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到 6.3 元,你怎么看?将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至 6.3 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表明人民币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展现出了相对的强势。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因素,并且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详细解读这一现象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 为什么人民币会升值到 6.3 元?(可能的原因分析)

汇率的变动是市场供求关系最直接的体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到 6.3 元,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中国经济的相对强劲表现:
经济增长预期: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韧性以及复苏前景在国际上被普遍看好,外国投资者会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中国市场(购买股票、债券、直接投资等)。这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推升其汇率。
通胀水平: 相对于美国或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果中国的通胀水平相对温和,或者通过有效政策得到控制,会使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对稳定,甚至增强,吸引资金流入。
产业韧性与供应链优势: 尽管面临外部挑战,中国在许多关键产业链上依然保持着重要地位,其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对于全球市场来说是宝贵的资产。这种“避险”和“稳定”的特质会吸引资金。

2. 美元走弱:
美国货币政策: 如果美联储维持低利率或开始降息周期,美元的吸引力会下降。相反,如果中国央行开始加息(尽管可能性不大,但政策方向可能调整),也会提升人民币的吸引力。
美国经济前景不明朗: 如果美国国内通胀高企、经济增长放缓、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导致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下降,美元会普遍走弱,从而推升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
全球风险偏好: 当全球市场风险偏好上升时,投资者可能更愿意投资于新兴市场资产,而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吸引力会相对减弱。

3. 资本流动:
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证券投资: 如前所述,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会吸引更多外资流入,增加人民币需求。
中国企业和居民对外投资: 如果中国企业和居民增加对外投资,会卖出人民币购买外币,增加人民币供给,理论上会抑制升值。但如果对外投资的资金流入(例如通过某些渠道),也会影响汇率。
国际收支平衡: 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是人民币汇率重要的支撑因素。如果中国的出口强劲,进口相对稳定,庞大的贸易顺差会带来持续的美元流入,从而需要兑换成人民币。

4. 央行政策和市场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意图: 虽然央行通常不直接干预到如此精确的点位,但其货币政策的取向、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如外汇占款变化)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央行可能乐见人民币温和升值,以降低进口成本、提高居民购买力、以及回应外部压力。
市场情绪和投机: 在升值趋势形成后,市场参与者(包括投机者)可能会预期人民币会继续升值,从而提前买入人民币,进一步助推升值。

二、 人民币升值到 6.3 元会产生哪些影响?(详细分析)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一个较高的水平(例如 6.5、6.7 等)升值到 6.3 元,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有利方面:
降低进口成本:
原材料和能源进口: 中国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国(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大豆等)。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这些商品时需要更少的人民币,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例如进口汽车、电子产品、食品等价格可能下降)。
技术和设备进口: 有利于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
提升居民购买力:
出国旅游和留学成本下降: 中国居民在境外旅游、购物和留学的花费会减少,相当于变相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收入和消费能力。
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进口商品,提升生活质量。
降低对外债务负担(以美元计价): 对于那些有美元负债的中国企业或政府而言,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偿还相同美元债务需要更少的人民币,降低了财务成本。
吸引外资和国际资本: 如前所述,人民币升值通常伴随着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增强,这会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资金和技术。
提升国际形象和话语权: 人民币的强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不利方面:
削弱出口竞争力:
价格劣势: 对于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同样的美元价格下,换算成人民币的收入会减少。或者为了保持同样的人民币收入,出口商需要提高美元标价,这会使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显得更贵,削弱价格竞争力。
利润空间压缩: 对于那些利润率本身就不高的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挤压其利润空间,可能导致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中国制造”受到挑战: 一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出口产业尤其容易受到冲击。
影响外贸企业盈利和就业: 出口订单减少或利润下降可能导致部分外贸企业裁员或调整生产规模,影响就业。
可能引发资本外流压力(对冲效应): 虽然升值通常吸引资金,但一些投机者或担心未来人民币再次贬值的人可能会选择在升值时卖出人民币换取外币,从而加速资本外流。不过,在当前情况下,升值主要是由经济基本面和美元弱势驱动,资本外流的压力可能相对较小。
影响外汇储备的价值(美元计价): 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当人民币升值时,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价值会增加,但如果以美元作为衡量标准,其他货币兑美元的升值(或美元贬值)会间接影响外汇储备的相对价值。但通常我们讨论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价值。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其他亚洲货币可能跟进升值: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的变动对区域内其他货币有重要影响。人民币升值可能带动区域内一些货币(如韩元、新台币等)也出现相对升值,以保持竞争力。
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许多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当美元走弱或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一些主要货币升值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反之,如果人民币升值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需求的强劲,也可能支撑大宗商品价格。
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 人民币升值可能促使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流向的微调,一些低成本制造基地可能会因此受益,而中国部分出口行业的竞争力则受到挑战。
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的强势表现可能增强市场对新兴市场资产的信心,吸引更多资金流向这些市场,并可能对全球资产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3. 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出口导向型企业: 利润空间被压缩,可能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升级、降低成本或转向国内市场来应对。一些企业可能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受汇率影响更小的国家。
进口导向型企业: 成本降低,利润增加,有利于扩大生产和投资。
有海外资产的中国企业: 海外资产的价值(以人民币计价)会增加,有利于资产负债表的优化。
依赖原材料进口的企业: 生产成本降低,有利于提高盈利能力。

4. 对中国居民的影响:

