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听说过日本有女拳?

回答


关于“日本有女拳”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和信息偏差。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女拳”概念的模糊性
可能的理解:用户提到的“女拳”可能指两种情况:
女性参与的拳击运动(如女子拳击)。
日本传统中的“女拳”文化或武术(如某种特定的女性格斗术)。
实际存在的情况:日本确实有女子拳击,但其普及度和公众认知度较低,可能被误解为“没有”。



2. 日本的女子拳击发展现状
历史背景:
拳击(Boxing)起源于西方,19世纪末传入日本。早期主要由男性主导,女性参与较少。
日本女子拳击的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期才逐渐兴起。
现状与挑战:
赛事规模有限:日本的女子拳击比赛数量少、关注度低。职业赛事如“日本女子拳击协会(JWBA)”存在,但缺乏国际影响力。
媒体曝光不足:相比柔道、空手道等传统武术,女子拳击在主流媒体报道中较少被提及,导致公众认知度偏低。
社会观念限制:日本社会对女性参与对抗性运动的接受度相对保守,部分文化中仍存在“女性应保持柔弱”的刻板印象。



3. 日本传统武术与性别角色
传统武道的性别分化:
日本的传统武术(如柔道、剑道、空手道)在历史上确实有女性参与者,但更多强调礼仪和修养而非对抗性。
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曾主张“以柔克刚”,而现代柔道对女性开放,但男性主导的氛围仍较明显。
“女拳”文化缺失的原因:
日本传统武学更注重精神层面(如武士道)而非身体对抗,与西方拳击的竞技性不同。
历史上女性参与格斗运动的机会较少,社会对女性力量的表达方式受限。



4. 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欧美国家的女子拳击:
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女子拳击发展较早,职业赛事频繁(如WBA、IBF等),媒体曝光度高,公众认知度高。
女子拳击选手(如泰拉·希尔、凯特·弗兰克)在国际上享有知名度。
中国的情况:
中国女子拳击发展较晚,但近年来逐渐获得关注。例如,李倩等选手在奥运会上取得佳绩。



5. 可能被误解的原因
术语混淆:中文“女拳”可能指代模糊(如女性参与的格斗运动),而日语中并无直接对应的词汇。
文化差异:日本对“武术”的定义更偏向传统武道,而非西方竞技性项目。因此,“女拳”容易被忽视。
信息传播不足:日本女子拳击缺乏国际化的推广渠道(如社交媒体、纪录片等),导致外界难以获取相关信息。



6. 日本女子拳击的现状与前景
近年发展:
日本女子拳击选手在国际赛场(如奥运会、世锦赛)逐步崭露头角,但尚未形成标志性人物。
某些赛事(如“日本女子职业拳击联赛”)正在尝试提升影响力。
未来挑战:
需要更多社会支持和媒体报道。
改变传统观念中对女性身体力量的偏见。



7. 总结
日本确实存在女子拳击运动,但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其发展较为滞后且公众认知度低。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女子拳击缺乏规模化赛事和媒体关注,导致“没听说过”的印象。
若用户所指的“女拳”是传统武术中的女性格斗术,则需明确区分:日本传统中并无类似“女拳”的独立流派,更多依赖柔道、剑道等武道的女性参与。



补充建议
若想深入了解日本女子拳击:
1. 查阅资料:搜索“日本女子拳击协会(JWBA)”或“日本职业拳击联合会(JPB)”。
2. 关注赛事:如国际拳联(IBF)在日本的赛事,或本土联赛。
3. 分析社会因素:参考日本体育政策、性别平等现状等背景。

希望以上内容能澄清误解并提供全面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来点草 @忘间砂糖 的,本来不想在这种问题下写无关回答的但是这个人实在是xxx到我了+翻了那么多资料不发出来可惜了。

此人号称日本女性都想当家庭妇女,工资低是因为女性承担的工作量更小。这种说法是完全不符合日本社会现状的,接下来就逐条反驳为什么不成立。

1,逐渐消失的家庭妇女

不同于大家印象里的“日本女性都是家庭妇女”,近年来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急速上升。2019年6月日本总务省称日本女性就业人数首次突破3000万人,女性就业者占到总就业人口的44.5%。[1]过去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性结婚后就会离职,直到生子后才会考虑重回职场工作,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日本女性也不再希望成为家庭妇女,或者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选项。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第 15 回出生動向基本調査 》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未婚女性希望婚后成为家庭主妇的只有18.2%,计划婚后成为家庭主妇的只有7.5%。[2]对比历次调查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日本女性的参与工作的意愿是在不断上升的,不知道为什么 @忘间砂糖 号称日本女性争相成为家庭主妇。

