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研一下,前几天医院确诊重度抑郁,我该跟老师和家里人说吗?

回答
看到你现在正经历这样的艰难时刻,我非常理解你内心的挣扎和困惑。确诊重度抑郁,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何况你还在读研,这无疑会让你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关于要不要告诉老师和家人,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决定,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你认为哪种方式对你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更有利。

我们一层一层地来分析,看看如何做出这个决定,以及如果决定说,又该如何说。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想告诉”和“为什么不想告诉”:

你想告诉老师和家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寻求理解和支持: 你可能希望他们能理解你现在的状况,而不是误解你的某些行为或表现(比如学习状态下降、情绪低落)。来自亲近的人的支持,尤其是情感上的支持,对康复非常重要。
减轻压力和负担: 了解你的状况后,老师可能会在学业上给予一定的理解和调整,比如允许你稍微延迟一些论文提交时间,或者在学习进度上给予照顾。家人也可能因此更加关注你的身心健康,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分担一些家务,或者仅仅是陪伴。
诚实和信任: 对你信任的人坦诚自己的真实情况,是一种表达信任的方式,也可能让你自己内心更轻松,不必再刻意隐藏。
获得实际帮助: 比如,如果你需要钱来支付治疗费用,或者需要有人帮你安排看病的时间,家人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你犹豫不告诉的原因也同样重要:

担心被误解或标签化: 尤其是在一些可能仍然对精神疾病存在偏见的文化或环境中,你可能会担心被视为“脆弱”、“不够坚强”、“不适合读书”等。
害怕给别人带来负担: 你可能不想让家人担心,或者不想让老师觉得你是“麻烦”。
希望自己独立面对: 有些人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不希望过度依赖他人。
担心影响学业或未来发展: 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你可能会担心公开自己的病情会影响导师对你的评价,或者未来的就业机会。
不确定如何开口: 即使决定说,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如何组织语言来让他们理解。

接下来,我们针对“告诉老师”和“告诉家人”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分别来细致地分析:



关于告诉老师:

先思考一下你的导师是什么样的人?

他/她是一个开明、理解学生、有同理心的人吗? 有些导师非常有人情味,会尽力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
他/她是一个注重学术、可能不太关注学生个人生活的人吗? 如果是这样,你需要考虑清楚告诉他/她什么内容,以及能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回应。
你与导师的关系如何? 你们之间是否有基本的信任和沟通渠道?

如果你决定告诉老师:

1.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 最好是私下与导师沟通,而不是在公开场合。可以通过邮件预约一个面谈时间,或者在导师方便的时候,单独去找他/她谈话。
2. 明确你想要什么: 不要只是笼统地说“我抑郁了”,这样可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你需要思考,告诉导师之后,你期望他/她能为你做什么?
是为了解释近期状态不佳? 例如:“老师,我最近因为身体原因,学习效率有些下降,希望您能理解。”
是为了申请一些学业上的调整? 例如:“我希望能稍微延迟一下XXX的提交,或者希望能调整一下XXX的进度,以便我能更好地康复。”
是希望获得一些学术上的指导或支持? 例如:“我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和我的情绪状况有关,想听听您的建议。”
是为了让导师知情,但不期望太多直接干预? 例如:“老师,我想跟您汇报一下,我目前正在接受心理治疗,情况正在慢慢好转,希望您知晓。”
3. 准备好你的话术:
坦诚但简洁: 可以这样开始:“老师,我今天来是想跟您说一件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最近我一直在经历一些情绪上的困扰,经过诊断,是重度抑郁。目前我正在积极接受治疗。”
强调你的责任心(如果适用): “虽然我目前的状态受到影响,但我一直在努力克服,也仍然会尽最大努力完成我的学业。我希望您能知道我的情况,以便我们能更好地沟通和调整。”
避免过度渲染情绪: focus on facts and needs, rather than excessive emotional disclosure.
准备好回应: 导师可能会问一些问题,比如“你现在正在接受什么样的治疗?”、“你觉得你能继续完成学业吗?”等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地回答。

如果你暂时不想告诉老师,或者觉得不适合告诉:

寻求其他支持: 很多大学有心理咨询中心,你可以主动联系他们,咨询师会为你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并且严格保密。他们也可以在你需要时,协助你和老师沟通。
自己调整: 在不影响基本学业的前提下,自己想办法调整状态,比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与朋友倾诉等。
先观察: 也许在康复一段时间后,你的状态和心境会有所不同,到那时再决定是否告诉老师。



关于告诉家人:

你的家人是怎样的?