消费者: 更便宜的进口商品、更低的海外旅游和留学成本,直接提升生活品质和消费能力。
投资者: 持有外币资产(如美元存款、美股)的价值会缩水(以人民币计价),但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可能增加。对于投资海外资产的风险需要重新评估。
购汇者: 购买外汇(如美元)变得更便宜,这对于有海外留学、旅游、投资等需求的人来说是好事。

5. 对中国宏观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空间: 温和的人民币升值可能为央行提供一定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例如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增长,而不用过于担心资本外流或通胀压力。
外汇管理政策: 可能会进一步优化外汇管理政策,促进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国际贸易政策: 可能会对一些出口行业的扶持政策进行调整,以应对汇率变化带来的冲击。

总结: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到 6.3 元,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它对中国经济整体而言,有利有弊。

短期内, 主要的利好体现在降低进口成本、提升居民购买力、降低企业负债成本,以及吸引外资。
但长期和结构性来看, 出口竞争力的下降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政策制定者需要权衡升值带来的短期好处和长期挑战,并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受影响的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

未来汇率的走向还将受到全球经济形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地缘政治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3 元只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而非终点,需要持续关注其演变和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就只有一招,那就是印钱。

滔天的美元流入了市场。

一年之内,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表超过50%,大约印了10万亿美元。

滥印美元不稀奇,稀奇的是,美国居然没产生严重通胀,也就是说印这10万亿美元是没有副作用的。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一直在印钞,通胀始终控制在2%的温和范围内,到了2020年疯狂的加速印钞,通胀还是很温和。

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连无限印钞都打击不了美元信用,美元霸权真的无解吗?

进入2021年后,拜登继续加足马力印钞票,短短几个月又印了几万亿美元砸进市场。

美国老祖宗们留给后代的庞大底蕴,终于被耗空了。

严重的通胀,降临了美国。

从今年3月份开始,美国的物价开始飞速上升,4月份的情况更加严重,通胀率已经达到了4.2%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2%的警戒线。

推特上一位美国人发的帖子,能反映出美国目前的基层实际情况。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大家有注意到食物涨价了吗?我逛Target的时候发现,4个玉米居然就要4.49美元了! 还有我逛Costco的时候,发现过去我花12-14美元买的三文鱼,现在要19到21美元了!”

根据美国记者的调查,目前美国各大超市的日常生活物资集体涨价,其中:

培根涨价11%,香蕉涨价3%,面包涨价11%,鸡肉涨价10%,咖啡涨价8%,鸡蛋涨价7%,牛奶涨价3%,橙子涨价8%,汽油涨价22%,玉米涨价44%,家用电器涨价约15%。

而美国5月份的房租数据,同比增长达5.4%。

这一切的大涨价,都是集中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发生的,美国普通群众对此感知非常明显。

目前美国网站上最流行的评论是,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

为什么美国以前滥印钞票没事,但这一次就有事。

答案在于中国,以及印度。

以前美国一印钞,全球所有主要国家都得跟着印钞,不印就会被收割。

为什么会这样,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

如果美元印钞,中国不印人民币,那会发生什么后果?

人民币会升值。

人民币升值不好么?

当然不好,这会导致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海外的价格提升,导致出口困难,本来卖10美元就能保本的东西,现在得卖12美元。

在出口困难的同时,因为人民币升值,以美元计价的产品变得便宜了,于是进口大量增加。

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会导致你本国的制造业生存困难。

如果你硬撑着不印人民币,那么很快中国的企业就会破产,工人们就会下岗。

你的企业破产了,市场生态位就空出来了,美国的经济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我们必须跟着印钞。

美元放水,全世界都得跟着通胀。

当美国自身的经济问题得到缓解的时候,他又会退出量化宽松,进入加息周期,境外的美元纷纷回流美国。

突然失去大量的货币,会导致其他国家的资产价格遭遇重创,经济再次遭遇危机。

严格来说,如果美元放水你就放水,美元紧缩你就紧缩,你和美国其实是平等的,理论上来说美国无法通过美元破坏你的经济结构。

但问题的关键是,美元什么时候放水,什么时候回收,这是由美国根据自己的经济需求来决定的。

美国需要放水的时候,你未必需要,美国需要紧缩的时候,你也未必需要,这自然会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困难。

我热的时候喝冰水,这时候不管你冷不冷,你都必须给我喝冰水。

我冷的时候喝热水,这时候不管你热不热,你都必须给我喝热水。

我很舒服,而你当然会很难受。

搞不好,你的身体就会出问题。

一旦你出问题,那美国的问题就解决了。

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讲究的是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我不需要宇宙最强,我只需要比你强,我的国家就很稳定,民众幸福感就会爆棚,这样就不会有太大的社会矛盾。

为什么美国可以这么玩,而其他国家不行?

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这是一种霸权,因为美国逆天的国力,全世界都认美元,只有美元才能采购到商品,这一点你没得办法。

服或者不服,你都得接受美元。

但这一次,中国选择了和美元对抗,没有跟着美国的脚步去印人民币。

美国爆发严重通胀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出现了快速升值。

去年同期的时候,1美元大概可以兑换7人民币,而如今只能兑换6.38人民币了。

这说明在美国狂印美元的时候,中国并没有跟着印等量的人民币,所以导致了人民币升值。

你不跟着美元的脚步印本国货币,这个很简单,但随后带来的出口困难,怎么办?

