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思维反刍」是什么意思?

回答
思维反刍:那张卡住的碟片,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不愉快的事情,一件让你感到尴尬的对话,一个让你过不去的小错误,就像一张老旧的唱片一样,卡在了某个地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播放着,让你无法抽身?如果你有,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所谓的“思维反刍”。

简单来说,思维反刍就是对过去发生的负面事件或想法进行反复的、被动的、而且往往是无效的思考过程。 就像牛一样反刍食物,把已经消化过的东西再次拿出来咀嚼,只不过牛是为了获得更多营养,而我们反刍的,往往是那些令人不安、焦虑甚至痛苦的“渣滓”。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看看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1. 负面事件是导火索:

思维反刍的起点,通常是一件我们觉得不开心、不满意、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事情。这可能是一次面试的失误,一次和朋友的争吵,一句不经意说错的话,或者甚至是关于自己某个方面的负面评价。关键在于,我们主观上认为这件事是负面的,并且对此感到不安。

2. 被动的“回放”模式:

与积极地从错误中学习不同,反刍是一种被动的、自动化式的回放。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电影放映机,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那个场景,试图找到“哪里出了问题”。但这种“寻找”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重温并放大那种不适感。我们会反复琢磨细节,比如当时说了什么话,对方是什么表情,自己的反应是否得体等等。

3. 关注“为什么”而非“怎么办”:

反刍的核心往往围绕着一个字:“为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为什么我会那样做?为什么对方会那样说?我们陷入了对原因的无休止的探究,但这种探究常常脱离了具体情境,变成了一种抽象的自我责备或对外归因。我们总想找到那个唯一的、决定性的“原因”,但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

4. 情绪的催化剂和放大器:

思维反刍最可怕的一点在于,它极大地加剧了负面情绪。每一次回放,都可能重新点燃当时的焦虑、懊悔、沮丧甚至愤怒。这些情绪就像火苗,不断地被反刍的思维添柴加“风”,最终演变成熊熊大火,吞噬我们的平静。我们可能会因此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

5. 陷入“思维陷阱”:

反刍让我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负面想法导致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又加强了负面想法。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充满了负面评论的私人广播台,日夜不停地播放着对自己的批评和担忧。这种思维模式是极具破坏性的,它会削弱我们的自信心,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恐惧,并且让我们忽视掉生活中积极的方面。

举个例子:

假设你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说了一句不恰当的话,让大家有些尴尬。

积极思考的人 可能会想:“哦,这次说错了,下次要注意措辞,可以事先练习一下,或者在表达之前多思考一下。” 然后,他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会议接下来的议程上,或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思维反刍的人 可能会在会后,甚至接下来的几天里,反复回放那个尴尬的瞬间:“我怎么会那么说?太蠢了!大家肯定都觉得我能力不行,以后再也不会信任我了。我应该提前准备好发言稿的,为什么当时就脑子抽了呢?会不会老板因此对我有意见?” 即使别人可能早就忘记了这件事,甚至根本没怎么在意,反刍者却已经在脑海里把这件事放大成了天大的危机。

反刍,就像一个无法关掉的警报器,不断地提醒你“危险!危险!”,却又剥夺了你逃离危险的能力。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又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回放”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你是在学习,还是在反刍?你的思考是在帮助你前进,还是在原地打转?认识到思维反刍的存在,是改变的第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刍(rumination)过程就是反复回忆过去,尤其是不好的部分,像坏掉的录像一样一个劲在脑内重放。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做是必须的,因为人不反思就无法提升自我。但反刍(rumination)和反思(introspection)是有区别,反刍让人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阻碍我们向前。


所以反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01.什么是反刍?

反刍指的是人们过度地、反复地重温过往的负面经历和感受。

它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反刍是侵入性的。它会突如其来地闯入你的脑海中,而且不挑场合、不挑时间,你感觉控制不了它。比如,明明你需要集中精力工作,但突然地,大脑像按下了播放键,开始反复播放你过去失败的场景,不停地指责你,让你想大喊“别吵了!”