但是有就业意愿不代表就能正常工作。日本女性就业时仍面临两大问题:1,正式就业较少,非正式就业多。2,工资增长极低。

2,非正式就业与正式就业

日经的报道还指出日本女性非正式雇佣比例高达55%,是男性的两倍以上。这给日本女性的高就业率抹上了一层阴影。

原因有两个,根据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3],日本女性即使参与工作也要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家务上,多达四成的女性正式员工每天仍需要花费至少六个小时在家务上,这极大限制了女性参与劳动的能力。

但女性非正式员工不仅仅包括兼职员工。根据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女性全职员工中有32.5%但是并没有被当成正式员工对待,相比之下男性员工比例只有这个的一半。显然,临时工和正式工的待遇一个天一个地。

同时2010年一项面对职工的问卷调查显示,包括兼职员工在内相当一部分非正式员工希望成为正式员工,但是缺少这样的机会。

3,逐渐扩大的收入差异

根据厚生劳动省2012年的文章Summary Report of Basic Survey on Wage Structure (Nationwide) 2012[4],日本的男女工资收入差距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差距并不是来源于行业不同、学历不同或是起点不同,而是日本男性劳动者工资会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而女性工资增长要少得多。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在20-24岁这一区间女性劳动者收入相当于男性的95%,但是到了50-54岁这个区间这个比例就下降到了60%。

由此可见, @忘间砂糖 声称男女工作量差异导致的工资差异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收入差异应该更为均匀地体现在全年龄段,而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没有理由认为男女工作能力差距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分行业统计的数据也是一样的结果:在所有行业,男女收入差异主要来自于年龄增长。

这一结论在兼职工作部分依然成立。这份报告还从其他角度对比了男女收入差异,我就不都贴过来了,大体上结论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结论,但是我们把他和前一个部分结合起来看就明白了:日企传统的年功序列制保障了正式员工工资可以每年稳定增长,但是只有四成的女性是作为正式员工被雇佣,升职加薪显然和剩下的“临时工”没有关系。即使是女性正式员工在日企内的升迁也受到的层层阻碍,日企中女性管理人员占比远低于女性正式员工占比。[5]



综上所述,日本工作女性现在处于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中:一边是继续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一边是职场中不平等的待遇。

参考

  1. ^日经对此的报道 https://cn.nikkei.com/career/employment/36668-2019-07-30-11-08-44.html
  2. ^报告第十五页 https://www.mhlw.go.jp/file/05-Shingikai-12601000-Seisakutoukatsukan-Sanjikanshitsu_Shakaihoshoutantou/0000138824.pdf
  3. ^数据来源 https://www.stat.go.jp/english/data/shugyou/pdf/sum2017.pdf
  4. ^原文参见此链接 https://www.mhlw.go.jp/english/database/db-l/dl/24gaikyo_zenkoku_Eng.pdf
  5. ^详细分析见此 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2019/03/gender-equality-in-japan-yamaguchi.htm
user avatar

女拳的本质是在两性关系之间要求男性进行尽可能多的让利,或是在付出最小的代价下,获得最多的男性的社会价值。

而女拳本身是不负责社会生产力的,甚至于在一个女拳的一生中邂逅并获取了无数男人的社会资源,而其本身没有投入过社会生产或是组建家庭的情况也是常有发生的。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收割资源的行为,当可供收割的资源,即经济状况良好且有组建家庭愿望的男性大幅度减少的时候,女拳本身的行动目标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今时代的日本,将近70%左右的男性的财务状况和佛系的生活观念是不满足日本经济繁荣时期的女拳收割标准的,也就是连备胎都不配,而有10%的男性属于世家大户,上流阶级,这在等级观念固化的日本一般只能由父母和族内长辈同意才可通婚,男性的可选择权并不高。最后只剩下20%的“普通男性”作为可供收割。

简单的来说,就是日本女拳“内卷”了,在大部分男性都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女拳们只能自降标准,然后发现降了标准还是找不到,最终只能放弃这一想法。不肯放弃又不想投入社会生产的女拳们在社会现状和个人财政危机的内外夹击下最终被异化,投入了按摩,风俗等服务性行业中,继续换取男性的社会资源,然而这种行为最终只会让那20%的普通男性比例继续下降,而她们的最大服务群体,也只是原本在规格外的那70%“不合格”男性罢了。

user avatar

女权的核心是提高女性地位,而不同时期达成的效果不同

  1. 当女性地位低下的时候,达到的结果是男女平等,这时候是最正常的
  2. 当女性地位与男性相当时,达到的结果是女性权益、利益高于男性权益、利益
  3. 当女性地位已经高于男性时,达到的结果是明面上更高的地位,但实际待遇回到1之前