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外贸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因此以前历次美元放水,中国都会跟,确保人民币不大幅升值,以此来稳定沿海制造业。

为什么这次中国敢让人民币升值了?

因为印度。

货币的信用本质,在于商品。

钞票必须能兑换成商品,它才会具有价值,否则就是废纸一张,你有原子弹都没用。

为什么以前美元的历次放水,都没有引起通胀?

不仅没有在美国引起通胀,也没有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引起通胀。

因为过去的十几年,本质上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十几年。

商品太多了,卖不掉。

还通胀,通胀个鬼,你涨个价试试?我看你胆有多肥。

商品过多,货币不足,你多印点货币自然不会引发通胀,反而更有利于供需平衡。

而作为商品生产的头号大国,在商品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面前,中国相当的弱势,话语权并不够,只能跟着印钞。

为什么每次美元一印钞中国的房价就跟着涨,这是最大的原因。

那为什么这次中国敢不印钞了,是什么给了中国不印钞的勇气?

难道不怕中国货卖不掉?

因为新冠疫情和印度。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奇迹般的抗疫,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可以保证开工率的国家。

几十年来,全世界的商品都是供大于求。

但是在2020年,突然变成了供不应求。

商品不足,各种商品都不足,不管你生产出来多少都能卖得掉。

整个2020年,中国的外贸出口订单直接爆了,各大码头都忙到几乎瘫痪。

在美国对中国打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逆差再创新高。

这说明中国的商品哪怕加价25%,美国人也要买,而且买的比以前更多。

因为这些常规的日用商品,只有中国这边才有货,其他地方一律货源不足,如果不用中国货,那巨大的需求缺口没有办法填平。

美国希望印度能成为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

可惜印度货质次价高,就算去掉25%的关税成本,也没办法和中国货竞争。

而今年3月初,印度的疫情突然二次爆发,日增感染人数突破天际,给印度的国内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干扰。

印度货的缺失,让中国货变成了全世界最硬的硬通货。

有多硬?比美元还硬!

今年以来,美元放水,导致全世界大宗原料迅速涨价。

这是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又一利器。

请注意,美国不是制造业大国,大宗商品里面美国只需要原油。

铁矿石,铜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只有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才会需要。

美国要的是商品成品,而不是原料,因为加工厂不在美国。

如果中国商品不涨价,但原材料大幅涨价,中国等于帮美国做义工,在疫情期间打出的优势就荡然无存。

但全世界的原料产地,捏在美国及其盟友手里,你不用也得用。

对此,中国的策略是让人民币升值。

只要人民币升值了,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就等于便宜了,中国工厂的成本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但人民币升值,会立即带来出口商品的涨价。

本来卖100美元就能保本的商品,现在得卖110美元才能换回和以前同样多的人民币。

你涨多少是你的事,消费者不认,你岂不就破产了?

按以前的历史惯例,中国从来不敢让人民币升值,这会严重削弱中国商品的竞争力。

但2020年的实际战绩告诉我们,中国货是刚需,美国人只能要,必须要,而3月份印度疫情的大爆发,让美国对中国货的依赖性再次增强。

这种依赖性强到什么程度?

强到人民币升值后,会反过来让美国境内通胀。

中国的日用百货涨价了,但涨价了美国人还是买,因为没有更便宜的货源了。

这不就是通胀么?

虽然核心根源还是美元自身过多,已经击破了临界值,但中国商品的供不应求确实是直接诱因。

几十年来的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商品过多,货币过少,商品制造方,尤其是日用商品制造方硬气的情况,前所未见。

像2021年这样,日用商品的制造者一涨价,持币方就只能接受,导致自身通胀的情况,真的是可以写进经济学教科书了。

极为反常。

美国的经济学家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居然敢让出口商品涨价,而涨价后美国居然还只能硬生生接受。

对于美国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可不管什么国与国之间的大道理,他们看到的就是自己生活所用的普通商品全部大幅涨价,但自己的工资没涨。

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

资产的价格可以随便涨,底层民众不关心,但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商品,这是万万不能涨价的,尤其是在工资不涨的前提下。

解决美国的通胀问题,有三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取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25%关税,这会直接让中国货大幅降价,通胀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很明显,拜登政府他不敢这么做。

第二个办法,停止美元大放水,加息,回收过多的美元,紧缩货币。

很明显,拜登政府更不敢这么做,加息的口风只要一提,美股就立刻死给你看,因为美国的经济本质上还在疫情困扰中,目前全靠放水续命。

第三个办法,扶持一个中国的替代国,生产出足够的普通商品来替代中国货。

这一招是最可行的,也是最有利于美国的,本来美国扶持了印度,打算让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为美国代工,提供普通商品。

但没想到,印度太不靠谱了,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

三招都不用或者失效,美国就必然出现通胀,因为钞票的数量超过了商品的数量。

通胀降临后,美国国内的痛苦指数会急速飙升。

美国觉得中国离不开美国的市场,必须向美国低头。

中国觉得美国离不开中国的工厂,必须平等姿态和中国谈判。

国家之间不讲感情,只谈实力。

谁对谁错,战果说话。

没想到,疫情给中国送上了一个天大的助攻,直接把美国给打蒙了。

中国货涨价也爆卖,甚至供不应求导致通胀,这是贸易战以前,任何人都不敢想的事。

但没想到,这真的成为了事实。

有人会说,中国的命真好,连疫情都能送助攻,真是国运昌隆。

但你看看这个疫情在全世界掀起的风波,这病毒真的那么好对付么?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

全世界拿到的考题都是一样的,为啥只有中国得到的是机遇,其他国家得到的全是危险?