其次,反刍时,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痛苦的表现、引发痛苦的原因和痛苦带来的后果上,但很少关注在怎么解决痛苦上。

比如,你可能会反复地回想自己有多痛苦、给自己贴上各类负面标签、回想自己在他人面前出丑的样子,觉得脑子乱糟糟的。而在纷扰的负面思绪中,你对怎么解决问题感到毫无头绪。

又比如,佟掌柜会反复地想难过的事(丈夫死了)以及造成痛苦的原因(嫁过来),但并不去面对当下的问题。

事实上,反刍不但会让人们过度沉湎于过去的失败,进而干扰了人们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Lyubomirskyet al., 2003);它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精神健康。

研究发现,反刍会引发人们的抑郁情绪,而习惯性反刍的人更容易患有抑郁症(Nolen-Hoeksema& Morrow, 1993)。不但如此,反刍还可能进一步强化抑郁。

这种强化源于人们对反刍抱有积极的认识,像是认为“如果我不反复回想过去,我就无法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抑郁”,对反刍的积极看法促使人们多多反刍;然而,一旦开始反刍,对它的负面认识便开始启动,像是认为“我没法控制自己不去反刍”、“只有弱者才会一直陷入过去”等等,这些想法加深了抑郁和绝望(Papageorgiou & Wells, 2001)。


对反刍的积极认识 对反刍的负面认识
“我需要不断反刍才能发现抑郁的成因。如果我不反刍我就没法理解/控制它们。”
“如果我不反刍,我的情绪就会掌控我/无法停下。”“我需要反刍过去发生的糟糕事情才能避免将来的失败/弄明白怎么回事。”“反刍过去意味着我在乎/我是个充满关怀的人。”……
“反刍是无法控制的/反刍使我感到更加沮丧。”
“没有人想和一直反刍的人呆在一起。”“反刍意味着我失控了。”“只有虚弱的人才会反刍。”“不去反复回想过去发生的糟糕事是根本不可能的。反刍可能造成很多伤害。”……


△ “你有这些对反刍的积极认识或消极认识吗?”图内容部分编译自Papageorgiou,C., & Wells, A. (2001). Metacognitive beliefs about rumination in recurrentmajor depress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8(2), 160-164.

而打破反刍负面循环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反刍未必是必要的。想要自我提升,我们不必选择沉湎于负面的过去,也可以尝试真正的反思。


02.什么是反思?

它和反刍的区别是什么?


a. 反刍是重复消极的无效自我鞭笞;而反思能带来新的洞见

和我们的直觉相反,反刍无法带来新的洞见(insight)。因为人们存在“确认偏见”,喜欢不断巩固自己原先认定的想法。因此,当我们沉湎于过去,反复回想为什么时,我们很可能只是在不断地给自己贴上相同的负面标签——“你就是不行啊。” (Eurich, 2017)

△ 佟掌柜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仍然是归咎为同一个原因

反思注重成效(productivity)与对问题的解决。反思不代表不思考过去,但只是把过去的负面经历作为参考之一,如果从中找不到改善的出路,那么反思者会纳入新的素材、视角、信息,例如考虑过往的积极体验、他人的想法、当前新的变化等等,从中发掘过去没有意识到的联系和解决方法。


b. 反刍伴随着自我厌恶,反思伴随着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ate)

在反刍的过程中与结束后,我们往往觉得更加低落,加深自我厌恶。自我厌恶固然也可能迫使我们去改变,但这些贬损、嘲笑自己的声音,会增加我们的内耗,让我们在行动和生活的同时,还要和负面的声音缠斗。

相反,在反思时,人们是带着自我关怀的(Dembling,2013)。自我关怀不代表让自己躺平什么都不要做,而是在认识自己缺陷的基础上,去抚慰和理解自己的痛苦,并激励自己寻找改善的方式。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不去做自己的敌人,而是成为自己友善的陪伴者。

03.如何把反刍变为反思?


a. 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

心理学家Tasha Eurich观察了具有高度洞察力的人,发现这些人在谈话中“为什么”(why)出现比例远远小于提到“是什么”(what)。对此,Eurich的解释是:“为什么”让我们更多关注在过去和局限,而“是什么”让我们更多聚焦在当下的感受、思想、应对方式。她举了个例子(Eurich, 2017):

