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听说过父母有抑郁症?

回答
“我怎么从来没听过我父母有过抑郁症?” 这个问题,问出来,感觉心里会有一点点小小的石头压着,有点疑惑,又有点想不明白。毕竟,现在我们谈论心理健康,谈论抑郁症,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好像身边总有人会提到,或者媒体上也会有各种信息。反观自己父母那一代,似乎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时代背景下的沉默与“忍耐”

其实,这事儿得从很多年前说起,从我们父母他们年轻的那个年代说起。那个时候,社会整体的风气和认知和现在是截然不同的。

“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特别是对于男性长辈,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有担当,要坚强,不能表现出软弱。生病了,尤其是心理上的不适,很难被视为一种“病”,更不会被轻易说出口。他们从小到大,经历的都是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很多时候,个人的感受是要让位于集体和生存的。身体上的不适,都得咬牙扛过去,更何况是看不见的“心病”呢?

“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 传统观念里,很多家庭问题,尤其是涉及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被视为“家丑”,认为说出去是对家庭的损害,是对家人的羞耻。父母他们那一辈人,很多时候更看重的是表面的和谐与体面,不愿意把家里的“不好”暴露在外面,生怕被别人议论,给孩子抹黑。

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在我们父母成长的年代,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远不如现在普及。抑郁症,那时候可能更多地被理解为“想不开”、“发脾气”、“精神有问题”,而不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很多人即使感到痛苦,也不知道这是一种病,更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求帮助。

医疗体系的差异: 即便有部分人感到不适,那个时候的医疗体系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支持也相对有限。精神科医生可能更多地是为精神分裂症等重度精神疾病提供帮助,而抑郁症这种相对“轻微”的心理困扰,很多时候就被忽视了,或者被家庭自行“消化”了。

父母的“坚强”与“适应”

即便时代背景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父母那个年代就没有人有情绪低落、感到绝望的时候。很有可能,他们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应对和承受。

自我调节和转移注意力: 父母那一代人,生活节奏和方式和现在也不一样。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忙碌的工作、繁重的家务、照顾孩子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将精力投入到具体的事情中,从而压抑或忽略内心的不适。把日子“过下去”,把责任“负起来”,就是他们应对困难的方式。

寻求非正式的支持: 如果他们感到痛苦,可能会和最亲近的家人、信任的朋友倾诉一下,但这种倾诉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而不是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他们的“支撑系统”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人际关系中的温暖和理解,而非专业医疗介入。

“扛过去”的信念: 很多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可能都有一个朴素的信念: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困难总会过去的。他们把每一次情绪的低谷都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就好了。这种坚韧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他们“隐藏”了内心的痛苦。

生理与心理的交织: 有时候,抑郁症的表现也会被误解为身体上的不适。比如长期失眠、食欲不振、精力不足,这些症状可能被归结为“身体不好”、“年龄大了”,而不是指向心理层面。他们也可能更多地去看了内科、中医,而很少想到精神科。

我们为何现在会听到更多?

反观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听到更多关于抑郁症的声音,是因为:

心理健康意识的觉醒: 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抑郁症不再是禁忌话题。
知识的传播: 媒体、网络、教育都增加了关于抑郁症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它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
表达的自由度增加: 年轻一代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更倾向于寻求专业帮助,而不是默默忍受。
诊断的进步: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诊断更加精确,也更能够识别出各种细微的表现。

所以,当我们问“为什么没听说过父母有抑郁症”时,并不是说他们真的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情绪困扰,而是那个时代他们所处的环境、社会认知以及他们自身的处理方式,使得这种“病症”被深深地隐藏了起来,或者以我们不曾了解的方式被“消化”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承担了生活的重量,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坚强和不易。

下次再想到这个问题,不妨多一份理解和体谅。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人,用他们的方式,走过了他们的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旺盛的性生活与剧烈的分娩,以及偶尔揍孩子,客观上讲,是有助于乐观神经递质的分泌,中和并赶走悲观神经递质。