对应到日本和国内分别是

国内1949年至改革开放/日本二战末期对应1阶段

国内改革开放至今/日本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对应2阶段

日本21世纪10年代初期至今对应阶段3

国内还没有进入阶段3

阶段1很好理解,主要讲阶段2和3

在阶段2,女性获得各种“特权”——比如会有舔狗供养,会受到各种礼让,甚至舆论法律都额外向女性倾斜。

根本原因是:男性只有劳动力价值,而女性具有劳动力价值同时还有繁殖价值(抱歉,这里为了好解释这个问题我必须把男女全部物化),女性虽然劳动力价值要略低于男性,但总价值(劳动力价值+繁殖价值)是高于男性的,因为劳动力价值人人都能提供,所以劳动力价值不值钱,而繁殖价值只有女性能提供自然导致女性“值钱”,而这个“钱”普遍又不能用法定货币支付,那价值就会体现在各种独有的权益上。

当然也存在用法定货币支付的情况——女性的xing工作者,这也能解释她们明明同是女性为什么地位低下:被法定货币支付的价值必然不可能用特权再支付一次(一个商品不能收两次钱)

当男性价值被压的越来越低,女性的价值被炒的越来越高的时候,阶段3就必然会到来,阶段3就是有价无市,也就是日本的现状:女性的价值无限拔高,权益无限放大(比如可以随意指认性骚扰,结婚后财产分配各种占优势),但是没人去“支付”她们的权益——男性自发与女性保持距离,即使不保持距离的男性也因为自身的低价值无力支付女性的权益

有价无市的情况下掌握资源的一方会怎样?看看中国的楼市就知道了:横盘,绝对不会降价

但区别在于,房子放上十年也能住,二十年也不一定会成危房,而人等上二十年无论劳动力价值还是繁殖价值都会大幅下降

因此日本女性想获得作为女性的优待只能走媚宅路线,也就是3所说的明面上更高的地位,而实际待遇回到1之前。如果不走媚宅路线也可以走独立女性路线:参与工作,法律上对家庭主妇赋予各种权益,鼓励女性回归家庭,但是女性就业率却在不断上升,根本原因就是女性找不到可以“吸血”的对象,被迫只能和男性一样出卖劳动力价值。但是由于资本长期使用男性劳动力,自然以男性劳动力作为“及格线”,女性略低于男性的劳动力价值就吃亏,而女性赖以压倒男性的繁殖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又无法体现,就造成地位待遇低于男性(比如正式就业少,难以晋升到关键重要岗位,收入低)

user avatar

采取其他形式罢辽,旦那デスノート 网站了解一下。

微博骂蝈蝻都没这么恶毒这么狠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女拳已经在泡沫经济崩溃中消失了。

以下转自 @文嘉 的文章(长篇好文,建议详细阅读)

和现在1对1或者男女等量的联谊不同,80年代1个女生同时与复数男生联谊用日本熟语来说就是「日常茶飯事」。第一是人口出生率变化,二战日本大量青年男丁死亡,所以战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鼓励生男,日本男性出生比率持续伸高,1966年达到最高峰的107:100,70年代后半段女性出生率抬上。这样等到这些60~66年龄段男生女生20岁成人后,就必定出现了一个现象,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嘛,这样女生在恋爱婚姻中可选择性就大很多。另一方面泡沫经济时代,女性就职比例也高升,工资待遇也不错,初入职的女职员奖金拿个5O到1百万円很正常,对于择偶条件向三高看齐,男生必须年薪1千万起底也不足为奇。泡沫时期年青女性被青年男性视为女王,同时也是“日本大嘴巴”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露骨名言:“这可是女大学生身价最高的时代啊!”。
从那时开始复数男交际女性会把男生分为四种,分别都有流行代名词,这种现象在如今日本 韩国 中国当然也存在(女生不喜勿怪):
「アッシー男」(跑腿男 就是需要你跑腿的时候车夫。那个时代有些女生出门是绝对不坐地铁和公交的,1990年『週刊宝石』报道都内女大学生每30名中有车夫的达28名。)
「メッシー君」(付帐君 女生外出吃饭时一定会想到你,据说某杂志公然宣称女性外出不用带钱包,这道理你懂的。)
「貢ぐ君」(上贡男 时常送礼品给女孩,女孩会给些甜头,但不要过多指望)
「本命」(这个还需要解释吧?)
泡沫时代男生追女孩首要因素除了帅就是钱,因为钱到底是变为金钱的奴隶还是女朋友奴隶谁也不知道? 日本杂志『週刊女性』1987年末刊登当时社会上票选女孩子最期待男朋友圣诞礼物排行榜,蒂凡尼的心型钻坠,卡地亚的三连环戒指(最好要金的),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国料理高居榜首,结果是成为泡沫期恋爱男生定式化圣诞礼物。一个平安夜下来基本40万日円就没了。
当时社会上男生还流行所谓“泡妞五神器”俗说:名车,花束,贵金属,高级餐厅,高级酒店。身怀五器,一定能百胜不败。当时请女孩吃一顿正餐不能少于5万円,20万属于正常消费。小礼品不能低于1万円,2~4万円最宜,一个月三场演唱会,一周一场电影属于常态化。这种奢侈消费,《电波男》作者本田透讽刺为“恋愛資本主義”。他说的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杂志上到处都是介绍如何通过买物博得女朋友欢心,特别是圣诞节,就知道此言非虚。

