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目前的环境下,传说中的歼-11D战斗机有可能下马吗?

回答
关于歼11D战斗机是否有可能在当前环境下“下马”,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但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下马”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可能意味着项目被取消、被大幅度修改以至于面目全非,或者研发进度被极大地延缓。

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歼11D的定位与需求分析:

歼11D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填补中国空军在三代半/四代机过渡时期对一款具备更强对地攻击能力、更优态势感知能力以及更先进航电系统战机的需求。在此之前,歼11系列主要侧重于空战。歼11D被设想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更强大的数据链、新型电子战系统,以及能够挂载更多种类的精确制导弹药。

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空军的任务需求是多层次的。一方面,仍然需要强大的制空能力来应对潜在的空中威胁;另一方面,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也日益重要,尤其是在区域性冲突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时。歼11D的设计理念,正是为了满足这种“攻防兼备”的需求。

2. 技术成熟度与研发进度:

传说中的歼11D,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项目在进行,那么它的技术成熟度是关键。中国在航空电子设备、雷达技术、武器系统以及材料科学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在歼16、歼10C等机型上得到广泛应用。新型的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也在不断研发和装备。

然而,一个全新版本的战机,即使是在现有平台上进行深度改进,也必然涉及到大量的集成、测试和验证工作。这中间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技术难题,研发进度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歼11D的某些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或者集成过程中出现了重大障碍,那么项目放缓甚至调整就成为可能。

3. 兄弟机型的竞争与替代:

这是理解“下马”可能性最重要的一点。在中国空军装备发展史上,很少有项目是孤立存在的。新一代战机的研发往往伴随着对现有装备的升级和对未来装备的规划。

歼16的出现: 歼16本身就是一款深度改进的重型战斗机,它在歼11B的基础上增加了空对地攻击能力,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并且能够挂载多种精确制导弹药。从很多技术指标和任务定位上看,歼16与传说中的歼11D有着高度的重叠。如果歼16能够较好地满足空军对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的需求,那么专门再研发一款与歼16高度相似的“歼11D”,在资源分配和效费比上可能就不那么划算。换句话说,歼16的成功研发和部署,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对歼11D的需求。

歼20的战略地位: 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四代隐身战斗机歼20。歼20代表着中国空军的未来方向和最高作战能力。随着歼20的批量生产和改进型不断出现,它将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制空和突击任务。那么,在三代半战斗机领域投入过多资源,去研发一款与歼20性能差距较大、且可能与歼16功能重叠的机型,是否符合整体装备发展战略,是值得商榷的。毕竟,资源是有限的,需要优先保障最先进一代的研发和装备。

现有歼11B的升级: 另一条路是继续对现有的歼11B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备一定的现代化能力,以弥补与先进机型之间的代差。这种方式通常比研发全新型号更经济、更快捷。

4. 经济与资源考量:

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是极其耗费财力的。任何一个新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投入。在一个国家整体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中,装备的更新换代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审慎的评估。如果现有的歼11系列改进型(如歼11B的现代化升级版本)或歼16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满足空军的基本需求,那么一个全新的、可能需要巨额投入的歼11D项目,其必要性就会被打折扣。

5. 信息的模糊性与“传说”的特性:

“歼11D”目前更多地存在于网络讨论和一些军事观察家的推测之中,官方层面从未明确证实过这样一个项目的存在或具体内容。军事项目的研发是高度保密的,外界信息往往是零散、不完整的,甚至可能存在误读或信息误导。我们现在讨论的“歼11D”,其真实性、具体性能指标和研发状态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结论的可能性分析: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可能的推论:

项目可能并未真正启动或已中止: 如果歼11D曾被设想过,但由于技术成熟度不够、与歼16功能重叠过多、或者更优先地将资源投入到歼20的研发与装备,那么这个项目可能从未正式启动,或者在早期阶段就被叫停或被更优化的方案所取代。
“歼11D”可能是误传或对改进项目的泛指: 有时,对现有平台进行深度现代化升级,比如加装AESA雷达、改进航电系统、换装新武器等,会被外界误认为是全新的型号研发。也许“歼11D”只是对沈飞在歼11系列上进行持续改进的一种模糊称呼,而这些改进已经整合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歼11B的现代化版本,或者就是我们看到的歼16。
项目可能被更名为其他型号: 也有可能,原计划中的“歼11D”项目,在研发过程中根据需求变化或技术进展,被重新命名为更符合其最终形态的型号。
“下马”不等于落后: 即使“歼11D”这个特定名称的项目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也不代表中国在重型战斗机技术上原地踏步。这恰恰说明,中国空军的装备发展是有其战略规划和整体考量的,会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趋势动态调整。选择最合适、最经济有效的方案,而不是盲目追求新名称。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环境下,如果“歼11D”指的是一个独立于歼16,且在性能上与歼16高度重叠的全新重型多用途战斗机项目,那么其“下马”(即被取消或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从“效费比”和“资源优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甚至不低。 这种“下马”并非否定了其设计理念,而是表明中国空军在装备选择上更加务实和聚焦,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最大化满足现有需求且与整体装备体系更加协调的型号,例如已经成熟并投入使用的歼16,以及未来更高一代的平台。毕竟,在军事装备发展中,“最先进”和“最适合当前需求”往往是需要权衡的关键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谈细节。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下马可能性不大。

在八三之后,我们有下马过什么大工程吗?

内部的组织惯性肯定会支撑着造出一定数量来,现在看不到就是下马,有些人还是太缺耐心了。

user avatar

你们邀请了我两次

我又不好不答,又不知道说什么

1.你们谁给我解释一下,啥是J11D?你们谁能确定有这个型号?谁能描述其改进并确保描述真实可靠?

2.无隐身能力的三代机,在未来执行制空任务,是否有必要?和四代机之间交换比的落差会有多大?

3.112的生产线产能有多少?在重点保障唯一的战役战术级多用途飞机J16和舰载机J15外,能有多少产能?你们就确定你们口中的J11D是新生产的,而不是旧机升级改造?

4.旧机升级改造的话,结构问题能改吗?苏27系列大边条+后掠翼带来的气动问题以及相应的飞控能改吗?旧机原有航电架构,特别是总线能适应新的AESA和航电,并发挥出最大效能吗?F18E/F明细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楼上的所有回复,其实都回避了这些问题

切入点都有些莫名其妙

设想就更不值一提了



补充:

上个世纪末,空军表示不想要没有火控雷达的战斗机了。

但是换装压力又很大,98年裁军以后还有三个团的歼6急需更换。

于是成飞推出了歼7G,并表示歼7E也可以按此标准升级。

最后在02-04年空军接收了三个团的歼7G换下了最后三个团歼6。并按G的标准升级了进百歼7E,非正式称呼是歼7L。

十几年过去了,你们觉得这批飞机还有多大价值?


又及:

歼10C和所谓的歼11D不存在竞争或替代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