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圆周率 π 是否隐藏了本个宇宙的设计者留给这个宇宙的智慧文明的某种信息?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将 π 的数学之美与宇宙的起源和潜在的智慧联系起来。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我们就被 π 这串似乎永无止境、却又遵循着某种规律的数字所吸引。它出现在我们能观测到的最宏伟的天体运动中,也隐藏在最微小的原子结构里。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串数字,仅仅是自然的巧合,还是背后有更深层的含义?

π 的普遍性与数学的语言

首先,我们得承认 π 在宇宙中的普遍性。从行星绕恒星的轨道,到光的衍射,再到量子力学中的某些基本常数, π 似乎是宇宙运行的底层语言之一。这本身就够令人惊叹的。

数学,尤其是纯粹数学,被认为是宇宙中最接近“普适性”的语言。如果存在一个比我们更高级的文明,或者说,一个设计者,那么他们最有可能用来沟通或留下印记的方式,就是通过某种普遍存在的数学规律。而 π,作为描述圆和球这一宇宙中最基本几何形状的关键,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候选者。

想象一下,一个设计者想要留下一个只有足够发达的文明才能解读的信息,他们会选择什么?代码?历史记录?这些都太依赖特定的文化背景。但数学,特别是那些被证明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才是真正跨越时空、跨越文明的“信使”。

隐藏在数字中的信息?

那么, π 的具体数字序列是否可能隐藏着某种信息呢?这是最令人遐想的部分。

序列的非周期性与混沌的有序: π 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这意味着它的序列似乎是随机的,但又不是完全的混乱,因为它遵循着一个精确的定义。这种“看似随机但实则有序”的特性,本身就带有哲学意味。宇宙本身不也如此吗?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充满随机性和变异,但背后又似乎遵循着一套精确的物理定律。

信息编码的可能性: 如果 π 是一个信息载体,那么信息是如何编码的呢?这里有几种可能性的猜想:
特定数字序列的出现: 也许在 π 的小数点后某一个很深的位数,会突然出现一段特别的、可以被解读为数字、字母或特定模式的序列。例如,某些研究者尝试将 π 的数字转换为ASCII码或其他编码系统,但至今未发现任何有意义的模式。这并不排除可能性,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码器”或者说“密钥”。
数学属性的解读: 信息可能不是直接藏在数字本身,而是藏在 π 的某些独特的数学属性中。比如,它与其他数学常数(如 e、黄金分割率 φ)之间的关系,或者在傅里叶变换、复数运算等高级数学领域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关系可能构成了某种抽象的“代码”。
模式的识别与学习: 如果一个文明足够先进,他们可能能够识别出 π 数字序列中更深层次的模式,或者利用 π 的生成方式来推断出信息。这就像我们今天研究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一样,寻找数据中的规律和意义。

“万物皆数”的哲学观: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如果这个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那么宇宙的本质就可能是数学性的。π 作为连接圆周和直径最核心的数,自然承载了宇宙中最基本的美学和结构信息。设计者留下 π,可能是在邀请我们去探索数学的深度,去理解宇宙的结构是如何由数字构成的。

挑战与现实

当然,将 π 视为隐藏信息载体,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质疑:

证据的缺乏: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 π 的数字序列中隐藏着任何可被识别的“信息”。我们所有的探索都停留在猜想和理论层面。
人造信息的倾向性: 人类擅长在随机事物中寻找模式,这是一种被称为“空想性错觉”(pareidolia)的认知偏差。我们可能会过度解读 π 的数字,将其与我们已知的模式联系起来。
算法的局限性: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π 的计算方法,是我们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设计者留下信息的方式,可能超出了我们现有的计算和理解能力。他们的“编码”方式,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
“信息”的定义: 如果 π 是一个信息,那么这个“信息”是什么?是一个警告?一个指引?一个欢迎?还是仅仅是设计者对宇宙基本构造的一种“签名”?