而且中国还是第一个进考场的。

有些国家,它不是运气好,而是实力强。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美国陷入严重通胀,滥印美元的报应来了

user avatar

前几天虚拟币暴跌的时候,就有消息说。这一次人民币长期的升值目标就,有可能会达到4。

中国开始挑战最大经济体的地位。

这是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挑战。

当然,这里面也有着一定的风险。

我一直在聊一个美元潮汐的问题。

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上,美元是长期贬值的。

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储备美元一定是亏本的。

更有一些国家,干脆就大量借款,这就相当于做空美元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美元的权威性,美联储会刻意制造一段时间的美元紧缺。

通过惩罚做空者,来提高美元信用价值。

当初日本就是这样被搞垮的。

在汇率上升的过程中,会刺激对外消费和进口。

这会消耗我们的美元储备。

然后,美联储会升息,所谓的升息,其实就是用未来的钱,买现在的钱。

汇率上升,消耗的是国家的储备。

美联储升息,抽的是市场中,流动的钱。

日本的情况,是因为当时美元控制了高科技产品自己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贸易。

买买买之后,日本人发现自己手里美元,不足以支撑贸易需要了。

现金流断了之后,就只能贱卖自己高价收购的各类资产。

然后,就是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碎了。

如今中国,显然已经做了一些准备。

比如削了一顿,资本出海的王公子家。当然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消费热,是无法避免的。

再比如跟伊朗的战略协议之类。科技方面,也在不断升级。

可是,有些固有的风险,是不得不面对的。

比如房价。

user avatar

回归本质,货币!货币!

有货才有币!

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能对应货物,买到货物的货币,才有价值,否则就是某种东西的信用背书,或者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

马克思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写反了意思一样的,应该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为啥?不是金银本身有价值,而且在古代的时候,金银天然的适合作为一般等价物。

这个世界上,一种货币能够尽可能多的和货物挂钩起来,才有价值,相对稳定才用的保险,大家才安心。

美元以前挂钩的是黄金,用于替代金本位,后来挂钩的是高科技的工业品和石油,美军作为打手看家护院。

现在,高科技也就这样,工业品自己没啥了,石油开始有松动了,美军开始成为大家不安心的因素之一了。

人民币现在挂不了原材料,但是我们挂世界一半的工业品,以后再慢慢的挂原材料。

现在出口退税在逐步取消,别人还给我们加关税,人民币升值,这种情况下出口这么好

为什么要给老外送钱啊,汇率升一点也无妨的。

user avatar

哧!

有个问题,我国名义GDP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

人大翟财经教授有一个观点:(上面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愿。

他的意思是,只要人民币升值,直接踏酿升到5,直接超越。

然而,后果是什么呢?出口受影响,百万糟工衣食饭碗没了。贸易逆差,攒下的4万亿美元用个大概10年耗光。这10年用来产业升级。

然而,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出口不是一个问题了!

外国乐意的来咱这买,不乐意的还得来咱这买,因为国外没有一个国家产能够稳定。

你就说印度这个货,天天抹黑咱们呼吸机不好、氧气瓶质量差,但是还只能从咱这买。那么大的国家,几万几十万的需求,哪还有第二个国家能提供?(印度人急求制氧机,中国氧气工厂出手,20万瓶氧气已发货

英国呢?有贸易纪录以来,德国都是它的最大进口来源国。现在,变成咱们了(中国首次超越德国成为英国最大进口来源国_数据)。

现在各国又都在金融放水。我们的汇率如果不升值,就相当于我们制造的商品被他们白嫖!

所以,升值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事实上,纵观日本、韩国,当他们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都有一个显著的汇率升值过程。当然,日本当年是靠汽车、电子、半导体的强势出口,韩国依靠的也是半导体和电子的强势地位。

咱们现在也赶来了一个机遇期。

当然,升值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进一步产业升级,才能在将来汇率起来后,保持住汇率升值的成果。

user avatar

开始这个回答之前,读者可以先思考两个问题:

1)本币汇率是升值好还是贬值好?

2)外贸是顺差好还是逆差好?

把这两个问题能想清楚了,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其中,现实情况中,政策倾斜只是在分配中把原本一群人的利益变成利好另一群人的利益,升值往往损害出口方的利益但同时能利好进口方,相反本币贬值下商品在国外市场竞争力更强,但国外同样的商品在本币贬值下本国居民消费要更贵,所以说升值和贬值对应的两个群体的利益,政策只会根据需求而制定一个利好其中一方的决策,并且在时间线上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来做调整。

我国近几十年的政策倾斜总是倾向于保护出口利益,常年的贸易顺差,为了维持出口导向的利润,经常要抑制人民币的升值,当然不是不升,只是尽可能的让缓慢的变化,经济学思维一个最简单的规律,就是成本,政策逆转市场趋势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出口导向就是一种变相的资源再分配,我们知道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强行抑制人民币升值就是在维持出口的利润,反过来一定意味着多数进口相关的群体就要多承担,比如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的商品在成本上要下降一些,当然最终如何反应在价格上还要看关税情况,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自费出国的群体,只要还是出口导向,政策往往还会或多或少的抑制本币快速的增值,除非放弃出口导向以及汇率稳定政策,当然前几天央行的领导已经开始放风了,说要逐渐放弃汇率稳定目标的政策,毕竟是维持了几十年的战略层面,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

