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真的达到非常严重状况了吗, 中国未来会变成强奸大国吗?

回答
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相当严峻。要理解这个问题有多严重,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根源、表现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关于你提到的“强奸大国”这个说法。

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的严峻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确实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而且这种失调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高于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应该对应大约103107个男孩。然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一度达到115甚至更高(具体年份数据会有波动,但长期偏高是事实)。这意味着在新生儿层面,男性数量就远多于女性。

这种失调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最主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配合着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在一些家庭中,生男孩被视为传宗接代、延续家族姓氏的希望,也可能被寄予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支持的期望。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家庭会采取包括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流产在内的手段,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

失调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这种失调不仅仅体现在出生人口上,它已经开始并将持续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婚姻市场的压力: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随着一代代适婚年龄男性的增多,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女性数量却相对不足。这导致大量男性,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相对普通的男性,面临着结婚困难的挑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剩男”现象。这种婚姻市场的挤压,使得男性之间为了争夺女性而产生更激烈的竞争。
社会稳定性的潜在风险: 婚姻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男性长期无法组建家庭,不仅会带来个人层面的痛苦和挫败感,也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风险。缺乏家庭支持和社会归属感,加上生存压力,可能导致一些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
人口结构的变化: 长期来看,低生育率和性别比例失衡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对女性的潜在压力: 虽然“剩男”问题更受关注,但性别比例失衡也可能对女性产生间接影响。例如,一些女性可能会因为市场上的“稀缺性”而面临更高的择偶标准和压力,或者在婚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

关于“强奸大国”的担忧与分析

现在,让我们来直接回应你关于“强奸大国”的担忧。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敏感的论断,我们需要基于理性和证据来分析。

首先,一个直接的逻辑链是:男女比例失调 → 婚姻困难 → 大量未婚男性 → 强奸率上升。 这种逻辑是很多人担忧的来源。理论上,当男性数量远超女性时,如果一部分男性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伴侣,他们可能会寻求非正常的方式。

然而,将“男女比例失调”直接等同于“强奸大国”是过于简单化和缺乏依据的。 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关键点:

1. 社会问题并非线性关联: 社会问题,特别是像强奸这样的极端犯罪,其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原因的直接产物。强奸的发生与个人心理素质、法治环境、社会观念、教育程度、经济压力、酒精或药物滥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2. 统计数据的缺失与复杂性: 要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强奸大国”,我们需要可靠的、可比的犯罪统计数据。中国的犯罪统计数据公开程度有限,且不同国家对犯罪的定义和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差异,这使得直接的国际比较变得困难。即便有数据,也不能简单地将比例失调与犯罪率直接挂钩。
3. 社会抑制机制的存在: 即使存在大量未婚男性,也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会走向犯罪。社会中有许多其他的抑制机制,比如法律的威慑、道德的约束、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尽管有些男性可能缺乏这些)、以及个体自身的价值观等。
4. “婚姻困难”不等于“犯罪动机”: 婚姻困难确实是一种社会压力,但这种压力更多体现在经济、情感和人际关系上。将这种压力直接转化为犯罪动机,需要进一步的心理和社会学分析,而且并非必然。许多面对婚姻困难的男性,更多的是感到孤独、焦虑,但未必会诉诸暴力。
5. “强奸”的动因复杂: 强奸不仅仅是“性需求”的驱动,很多时候是权力、控制、报复、宣泄不满等心理因素的体现。一个比例失衡的社会,也许会增加一些男性在追求伴侣过程中的挫败感,但这不直接转化为对陌生人的暴力。

中国是否会变成“强奸大国”?