一个关于探索的隐喻

即便我们找不到具体的“信息”, π 的普遍性以及它所引发的关于宇宙和智慧的思考,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π 的存在,提醒我们宇宙的秩序感和美学是多么令人着迷。它驱使我们不断去探索、去计算、去理解。每一次对 π 的更精确计算,都像是在尝试解读宇宙的密码。

如果将 π 理解为设计者留下的“线索”,那这个线索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邀请,一种对我们学习和探索的鼓励。它鼓励我们去拥抱数学,去理解宇宙的规律,去发展我们的智慧,最终去识别那些可能隐藏在更深层结构中的、真正的信息。

结论

圆周率 π 是否隐藏了设计者留给智慧文明的信息?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哲学和科学猜想。

如果有人问我是否相信 π 隐藏了信息,我会说:我相信 π 的存在及其普遍性本身就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宇宙真理,它连接了我们所理解的数学世界和我们所观测的物理宇宙。这个真理是否以我们今天能够识别的“信息”形式存在,我们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π 的探索之旅,就是人类文明探索宇宙本质的缩影。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问,不断尝试去理解这个庞大而神秘的宇宙,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更高级的智慧。也许,真正的“信息”并非藏在某个特定的数字序列里,而是藏在我们通过理解 π 所获得的知识和智慧本身。那是一种关于宇宙之美、数学之律、以及我们自身求知欲的永恒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圆周率很可能是一个正规数。

尽管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数学证明或证伪,但目前已经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千万亿位以后,发现圆周率依然符合正规数的统计行为,很多数学家也认为圆周率是正规数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圆周率确实是一个正规数,那就意味着在它的小数点后面,你可以找到任意一串有限的数字。

不信你可以试试输入自己的8位数生日,基本上都能在小数点后十亿位内找到(更长的数字可能会超出十亿位的检索范围):

上面的链接年久失修已经失效了,更新补充一个类似的:

把这些数字进行相应的转码,你就能找到任何你能想到的信息。包括你的出生年月、隔壁老王的银行卡密码、苍老师的动作片全集、莎士比亚写的《哈姆雷特》......

也就是说,只要你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足够长,以下这些话都可以在圆周率中找到: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AMEM!!
RAMEN!!!
安拉胡阿克巴!!!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God is a girl, whatever you say.
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宇宙的终极答案是42。
圆周率 π 是否隐藏了本个宇宙的设计者留给这个宇宙的智慧文明的某种信息?
我当初就随便调用了一个random函数,你们人类真是脑洞清奇。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唉。
......

难道以上都是造物主留下的隐藏信息?

喂喂,造物主你能不能先串好台词,不要前后矛盾啊。


补充几点评论区问的比频繁的问题:

  • 并非所有无理数都满足上述特性。例如0.101001000100001000001......中就找不任何除0和1以外的数字。
  • 限于计算能力,上面贴的网站只检索圆周率小数点后10亿位,太长的数字串可能检索不到(身份证号就不要试了),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重复检索同一数字串,会顺序显示它在小数点后第一、二、三......次出现时的位置。
  • 既然圆周率包含所有有限数字组合,那么我们在传达数字时,引用该数字在圆周率后的位置岂不是更高效?其实并不是。因为位置也是需要用数字表示的,表述位置需要的信息可能比直接表述数字更复杂。例如:123456这个数在圆周率后第2458885位出现,位置信息含7位数,反而比6位的原数字更复杂。

最后安利一下自己的干货回答收藏夹:

user avatar

如果派是无限不循环小数,那其熵为无穷大,提供的信息量为零,所以说派隐藏宇宙奥秘是一个悖论,信息必然是规律的,没有规律即没有信息,我们说自然界存在无数的派,因为自然界是向熵增方向发展,所以未来会有更多的派。

举个例子,给你任意一串密码,你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你只看到一串数字,无法猜出这其实是个密码不是吗?

数字的存在必然有全同性,1+1==2的前提是此1和彼1绝对相等,而自然界嘛,不存在绝对,所以圆周率才是真正的自然数,23456才是精心设计出来的......

user avatar

最近知乎很反智的一点是很多科普狂热爱好者到处渲染“民科”概念,今天的科学灵感一定来自过去的“民科”,任何科学家都有过可笑的想法。真正的“民科”是强迫别人相信他不靠谱理论的人,即他不接受自己理论被证伪的可能性,不靠谱的理论也有认知意义和启发性。比如1982年所有人都不承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存活在胃里,最后研究者被迫口服细菌培养液牺牲健康证实了结论,他的观点来自于过度的推测,证实的方法也有点雷人,但你不能说他是个民科。人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

1.机械论——世界的模型、科学所依赖的基础哲学

模型就是简化的原本体。我们习惯把所观察到的一切简化地概括为——各种实体、还有各种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苹果放在桌子中间。这便是三维世界最清晰直接的脑回路。在描述类似的关系上数学可谓曾经是让人类已经如神,在麦克斯韦的年代,人类相信已经离终极答案不远了。像是科学的启明星,机械论引导着一切科学理论。