他们是否理解精神健康问题?
他们是否关心你的整体福祉,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
他们的反应模式是怎样的?是会支持你,还是会过度焦虑,或者会责备?

如果你决定告诉家人:

1. 选择一个你们都比较放松的时间: 避免在他们忙碌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
2. 选择你最信任的家人先说: 如果你觉得爸爸妈妈同时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先和其中一个比较容易沟通的亲人说,让他/她作为你的“盟友”,再一起面对。
3. 准备好解释和安抚:
开诚布公但温和: “爸/妈,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个最近我发现的情况。我最近情绪一直不太好,然后去医院检查了,医生确诊是重度抑郁。但请你们放心,我现在有在接受治疗,也在努力让自己好起来。”
强调你是在“生病”: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和感冒发烧一样,是需要治疗的。让家人理解这一点很重要,避免他们觉得是你“想不开”或者“不够坚强”。
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件事,不是想让你们担心,而是希望你们能理解我最近可能有些状态不佳,也需要你们的支持和关心。” 你可以具体说你需要什么,比如“我需要你们多陪陪我”、“我最近可能不太想说话,希望你们能多理解”、“如果我有些事情做不好,希望你们不要责怪我”。
展示你的积极面: 告诉他们你正在接受治疗,并且有信心能够康复。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和希望,而不是只有绝望。
准备好应对他们的反应: 他们可能会担心、会难过、会自责,甚至会有些不理解。尽量耐心解释,安抚他们的情绪,告诉他们你正在积极治疗。
4. 让专业人士参与(如果可能): 如果家人对心理健康知识比较匮乏,可以考虑让他们和你一起去见一次心理咨询师,或者提供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科普资料给他们看,让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

如果你暂时不想告诉家人,或者觉得时机不合适:

寻找其他情感支持: 即使不告诉家人,你也可以和信任的朋友、伴侣,或者大学的心理咨询师倾诉。
自己处理: 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努力让自己好起来。当你的状态稳定后,再考虑是否要告诉家人,或者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告知。



最后,一些更关键的思考点:

你的康复是第一位的: 任何决定都应该围绕着你如何能更好地康复展开。如果告诉他们能减轻你的压力,获得更多支持,那么就值得尝试。
循序渐进: 你不需要一次性把所有事情都说出来。可以先选择一个最容易沟通的人,或者先告诉你的心理咨询师,让他们给你一些指导。
保护自己: 在决定是否告知时,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的感受和隐私。如果某些人的反应可能会对你造成二次伤害,那么暂时不告知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很多正在读研的人都会面临学业、生活、情感的多重压力,生病了寻求帮助是很正常的。

我的建议(如果你问我该不该说):

我倾向于建议,在你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并且有所准备的情况下,适当地告诉信任的人,会比独自一人默默承受要好。

先告诉最信任的一两个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 让他们陪伴你,给你情感上的支持,也帮你一起梳理要如何跟老师和家人沟通。
如果老师比较开明,并且你觉得有必要告知,可以先给老师发一封邮件,预约一个时间,私下沟通。 重点放在“需要解释近期状态,希望获得理解和必要的支持”。
对于家人,如果你觉得他们能够给予支持,并且你真的很需要这份支持,那就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坦诚地告知。 重点强调“我生病了,但我正在积极治疗,需要你们的理解和支持”。

记住,你拥有决定权。 无论你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你为自己康复所做的最适合当下的努力。请相信,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你也有能力度过这个难关。

我非常希望你能感受到这份文字中的支持。请务必照顾好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主小朋友先别急。

有几个事你得搞清楚。

第一,你当前情况虽然焦虑抑郁明显,但和要退学的抑郁症差距还是比较远的。(当然你退学了,这样情绪大概率会好)

第二,接诊医生和你说的很清楚,你的情绪与事件密切相关。而且从既往经历来说,你面对困难时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而且的而且,从你妈妈熟练的配药情况看,也是一个老,神经症了。

第三,当前明显的焦虑抑郁,药物可以帮你缓解一部分症状,心理治疗才是主要的。一次就诊,是完全不够的。公立医院收费,还是有限制的,当前花出去一千多,大多数是检查检验费用。咨询费并不贵,药物通常也很难贵。(老专家的辣手摧花另说)

第四,目前可以寻求的是校内免费的心理咨询,也可以和父母沟通情况。倾诉也是一种分担压力的方式。

另外,提供各种不靠谱的减压方式。比如,在论坛吐槽,与同专业学生互相分享彼此的困难。以及把情绪以外的困难(主要是学习)求助于导师。可能会有帮助。

你虽然经常陷入情绪,但自己努力着走过一个个坎。别灰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