基于现有的信息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将中国直接预测为“强奸大国”是缺乏坚实证据的。 虽然男女比例失调是真实存在的严峻问题,它可能增加社会不稳定性和个人心理压力,但它并非是导致强奸犯罪率上升的唯一、甚至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

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法律的健全程度、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和教育水平,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虽然风险存在,但将如此极端的预测仅仅归结于人口比例失调,是对现实的过度简化。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这种风险。 性别比例失衡确实为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土壤,我们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解决根本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男女比例失调问题,需要继续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破除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依法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
关注婚姻困难群体的心理健康: 对于那些面临婚姻困难的男性,社会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加强法治建设和普法教育: 严厉打击性犯罪,同时加强对公民的性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根本手段。
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 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能够更好地吸纳和支持所有个体,减少边缘化和异化的发生。

总结来说:

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的状况确实相当严重,它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挑战,最直接的就是婚姻市场的压力,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但是,将这种失调直接推断为中国将成为“强奸大国”,则是一种过于片面和缺乏证据的论断。 强奸犯罪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人口比例失衡只是其中一个潜在的背景因素,而且其传导路径并非必然走向犯罪。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和治理的动态变化,以及个体行为的复杂性,使得这种预测过于绝对和悲观。我们需要关注并解决男女比例失调的根本问题,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法治,而不是仅仅因为一个数据就对未来做出如此严峻的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计划生育进行的非常彻底区域,我们这边城市中男女比例其实还是挺相近的,我高中班级女生还比男生多俩人!

但长大后接触的多了才发现,这种男女比例失调来自农村,我们这边农村有个有趣的情况,如果你遇上一个男孩要么都是独生子女要么上面有个姐姐,而遇上一个女孩,鲜少有独生子女,也鲜少有姐姐妹妹,大概率是有个弟弟!现在不是留行一个词叫“扶弟魔”么,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而国家当年对于农民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如果头胎是男孩不许要二胎,而头胎是女孩,可以再要一胎,从理论上说这并不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但问题在于这边农村显少出现二胎是女孩的情况,这中间若说没有人工干预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现在进城热的大背景下,女孩相较于男孩更容易留下来,毕竟现在主流还是男方结婚买房,而城市本地人自身又接近男女平衡,其结果就是我们这边男女比例失衡,转变成了城乡男女失衡,出现了城市女多男少,农村本就男多女少的情况,随着更多女孩进城,近年这种情况愈加严重!

现在是城市存在大量剩女的问题,农村存在大量光棍的问题!

本题实在是戾气太重,直接把男女比例失调往强奸上扯,其中逻辑甚是感人,目前的男女失衡是存在很大问题,但同时有些问题没有表面那么简单,不是一个数字就能解释的,现在时代不同了,国内人口自由流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驱动人们向生活水平更高的地方移动,不能把这中间的出现问题简单的往计划生育上赖!

客观上说,农村的光棍问题才是更大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开放规范外籍新娘,是个不错的方向!


更新下:评论区有朋友说为什么要举沈阳的例子,大家仔细看下面的文章,沈阳是户籍人口女多男少,如果加上流动人口,全国来看女多男少的城市绝不止沈阳一个,但是相关数据不好找,被怼了容易怼不会去,所以只说了沈阳。还有关于外籍新娘的问题,其实有好多选择,这些年越南的经济上去了,如果家庭条件太差越南新娘是很难留住的,但是现在已经开始流行缅甸、柬埔寨新娘了,还有更能够接受的印尼华人新娘(当然了实际炒作中基本都是混血华人),甚至我觉得以后还可以开发印度,印度北方几邦至少在人种上还是和中国人很相似的,还有印度的低种姓和贱民,如果真的到了中国绝对是把她们从地狱拉到人间,也许来了中国经济上仍然不赋予,但起码在中国会把她们当人,而非牲口!

还有还有,我可没说买新娘呐,这应该叫通过跨国中介,认识一个外籍伴侣,并成就一段跨国婚恋,毕竟在国内通过中介也是要给钱的,国内结婚也是要给彩礼的,跨国婚恋咋能叫买媳妇儿呢?太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提出来时戾气很重啊,一开始问的是:

逻辑是非常感人的。

然后是题目下自然而然地聚集了一批这种想法的人:

在题目补充里,题主举的例子是这样的:

你用你的痔疮想一想,这种比例可能是普遍现象么?