别老是这烃那胺的了,搞不懂。

user avatar

眼镜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你仔细观察你父母,你最终会发现可怕的真相——

其实(大概率)他们在思维层面上完全已经抑郁症了,但一点症状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所有症状都你背锅了。

假如你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他们的同事,甚至学生也行——很多事情他们都绝对做不出来的,会被对方认为是完全不尊重人的无理取闹行为。但你是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往往意识不到。然后由于你把他们当家长,所以很多时候明明是他们自己该承受的负面心情,他们甩给你之后,你还以为自己错了,或者是以为自己有义务让他们心情好起来。

但你可以试试看:以后对超出人与人之间基本礼貌的一切都零容忍。很快,他们身上就也出现症状了。

我觉得真就应该零容忍。家族不应该是一种庞氏传销,不应该不断地把自己这一代的负面情绪全都推给下一代去消化。反而应该是长辈去消化晚辈的负面情绪才对,因为长辈对负面情绪的消化能力明明是比晚辈强很多的。

(原答案:2021.12.15)


更新2022.01.19

之前说了好多理论上的事情,可能不好懂。我今天正好发现一个实例,所以我把之前写的都删了,开始案例分析。

我跟大家分享一篇特别好玩的问答。

这篇问答完美展示了什么叫“合法甩锅”,非常好玩,笑点在于社会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是甩锅而是负责任的表现。等你们也能笑得出来的时候,很多事情也就能坦然面对了。

抑郁症患者是少数人,应当了解一下多数人的世界观,以便能够在夹缝中混得游刃有余,绝处逢生。不需要成为他们,只需要研究好他们。等你们能够发出来 evil scientist 搞人体解剖时的那种笑声,你们基本上就好了。

我概括一下这篇问答:

这位答主的学姐有抑郁症,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效率非常糟糕,答主觉得好多学姐该负的责任都被她担着了。于是答主义愤填膺地表示,抑郁症患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烂摊子甩给别人。

下面很多人表示同感。

然后我就笑了。因为这真是太好玩了。

这位答主搞不定她自己实验室里的问题,然后在知乎上发帖吐槽。这其实是她的事情,不是知乎读者的事情,读者不需要知道她的事情。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甩锅,感情问题的甩锅。

然而,评论中不但没有人说她甩锅,而且齐刷刷同仇敌忾,感同身受地也吐槽他们自己类似的经历。

——这就叫合法甩锅呀,哈哈哈。只不过说“合法甩锅”太难听了,得叫“家长里短”。(“读书人的事,怎么能说偷呢?”)

大家都来研究研究(但别学),然后可能就更加实际地理解为什么各位的家长明明浑身泄露着负能量,却没有抑郁症的症状了。

请我亲爱的读者们,一定不要去网暴这位答主。她不需要别人理,自己就指不定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哈哈哈哈——所以她才会写下这篇回答呀。人家都已经这么困难了,咱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人艰不拆好不好?

你们也别跟她学,学她不但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且会是什么下场,在座的各位最清楚啊哈哈哈。咱们都是过来人,已经得过抑郁症了,记忆力不能只有7秒——这篇文章太好笑了,笑点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吧?——她这个样子下去,下一步真的就是抑郁症啊,哈哈哈哈哈

所以说,该怎么办呢?——

你看我就不一样吧?我什么时候都没发过这种文章吧?(即使有过也删了,哈哈哈哈哈)

我对抗抑郁症的方法不是合法甩锅,也不是合法宣泄负能量。哦,当然也不是硬抗。

我对抗抑郁症的方法是:1,这事与我无关;2,中二病是一种可以反反复复感染的传染病。

我就是一个中二病,我负责逗乐的。我把你们都逗乐了,将来说不定你们当中有人说“你真是一个坚强的人,你的乐观态度感染了我,让我走出了最黑暗的时光”。实际上那个是我表演的,但是真的激励了你。之后你对我说这些话,你就能以你的乐观和坚强激励我。哈哈哈哈,好笑吧?(这个思路就是《世界银行行长/比尔盖茨女婿》那个笑话的思路)


今天还有另外一个回答,是我回答的。我本来不是想要钓鱼,连鱼竿都没有,但下面的鱼自己往桶里蹦。——你看他们总想跟我辩论。这是为什么呢?哈哈哈。

我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

除非你是在搞选举辩论(例如竞选美国总统之类的),否则:Debates are for losers.