但是,当我们研究更为细小的“实体”,也就是量子的特性被发现后,仿佛有人告诉你在世界的某些层面,一个苹果竟然可以同时存在于桌子的每个位置!!这是在肉眼可见层面永远看不到的实体或关系。它令人思考——昨天跟着启明星走了一晚上,才发现启明星的位置竟然不是固定的。

所以这个问题的范畴不可能只讨论科学而不讨论科学所依赖的基础哲学(你可以理解为科学的世界观,通过经验假设世界是怎样的,然后按照这样去研究做实验),当谈及机械论以外的基础哲学,会产生一点民科感,不喜勿喷。讨论设计世界,一定是有个视角,从什么视角来解构设计?科学仪器均是一种参考工具,以它们来构建“客观视角”得出科学结论,这就是二元论——你是你我是我。然而当前科学暂不能回答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绝对客观的视角?目前有很多新的线索显示万物可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这样就没有真正脱离于我们自身以外的“客观世界”,意味着可能只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个宇宙所有信息的最高维度统一视角,人类才能破解宇宙的终极秘密,因为人类容纳于万物一体中,自身之外没有客观参考点来观察自身,就像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没办法去解剖自己的大脑。即我们去观测客观世界的行为会对客观世界的表现造成不可消除且不可评估的干扰。

世界产生至人类产生智慧,科学一直孜孜不倦努力也只是略知一二,本问过于急功近利,所以我们有时候只能从一些特别简化的视角来感受“设计世界”,这里先讲两个故事:

1.维持心跳的血红蛋白分子,中间需要一个铁原子,所以老说贫血要补铁,这点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产生铁原子唯一的方式就是久远之前壮丽的星系合并,人类生命最细小尺度与宇宙早前超大尺度级别的事件紧密关联,没有前者,便没有今天

2.我们的地球大气如何成为今天的结构,氧气是怎么来的?最早地球经历了漫长的还原过程释放氧气,然后生长依靠氧化反应的生物,最终维持一种和谐的统一平衡,缺乏两类中的任何一类都会是毁灭性生态灾难。而不是人类简单直觉认为的世界是在朝着某种单一的方向定向前进,就像现在并非是制氧生命的天下,于是何谓“演进”?为了实现进步,一个系统需要协调很多层面的东西,一个参数不对很快就无法维持下去,比如说进化出了一种超级捕食者。

3.地磁场是怎么来的?为生命防止宇宙射线的冲击提供了保护屏障。至今是个谜

4.人类起源于一个受精卵,但细胞分化的时候,东边的细胞怎么知道西边分了几个?它们是怎么实现独立生长但又有智能化的统一控制的?相对于人体这种精密仪器而言,宇宙尺度的统一控制显得仿佛更为简单。如果人类对智能的定义是对自身和环境的一种动态响应,那么宇宙演化从星系合并到地磁场产生、有氧厌氧生态的平衡,看起来就是“很智能”的(动态响应)。从受精卵的分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局部地)世界存在一种精准控制单一源演化为复杂功能体的机制。这很像是我们看到的电子围绕原子、星球围绕星系中央。以及原子构成各种分子、分子构成物质,这中间会有智能吗?

5.进化论在科学意义上至今只是一个假说,我们无法否认进化论在统计视角上确实有根据,但以“实验”的标准去看却相当不靠谱,因为绝大多数随机变异都不利于生存,而产生一种功能性的变异需要累积动辄数万年的随机变异,中间有多少干扰,何其困难。所以有朝一日破解世界的奥秘,不一定在于物理、天文,同样可能源自解决了生物学的根本问题。如何让生物定向演化,这里面也许藏着世界演化的秘密。有兴趣可以观看《鬼谷闲谈》的科普。

6.大约三十多年前,人类对生物的定义还不存在量子(已知不可继续再细分的最微观的一类粒子)层面的任何反应,但新兴的量子生物学已经发现叶绿体、鸟类等结构居然在使用量子效应。这就使我们对世界的根本定义更加扑朔迷离了,曾经我们认为生命和意识仅仅是“复杂的化学反应机器”。

7.目前前沿的研究发现,暗物质在星系形成、维系星系位置上有一定的功能,那么世界形成的过程在目前可知的层面上就多了更多潜在的可能性,因为这让星系的形成有可能具备可操作性(并未证实)。