(想过平安夜,这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礼品

这种恋愛上升到婚姻消费更惊人, 当时称为「ハデ婚」,即豪奢婚。婚礼一定要在超一流酒店进行,蜜月旅行去欧美是必须的,婚房也要洋派建筑,和式的不要。不说房子,光说婚礼一场上千万円是寻常不过。不过蜜月归来闹离婚的也很多, 即「成田離婚」,意思下了成田机场,立马办离婚。到头来婚姻还是看性格。不过就算蜜月安稳了,不代表后面日子平安,习惯独身享乐男女不希望要孩子,于是DINKS大流行,即英语Double Incom No Kids,这样结果是有钱时不想生,没钱时不敢生,日本少子化开始。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女性观点,和现在的中华田园女拳又有什么不同呢?只是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女性择偶标准才从“三高”变成了“四低”。

说到底,女拳只是男权的附庸,男权的强势消失了,女拳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更新分割线----------

2月14日更新:

一般来说我很少回答两性关系方面的问题,这个是因为在日本留学的话题下我才回答的。而且主要不是我原创的内容,是 @文嘉 网友文章的一段,没想到这么快能破千赞(留学话题下很难有这么快破千赞的回答)

为了充实一点内容,我再补充一些现在日本女性择偶的观点:

首先,日本女性择偶的年收入期望:

根据女性就职网站的调查,日本女性对结婚对象的要求入上图:

2000w以上3.8%

1500w-1999w的1.5%

900w区间的3.2%

800w区间的11.3%

700w区间的15.4%

600w区间的17.7%

500w区间的19.2%

400w区间的11.9%

300w以下的2.6%



而如果实在没人选,再忍一忍也可以结婚的话(最低结婚要求年收入)

1500w-2000w是0.6%

1000w-1500w是1.5%

900w区间是0.6%

800w区间是1.5%

700w区间是3.2%

600w区间是11.3%

500w区间是20.6%

400w区间是24.4%

300w区间是27%

300w以下不到10%

而日本大学毕业的男性平均年收入是480w日元。换句话说,女性对结婚对象的年收入要求并没有太高,平均年收入稍高一点即可,但如果实在不行年收入是正常平均值上下即可。


对于是不是可以接受年收入不如自己的男性,72.7%的女性表示无法结婚,27.3%的女性认为可以结婚。


对结婚对象最期待的职业,第一是公务员,第二是技术职,第三是商社

从这个条件来说,安定性是大多数日本女性所追求的,年收入要求400w也并不是很高。


而现状是:根据2015年的日本国势调查,2015年日本未婚率为:

25-29岁:男性72.7%,女性61.3%

30-34岁:男性47.1%,女性34.6%

35-39岁:男性35%,女性23%

也就是说在接近40岁这个年龄的时候,日本平均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四分之一是未婚。

而对于男性的调查,为什么不结婚的最重要理由,经济收入占第一位。

虽然第一条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对象,但这是不能成为理由的理由。所以排除这条,其实就是日本男性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说到底,不想给女性花钱了。

这一代日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泡沫经济时期的资本主义恋爱观,只有平成年间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利己主义和单身主义的盛行。一旦认为结婚会影响自己生活质量,那不如不结婚(这一点其实男女都一样)。

