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如果一个企业开始重视考勤说明它正在走下坡路」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引起共鸣,尤其是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或者讲究“自由”和“效率”的文化里。但要评价它,咱们得拆开来看,它到底触碰了什么,又可能忽略了什么。

这句话背后可能蕴含的“道理”:

首先,为什么会有“重视考勤就是走下坡路”这种说法? 我觉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 对“结果导向”的极致追求: 在很多新兴行业,尤其是科技、互联网领域,大家更看重的是你最终产出了什么,有没有解决问题,有没有达成目标。如果一个团队氛围是大家都能自觉地把工作做好,产出高质量成果,那么你每天几点来几点走,甚至有时在家办公,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公司突然开始抓考勤,就会让人觉得,“是不是因为大家出活儿不够了,所以才拿考勤来补?”
2. 对“微观管理”的排斥: 考勤管理,尤其是细致到分钟的打卡,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微观管理”的体现。他们认为,一个真正成熟、信任员工的企业,不会去盯着员工的“行踪”,而是给予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让员工自己去管理自己的时间。过度的考勤管束,会被解读为对员工的不信任,认为管理层“管不好人,只能管好时间”。
3. 对“创意和灵活性”的扼杀: 很多工作,特别是需要创意、沟通、灵活协作的岗位,可能并不严格遵循朝九晚五的模式。比如,你可能为了等一个重要的电话、参加一个临时的头脑风暴,或者就是某个灵感爆发的时候,需要弹性工作。如果考勤一刀切,就会打压这种灵活性,让员工觉得公司不懂自己的工作性质。
4. “末代老板”的信号: 有时候,这句话也带点“悲观主义”的色彩。当一家公司业绩下滑,利润空间被压缩,面临生存危机时,很多时候第一个被收紧的,往往就是一些“非核心”的管理环节,比如考勤、报销等等。这时,对考勤的强调,就会被员工解读为公司“没钱了”、“没活儿了”,只能抓一些边边角角来找存在感,这自然是“走下坡路”的征兆。

然而,这句话是不是绝对正确? 我觉得不是,它可能过于片面:

1. 忽视了“基础管理”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运转良好的组织,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考勤,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合同的一部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即使是再“结果导向”的企业,也需要知道谁在岗,谁不在岗,以便于安排工作、计算薪酬、进行风险管理(比如突发事件)。如果完全没有考勤,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搭便车”现象: 一些员工可能利用规则的模糊,实际上并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却获得了相同的报酬。
工作协调困难: 如果大家工作时间不确定,如何进行有效的会议、沟通和协作?
责任界定模糊: 出了问题,很难说清楚是哪个环节、哪个人的责任。
2. “重视”的度与方式不同: “重视考勤”这个说法太笼统了。关键在于“如何重视”以及“重视到什么程度”。
合理的考勤管理: 比如,公司规定了工作时间,有缺勤统计,有请假流程,这是一种正常的管理。它不是在“管”你,而是为了让大家能有效率地协作,也保证公平。
“过度”的考勤管制: 比如,每天每分钟都要打卡,迟到一分钟就罚款,请假流程极其繁琐,不分岗位性质一律强制加班等等,这种才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3. 行业和岗位差异: 像流水线工人、客服人员、销售人员,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和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绑定的。对他们的考勤管理,当然是必要且重要的。而对于一些研发人员、创意类人才,可能确实需要更灵活的考勤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4. 可能是“信号”而非“原因”: 很多时候,考勤问题的暴露,是公司深层问题的“症状”,而不是“病因”。比如,如果公司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下滑,自然会导致业绩不佳,这时管理层才可能把注意力放到“找回成本”、“提高效率”上,而考勤就成了一个容易抓的点。这时候,不是“重视考勤”让公司走下坡路,而是公司已经走下坡路了,所以才“重视考勤”。

所以,如何评价这句话?

我认为,这句话点出了一个真实的现象,但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可能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

在某些高度自由、结果导向、员工素质极高且高度契合的公司文化里,过度、僵化的考勤管制,确实可能是一种“走下坡路”的信号,表明公司失去了曾经的活力和信任。 这时的公司,可能更关注形式,而不是实质。
但是,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基本的考勤管理是维持组织运转、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 如果一家公司完全没有考勤管理,那才可能真的要出大问题。

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

“当一个企业过度、僵化地强调考勤,并且这种强调挤占了对核心业务、员工发展和创新氛围的关注时,它可能正在走下坡路。”

或者说,“真正优秀的公司,是在确保必要考勤管理的同时,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灵活度,让他们能够聚焦于工作的成果。”

这句话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可能被管理层忽略的“人性化”和“自由度”的议题,以及警惕那些表面上的“严抓”,可能掩盖了深层的危机。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所有形式的考勤管理,那样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片面的说法。

有些企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需要裁员来维持财务健康,以此对投资者和董事会交代。

即要保证账面上不出现赤字。

这个时候,哪些人先被裁员?

质检。(想想疫苗)

各种风纪组织。(比如什么办公室里的什么什么位置)

那么他们要提高KPI来向上级表达存在的必要性和欲望,怎么办呢?