除了内部政策倾斜的优待以外,谁还在我国汇率目标和出口导向中获利?贬值来补贴出口利润,短期可以这么干,比如贸易战时期的主动贬值来应对美国的加税,长期政策倾斜的结果就是贸易顺差积累极高的外汇储备,可以查阅下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于用廉价的商品换来了尤其是美元的信用输入,很多人问美国08年发的水去哪了?注意看09年以后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化,最高的时候可以接近4万亿美元,结合供给大量的廉价商品维持美国国内放水下的通胀,高情商的说法是我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低情商的说法是我国承担了大量美元放水的成本,用廉价的商品在给世界兜底,这些资本就跟蝗虫一样,过境的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往往都会留下严重的债务陷阱。

但资本不可能一直留在国内,08年衰退之后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尤其是美联储加息预期,让国际资本迅速的回流,当时人民币已经升值到快要逼近6了,7和8进,6兑换出去,即使避险资金不投资也能保证收益,当时的外汇储备迅速流失,下图中的趋势非常明显,2014年高位时便出现了外汇储备的快速流失,加上国内开启的大规模扩张性货币政策,投资只要不是太差,都能赚的盆满钵满,从结果上来说,一方面给国际经济体提供了廉价的商品抑制其救市时大规模放水带来的通胀,自己承担了输入性的通胀,另一方面扩张性货币政策给避险资金提供了较高的收益预期,结合高位套现离场,赚的那叫一个盆满钵满,钱只是背书,拿走的是我们创造的商品。

扩张性货币政策给经济体内部留下了什么吗?最直接的就是债务,只谈结果,宏观杠杆率主要经济体中加的最快,现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08年次贷危机水平,最新数据是267%,要知道07年这个数据仅仅在145%,其他经济体这个涨幅可能需要几十年,尤其是居民部门的负债率从07年的18%左右涨到现在的62%,货币供应在于信贷,既创造了货币,也创造了负债,假设货币经过一些手段进入了一些人的群体,而负债进入到了另外一些群体,或许就是未来经济体的一个大雷。

第一部分结论,继续维持着贸易顺差,尤其是疫情下我国最先从冲击中走出来,源源不断的为国际提供产能,热钱也会流入推高汇率,兑换人民币的需求增加,最近沿海城市的地下黑市据说也更加猖獗了,其次,我国并没有跟随美元放水,货币供应已经收紧到8%,只期待不要在避险资金来了以后再去扩大债务来支撑其收益。两个原因都在促使人民币升值,但又要坚持汇率稳定和出口导向的宏观政策倾斜,即使升值,也只是缓慢的且一定会被调控。

那么是贸易顺差好呢还是逆差好?

经济活动更多的是商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耗的过程,哪些人生产,哪些人消耗其实就可以看清很多经济规律,比如贫富分化和投机品的财富分配过程,国际贸易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国外的商品,国外需要我们的商品,理论上来说,我们给出去多少商品,就要换来多少商品,这样是成本最低的做法,出口冰箱洗衣机,换来东南亚的水果就是一个共赢的过程,长时间处于贸易逆差,意味着本国很多消耗需要国际供给,但又不能为国际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比如消耗品和旅游服务,那么长期来看总是倾向于在国际上负债,直至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很多借钱发福利的国家基本都会出现这个趋势,赖账的方式就是你想让我还钱必须借给我更多,否则就违约成为烂账,所以说长期的贸易逆差是不利的,另外一个是布林顿森林体系期间的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一方面其居民消耗世界的商品和劳务,另外一方面对外扩张的军费消耗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赤字,结果是黄金的大量流出,最后也是撕毁协议阻断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小国家缺少军事背书的时候这么干往往得不偿失。

那么顺差就很好吗?也未必,其居民只参与国际需求市场的生产,不参与国际市场的消耗,上一个这个干的是日本,二战之后迅速复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性价比的制造业销往世界各地,不管做生意赚钱还是吸引外资,只要钱进来就要兑换成本币,国际贸易让居民都因此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但商品都出去了,钱多商品少就是通胀预期,客观上人有钱了未必去消费,而是期待资产升值,加上广场协定的日元升值,居民部门积攒几十年的发展红利多被换成钢筋水泥混凝土来存储,仅东京各区的地价按照汇率来说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最后大量的居民加杠杆参与资产泡沫投机,结合日本并没有严格的外汇管制,里应外合的资本高位套现出逃,日本央行加息主动刺破泡沫,股市楼市腰斩,从结果上来说,财富确实被创造,但最终被内外勾结的资本洗劫一空,几十年参与生产的人不仅因为断供房子没了,还要再背负几十年的贷款,从生产和消耗上来说,劳动者未必因为生产活动而相应的改善生活质量。