除非你是搞选举辩论,否则:只要你有了想要辩论的念头,就证明你已经是下策了,说不定甚至已经输了。

要么直接行动,并且不要阴谋,要阳谋。

要么就协商解决。

除非你是搞选举辩论(选举辩论是一群winners同台炫技,对象是观众),否则辩论就是一种浪费能量的loser炫技行为:因为要么对方不听你的,于是你浪费了能量;要么对方听你的,于是你还是浪费了能量。

现在这个时代,无论哪国,教育体制都是过于重视辩论了,却从来不教人最重要的事情:如何协商。

马克一下,点击“催更”提醒我。等我有空了我列一个书单,介绍一些可以应用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协商技巧和人际沟通方法。

user avatar

我奶奶家对门是个小老太太,四十多岁才有孩子,宝贝得很,但是命不好,老公走得早。孤儿寡母,日子不好过。


而且儿子不争气,书读不出来,当兵也当不出头绪,入个党都入了好多回,他妈各种送礼说好话。


好不容易塞进厂里,借着他死去的亲爹的光,这混账算是也吃上了国家饭。



但是恋爱这事太不省心了。

谈一个散一个。

名声都谈臭了,起码周边谁家有条件不错的大闺女,是绕着他家走的。几乎是黑名单。



摸着良心说,这老太太做人真是可以了。八字没一撇的姑娘,都对人家极好,领着上街买呢子大衣的那种好。

自己二十年没舍得买衣服,花大半个月工资给姑娘买衣服绝不含糊。

人家分手了都没有说过老太太一句坏话,全部矛头指向她不成器的混账儿子没担当脾气坏。



后来好不容易谈了个没编制的农村姑娘,老太太虽然不是太满意,但是也对人家挺好的,把金镯子都给姑娘了。

城市户口有正式工作的姑娘都被这混账作死作没了,二婚的都不考虑他家,可不是得再往下找。



然后呢,这混账又没谈几天跟人家摔锅砸盆的。

姑娘一怒之下收拾包袱出去打工了。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家里安电话都可稀罕了,这一走,哪里还找的回来。



结果老太太哭着骂他,让他赶紧请假去找,找不回来别回家。

他不肯。

老太太当天就吃药自杀了。



我奶奶是医生,那个国企里的大伙都熟得很。谁得了痔疮都没两天就传遍了。

老太太人缘好,又和我奶奶是对门,所以是私下找医生诊断,去医生家看的病,开药刷医保也是托我奶奶帮着弄的。


当时这病太时髦了,她儿子本来就不好找对象,怎么敢雪上加霜,让姑娘知道她有病呢?

还指望刷勤快贤惠好婆婆人设忽悠姑娘给她生孙子呢。



老太太吃的药,就是抑郁症开的药,她攒起来没吃。



当时我奶奶也惊了。

这事毕竟她掺和了,每次拿药都是她帮着带回来的。

复诊也瞅着貌似有好转,吃药的后遗症也说得还算对。

然而会不断反复,过一阵子又不太好了。

虽然一切手续都是齐活的,诊断和开药也是好好写的,谁能想到老太太攒了一瓶药啊!



