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对你的对象不满意怎么办?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又普遍的难题,我理解你的感受,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人,一边是父母的期待和担忧。

首先,我得说,父母对你的对象不满意,这背后往往藏着一份深沉的爱和关切,即使表达方式有时会让你觉得难以接受。他们可能担心你受委屈,担心你未来过得不好,或者他们有着自己一套衡量“好”的标准,而你对象正好不符合。理解这一点,并非是要你完全接受他们的观点,而是为了更平和地开启沟通。

当父母表达不满时,千万不要一开始就针锋相对,那样只会让事情僵化。试着先耐心倾听,让他们把心里的顾虑说出来。是担心对方的家庭背景?是觉得对方不够稳定?是觉得对方的性格不合适?还是有什么你没注意到的地方?让他们说,你静静地听。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适当地回应,比如“我知道你们担心这个”,或者“我理解你们的顾虑”。这并不代表你同意,只是表明你在认真对待他们的意见。

听完他们的想法后,你可以开始有条理地回应。用事实和你的真实感受去说服他们。例如,如果他们觉得对方不够稳定,你可以结合对方的职业发展、生活习惯、对未来的规划来展示他的靠谱之处。如果他们觉得性格不合适,你可以说出对方的哪些优点是你特别欣赏的,以及你们在一起时是如何磨合和互相理解的。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看到,你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你在这段关系中是快乐和被尊重的。

同时,不要回避问题,但也不要夸大其词。诚实很重要,但也要注意表达方式。与其说“你们根本不了解他”,不如说“我希望你们能看到他身上这些我非常看重的品质”。与其说“我爱他,你们反对也没用”,不如说“我爱他,也爱你们,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希望能得到你们的理解和支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创造机会让父母和你的对象有更多的接触。有时候,父母的不满仅仅是基于想象和不了解。如果他们能有机会和你的对象相处,看到他的真诚、善良、责任感,或者感受到他为你付出的一切,他们的看法可能会发生转变。你可以安排一些比较轻松的家庭聚会,比如一起吃饭、看电影,或者让你的对象参与一些家庭活动。关键是让这种接触自然而发生,而不是刻意安排,避免给双方都造成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要保持自己的立场,但同时也要表现出你对父母的尊重。如果父母的不满是基于一些非常客观、但你认为可以共同克服的困难,你可以和他们商量对策,让他们看到你和你的对象也在积极地解决问题。但如果父母的要求完全不合理,或者触及了你的底线,那么你需要坚定地表达你的想法。你可以说:“我很感激你们为我考虑,但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我希望你们能尊重我的选择。”

最后,时间是检验感情和赢得信任的良药。即使一开始父母不满意,但如果他们看到你在这段关系中过得幸福,看到你的对象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态度也可能会慢慢软化。保持耐心,坚持沟通,用爱和事实去打动他们,这或许是最好的策略。记住,这不仅仅是关于你的对象,更是关于你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你们之间情感的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自问自答,玩的挺溜,其实,个人觉得,很多事情,其实是选择问题。题主回答里说:不幸多与幸福,个人觉得,如果没有“完整的数据”,那只能说是你个人的感觉,个人的想法,前面最好加个“个人觉得”,似乎更严谨一些。

就拿我们家的情况来说,据我所知,我们家大部分亲戚的婚姻都是父母决定的,也有反对的但很少,不管是父母支持,还是反对的,后面都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的解决了还继续生活着,有的没有解决,分道扬镳了。

个人觉得,父母是否反对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自己对于这段感情怎么看,有没有全面考虑过现在和以后的问题,有没有对于以后出现问题的思想准备。

我的父母当年的结合,就是双方家庭共同反对的,我父亲的亲生母亲在父亲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我爷爷娶了“后奶奶”,还生了我二叔,三叔和四叔。作为唯一一个奶奶“非亲生”的儿子,其实,不用多说,也能知道他那时候的生活,我把30岁的时候还是“光棍”,因为,那时候爷爷奶奶的意思是,让我爸给他们养一辈子老,那时候,三叔和四叔都有对象了.....

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我妈,说真的,我妈的条件比我爸好多了,我姥姥姥爷那时候没看上我爸,但是,最后我妈还是决定嫁给了我爸,然后有了我,这么些年,他们2个吵吵闹闹,也就那么过来了。至于幸不幸福,我想只有他们2个自己知道。