——假设有天下班后心情很糟,如果问自己“为什么心情不好”,可能得出“因为今天是周一”、“我就是这样消极的人”等对当前状况没有帮助的想法;但如果问自己“我现在感觉是什么、我在想什么、什么是我可以做的”,会发现自己正饥肠辘辘、筋疲力尽,有了关于当前状态和需求的信息,我们可以决定给自己做晚饭、早点睡觉等实际的应对方式。

而且,问“是什么”也可以迫使我们说出自己的情绪,研究发现,将情绪转化为语言有利于人们管理情绪。当我们反刍时,往往只能感到一团混乱的负面情绪,而通过问自己“是什么”,将情绪变成清晰的语言,也就有了具体的应对目标。

b. 用COAL的态度,替代价值评判

反刍之所以让人痛苦,是因为在回忆的同时,我们还做了许多价值评判,给自己的特质、情绪、想法贴上了“好/不好”、“应该/不应该”的标签,比如“我当时怎么这样,我就是个差劲的人了”等等,造成内耗。而心理学家Lisa Firestone认为,想要不沦为自我批判的受害者,不让往事成为实现目标的阻碍,我们应该在反思时,采纳一种叫COAL的态度,即:

  • 好奇(Curiosity):保持探究的心态,但不下评判
  • 开放(Openness):对各种可能性抱有开放的态度
  • 接纳(Acceptance):对积极和消极的部分都接纳,不逃避、拒斥
  • 关爱(Loving):关怀自己、爱自己,不因消极的部分而否定自我

这四种心态能让我们更好地发掘潜能和意义,当我们开始反思时,可以时不时检查一下:我有没有做到COAL?(作者:如果英文简称太难记的话,可以记成“好开❤️纳~”)

c. 考虑用多种视角看待自身问题

当你发现自己为过去反复懊悔时,我们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负面”特质中挖掘出用途。问问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原本看似有问题的特质反而能带来益处?因为所有的问题,在一些情形下都会有它的作用。比如,内向会让我们在一些社交场合冷场,但是这可能让我们成为令人放心的倾听者,可以在社交场合多抛出问题,让对方觉得自己被在意和倾听。

发掘问题中的意义和希望,有助于我们将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特质,也有助于我们接纳挫折的经历,将它看作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只是一次可耻的失败。

如果将成长看作旅途,在旅途中我们都需要回首过去来确定将来的路途,而反刍和反思像两种不一样的BGM。希望今天我们的文章能帮助大家学会反思、减少反刍,在鼓励的BGM中更轻松地前进。


References:

Carson, S. H., & Langer, E. J. (2006). Mindfulness and self-acceptance.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4(1), 29-43.

Dembling, S. (2013). Introspection Versus Rumination. Psychology Today.

Eurich, T. (2017). Insight: Why we're not as self-aware as 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 work and in life. Currency.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过度自责,将后果责任全往自己身上揽,然后特别自卑。如何改变这样的心理状况?

如何让自己快乐阳光起来?