理想情况下最优解应该是国际收支平衡,客观上对经济体有利的结果应该是略微的贸易顺差,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应对不确定风险,比如疫情下很多国家本国生产活动受阻,外汇储备既可以用来购买必要国际产能,又可以用来稳定本币汇率的稳定,经常会看到部分发展中国际的本币崩盘。但一味的追求顺差的结果就是钱进来了,商品出去了,钱相对于商品多一些,结果不是推高通胀就是推高资产泡沫,根据人性的贪婪,更多是推高了资产泡沫,我们经济体就属于贸易顺差的极致,工业产能性价比越来越高但消费端依旧萎靡,而资产泡沫越来越大即使限贷热情依旧不减,人们财富中超过70%都是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房子,生活质量更多的依赖商品和劳务的消耗,很多国人都在步日本经济泡沫时期的后尘。欧美消耗掉大量廉价的商品,输入的只有其货币的信用,一方面要承担货币的贬值风险,另一方面要保值很大一部分又以国债的形式返还到其他经济体支持其发展,参与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抱着大几万百、上千万的房子生活质量依旧维持在发展中经济体的水平,人均消耗离发达经济还有很大的差异。现在的宏观杠杆率下大概率不会像日本那样加息刺破泡沫,但也不会进一步扩大债务允许泡沫放大,泡沫过大也会硬着陆,处理上慎之又慎,外汇管制至少现在还是一张网,阻止了绝大部分资本高位套现外逃,所谓的肉烂到锅里,但最近央行放风要放弃汇率稳定,根据不可能三角,言外之意是放开资本流动,现阶段看来不解决债务支撑的资产泡沫问题就放开外汇管制,离日本当年的情况也就只差一个加息了。

当然政策已经在着手制定应对此问题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经济结构转型,人民币国际化和内循环了,经济结构转型意在提升产业结构和商品附加值,突破和建立科技壁垒才能在商品兑换中取得主动,比如一架客机的利润与几十亿件衣服相当;人民币国际化则更多的探索增加本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比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结算中的比重不及日元和英镑,此外寻找全球投资的机会,需要的是强大的海外军事背书来保障利益;内循环让大量的廉价优质商品更多的依赖内部消化,前提就是降低资产泡沫预期和财富分配问题,否则有钱的还想投资资产泡沫,没钱的也在削减消费来积攒车票,有真正消费能力的人玩资产泡沫等穷人接盘,真正有消费需求的在财富再分配中有没有能力。或许等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供以后,能够更多的消耗国际上提供的廉价产能,那会儿本币升值对于居民来说还是一种福利。

思考很多经济问题的方法就是谁劳动生产,怎么交易以及最后谁来消耗的问题,摸清这个脉络往往可以看清背后的利益关系。

抱歉本周比较忙,较晚的更新,望读者见谅!

user avatar

持有美元的成本在7。

去年美股挣钱了。

然后汇率上还给他了。

白忙活。

早知道还不如当时花了得了。

我要报复性消费 。

user avatar

这笔账非常复杂,怕是精通数学的金融大佬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只能说说个人判断。

人民币升值后,外贸出口成本会增加,可能会使出口减少,外贸为主的生产企业破产,旅游和教育等服务性消费更有可能向海外迁移,国内相关企业的收入与就业容量减少。

但反过来,原料进口成本会降低,依然使用美元交易的采购国采购成本会增加(对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采用的是易货的方式交易所以不受影响),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危险减少。

而且,升值会迫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加快向智能化转型降低人力成本(智能化转型自然就会带动产品升级,并让企业保持一个技术团队),会迫使上下重视国内市场开发(尤其是大量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提升)。

理论上说,在未来十年全球制造业中心无法离开中国的情况下,人民币适当升值是利大于弊,疫情下的制造业中心地位稳固和美元放水都使得这一判断更加可靠。


不过如果要平稳的完成升值过程和各种潜在好处,还是要进一步巩固基础加快改革:遏制投机让资本进入制造业升级领域(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不要对投机为主的外资放开口子太大);改善分配规则过于不合理(低收入群体不会因所在地区与行业不同,导致相同劳动量下收入过低)的问题。

风险和困难依然很多,而且每一下进步都有亿万只苍蝇阻挡。

user avatar

升值是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下的较优选择

1.跟随美国放水,大概率再加息周期被美国洗劫

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如果我国让资本相对自由流动,同时坚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不动,就只能跟随美国放水。

而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实向虚倾向,如果跟随美国放水,不仅会导致我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功亏一篑,吹大泡沫,还会在美元加息周期被洗劫一次。


2.我国整体收支较好,没有放水的必要

(1)进出口贸易“出超”明显

按美元计价,2020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4.17万亿美元,增长0.6%。其中,出口2.31万亿美元,增长2.5%;进口1.86万亿美元,下降1.6%;贸易顺差4599.2亿美元,增加23%。

(2)出境旅游这个最大的“外汇流出”项消失

根据2019年8月发布的最新《2019年国际旅游报告》(International Tourism Highlights , 2019 Edition),中国2018年出境旅游支出为约2770亿美元,远超第二名美国,秒杀德英法等一众老牌发达国家,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这一桂冠已稳稳的蝉联多年。[1]

由于疫情导致的隔离政策,出境游基本停滞,旅游逆差预计消失。

(3)境外对我国投资上升

贸易战的复杂环境下,美国号召资本从华撤资,但由于我国经济体现出非凡的稳定性,来我国投资的外资保持增长。


(4)从国际资金流向看,我国即使不放水,也不大会缺少资金



3.当前阶段提升汇率对出口的负面影响较小

西方国家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在部分国家间断性停工、国际航运不畅的条件下,工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部分工厂会倒闭。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只有产业链完整的国家才能全力生产,并形成马太效应,对其他国家的工业资本产生虹吸效应。


