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行站在逻辑的角度上对先秦竹简提问?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先秦竹简,就从一个“外行”的视角,用最朴素也最实在的“逻辑”来审视一下这个东西。

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叫“竹简”?这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你想啊,那时候还没造纸术,或者造纸术刚起步,远没现在这么普及。那么,古人要记录信息,写点啥,得用啥载体?石头太重,不方便;丝绸太贵,一般人也用不起。那么,就得找一种既能写,又相对容易获取,还算结实的材料。竹子,嘿,这玩意儿在中原地区多得很!砍下来,劈开,削平,晾干,这就是最基础的“书写材料”。

逻辑一:成本与普及

你想,要是记录东西只靠石头或者黄金,那估计只有帝王将相才能“著书立说”了。但竹子不一样,遍地都是。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哪怕是士大夫、学子,甚至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拥有自己的竹简。从这个角度看,竹简的出现,就是信息传播成本降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它让知识的载体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为后来的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打下了物质基础。

逻辑二:形态与实用性

竹简可不是一整根竹子直接写。逻辑上说,你要是写一长篇大论,直接在一根圆竹子上写,那得卷多大?而且,写的时候也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就把竹子劈成一片一片的,就像我们现在用的“纸条”或者“卡片”一样。一片叫“简”,写不了太多字,就用好多片连起来。怎么连?用麻绳或者皮革,把它们编在一起,形成一卷。

这里又有一个逻辑点:长度和信息量。一片竹简能写多少字?这取决于竹简的宽度和长度。你想,要是太窄,写不了几个字,那得多费劲。太宽了,拿起来也不方便。所以,竹简的尺寸,一定是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一个相对“黄金分割”或者说最“顺手”的比例。而连起来的“卷”,也得考虑重量和方便翻阅。一卷东西太长太重,读起来就累了。所以,竹简的组合方式,一定也是一个讲究“平衡”和“效率”的体现。

逻辑三:文字与书写

写在竹简上的字,我们叫“篆书”或者“隶书”,取决于年代。用啥写?毛笔,蘸着墨。这里就有个小小的“技术链”了:竹简(载体)+毛笔(书写工具)+墨(书写材料)。这三者是配套出现的。

思考一下,写在竹简上的字,为什么都是横着写(有些例外,比如《老子》出土的就可能竖写,这说明当时文字书写方向并不完全固定)?或者为什么是竖向排列?这跟竹简本身的物理属性有关。竹子天然的纤维纹理,可能是影响书写方向的一个因素。当然,更重要的是,读取的习惯。古人是先有竖排文字,还是先有横排?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竹简的排列和书写方向,一定是服务于“阅读流畅性”这个核心目的的。

逻辑四:保存与损耗

竹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潮湿、虫蛀、腐烂。这是有机材料天然的宿命。所以,能留存到今天,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或者说是“幸运”。

那么,古人有没有想过怎么保存?当然有。

防潮: 放在干燥的地方,可能用一些干燥剂(比如石灰?)。
防虫: 早期可能会用一些植物的汁液处理,或者把简放在特制的漆盒里。
避免日晒: 阳光会使竹子变脆、开裂。

这些都是基于“材料属性”和“保护需求”的逻辑推导。就像我们现在书画要小心保存一样,古人也有他们的“古老方法”。

逻辑五:信息载体的演变

竹简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在信息记录领域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但它并非终点。

缺点: 厚重(一卷书可能比一本现代书厚得多),不便携带,容易损毁,价格相对还是高(虽然比丝帛便宜,但总归是加工过的)。
优势: 相对易得,书写方便(相对于刻字)。

因此,当更轻便、更易于加工、信息密度更高的材料出现时(比如纸),竹简的地位自然会被取代。这是一个“效率”和“技术进步”驱动的自然逻辑。纸张的出现,大幅度降低了信息载体的成本和重量,也提升了书写的效率和信息的密度,所以它最终成为主流。