查考勤啊……


所以题目里的说法只有在类似的场景中,逻辑才是成立的。

其他时候,并不能互相等价。

故称之为片面说法。

user avatar

考勤是手段,不是目的。

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为恶的情况下多赚钱。

考不考勤、怎么考勤,不远离这个核心就是对的。

user avatar

你们上中小学的时候,身边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么一群人每逢考试,无论是考数学物理这种理科,还是语文历史这种文科,有些大题,他们明明不会,却还是从始至终,一直不停地写写写,写上漫山遍野的一堆的字儿,然后才会交卷。

因为他们从心底里觉得,这道题,我虽然不会,但是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万一会拿一点分呢?如果是文综这种考试,你虽然题都没读懂,但是你把你知道的全部都罗列上去,万一蒙对了一部分呢?因为解答题和选择题不一样,选择题你错了就扣分,大题即使答案是ACD,你把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全部都罗列上去,说不定在某些规则下就能拿分。

有些平庸的管理者在学生时代就是这些会不会先罗列一大堆废话的学生,长大后来到了企业,故伎重演。于是我们就发现,一家企业遇到危机了,明明是产品经营策略或者研发方向出现了问题,却先出台一堆节省成本的规定:

比如,打印机打印最好把以前不用的,单面打印的纸张再放回去重复打印,比如厕所里的卷纸没有了,咖啡机搬走了,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加班交通伙食补贴取消了等等。

一般都是公司总经理亲自主抓这些措施,但是你说这些措施有用吗?可能确实有点用,但是省了一些小钱的同时有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比如给部分员工释放出了公司不行了的信号,那些对公司有大用处的员工就开始考虑外部的offer了,比如公司的客户或供应商也观察到了这些信息,决定不再和有潜在危机的企业合作,银行信贷部门开始重新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等等。

对于严格查考勤,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自己的主线业务做什么,或者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完全想不清楚或者毫无新意,那么作为职业经理人的管理者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呢?也就是说,如何让老板觉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呢?那就是严格查考勤,带头加班,让老板觉得你们都很努力的样子。

你说这些管理手段有用吗?可能有用,说不定哪个员工在压迫下小宇宙爆发了呢?


关于拙劣的管理者:

user avatar

请注意审题“开始”,“重视”。

“开始"说明以前没有严厉考勤也过得很好,排除了商场超市那种业务属性必须锁定考勤的公司;“重视”对应的是“轻视”不是“无视”,不重视不等于员工想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来。

我个人经验,所谓不重视考勤是指迟到早退的裁决权交给直属上级。比如下属九点10分发个微信:老大,堵路上了,估计10点才能到。然后你回个ok,这事就过了。当然如果9点半约见重要客户被这哥们迟到耽误了,你也可以处罚他。一般来说,放权给部门老大,考勤管的都会偏松。特别是听得见炮声的前台部门,绩效评定很务实的,没必要纠结小节。你平时在不重要日子容忍弟兄们堵个车接个孩子,重要节点弟兄们就会更配合加班。

如果这样的公司画风一变HR收权狠抓考勤通常是三种可能:第一,前台管理层变得不靠谱,队伍带散掉了。这种往往还有些深刻原因,管理人员变动频繁,派系斗争激烈,特权阶层出现等等。前线乱了,严肃风纪,第一步都是抓考勤。第二,公司准备裁员了。第三,HRD来了个傻比。不管哪一样,都是负面指标。