好不容易抢救回来了。她儿子跪着说对不起她,说一定好好谈对象。



而且一个多月后,跑去打工当保姆的对象,估计觉得活不好干,就又回来了。托人放了个话,又被他骑着自行车从乡下接了过来。



很快,结婚了。

老太太病都快好了的感觉,复诊时带着喜糖,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虽然住一起吧。从来没听说有婆媳矛盾。

老太太伺候他们俩伺候得好好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一样不落。

儿媳妇天天唱着小曲下楼嗑瓜子拉家常。



可惜消停了没半年,两口子又闹分手。


儿媳妇又跑了。



这次混账儿子怕他妈出事,赶紧去追。

但是追不回来,对方情愿把结婚时收的三金什么的还回去,也说啥都不肯过了。



老太太跑去对方家门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方父母也一口咬定不过了,你们再找吧。坚决退三金。



结果老太太急了,说我待你不薄,你看在我的面子上也回来再试试。你要是不答应,我现在就撞死在你家门口。



这一段是真撞了后,住院时,她家儿媳妇说的。

反正整个大院都知道这茬了。

逆子第二次把亲妈逼得要寻死。



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或者说对方是真的没找到对象。

三个月后,又回来一起过了。



这次过得久,孩子都生了,没再吵架。



结果孩子刚断奶,儿媳妇又跑了。被家暴。

找了半个月,儿媳妇连娘家都没回,不知道跑哪去了。



眼见着老太太一天比一天憔悴。

每天见了我奶奶就唉声叹息说自己命不好,想死,还得照顾孙女。儿子不争气,是个催命讨债鬼。

祥林嫂一般。



而此时的舆论,几乎没有人关心她怎么想。


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嚼舌头,说她儿子如何如何造孽,把亲妈气得自杀两回,老婆跑了三回。


还有碎嘴老娘们阴阳怪气说她卖可怜,谁知道是不是婆媳关系导致的,在外面装得跟人似的,谁知道关起门来怎样。

噫~就说孤儿寡母难相处,啧啧啧。



家里出这么大丑事被看笑话,儿子又不管事。

她撑着天天抱着孩子去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继续伺候儿子孙女。

老得非常快,六十多岁,几乎已经满头白发。



我奶奶让她继续开药。

她说想死但是不能死,反正也治不好,难受也得活着。



后来一病不起。

很快就死了。



她的葬礼我奶奶带我去的。

依稀记得大家都说她命苦,说她孙女命苦。

但是我上厕所的时候,还是那几个碎嘴娘们儿,在那叨逼叨说风凉话。

说儿子结婚没两年,老娘就走了,这礼上得还真勤。



我奶奶给长大了些的我讲当年的故事时,记忆里很多碎片可以对应上。

我记得这个奶奶特别慈祥友善,老觉得我太活泼会出汗,疯玩要补水,见我就问我说【可喝匪?】

会说女孩好啊,养儿子跟养了个白眼狼一样。

还说也想早点抱个孙女,就我这样的。



可惜她的挣扎和痛苦,在很多人眼里只是命苦。

是矫情,装的。

甚至可能心疼一份礼钱。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很多小孩总是把父母想象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傻子。

父母没有抑郁症?不,只是父母不敢也没必要在孩子面前抑郁。

我每天晚上下班到家,总要在停车场坐一会,抽一根烟,刷一小会抖音或者听一小会音乐,就是为了把上班一天的坏情绪全部关掉,带着笑脸进家门。

不然又怎样呢?我是去跟正看动画片看的兴高采烈的女儿说爸爸今天又被领导训了,还是去跟牙牙学语的儿子发一通脾气说这个月又被扣了一千块绩效?有意义吗?

当我陷入无法自我调整的地步时,我就会回到内蒙老家我父母那里,关上门睡一整天,黄昏时分醒来的时候,锅里总会有我妈热了一整天的炖羊排,然后一边吃一边跟父母聊聊最近的家常。我妈妈从来不会问我发生了什么,只会在边扯家常边有意无意的跟我说:没事,那么累干啥,只要不进监狱,不饿死就行,她已经对我很满意了。

或许对有些人来说,家人是致命的敌人。但对于我来说,家人永远是治愈的良药。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答案,都是说的“孩子可以成为父母情绪的发泄口”、“父母那一辈缺乏抑郁症知识,不知道那是抑郁“。