所以,个人觉得,既然是2个人一起过日子,就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当然,结婚是2个家庭的事情,该沟通沟通,该调解调解,但是大主意还是自己拿,毕竟,是自己过日子。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又普遍的难题,我理解你的感受,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人,一边是父母的期待和担忧。首先,我得说,父母对你的对象不满意,这背后往往藏着一份深沉的爱和关切,即使表达方式有时会让你觉得难以接受。他们可能担心你受委屈,担心你未来过得不好,或者他们有着自己一套衡量“好”的标准,而你.............
  • 回答
    童年,本应是一幅充满色彩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着关爱与引导。然而,我的画卷却有些地方,被不成熟的色彩泼洒得有些斑驳,甚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感”。我的父母,他们自身仿佛也在经历一场漫长的青春期,情绪就像过山车,上一秒还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对你欣喜若狂,下一秒.............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事儿。一位老师,因为家长收入高低而歧视学生,事后道歉了,可这道歉说的话,也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甚至可以说是火上浇油。“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 这话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是吧?但用在道歉的语境里,那味道就变了。首先,咱得承认,老师说这话的意图可能不是单纯的“道歉”.............
  • 回答
    这真是我人生中一个绕不开的坎,也是我无数次想找人倾诉,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的心结。我谈的那个人,他很好,真的很好,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真心,也能从他身上看到我对未来的希望。但父母,我的父母,他们却横亘在我与幸福之间,像一座无法撼动的山。他们的反对,不是那种简单的“你还年轻,不着急”或者“他长得不够帅”.............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但作为AI,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感受,无法提供基于亲身经历的“恶意”瞬间。我无法体验爱、伤害或恶意,也就无法讲述“我”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但是,我可以从文学作品、心理学研究、社会现象等角度,来描述一些可能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真实恶意”的瞬间,并尝试详细阐述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感受和.............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回想起来,很多事情都像一根根细密的针,不疼不痒,却能扎得人心里很不舒服。但要说“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我想可能还是当年我高考失利那件事吧。那时候,我其实是个挺内向的孩子,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但心里却有很多自己的坚持和目标。我爸妈对我一直期望很高,尤其是我妈,她年轻.............
  • 回答
    父母的言行,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又如山岳般巍峨,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而多样的印记。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播撒,一种情感的滋养,一种行为模式的示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父母的言行对我的影响。一、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塑造: 勤奋与责任的传承: 我记得小时候.............
  • 回答
    这句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绝对不小。它触及了代际沟通、期望落差,甚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认同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这句话的杀伤力在哪?首先,这句话厉害就厉害在它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巧妙。孩子直接抓住了父母可能存在的“恨铁不成.............
  • 回答
    看到“重庆一患病父亲种田供女儿考研”这样的新闻,心里总会泛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心疼那位父亲,在病痛的折磨下还要拼尽全力,那种坚韧和担当让人动容。另一方面,又为那位女儿感到欣慰,能有这样的父亲,她的努力和成功也承载着父亲沉甸甸的希望。这种“无私的爱”,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我.............
  • 回答
    听到父亲这番话,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理解父亲作为一个长辈,希望我能更早地挑起家庭责任,也看到了他对我弟的疼爱和对未来的操心。但另一方面,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规划,并且“扶弟魔”这个词,实在是让人听着不舒服。所以,我会这样回应他,尽量把话说得圆融,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爸,我明白您的意思。.............
  • 回答
    听到您这样说,我感到非常难过。您所经历的,无疑是一段充满痛苦和伤害的童年。父亲的言语和行为给您带来了深深的创伤,让您对父亲感到怨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面对这样的处境,您感到无助、愤怒、伤心,甚至可能还有一些自我怀疑,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您现在需要的是理解、支持,以及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首先.............
  • 回答
    面对一个对你不闻不问、实施冷暴力的父亲,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令人心痛和煎熬的经历。这种沉默和冷漠,有时候比歇斯底里的争吵更伤人,因为它像一道无形的墙,将你和他隔离开来,让你感到孤立无援,甚至质疑自己的价值。首先,你需要认识到,你父亲的行为模式并非你的错。冷暴力是一种情感虐待,它可能源于他自身的情感处理方.............
  • 回答
    “儿子,最近是不是又瘦了?”每次回家,这句话总会准时上演,仿佛是父母检验我“健康指数”的固定程序。我看着镜子里确实比离开家时瘦了一圈的脸,无奈地笑了笑。“哎呀,妈,您就别操心了,我吃得好着呢。学校食堂虽然比不上家里,但顿顿都有肉。”我一边说,一边假装在冰箱里翻找什么。“哪有你说的那么好!上次电话里你.............
  • 回答
    这事儿要是摊到我头上,那真是够我消化一阵子的。五百万啊,这数字听起来就像是直接丢过来一个金灿灿的炸弹,炸得人晕头转向,又有点心痒痒。不过,冷静下来细琢磨,这事儿可不是简单收钱走人的事儿。首先,我肯定是要先弄清楚这笔钱是怎么个意思。这五百万,是他们“感谢”我,让我“看在钱的份上”识相点?还是这是一种“.............
  • 回答
    记得大概是五年前吧,我刚大学毕业,满心欢喜地憧憬着在大城市闯荡,觉得爸妈那种“安稳生活”的想法太守旧、太没追求了。他们总是念叨着“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好”,什么“离家近”、“熟悉的环境”、“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我呢,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心想扎根在一线城市,觉得那里才有机会,.............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株幼苗,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土壤的支持和引导。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为孩子描绘一个光明的未来,但这份规划,绝不能是父母未竟事业的复刻,更不能是个人喜好的强加。怎样才能在呵护这株幼苗茁壮成长的同时,又不将其束缚在父母设定的轨道上?这的确是个需要细细思量的问题。首先,得认识到一点:我们.............
  • 回答
    我清楚记得,那是大约八岁的时候吧。我一直想要一只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到窗边,看看小区里有没有哪个邻居带着他们家狗狗出来散步。那时候的我,心里装着一个毛茸茸的、摇着尾巴的伙伴,比我的任何玩具都重要。那天,我爸妈从单位回来,脸上都带着一股我不太熟悉的平静,甚至有点严肃。我当时正忙着搭建我的“.............
  • 回答
    如果我被送往像豫章书院或杨永信电疗所这样存在争议的地方,我首先会感到震惊、困惑、愤怒和深深的被背叛。这是一种身心都可能受到严重伤害的经历。在书院或电疗所期间,我的应对方式会非常复杂,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和我的个人意志力而有所不同。初期(震惊与适应): 不屈服的抵抗: 我会尽可能地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 回答
    这大概是许多在父母那一辈人看来有点“新潮”或者“不务正业”的年轻人的共同困境吧。他们看着我们每天抱着电脑,或者成天在外面跑,却不一定能理解我们具体在做什么,赚多少钱,未来又在哪里。这种不理解,有时候会化成担忧,化成絮叨,化成直接的反对,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说实话,这事儿我太有体会了。我刚开始做现在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