再深入一点,从“文本”本身出发的逻辑:

信息结构: 为什么会有“一篇”或“一卷”的概念?这反映了古人对知识的组织和划分方式。一段文字,如果写在一片竹简上,可能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概念或论述。连成一卷,就是围绕一个主题的系列论述。这与我们现代书籍的章节、段落的逻辑是相通的。
校对与修改: 理论上,一片竹简写错了,可以把这片竹简重新削平再写,或者换一片。但要是编好后才发现错误,修改起来就麻烦了,得把绳子解开,重新整理。这可能也是早期抄写书籍时,要求“字斟句酌”的一个原因。它不像现在我们打字,改起来那么随意。

所以,总结一下,一个外行站在逻辑的角度看竹简,无非就是围绕以下几点:

1. 为什么用竹子? (成本、易得性)
2. 为什么是“简”? (切割、方便书写和组合)
3. 为什么是一卷? (信息组织、携带方便性)
4. 怎么写?怎么读? (书写工具、文字方向、阅读习惯)
5. 怎么保存? (材料特性与保护措施)
6. 它和后来的书写材料有啥关系? (信息载体演变、技术进步)

竹简,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古人在当时的物质条件、技术水平和文化需求下,基于“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的朴素逻辑,所创造出的一种信息载体。它承载了先秦时期璀璨的思想和文化,为我们今天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最直接、最宝贵的“实证”。

当你拿起一卷出土的竹简,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古老的文字,更是古人智慧的闪光,以及人类文明在信息传播这条道路上,一次又一次“试错”与“进步”的生动写照。这本身,就是最强的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代盗墓贼目前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令人瞠目了,比如杨斌团伙的盗墓大案,唐贞顺皇后敬陵被盗彩绘石椁总重有 27吨照样被盗走运往海外, 唐韩休墓的揭剥壁画技术比考古人员还娴熟。解放前出土也是有的,比如 1942长沙的土夫子就大肆盗墓,出土了著名的楚帛书,现在已经流失海外。国外博物馆最有价值的中国文物是哪一件呢? - 知乎

为什么2000年之后频频出现因为郭店楚简出来了竹简名声鹊起,郭店楚简之前盗墓一般不理会这些烂竹签一样的竹简很多说不定就毁掉了,郭店楚简也差点毁于盗墓贼之手,上博楚简盗掘据信就是受了郭店楚简的刺激,而上博楚简收购之后知道竹简可以卖高价钱就更是备受重视,香港的运输贩卖渠道也被建立。

清华简2006年底被盗掘流入香港文物市场,所有的原始信息丧失了非常遗憾。但从各种线索和迹象推断,个人猜测楚简出土地点应该是在湖北荆州,楚国郢都纪南城附近的古墓。 荆州盗墓活动非常猖獗,买通当地农民恐怕也不是难事,参考荆州“大意”失古墓_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纪南城周围一带的战国古墓数量极多范围太大,据估计约十万座以上,大多数文物被盗掘了也很难找到原墓。同竹简一起来的还有四块黑底龙纹漆木笥残件,材质是枫木,纹饰比较罕见,上面粘有竹简。竹简在地下的时候应该是盛放在这些漆笥里面,盗墓贼是将漆笥连竹简一并起出盗走的。这批竹简是劫余后的产物,原墓的竹简当不止此数。盗墓贼贩运过程我们所知不多,但就香港古玩商手里的竹简的情况基本是泡在水里,或者裹上塑料薄膜密封,而且为了阻止细菌滋生加了防腐剂。

清华简入藏前的状态:


龙纹漆笥残件:


视察清华简的长者

北大秦简的入藏状态:

岳麓秦简的入藏状态,腐朽霉变的很厉害:

至于你怀疑竹简盗掘背后是不是有考古人员参与或者指点,咱不知道也没法推测,但确实这样想的人有不少(包括一些考古业内人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