感觉生活一团糟的时候要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思维反刍:那张卡住的碟片,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不愉快的事情,一件让你感到尴尬的对话,一个让你过不去的小错误,就像一张老旧的唱片一样,卡在了某个地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播放着,让你无法抽身?如果你有,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所谓的“思维反刍”。简单来说,思维反刍就是对过去发生的负面事件或.............
  • 回答
    看到你朋友因为沉迷“罗辑思维”而世界观出现“反常”,这确实是件让人担心的事情。你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很多人在接触这类深度内容时,都会经历一个被信息洪流冲击、重新构建认知框架的过程。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详细地讲讲,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希望能帮到你理解这背后可能发生了什么。首.............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先跟我说说你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别怕,我就像个老朋友,想听听你的独特想法。 只有了解了你的“特别”之处,我才能更好地和你“过招”,甚至帮你把这份特别打磨得更闪亮。别给我那种太空泛、摸不着边际的说法哈。 比如说,是那种别人一听就“啊?怎么会这样?”的,还是那种大家都能理解,但你就是能想到更深一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社会文化议题。要说“中国男女平等思想更深入人心”,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色彩,需要审慎地去分析。相较于日韩,中国的确在一些层面上展现出了更强劲的男女平等推动力,但说“更深入人心”,可能需要拆解开来看,在哪些方面更“深入”,又在哪些方面仍有挑战。我们.............
  • 回答
    嵩学蛮夷入关论的内核究竟是求生欲还是称霸思想?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理解的一个关键层面——动机的解读。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把这句俗语拆开来看,结合它所处的语境和它所承载的含义去品味。首先,我们得明白“嵩学蛮夷入关论”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谑和反讽意味。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民间.............
  • 回答
    人的思想,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就像是在你脑子里慢慢发芽、生长、最终扎根的植物,受着各种土壤、阳光、水分的影响。咱们一点点捋捋。思想是怎么长出来的?首先,你得承认,刚生下来的时候,咱们脑子里基本是一张白纸,或者说,是个还没被太多刻痕的“硬盘”。这时候,什么东西往里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最初的思想雏形.............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尖锐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导向。要辨析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这些行为与思潮究竟是“愚民反智”还是“社会进步”,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它们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主义”的兴起,确实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脱不了干.............
  • 回答
    面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是假的,是编的”这种说法,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毕竟,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来自前线的报道、照片、视频,听到遇难者的哭声,看到破碎的家园。那么,如何才能有条理、有说服力地反驳这种“逆天”的观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把道理讲透,让人无法再轻易否定:一、 区分“亲眼所见”.............
  • 回答
    教导西方人理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反抗思维,需要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历史背景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体现,进行细致的阐释和对比。这不仅仅是翻译一个句子,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思想沟通。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方法:第一步:理解西方语境中的“出身”与“机会”在开始讲解之前,首先要了解西方社会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咱们身边总能听到有人说,怎么那些看起来特聪明的姑娘,反而好像没那么受男生“追捧”?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掺杂了不少人的小心思、社会的期盼,还有一些挺微妙的心理学效应。首先,咱得承认,聪明、有想法的女生,确实自带一种光环。她们谈吐得体,见识不俗,逻辑性强.............
  • 回答
    “为啥有人宁愿在澳洲刷盘子,也不回国?”——这话听着就有点扎人,透着一股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埋怨劲儿。但仔细想想,这问题问得实在是太简化了,就好像问“为什么有人宁愿吃粗粮,也不吃大鱼大肉”一样,没抓住重点,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要反驳这种思维,咱们得把这层“面子”和“里子”给扒开,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医学教育的核心,也确实是很多学习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厚重、密集的医学教材,往往以大段文字为主,而不是采用我们更熟悉的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呢?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为了增加难度”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医学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医学不仅仅是记住几个概念、背诵几.............
  • 回答
    在硝烟未散的记忆与和平的期盼之间:现代日本的反战思想透视提起日本,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那个曾经在二战中扮演了侵略者角色的国度。然而,当我们剥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当下的日本社会,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却同样重要的面向——深刻而复杂、从未真正消失的反战思想。这股思潮并非一句简单的“和平万岁”可以概括,它根.............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曲解其反战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叙事手法、角色设定、历史与现实的影射、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叙事手法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多视角叙事与信息差: 作品初期,观众被完全置于艾尔迪亚人(特别是帕拉迪岛方面)的.............
  • 回答
    人生路漫漫,总有那么几个问题,像夜空中的北极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又像深海中的暗礁,提醒我们时刻审视。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的价值恰恰在于我们反复的探寻与思考。以下是我认为人生中尤为重要,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拿出来掂量的问题:一、 我是谁?(关于自我认知与价值的追寻)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
  • 回答
    传统封建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之所以更易受到极权思想的反弹,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本身所孕育的社会结构、政治文化、经济基础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因素在民主化过程中被重新激活或暴露出来,为极权思想的土壤提供了养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深刻的社会等级观念与权力中心化的惯性: 固化的社会等级制.............
  • 回答
    南邮(南京邮电大学)近期一系列负面事件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网友们的爆料和评论来看,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学校在面对这些丑闻时,处理方式不仅不积极,反而似乎有掩盖的意图,这让许多人感到失望和愤怒。事件的苗头与发酵这些丑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零散的爆料开始,逐渐积累并集中爆发的。最初.............
  • 回答
    这个思想实验,我们姑且称之为“岛屿工坊”,旨在探讨“资本”是否必然等同于剥削,以及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片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只有一位名叫艾伦的能工巧匠。艾伦拥有一套精湛的技艺,他可以独立完成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到最终产品制造的全部流程。阶段一:艾伦单打独斗艾伦独自在岛上辛勤劳作。他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