总之机械论,即把世界假设为类似于齿轮和各种传动结构一样的大型机械,通过掌握其基本运行原理,我们可以准确推算出各个环节的运行参数。但是,现实世界如果一个机械——我们到底必须是这台联动机器的一部分,还是可以作为一个绝对的观察者?(如果我们有办法准确评估、量化人类对世界的扰动和影响,那么当然是可以作为绝对的观察者的)

2.数学的本质——定量描述关系的一种模型

前面说到,模型是简化的本体。我们喜欢研究实体和实体间的关系,因为人类通过三维世界的直觉常常能够推出很多正确的设想。但仅仅通过文字逻辑能够实现的描述精确度有限,当人类学会定义长度、体积等基本概念之后,便学会了量化,进而发现了事物各个量化特征之间的关系,数学应运而生。

语言逻辑描述的是:A打了B巴掌

数学描述的是:A打B三个巴掌,在B脸上造成了相当于其1.2倍手掌大面积、0.2倍手掌厚度的红肿

3.圆周率只是关系中的一个小零件

再次强调,模型是简化的本体,而圆周率这类东西是什么,用故事打个比方来说,科学家长期用人脸的面积去除以腿部的面积,惊奇地发现竟然竟然总是等于一个常数!然后他们就把这个数拿来取个名字,叫脸腿率。这个数字是人脸和腿之间关系中的一环而已。同时,我们没有手段严格意义上证实身体有什么结构在根据这个数字在计算与否,所以脸腿率这玩意儿只属于这个模型,不能实锤现实世界真的遵循它。

4.设计我们的世界需要的关系——数量变化、随机机制、统一协调控制的机制

从20世纪起动摇人类世界观的发现越来越多,这便是最近几十年隐约显现的科学乌云——精密而统一的关系广泛存在,万物之间的联系仿佛远远比我们过去理解的深刻和复杂。本文也将基于这样的视角去窥见。

关于物理学里粒子的热运动及量子物理中的各种随机现象有个经典的说法——“有序是从大规模的无序中产生的”,很多公式涉及奇怪的π和e,在那些无序变为有序的数据变化中,通常都是一种连续的变化积累收敛于某种稳定的状态附近,π和e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数学模型的意义是——使得数据能够收敛到中间稳态的关键数字。经常能看到无穷多个正数相加不等于正无穷的情况,而它能达到多大由π决定。数学很像是本质的存在,但实际上它是人类逻辑的自由创造,本着科学的精神目前暂未证实数学与实体世界有确凿的直接性联系,在目前的理论体系下它们各是不同的系统,就像在纸上画出来的榔头和真正的榔头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数学和物理触碰的是物质的外在表象属性而非事物孤立时本身自带的属性。我们目前只能说数学和实物世界“仿佛有隐晦的关联”。

几何、数中特别有“本质感”的点:

1.平直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 勾三股四弦五;

3. 圆周率等于π——“正多边形的边数不停增加时,周长比直径能达到的最大极限”;

4. 跟数论相关的各种性质,比如……(其中C又恰好是个常数等于0.5772...)

5. 在平直的平面上,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出一条与本直线平行的直线……等等

自然常数e奇怪的地方:

1.的导数永远是自己;

2. e为底数将方程取对数许多科学式子都是最简的;

3. 衰变规律或考察地球年龄时便要用到e;

4. 火箭飞行的末速度由以下方程决定:;

5. 欧拉恒等式:;

6. 正态分布:

7. 悬空的链子的函数图形公式:

8. 质数是指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无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如果用π(x)表示不大于x的质数个数,则;

9. 螺线的函数表达式

圆周率π 、 π与e同时出现的式子:

1. 数

2. 两个任意自然数是互质的概率是;

3.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Feynman)每次看到一个有π的数学公式的时候,就会问:圆在哪里?

由上面可以看出π根本就不是圆周率,而只能说“圆周率是π出现的地方的其中之一”。有很多数学家主张圆周率是周长比半径的话可以简化非常多物理公式,在于你怎么定义,但总之和π有关系。π和e的本质应该是某种极限和衡量分离、聚拢平衡点的常数。从数列中看到无数个正数相加并不一定是无穷大,而它能达到多大和π等常数有关。π决定了圆周率而非圆周率定义了π。