对于生活必需品和医疗物资来说,我国汇率涨得再高也不大会影响销售。


4.不提升汇率就要承受较为严重的输入性通胀

以美元为主的货币持续宽松,发放了远远超出货物对应价值的货币。而这些货币导致了我国工业企业的经营困难。

我国工业企业经历了一轮原材料暴涨。从去年 3 月到今年 5 月,国内铜价从每吨 35000 元左右,一路飙升到每吨 75000 元。虽然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但内销的终端产品如冷冻机、空调等的调价空间很小,造成企业利润的降低。


所以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要素分析,我国坚持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让资本相对自由流动,放开汇率是相对较优的选择。

参考

  1. ^ https://www.meadin.com/zl/214056.html
user avatar

最近大家比较热议的话题就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已经升破了6.4大关,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事情,我是去年就一直跟大家说,美元将长期贬值,那么这必然意味着人民币长期升值,二者是互相有影响和关联的。

包括我上周六的文章也对人民币将长期升值的事情,做了一个分析,给大家打过预防针。



所以面对当前人民币的非正常式升值,大家也应该有一个心理准备。

这里的“非正常式”升值,可以体现在几个地方。

比如说,昨晚美元出现升值,但人民币也依然升值,这种二者同时升值的同向走势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时候二者是反向走势。

虽然美元指数的一篮子货币指数里没有人民币,但人民币和美元互相之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所以二者同向升值是比较少见的。

但大趋势来说,也仍然还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美元昨晚的升值,某种程度应该是美国资本为了让美元指数在88这个关键临界点的心理防线支撑住,而强行拉起来的。

而我们人民币升值,我之前也分析过,这可以加大美元贬值的压力。

毫无疑问,我们最近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美国那边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所以美元指数昨晚才会持续这种反常式拉升,这是有自己资金在给美元护盘。

但只要美联储不缩减QE,甚至加息,美元的走势必然是长期贬值。

而且即使美联储缩减QE,也改变不了美元走势的长期贬值,顶多让美元走势出现类似今年初的一波反弹。

除非,美联储能够一口气大幅度加息,才能够扭转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

而且这个加息幅度还得大,如果只是象征性加息25个基点,也是于事无补。

所以,现在就看美联储能否顶得住这波美元贬值和国内通胀飙升的双重压力。

实际上,在大家没有太大感觉的情况下,最近一个月,我们和美国的经济战,是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我具体来跟大家梳理一下。

(1)大宗商品调控

关于最近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事情,我也跟大家分析过很多次了。

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飙升,会对我们经济复苏压力造成很大影响。

所以,最近两个礼拜的时间里,国常会就3次针对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事情,进行调控。



这是非常罕见的。

这也给最近两个礼拜国内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带来巨大的压力。

以螺纹钢的走势为例,基本走了个A型走势。



两个礼拜的累积跌幅达到了23%,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管控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目的是为了降低国际原材料价格暴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不过这波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爆炒,是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爆炒带动起来的,根源还是在美联储大放水。

所以,如果美联储这个源头不掐住,那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很难控制住,那么我们国内基于这种输入性通胀压力,就必然会给我们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带来新的压力。

因此,我一直跟大家说,在这场经济战争里,美国的死穴就是失控的通胀压力,还有大幅度贬值的美元。

只有抓住美国这两个死穴全力攻击,才有可能迫使美联储提前收水,甚至加息。

而一旦美联储加息,就可以戳破美国自身的资产价格泡沫,并缓解当前失控的通胀压力,自然就解除我们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美国资产价格的暴跌,要是重演2008年次贷危机的一幕,就可以让美国因自家着火,而再也无暇他顾,就没时间来收割我们。

所以在这场经济战争里,我们就有两个武器。

1、人民币升值。

2、控产能、提高出口价格

具体我来详细分析一下。

(2)人民币升值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是很直观的,不利于出口,利于进口。

所以客观来说,我们当前虽然嘴巴上说要维护汇率稳定,但实际上已经在小幅松开,放任人民币升值的口子。

这某种程度也是为了对冲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用同样的人民币,就可以购买更多的原材料。

不过我之前也分析过,由于当前原材料价格暴涨的速度是远超过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所以虽然人民币升值可以缓解一部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但不可能完全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毕竟人民币升值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可能只考虑进口,而不考虑出口,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对我们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化的压力增大。

日本上世纪80年代,签了广场协议后,日元一下子大幅度升值,出现了将近翻倍的升值幅度。

因为日元一下子升值太多,所以导致当时日本国内资产价格出现严重泡沫化,最终才酿出90年代泡沫破裂的惨烈一幕。

这同样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压力。

一方面要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同时还要借助人民币升值给美国带来更大的压力。

所以,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

这既能给美国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对我们自己也有很大压力。

就看双方的经济韧性,谁更强更有韧性,能支撑更久。

谁先撑不住,谁就会输掉这场经济战争。

所以,我们虽然可以允许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来给美国增加更多压力。

但我们肯定不会允许人民币短时间大幅度升值,那样我们自己就很容易出问题。

假如我们跟日本一样,让人民币短时间出现别说翻倍的升值幅度,哪怕只是升值20%,比如升破6大关都会出大问题。

这个主要问题在于,当前外资流入国内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按照7左右的汇率兑换的。