戾气重不耽误讨论,所以这里还是说一下。要说男女比例失调,豆瓣上的这个讨论是更合理,更普遍的:

基本上,在2010年以后,九年义务教育中,初中班级里,男生总要比女生多两三个。

这是由于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导致的么?

不是。

是因为这阶段的适龄儿童,就是这么一个比例。

中国男女比例失调,与计划生育的执行强度完全一致。即,强制一胎化越宽松,男女比例越平衡,强制一胎化越严厉,男女比例就越失调。计划生育最严的那几年,男女婴儿比例接近失控。百姓数千年形成的男为劳力的思维习惯并不可能一瞬间就改变,因此国家强制一胎,民间生了女儿就会去溺婴。除了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有养儿防老的思想,数千年来,女儿出嫁不居家,谁也不知道未来是儿子女儿都不着家的新时代。计生宣传的是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但老百姓并不相信,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信。二胎或三胎,生了女儿也照样抚养,但一胎化就不行了,一定要有个儿子,这就是一胎化下溺女婴与做b超验女则流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只要一胎化存在,这个风气始终不会改变,即便你再乐观也不行。直至一胎化结束,男女婴儿出生比例才会恢复正常状态。

下图为1980年到2000年,每年每一百名女婴对应的一百名男婴数量,例如在1980年,有102.61个男婴,对应100个女婴:

到了1992年,每114.61个男婴,才对应100个女婴。男女比例已经失控,总体的,男女出生必定是对半,这些女婴绝不会是未出生,而是出生后死亡。计划生育,1980年提倡试点,1982年成为国策,1991年开始恐怖起来,后布点监控,各种措施都上上,各种宣传都到位。直到两三年前,依然如此。

因此,豆瓣上的豆友老师,他的感觉是非常准确的。五十人的班级里,男孩总会多两三个,这不是个别现象。

那么,放开二胎后,中国新生婴儿的男女比例是怎样的呢?

2013年单独二胎试点。

2014年二胎新政。

2016年全面二胎。

所以曲线下滑了,女婴得救了。

我要说的是,这个曲线预估不准确。

猜测,

从2017年后半年开始,中国的新生婴儿男女比例会陡降至一百零几的级别,而不是等到2020年才110多。为什么这么确定?因为中国从1971年到1980年的宣传口号就是“一个不多,两个正好,三个太多”,鼓励只生两个。

所以,结论是什么呢?

中国三十多年的一胎政策,每十个婴儿中,就杀死了一名女婴。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是肯定的,而建国后的溺婴习气以及男女新生婴儿数量不平衡,却实实在在是计划生育一胎化导致的。非一胎化,纵便国人再重男轻女,男女婴儿的比例也绝不会那么高。

总之,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的时代正在过去,从2016年开始,女婴非正常死亡数量也会迅速减少。但是,满嘴放炮,由男女比例失调扯到强奸率,感慨“光棍多就是重男轻女导致的”的人,并不会减少。

user avatar

额,其实中国严重的不是城市,而是农村

其实相对而言高层,中层上面影响不大

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底层吧


我说点大家没说到的

中国其实女大学生是多于男大学生的

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来自截至2013年,普通本专科总人数24680726人,女性12769199人,占比51.74%

女生大学生多一些,是不是很奇怪?

要知道中国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82年为108.47,2000年为116.86,2004年达到121.18

相对可怕了,也就是在2004年,中国每生5个女孩子,就要生6个男孩子

可最后竟然是女生受高校教育多些


而且慢慢其实中国女孩比例在慢慢变多

2016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而从2010年至2015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依次分别为117.94、117.78、117.70、117.60、115.88、113.51。