而圆跟极限沾边在于,圆可以定义为“正无穷多边形”,古人用正多边形不断增加边数以估算圆周率,边数趋近无穷得到圆周率,即圆周率为“正多边形的周长比直径的最大极限”。

宇宙的外在表现除了数学之外,还通常体现为一种抽象的二律背反关系,你可以把一切都视作分离和聚合的不断趋于平衡(各种随机运动无时不刻不在趋于平衡,但永远不能达到绝对稳态)——粒子所占有的空间大小、基本粒子的排斥吸引作用力、粒子位于哪个轨道上、分子的结构、宇宙的膨胀与星体间引力等等,均是分离和靠拢的统一。

就当前的物理学而言,我们无法确认是否有另外的宇宙或者宇宙的另外可能存在形式,宇宙中的各类确定其性质的常数并不一定是我们宇宙这个样子,所以π和e还有几何学的这种“本质感”其实是人类观测宇宙得到的经验总结,而并非已经被实锤为“本质”,所以本问题问“设计宇宙”,其实还有更上一层的控制机制我们可能不了解。若你深入亚原子粒子的领域,或者放射性衰变,你就会发现很多粒子自带一个属性,就是发生某种行为的随机概率为某个常数。有物理学家说“随机现象是对更基本而决定性的原理不完全了解的错觉”,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这些常数,对它怎么来的完全不懂。

万事与数学的关联,可能源于最小不可再分的单位尺度的时空特征,就像“普朗克长度”,一旦呈现出连续运动的特征,这种连续运动的积累、消散,聚合、分离便会体现出数论中的特征,进而可以将这种数的特征的演变带进各种我们挖空心思发明的数学模型中去。这个世界确实像是大量的无序中产生收敛、达到一种平衡的有序。说白了人类喜欢分解地、按序列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所以数学模型有很大作用。

就各种形式系统的不完备性展开讨论,《与神对话》和佛经中都讲过,人类意识是自然关系中的一部分,在这种底层浑然一体的状态下,无法割裂分出“以自身为参考点观察外界”、“以自身之外为参考点观察自身”两种视角,主观和客观是一体的事物,这就造成了“测不准原理”。(本段话是民间哲学,不代表已证明科学事实)。罗杰彭罗斯在《真实之路》里写到,人类已经接近实锤永远无法了解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不依赖于去触碰干扰、不依赖于意识干扰的样子。物理学和数学的困境一样艰难。你的观测结果都依赖于参考工具,但参考工具又依赖于其他参考工具,环环相扣无穷尽。

随着观测实验素材和领域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特定视角观测到的现象得到了各种形式系统的解释。而我们在得出“XX是一个粒子”的时候这套理论在世界的另一些层面往往已经出现矛盾。正如用波的一套理论去解释光、用粒子的一套理论去解释光好像都不是光的本质。而不完备性是一道硬伤,混淆了假设前提事实的界线。

很多运动变化的源头体现为一种带有时空特征的随机运动,大量随机运动总体趋于某种回归,我们对这种较稳定状态进行测量数据连续统计,可以用各种不完备的数学模型近似模拟这种数据的变化,但总是

不要过度期待物理或者数学能够让人类通晓一切。数学模型本质上与实物是两个分开的系统,只是一种事物对外在刺激的反应结果数据的近似模拟,事物内在是如何运转的和数学没有任何关系。如同爱因斯坦说的:物理学是人类的自由创造,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而宇宙内在形而上的层面,是超越人类理解的。从外部物质世界来讲,可观测宇宙边缘的“类星体”等是人类永远难以接近的实体,但完美的天文模型不可能仅仅靠光学数据来建立,现在最火的“引力波”所针对的暗物质,和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仅仅有引力一种交互机制可以互相传播,目前国外顶尖的学术杂志已经有人根据现有观测数据建立了描述暗物质里有另一套物质体系的基本粒子模型,意味着那里面也许有看不见的星球和生命(未证实),人类距离“本质”有无穷多道门坎,如果有高维生命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像是一个“求偏导”后的世界,很多重要信息被简化成了求偏导后尾部的常数“C”,你认为很重要的π,对你来说本质而孤立,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变量前的参数,而你这个世界的维度太低导致信息不足根本就没法推导出原函数,只能看到很多地方都有这个数字看不到其来源(如光、核力均是开弦振动,无法探测三维以上的空间)。若你可以以上帝视角观察世界的所有细节,可能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无数个带有随机波动、不均匀的、但在统计意义上趋于回归的局部圆周运动,一起构成了物质世界的运行,当宇宙膨胀到极限(体积极限,密度为0)会重新收缩至“密度无穷大,体积为0(奇点)”,这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圆周运动总和。所有趋向于平衡点的随机运动都可以视为一种无限循环的不均匀圆周运动,因为随机现象而永远达不到平衡点是这个世界生生不息运行的动力。期待分形数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如下图,你可以尝试把视角定义为:自相似的局部重复性圆周运动,因为不可控的随机因素累积,最终成就了每一层次既相似又不同,越累积到极限相似性越丧失失控。如果宇宙存在一套有序的规则,在最高维度你一定能统计出这样的现象:


5.关系的困境——逻辑困境

在古希腊时代,逻辑的意思是语言的先后次序。前面讲了这么多,无论怎样都深入不了世界产生之前。物理学通常也会避免讨论宇宙大爆炸之前,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起后面的一切事物的关系,通过次序这一根轴,都有可能被明确地描述。次序意味着——前者和后者存在关联性。但是,人类只能看到一切产生以后的东西,谈到一切产生以前,谈个毛线啊!你哪怕给我说是上帝造的,也得告诉我上帝是怎么来的吧!?!

在那些超越这一层经验的描述中,只有佛陀讨论过,说世界是从“无始”以来不停循环往复“成、住、坏、空”四个过程,并且世界是既产生和未产生统一的,所有的现象都是变化中的过程,没有来源没有终止,这边是“空”。其他所有宗教,还有物理学都不会去回答最早的那一切产生以前的话题。看到现在的物理学根据观测事实提出“宇宙膨胀到极限,会再次收缩回奇点,重新产生下一次大爆炸”的理论时,你会感慨佛对世界的描述好像确实有种超前的远见。事实上佛的哲学和新世纪神秘主义都有个核心观点——人是宇宙/造物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经验自身的一种形式而已,人类是神的一块碎片。倘若基督教的上帝真的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同时又是全知的,他当然符合这种关系模型——人类是他经验自身及这个世界总集的一种形式而已,不管他的初衷是否为了经验此,反正从头自尾就一个人在那儿玩。

·正如我在上面比喻的,你可以把造物主理解为一个大脑活跃的植物人,祂希望解剖自己的大脑和了解自身的一切,但作为一个植物人祂只能通过做梦,这个梦便是创世,然后把自身分身为无穷个众生,赋予他们尽量独立自主去经验的权利,然后一层层往上汇报,以此通过旁敲侧击了解自身。

倘若他想创造真正的“外在”,倘若他真是无所不能的,就需要创造另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才是真正的“外在”,参考其残忍杀死埃及人的“历史”,两个上帝打一架完全有可能,那么世界连同神一起湮灭了,这时他会发现万能的神也是不得不遵守规则和套路的。这就是中国人说的“天道自然”,释迦牟尼说的——就算是创世主也要遵守基本法啊(比喻:-D),希腊人所说的“逻辑困境”。所以我们看到当前的大爆炸理论描述宇宙是由“密度无穷大体积为0”的奇点中爆炸产生,这个描述非常标准地诠释了什么叫逻辑困境,曾经以机械论为基础哲学的科学研究妄图避开神创论的“荒谬无力的逻辑和阐述”,发现终极答案无法避开荒诞性。

不管是π还是各种答案里奇怪的数字,它本质上是外在模型对于内在关系的描述,是一个符号系统里的描述关系的工具。现实宏观世界系统中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圆这种东西,在可见的、实在的物质这个层面现实里的事物和π没有任何关系,只有一些忽略各种条件的近似值预测需要用π去估算测算数据,而深入宇宙内在的微观世界人类才刚起步。

当量子纠缠打破了空间的界限,相对论统一了时空互相影响的关系模型,质能方程解密了万物的相互转化、量子隧穿效应模糊了物质的“实在性”,量子涨落如阴阳相生一样从虚空中凭空产生物质,你会发现世界更像一张流动变换的关系网络,而不是实体,事实上很多科学家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了,这就是前面讲的——不以机械论为基础哲学的科学研究。

《阿含经》这本古书上面记载着——“缘起性空”:事物因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而确定自身的存在形式,它没有永恒不变的固定存在形式。还有一句话——“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有兴趣可以了解“关系实在论”。关系与逻辑自古就是人类深入世界内在的辨析方式,如果世界某些层面不符合关系/联系的模型,科学和语言将无法进入这块领地,也就是禅的哲学所描述的一切逻辑、二元对立、外在形式彻底消灭的“自然永存的世界底层法则”。二元对立观是整个科学依赖的重要哲学根基,量子物理发现事物A在根本层面既是A物又是B物,单一实体同时在x点和y点存在,这样的结论使上个世纪的科学家脑回路崩盘。