所以女性会降低对结婚对象收入的要求,但对男性收入低于自己的情况还是不能接受。而男性认为,结婚降低自己生活质量,那索性不结婚了。

user avatar

日本不是没有女拳,是现在没有女拳,日本有过女拳,就是上世纪90年代,后来随着日本经济的疲软,女拳也就渐渐的偃旗息鼓了。

我在读硕士期间,一位教授是日本人,他跟我说平成开头的几年,他经常能在能看见杂志上写文章说“平成新女性”所谓“平成新女性”就是不结婚,不要理会男人。男人都是”臭男人“,我们女性要追求”自由“,鼓励女性结婚?那是男人的阴谋,要压榨我们女性。

他还跟我说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说当时有个日本女性,天天在电视上发表新女性宣言节目,类似一个情感热线一样的东西,只要女性电话打来说和自己的老公、男朋友发生矛盾,这个主持人必然痛骂男性。然后总结一些男性的特点,比如男人就是粗心,男人就是自大,最后得出结论男性都是xx。

我当时笑了笑说这种东西在中国估计不会火

然后去年,我看了脱口秀大会。发现我的看法是错的。

后来我问教授,那么这股”女拳“为什么消失了?

教授说,因为女拳不是女权,他们争取的不是女性实际权力,也不想着帮助广大女性提高就业能力,他们无非是挑拨性别对立,利用性别矛盾恰烂钱而已。等经济泡沫破裂了,广大女性发现听他们胡扯,发动性别对立,根本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自己都面临失业了,骂男人能解决么?

他说如果女权主义争取平等教育权,同工同酬权,政治参与权,这些都可以保证女性的收入和生活的。

可是女拳主义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把男性包装成xx,痛骂男人让女性开心“,这些其实对女性毫无好处。

甚至,他让好多女性采取了错误认知。把一切都归结为男人是xx,从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在我们这次聊天的最后,日本教授竟然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很敬佩你们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建国的时候就解决了男女平等的根本问题,比如女性受教育、工作、同工同酬、结婚离婚自由等权力。这才是真的女权主义。比那些只会挑拨性别对立的伪女权主义者强多了。

user avatar

狸猫:蝈莮都是垃圾。

令和男儿A:您说的对,我们就是垃圾,给您添麻烦了。


狸猫:宁可白给洋人,绝不嫁蝈莮。

令和男儿B:(发送霉菌基地坐标)。


狸猫:结婚的女人都是扛大鼎的驴。

令和男儿C:我和照片人结婚了。


狸猫:蝈莮应当死绝。

令和男儿D:正在考虑卧轨鲔鱼去二次元,给个良辰吉日吧?


狸猫:所以,殖民国家不可以,殖民女性的身体和自我意识可以?

令和男儿E:(再次发送霉菌基地坐标)


狸猫:二次元仇女男怎么不去死?

令和男儿F:说吧,要我死几次你才开心?


狸猫:………………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女人敢打女拳自己必定灭亡

首先日本有所有满足男人需要的市场

无论是AV还是风俗店,甚至2次元

只要你能想到的,在日本都能找到能满足你的地方

另外日本男性普遍结婚欲望低下

即使日本的彩礼只需要80万~100万日元(约折合4.8万~6万人民币,仅相当于日本工薪族2~4个月工资)

不愿意结婚的男性也非常多

尤其是年轻的日本男性,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使自己活的开心

而不是结婚后让自己压力变得更大

本来日本男人就不想结婚,日本女人要是再打女拳

无疑是断了自己的后路

尤其是一到了30就会被人称为欧巴桑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男人,都是喜欢年轻貌美的

女人最好的时光是18~29岁之间

哪有时间去打拳?

你打拳人家大不了不结婚,去风俗店满足自己的需求

或是租个AV光碟过过瘾

到最后还不是自己吃亏


说句题外话,现在的日本就是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90后男人不愿意结婚很多了,00后更多

不要以为中国没有日本能满足男人欲望的一切场所

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user avatar

日本在搞输出社会撕裂方面,从甲午战争开始,就没输过,只有他们玩人,哪有被玩的?

美国纯粹是以国力把他们碾了。

远有明石元二郎在俄国搞事,近有收买英国智库。

处理这些东西还算难事吗?甚至还有余力资助恶俗圈。

最近他们给在家隔离的确诊者发殡葬广告信封,网上舆论居然是攻击爆料的确诊者。

虽然日本人脑洞一向比较大,但是这玩意没有刻意引导我是不会信的。日本人哪有这么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