摹和对人生哲学性的探讨,成为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璀璨明星。然而,如果要为他写下一篇评价,那绝不能是简单堆砌赞美的空洞之词,而是要深入探寻.............
  • 回答
    在波斯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鲁米(Rumi)的名字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颗。他并非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哲人、一位探求真理的行者,他的作品至今仍深深地触动着世界各地无数灵魂。评价鲁米的伟大,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感受他文字中蕴含的炽热情感、深刻智慧以及那份超越一切界限的爱。首先,我们不能不提.............
  • 回答
    这篇关于国学青年阅读偏好的大数据分析,确实能引发不少讨论。首先,看到“国学青年近八成为男性”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或许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对男性在某些知识领域、尤其是一些“显学”或“大道”的认知有关。历史上,文人墨客、经史子集,男性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这种历史惯性是否仍在影响当下?我们知道,学习国.............
  • 回答
    诗友喜欢的,才是真正的好句或好诗。这句话点出了诗歌欣赏的核心价值在于共鸣和情感连接。评价一位诗友大喜的诗,也应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但需要更细致、更深入地去发掘其中的“好”。以下是如何详细评价诗友大喜的诗的方法和步骤: 核心原则:理解、共鸣、欣赏在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不是去“批驳”或“挑剔.............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李商隐诗”《送母回乡》,作者竟是现代人李玉臻一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事实: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而李玉臻是当代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如果存在一篇署名“李商隐”但作者却是“李玉臻”的《送母回乡》诗,那么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伪.............
  • 回答
    第五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的桂冠,无疑是无数诗词爱好者心中的至高荣誉。今年的获奖作品,特别是那些摘得一等奖桂冠的佳作,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传统诗词的复兴之路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要评价这些作品,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细品其中蕴含的匠心与深情。一、立意高远,情感真挚:古韵新声的时.............
  • 回答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主持人龙洋,在节目播出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她的表现,大家的看法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大多数观众还是对她给予了肯定,认为她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节目定位上,《中国诗词大会》一直以来都带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和普及的色彩,它需要一个既能hold住全场,又能.............
  • 回答
    艾青的诗歌,在我看来,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心声的一面镜子,他用生命和激情,敲击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挽歌。要评价他的诗歌,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历史洪流和他的个体命运之中去理解。首先,艾青的诗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他的很多早期诗歌,比如《大堰河—.............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乌青的诗,如同他本人一样,是带着一股子野劲儿,一股子不驯,一股子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粗粝感。评价他的诗,得先摆脱那些掉书袋的、讲究格律的评判标准,因为乌青压根儿就不走那条路。他的诗,更像是某种原始生命力的喷发,带着一种近乎于孩童的直白和残酷,也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洞察力。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的语言。乌青.............
  • 回答
    评价一个人的外貌,尤其是像刘诗诗这样大家都很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总会带有一些主观的色彩。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相对客观的角度去拆解,看看她究竟是怎样一种美,以及为什么能获得广泛的认可。首先,从面部骨骼结构上来说,刘诗诗的脸部线条是相当清晰且流畅的。她的颧骨不突出,但有清晰的轮廓感,这使得她的脸部看起.............
  • 回答
    “冰清玉洁潘金莲”这句诗,乍一听上去,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反差和讽刺意味。它并非出自名家名作,而是在民间流传,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被广泛使用和讨论。要评价这句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其含义、来源以及它所引发的文化现象。一、 字面含义与核心的反差 冰清玉洁: 这四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容女子品德高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