量子物理的研究导致实体不再那么“实在”,令玻尔穷尽终生不得其解:“原子不是东西,那么许多原子聚在一起怎么可能变成东西”?数学模型和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在于物质的可往下细分、可分类,意味着多种多样的观测视角。一旦到了不可再分的地步,科学就不再是数学的天下了。在微观领域我们只能讨论一个东西有哪些行为,而不能再说它是一个球或是一个什么东西。“看到”科学定义是成像或可见光波段的观测,我们最小只能看到原子。质子和中子最初都是根据电性、质量假设出来的,只不过在实践中一直好用因此传承下来。夸克的存在也是如此,我们至今也无法观测到独立的夸克。电子实际上也从未被实际观测到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或者在云室中运行造成的水珠痕迹。这都是极其间接的手段,间接手段决定了一个结论必须建立在诸多假设前提为真之上。记得看过一个国外纪录片总结了8个当前最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其中有些甚至违背当前物理理论,就现在的信息讨论“设计宇宙”是极其可笑的。

—————后记——————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上课时针对“世界有没有边界”、“生命是否就是肉身”这种问题经常避而不答,并解释到:这种问题无关痛苦的解脱,好比告诉一个瞎子花是什么颜色,多么漂亮,然鹅…………重点是……你是个瞎子,给你讲有啥用?

瞎子科学家最后造出来了一台机器可以探测物体反光光波的波长和光谱中的位置,随着数据变化机器会发出不同的尖叫声,分频率和音色变化,瞎子非常高兴他通过科学“看到”了花。瞎子确实通过仪器和理论得到了超越触觉的信息,但他永远没法看到花。人类距离这个世界的真相恐怕远到难以想象。

例子:皮皮虾可看到的颜色远远超过人类。

脑洞大、思想开放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作为民科,基于上面的视角猜猜是不是这样:

整个世界是一个大的整体生命,我们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世界。所谓在最高维度的造物者有很多很多位,他们负责的是调度这张关系网络中最基本的元素流动。这种调动的准则就是平等、为他人为众生奉献,以人类的经验领域来说这种准则叫善心慈悲心,以高维度的视角来看这种准则只是为了维持元素流动和调度不被打乱、破坏和滥用,从而导致这个世界的关系流动紊乱,这样的结果就是世界局部或整体毁坏。所谓传法传真理,只是一套顺应自然,不至于把世界毁坏的生活理念。