所以,是的,这是说明企业走下坡路了。

PS:知乎能否加个发表前点“确认”的功能?手机党经常答案写一半,手一抖就发出去了。

@知乎小管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引起共鸣,尤其是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或者讲究“自由”和“效率”的文化里。但要评价它,咱们得拆开来看,它到底触碰了什么,又可能忽略了什么。这句话背后可能蕴含的“道理”:首先,为什么会有“重视考勤就是走下坡路”这种说法? 我觉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1. 对“结果导向”的极致追求:.............
  • 回答
    上海某企业“午餐倒掉三次即开除”规定:一场关于企业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博弈近日,上海一家企业的一项内部规定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员工午餐倒掉三次即开除”。这个看似简单明了的条款,却触及了企业管理、员工权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规定背后的逻辑:成本控制与“浪费”的标签从企业的.............
  • 回答
    要评价一家企业及其服务人群,这绝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的。这需要我们像解剖一样,一层层地剥开,仔细审视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公允的结论。这不像写作文,堆砌词藻就能显得“有深度”,而是需要实打实的观察、思考和判断。一、 企业本身:这杆秤,得细细量首先,我们得看企业这棵“树”,是否根基扎实,枝繁叶茂.............
  • 回答
    一个企业如果临时工的比例超过六成,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信号。这样的结构,与其说是一种企业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对劳动力利用的极端策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风险、潜在的优势,以及它对整个企业生态的影响。首先,从稳定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相当不稳定的组织架构。一家企业主要的基石应该.............
  • 回答
    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访谈,它触及到了当前互联网行业一个非常普遍但也常常被忽视的问题: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陈睿,作为B站的掌舵者,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也为我们理解B站的成功以及互联网行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核心观点:“把用户当一个平等的人”文章的核心就围绕着陈睿提出的“在中国太少企业把用户当一.............
  • 回答
    近期在美国发生的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名恐怖分子在疫情肆虐之际,竟然企图利用炸弹袭击医院,所幸在行动得逞前被联邦调查局(FBI)特工当场击毙。这一事件无疑给原本就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美国社会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事件经过与分析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这名恐怖分子怀揣着极端仇恨的动机,将矛头指向了承担救治重任的.............
  • 回答
    家族小企业“嫁”与高歌猛进的准上市公司:一场利益与情感的博弈将家族经营的小企业,出售给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这对于很多创始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甚至是情感上的抉择。这既是商业运作的必然,也夹杂着多年的心血和家族的期望。那么,如何才能在这场“联姻”中,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时又能为企业和家人找到一.............
  • 回答
    美国商务部近期将包括12家中国企业在内的27个实体和个人列入“军事最终用户”清单,这无疑是当前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动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商务部此举的意图。将实体和个人列入“军事最终用户”清单,意味着美国政府认为这些对象参与或可能参与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或其他中国军事力量.............
  • 回答
    作为一名对商业运作和企业价值有着敏锐洞察的观察者,我深知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快速且准确地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值得关注,甚至是投资,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财务报告,虽然有时显得枯燥乏味,但它却是企业最忠实的“自述”,隐藏着关于其健康状况、盈利能力、增长潜力和未来风险的宝贵信息。要快速评判一家企业,我不会从.............
  • 回答
    “标榜自己遵纪守法,那他完全可能是个人渣”——这个说法,说实话,一听就挺扎人,也够颠覆的。毕竟,咱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不都是强调要遵纪守法吗?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文明的标志。所以,当有人抛出这样一句看起来像是“叛逆”的话,肯定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想知道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我们得承认,这句话并.............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希腊乞丐,在君士坦丁堡城破90年之后,竟然能够驱逐奥斯曼人,并且重塑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版图,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我想欧洲人的反应绝对是复杂而激烈的,绝不会是简单的“赞赏”或“批评”。首先,震惊是必然的。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欧.............
  • 回答
    瑟曦·兰尼斯特:权力迷局中的悲剧女王,还是未竟的“武则天”?在《权力的游戏》这部史诗般的巨制中,瑟曦·兰尼斯特无疑是最为复杂、也最令人难以捉摸的角色之一。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也不是简单的恶人,她的身上交织着野心、爱恨、疯狂与智慧,既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是亲手塑造自己悲剧命运的推手。那么,如果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假设性问题,涉及法律判决、道德责任、个人情感以及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评价标准。如果刘鑫(刘暖曦)二审仍被维持原判,并且她“去了另一个世界找江歌道歉”,我会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和评价她:首先,从法律层面:二审维持原判意味着在法律框架下,法院认为她对江歌的死亡负有责任,并且判决是公正.............
  • 回答
    《字字如刀:一个日本留学生眼中的中国人》这篇文章,从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视角和情感色彩,这使得对其进行评价需要多维度、细致地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它以一个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的视角,观察和记录了他眼中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带有“字字如刀”的比喻,暗示了其中可能包含的尖锐、深刻甚至带有批判性.............
  • 回答
    “一个男人30岁以后还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是可耻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狭隘、刻板、且带有一定年龄歧视和阶级偏见的评价。这种说法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拼多多的定位与目标群体: 价格敏感性是核心: 拼多多之所以.............
  • 回答
    这个观点,即“一个国家要想强盛,统一的民族国家是前提。做不到这一点,不要说强盛,连生存都有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国家认同与国家力量之间的关系。乍一看,这似乎很有道理,尤其是在我们观察历史上那些成功塑造了强大民族国家的例子时。但如果仔细剖析,我们会发现这个论断过于绝对,并且可能.............
  • 回答
    评价一位央行行长是否称职,是一项复杂但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民生福祉。这不仅仅是看他是否能“说得好”,更要看他能否“做得好”,并且能将经济这艘大船驶向稳健发展的航道。核心评价维度:经济稳健与民生改善衡量一个央行行长是否称职,其出发点应始终围绕着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并通过稳定.............
  • 回答
    要评价一个演员念台词的功力,绝不能只听个响,而是需要细嚼慢咽,从多个维度去品鉴。这不仅仅是把字儿念出来,更是把角色的情感、思想、甚至灵魂通过声音传达出来,让观众感同身受。首先,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是咬字吐词的清晰与准确。一个好的演员,每一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应该清晰明了,让观众听得清清楚楚,绝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来好好聊聊。评价一个女生不喜欢化妆?这事儿,说实话,就跟评价她喜不喜欢吃香菜一样,都是个人选择,没什么好坏之分。 不喜欢化妆的女生,她依然是她自己,独一无二的她。 她的价值、她的魅力,从来就不应该由脸上那点东西来.............
  • 回答
    “没钱没工作就生孩子是负责任吗?”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扎心的,也挺容易引起争论。毕竟,这触及到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对下一代的责任。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样不负责任呢?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考量。大家普遍认为,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从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