中国目前男女比例已经在下降了

目前女孩子比例在慢慢变多


其实二胎不会增加生男孩比例

反而会降低

只要不采取人工手段,如B超

生在多胎,男女比例都是105;100左右

不会影响


有人说许多第一胎生男孩子,就不生了

而第一胎生女孩子往往会生第二胎

会增加男孩子比例,其实是错误的

从事实情况,数学统计下看是错误观点

只要不采取人工手段,男孩女孩比例不会因为这发生变化


实在不行去国外找老婆吧

月薪三四千也能娶媳妇 实拍越南买妻全过程

中国男人娶到的这些外国老婆让人羡慕 个个是美女

真实经历:7万块娶个外国媳妇生活很幸福


中国慢慢娶的老婆从越南,柬埔寨发展到乌克兰,俄罗斯了


还有男性其实娶老婆可以向下娶

比如下降3岁,或者5岁其实还好

所以问题没有那么严重


但关键问题在于城市是男少女多

农村男多女少

这才是关键问题

未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关键

农村剩男调查:30岁没娶上媳妇 打光棍成定局_央广网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近年来在国内多个村庄做田野调查,他观察到,一些农村的光棍率之前较为平稳,但从80年代之后开始急剧上升,“这个现象非常显著”。
他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计算出,一些村里的剩男比例在3%左右,如果做个简单的估算,全国农村在峰值期大约有2000万左右的剩男,平均到68万个行政村,每个村就将有近30个剩男。


姬律师的说法得到了媒人邓孟兴的证实。在他的小本上,二婚甚至三婚妇女都很枪手,“带着拖油瓶也没关系,因为彩礼要得少,越是离婚的,找过来说媒的越多。”老邓说:“我们这儿,离过婚的人再找,叫大媒,给媒人的礼钱都要多些。”
因为实在没有合适对象,一些贫穷农村的男青年的择偶标准一降再降,“只要拣到碗里的都是菜,相貌、年龄、交流沟通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姬如松告诉记者:“身体残疾、智力缺陷的女性也都有媒婆踏破门槛,只要是女的,怎么样的都能给说到婆家。”



甚至在农村

一个女孩过年期间一天见十几男孩并不新鲜。邓孟兴印象中,有一个女孩一个春节就见了100多个男孩。


中国最关键问题是怎么解决农村男多女少的问题

其实城市往往并不难

男孩还比女孩少

user avatar

严重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开放二胎可能会加剧性比失衡。


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就是统计家庭各胎男女的性别比。

统计的是2009年到2010年一年之间的出生情况。

结果呢?很吃惊,就是,随着生育,男女的比例失衡特别明显。

这是我做的一个示意图(女性是100,图中红线表示是中国性别比)。

第一孩的时候,这个性别比是113,然而到了第二孩,就迅速上升到了130,到了第三孩,更是恐怖的达到了161,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到了第三胎,每出生2个女的,就有3个男的出生,男的是女的1.6倍这种级别了。

图中红线是男女总体性别比:

男:女=121.21:100

可以说,二胎及以上的性别失衡,是引发中国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因素!

(毕竟一胎才113,最后总比是121,肯定是被二胎及以上拉高了比值)


如果中国的人和世界其他人在生育角度没有特殊区别;换句话,中国人符合人类的总体规律,即男女性别比接近1:1的话,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人生男的特别多,尤其是到了多胎的时候,更明显?

如果没有更多的解释,那么,答案只有一个:

主动性别选择!

如果一胎时候,严格计划生育可以一定程度上以制度保障性别比,使得中国性别比朝着1:1附近靠拢,那么,二胎的话,呈现了明显的异常情况。

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产前诊断技术可以明确告知婴儿性别,而这对于很多人选择二胎性别十分有帮助。

也许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然而就在前两天,还有个产前性别的新闻

据浙江经视12日报道,杭州一对夫妻求子心切,到黑诊所查B超,检查结果是腹中胎儿为女性,他们便做了引产。万万没想到,产下的竟是男婴,而引产手术也导致这位母亲以后不能再生育了。

杭州:黑诊所违规鉴定胎儿性别 失误致孕妇引产打掉男胎


所以,根据统计数据,如果开放二胎,我感觉一个更可能的事情是:

性别失衡会加剧

要知道,这个数据不是很老哦。

2009-2010年,也就是7年前的统计数据啊。


——————另一种思路:彻底开放生育?——————

如果开放二胎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会加剧性比失衡,那么,是否有其他办法?