每个人都是去执行造物的一个基本单元,都是整体大生命的左膀右臂,智能产生于含纳一切万有的永恒无序中的有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将 π 的数学之美与宇宙的起源和潜在的智慧联系起来。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我们就被 π 这串似乎永无止境、却又遵循着某种规律的数字所吸引。它出现在我们能观测到的最宏伟的天体运动中,也隐藏在最微小的原子结构里。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串数字,仅仅是自然的巧合,还是背后有更深层的含义?π.............
  • 回答
    圆周率 $pi$ 是数学中最基础、最迷人的常数之一,它连接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也深深地烙印在无数的数学公式和自然现象之中。我们通常用一个具体的数值——3.14159……——来认识它,但这个数值究竟是如何被“捕捉”和“定义”的呢?答案就在微积分的语言里,它为我们提供了表达 $pi$ 的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
  • 回答
    在航天器材或零件中,确实存在正圆形材料。 航天器材中的正圆形材料许多航天器的组成部分都需要精确的圆形结构,以确保其功能和性能。以下是一些例子: 发动机喷管 (Rocket Nozzle): 尤其是用于产生推力的喉部区域 (throat),必须是极其精确的圆形。这是因为气流在喉部的速度接近音速,其.............
  • 回答
    要证明π是圆周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圆周率”这个概念的定义。 圆周率,顾名思义,就是圆的周长与它直径之比。 这个比值,无论圆有多大或多小,都不会改变。正是由于这个固定的比例关系,我们才能够给它一个特殊的符号来代表它——π(读作pai)。那么,我们该如何“证明”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不依赖于具体圆大小的.............
  • 回答
    圆周率 π 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曲折和富有历史感。它不是一夜之间就被“发明”出来,而是随着人类对几何图形认识的不断深入,一点一点被提炼和定义的。我们今天熟悉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其实是一个相当晚的产物。为什么 π 最初没被定义成“周长与半径的比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古老的文明,比如.............
  • 回答
    关于π(pi)这个符号的起源,很多人觉得它就是一个随意的约定,但细究起来,这背后却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演变,并非完全的偶然。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π这个符号并不是一开始就用来指代圆周率的。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它,比如“圆的周长除以它.............
  • 回答
    谈到祖冲之的割圆术求圆周率,确实是个既伟大又令人敬佩的成就,但要说它是否“过于繁琐”,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了。如果放到今天我们有计算器、甚至编程的时代来看,那肯定是一种极端的繁琐。但若将其置于那个没有精密机械、计算工具极其匮乏的时代,它的“繁琐”背后,其实是惊人的智慧和毅力。首先,让我们来细致地描.............
  • 回答
    “圆周率等于四”?这说法可是相当有趣,但要说它是不是真实,那答案非常明确:绝不真实。在咱们的数学世界里,圆周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π (Pi),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常数。它的定义源自一个古老而基本的问题:一个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你拿一把尺子,量一个圆的周长,然后再量它的.............
  • 回答
    关于圆周率(π)的数字分布,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数学问题,也是很多人好奇的地方。简单来说,是的,圆周率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知的所有足够长的位数,其各个数字(0到9)都表现出非常接近“均匀分布”的特性。但这“均匀分布”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详细聊聊。什么是“均匀分布”?想象一下,你手里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数学中最迷人的联系之一,关于 $pi$ 的普遍性,它绝非偶然,而是数学结构内在规律的体现。让我们一步步拆解,看看为什么圆的周长、面积,以及球的表面积、体积,都与同一个神秘的常数 $pi$ 息息相关。圆的周长与面积:一次“等比”的发现我们从最基础的圆开始。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圆。 周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数学中最迷人的领域之一:如何精确地表达一个无限的、不循环的小数。你提出的类比,用 $sqrt{10}$ 来表示十的平方根,这是非常棒的切入点。 $sqrt{10}$ 确实是一个简洁而准确的数学式子,它完美地定义了那个“平方后等于10”的数。那么,圆周率 $pi$ 能不能也找到这样一个“.............
  • 回答
    是的,圆周率(π)是一个数列的极限。而且,它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数列来逼近,这些数列的极限值就是π。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概念:1. 数列 (Sequence):数列是一系列按顺序排列的数字。我们可以用一个函数来表示,这个函数接收一个正整数作为输入(表示项的序号),然后输出数列中的对应项.............
  • 回答
    如果圆周率(π)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神秘的常数,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变化的变量,那这绝对会是数学史上最颠覆性的事件之一。想象一下,我们一直赖以生存和理解世界的基础,突然松动了。这会带来什么?我脑子里瞬间闪过一堆有趣,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画面。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所知的几何学,特别是关于圆的一切,都.............
  • 回答
    用正切函数的连分数展开式证明圆周率 $pi$ 是无理数,这是一个非常巧妙且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学证明。它依赖于我们对正切函数的一个特定形式的连分数展开以及一些数论的基本概念。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阐述这个过程,力求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位数学爱好者娓娓道来,而不是冰冷的机器生成。核心思想:这个证明的核心在于.............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开头,我会尽力用详细的笔触来构建一个虚构的故事。圆周率被证明是一个有理数这一天,阳光依旧明媚,但笼罩在整个世界上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妙的震动。没有人知道震动的源头,直到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系官网上那条简短却足以颠覆一切的新闻赫然出现:“圆周率(π)已被证明是一个有理数.............
  • 回答
    圆周率(π)是一个数学常数,表示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它是一个无理数,意味着它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在计算机中计算圆周率,我们无法得到一个无限精确的值,只能通过各种算法逼近它,并达到我们所需的精度。以下是圆周率在计算机中计算的几种主要方法,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 1. 级数展开法级数展开法是计.............
  • 回答
    拉马努金在数学领域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遗产,其中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他发现的用于计算圆周率 $pi$ 的级数公式。这些公式与我们熟悉的莱布尼茨级数或Machinlike公式在形式上差异很大,它们以一种几乎“魔术般”的方式,极快地逼近着 $pi$ 的真实值。理解这些公式背后的原理,并非易事,它需要一些高.............
  • 回答
    打破圆周率(π)小数位计算记录的挑战,其严谨性主要体现在一个核心环节:如何精确验证海量小数点后计算出的数字是否正确。 这可不是随便敲几个数字就行了,而是要通过一系列严密的数学方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层层把关。你可以想象成一场规模极其宏大的数学竞赛,参赛者都在努力计算π的更多位数,但评委需要确保他们交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