虽然这些解释也对,但对某些情况还缺少解释,因为还有很多抑郁的父母对孩子是不闻不问的,不存在什么情绪发泄的说法,还有很多孩子即使知道抑郁症,也不能轻易意识到父母抑郁。

所以除了父母的视角,我们还必须转换到孩子的视角来解释。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权威的、强大的,而自己是脆弱的、受保护的。这也意味着孩子有很强烈的本能冲动去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以求得父母的关注和保护。

在这种心理模式下,弱势者很难想象强势者的痛苦,即使强势者不开心或者对自己冷漠,孩子也只能自动解释为是“我不讨喜”,或者“父母并不喜欢我”,或者觉得“我的父母就是比较脾气不好“。

也就是说,在孩子眼中,父母的任何行为和情绪都是在父母自己的自由意志下展现的,这也符合我们对于“强者掌控一切“的原始经验。所以,即使在健康关系中,孩子也很难想象和体会父母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无奈,更何况抑郁的父母会把家庭氛围营造得很压抑,在这种不安的压抑中,孩子只会更关注自己的感受,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注意别的线索。

这种心理处境其实并不难想象,假设你第一天去上班,部门领导见到你就一脸冷漠,也不跟你打招呼,你大概率会怎么想?是去觉得部门经理生活不易,很可怜,还是觉得自己很窘迫?


更新解释:有朋友问到:“为什么在压抑状态下,是孩子更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应该是更关注父母的感受,去讨好吗?”

其实只要转换到孩子的视角,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要想让父母高兴并欣赏自己,对于身处于压抑家庭的孩子真的是太难了。要知道抑郁的其中一个症状可是“易激惹”,要去亲近这样的父母,那真的是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所以为了对抗这种困难,孩子能够采用的策略极其有限。要么是拼命学习,努力用优异表现让父母满意,避免从情感上接触父母;要么是避免犯错,降低父母对自己的负面关注;要么是完全与父母发生情感上的割裂,转而从外界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比如出去混社会、外出流浪,进而发生与主流社会的彻底割裂。

彻底生活在社会边缘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会采用讨好和回避父母的策略,所以这就会演变出两种非常苛刻的规则:

“我必须投入所有的资源,确保自己一直优异完美,才能得到认同和关注。”

“我必须尽量回避他人的关注,确保绝对不犯错,才能避免被伤害。”

毕竟孩子最早社会化的地方是学校,这个地方对“好孩子”和“乖孩子”都是鼓励的,而且只要埋头苦读,成绩不太差,少犯错,就可以真的获得认同和关注,考试更是“只要投入多、少犯错,收益就不会太差”的活动。

所以孩子用以应对原生家庭的策略,大概率会在学校环境下得到强化。

要一直维持这两个策略是极其痛苦的,对于完美主义的人来说,自己的心理资源也是一种保持完美所必要的资源,所以他们会非常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感受——状态不好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大幅提升。同时,他们对努力过程中的一些小波折非常敏感,也非常惧怕失控感。在这种状态下,人是不是就会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呢?

而对于执行后一条规则的人来说,则会因为太过关注自己的缺陷和失误,而对外界的评价变得异常敏感。要避免犯错,最快的办法就是避免挑战性高的工作,但这并不解决问题,只是在解决自己的压力。所以从外部看上去,他们也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整天处理着自己的紧张与害怕。

不管是执行的哪一种策略的孩子,在成年以后都会发生很严重的不适应。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协作性的。而恰好执行这些规则的孩子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不敢犯错而无法提升经验,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无法与人沟通协作,更无法求助。

不幸的是,除非真的能取得高成就,否则这些防御策略在外界看来大概率就是固执、冷漠、自私、古怪,这会导致当事人更加融入不了正常社交环境。恶性循环下,人就只能与孤独为伴,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自己的那些负面情绪,于是就会变得越来越对外界莫不关心,甚至敌对,而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变得更加关注和敏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