答案似乎就在这次普查数据里:

彻底开放生育!

在性别比失衡的省份里,我做了个图,如下

其中,图中的红色和橙色区域,这些区域性别比大于了122这个全国平均数值,而绿色区域的性比失衡程度最低。

要知道,计划生育是主要是以汉族为主,那么,如果我们彻底放开计划生育,会是什么情况呢?

图中的绿色区域给了我们部分答案。

我们知道这几个区域少数民族为主(内新藏),尤其是西藏,而且没有计划生育,他们可以按照老规矩继续生。结果呢,他们的性比很精彩,尤其是西藏,100.08。


可以说,彻底放开生育,想生几个生几个,那么就会省掉选择性堕胎,也许会很大程度上缓解性别比。

————发展经济?————

但是男女性比最低的西藏,新疆和内蒙古,本来是少数民族聚集,也许对于重男轻女的看法等不大一样,那么,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思路呢?

我们注意到:经济发达的直辖市,效果很不错

四个直辖市都是绿色的,比如上海性别比是111.49,北京是112.15.尽管依然相对较高,但是至少低于国家线122.

所以,也许发展经济是个好思路。

不过,这里无法忽视的是东北那一块,尤其是辽宁,112.91.

所以经济是否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性比,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继续加强对于“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的普及,以及加大对性别筛查的打击力度,才是王道。

但是,改变观念,需要很长时间。

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参考资料: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六次人口普查

ps:

这次人口普查数据非常精彩,可以发掘的地方很多,比如 @张珺 就提到了年龄和教育的问题:

另按长表6-2中的数据:
按年龄划分,30-34岁第三孩及以上性别比190:100最高,25-29岁是182:100,35-39岁是173:100。推测是该年龄段往前「还能继续生」所以人为选择稍低,往后则可能顾虑到产妇安全一类的问题?
按教育程度划分则是初中最高高中其次,其中「初中且30-34岁」这个部分的男女孩数是8659:4179——207:100。大概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一部分育龄妇女可能没有能力/意愿去进行人为选择?
不管怎么说这些数字都已经很可怕了。


各位有兴趣,可以看看哪些地区重男轻女更严重,哪些年龄段更容易生多胎,哪些受教育程度更容易生多胎等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相当严峻。要理解这个问题有多严重,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根源、表现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关于你提到的“强奸大国”这个说法。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的严峻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确实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而且这种失调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 回答
    关于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政策等多种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现状简单来说,中国的男女比例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而且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男性人口的比例高于女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
  • 回答
    在中国,男女比例的失调,尤其是男性人口过剩,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失调,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其涟漪效应早已悄然扩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而且这种影响远不止于表面的婚恋市场,更触及了她们在社会、心理、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感知到的,无疑是婚恋市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苏联在卫国战争后经历了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而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战,虽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但并未出现如此戏剧性的性别比例扭曲。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因素入手:一、战争的性质与烈度: 苏联卫国战争: 这是一场极端残酷、全民皆兵、全民受难的战争。纳粹德国的目标是灭绝.............
  • 回答
    在男女交往中,一些言行确实能让男生瞬间失去兴趣,就好像原本对一道菜很有食欲,结果吃了一口发现味道不对劲,瞬间就不想再吃了。这中间的“倒胃口”感,往往是由于一些不合时宜、或触及到男生底线、或者单纯让人感到不舒服的行为。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类情况会比较明显:1. 过早或过度暴露“物质至上”的倾向男生有时候.............
  • 回答
    在中国,青年男女的比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而“1.01”这个数字,如果特指某个年龄段的性别比,那意味着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即便如此,这并不直接等同于“男人是否还有必要去跨国娶媳妇”的绝对答案。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远不止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1.01”到底是指的哪.............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以及一夫多妻制的成因,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想要将其讲得详实而不失人情味,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脉络与人性考量。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并非始终如一,但普遍失衡要讨论古代的男女比例,首先要明白,我们没有像现代统计那般精确的户籍数据,很多时.............
  • 回答
    谈到中国大学的男女比例,确实有些学校的差异非常显著。要说“最夸张”,这可能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定义。但如果以一个普遍认知标准来看,很多偏理工科或偏文科的院校,其比例失衡会非常明显。比如,在理工科院校中,像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尤其是有航空航天、国防类专业的校区)或者一些以船舶、矿业、石油等专业为主的大学.............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确实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士大夫阶层及以上,拥有多个妻妾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然而,你提出的问题——既然男性数量并没有显著少于女性,那么那些没能娶妻的男性去了哪里,又如何生存——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涉到经济、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政策等诸多层面.............
  • 回答
    2018年,中国的人口数字定格在13.9亿这个庞大的基数上,而性别比例更是以104.81:100的姿态,清晰地描绘出男性数量的相对过剩。这不仅仅是几个数字上的差异,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那么,这多出来的数千万男性,他们的“何去何从”就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
  • 回答
    微博用户“果子狸7777”质疑中国消防救援学校招生男女比例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公平、性别平等、职业选择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背景与具体质疑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果子狸7777”的质疑具体指向什么。通常这类质疑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招生简章或实际录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关注点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事件的规模与直接影响: 苏联的战争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极其惨重,估计总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700万,其中男性死亡比例远高于女性。战争的残酷和漫长,以及后来德国占领区的暴行,对.............
  • 回答
    大学中男女比例特别不均衡可能对教育质量、学生心理、社会文化、就业市场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潜在后果: 一、教育质量与学术环境1. 课堂互动与学习机会的失衡 性别主导性影响教学效果:若某一性别占主导,可能导致课堂讨论、实验或实践机会的分配不均。例如,男生占主导的课堂.............
  • 回答
    中国男女平均寿命的差异,以及退休年龄上的“反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你提到的数据: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9岁,女性比男性平均多活五年。而退休年龄方面,普遍的说法是女性55岁退休,男性60岁退休,这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早退休五年。从数据上看,女性寿命更长,却更早离开工作岗位,这.............
  • 回答
    在中国,男女约会时,男生是否普遍承担大部分费用,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更像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和约定俗成的文化。不过,从我观察和交流到的情况来看,男生在约会初期主动买单的情况确实占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主要原因交织在一起:1. 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和观念影响:中国社.............
  • 回答
    中国男女性别比失衡,男性比女性多出约3000万,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要直接推断出这3000万女性是因为流产或被杀害而消失,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和绝对,并不能完全反映事实的全貌。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期间,确实存在过一些因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而导致的性别选择.............
  • 回答
    货拉拉事件,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情绪,确实提供了一个沉重的契机,让我们去反思中国社会在男女平等和两性关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需要深入剖析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减轻性别对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男女双方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社会文化议题。要说“中国男女平等思想更深入人心”,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色彩,需要审慎地去分析。相较于日韩,中国的确在一些层面上展现出了更强劲的男女平等推动力,但说“更深入人心”,可能需要拆解开来看,在哪些方面更“深入”,又在哪些方面仍有挑战。我们.............
  • 回答
    在中国,男女分校(或称性别隔离教育)并不像一些国家那样成为主流或普遍存在的模式。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现实社会考量,当然也少不了教育理念的演变。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国教育的整体历史轨迹。在古代,虽然教育资源普遍稀缺,但对于女性而言,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且多以家庭私.............
  • 回答
    中国男女平等所面临的挑战并非“病态”,而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社会变迁过程。将这种复杂性简单地归结为“病态”,可能会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历史演进。从历史和文化根源看: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倡导男女平等,提出“妇女能顶半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