一旦人民币出现大幅度升值,那么只要美联储反手加息,这些热钱肯定会趁着人民币汇率处于历史高位,而出现大幅度出逃,到时候就会让美联储出现利用加息指挥棒来让反手做空我们的图谋得以实现。

所以,我们可以允许人民币升值,但对于升值幅度是一定要控制好,否则步子大也很容易摔倒自己。

在这样的史诗级经济博弈里,压力对双方来说都是存在的,只能去见招拆招,随机应变。

(3)控产能,提高出口价格

这是我去年12月份就提出的一个对美国反向输入性通胀的方法。

而最近随着各地高温到来,广东等工业大省,也开始利用夏季用电高峰期,开始限电控产能。



据了解,现在广东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错峰生产、开五停二。

错峰生产是指,在白天某些用电高峰时间段,企业需要停产,只有晚上才能没有限制生产。

开五停二是指,每周得有两天停产,只能5天开产。

甚至有个别地方还进行开4停3的最严厉限产措施。

往年也有这样在夏季用电高峰进行限电限产措施,但都没有今年来得早,来得这么严厉。

我认为,当前这种限电措施,也有控产能的意味。

这同样也是在倒逼企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助推企业出口提价的动力。

除了控产能之外,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能起到变相提高出口价格的效果。

这个也是比较好理解的。

在人民币汇率是7的时候,1亿美元可以换7亿人民币。

假如一家企业,在进行出口谈价格的时候,按照人民币汇率是7计算,对方给1亿美元,他可以收到7亿人民币,假如他所有成本加起来是6.5亿人民币,那么他的利润就有5000万人民币。

但因为现在人民币一口气升值到了6.4,对方如果同样给1亿美元,他只能收到6.4亿人民币,而他成本如果是6.5亿人民币,就等于还得倒亏1000万人民币。

亏本的生意,肯定是没有人想干。

但因为出口通常货款周期要半年以上,所以半年前谈好的单子,半年后因为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而出现亏损的话,也没办法提价。

但是后面新谈的单子,肯定就得按照当前6.4的汇率去报价,这就会变相提高出口价格。

比如出口企业的成本是6.5亿人民币,他如果想要赚点辛苦费,至少需要报价7亿人民币,而这时候7亿人民币对应的美元已经从1亿美元提升到了1.09亿美元。

换句话说,美国的进口商,如果要进口同样数量的商品,就需要花更多的钱,这实际上就会增加美国的通胀压力。

当然,美国进口商也可以选择不接受提价,但问题亏本的单子没人愿意做。

虽然竞争压力大,让很多企业都比较愿意压低价格去做单子。

但人民币升值是一视同仁的,对所有企业来说,要么就是集体提价,要么就是倒逼企业不断持续的降本增效,进行转型。

由于当前人民币升值太多,很多出口企业,已经不太敢接订单,要么就是对方愿意接受提价,不然出口企业对于一口气接太多订单,已经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所以客观来说,人民币升值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但同时,也会给美国增加更多的通胀压力。

只要美国的通胀压力越大,美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压力就会越大。

这就是美国当前的经济死穴所在。

也是我们为何要冒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去对着美国这个死穴猛攻的缘故。

而我们这样做的效果也出来了。

今天美国贸易代表是跟我们首次通了电话。

双方对这次通话的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使用了“坦诚、务实、建设性的交流”这样的评价。

不过双方的分歧同样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也使用了“并就彼此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样的描述,意思是在分歧的问题上,双方仍然是各说各话。

美国方面的表述也有用到“同时也提出了关切的议题”。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双方分歧很大,但迫于压力,不得不坐下来一起谈一谈。

那么这个压力从何而来,自然就是从通胀压力来的。

要是美国没有这个通胀压力,会这么坐不住跑来跟我们通话吗?

未来要是某一天,美国甚至把特朗普给我们加的高额关税给主动去掉,那才说明美国真的撑不住了。

早上这通电话,其实双方并没有的达成一些实质性的内容,连下一阶段是否见面详谈都没有说。

这说明现在美国实际上还是在硬撑着,不服软,觉得自己还可以。

面对美国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给他再加一把火,让美国通胀压力再更大一些。

实际上,美国当前因为通胀压力,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了,我来具体说一下。

(4)美国隔夜逆回购天量异常

最近很多人并没有察觉到,美国的隔夜逆回购已经出现异常的使用量。

下图是美国隔夜逆回购金额的走势图。



上周三共有43个主要对手方参与了美联储隔夜逆回购工具操作,总规模达到2940亿美元,超过了去年3月新冠疫情高峰期的水平,同时也创下2017年以来的新高,正在毕竟2015年的4750亿美元的历史高点。

这是什么意思呢?

美联储的逆回购和正回购,其实跟我们央行是相反的。

美联储隔夜逆回购工具的作用是吸收金融服务机构的富余资金,也就是用来收回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而我们央行的逆回购则是用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二者是相反的。

美联储是通过正回购释放流动性、逆回购回收流动性。

所以,当前美国逆回购创下历史天量,就意味着当前美国银行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空转”。

通常,美联储隔夜逆回购的使用量高峰是出现在季末,但这次在季中阶段就出现如此高的使用量意味着,以当前的息差水平,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更多的空间容纳准备金,甚至连海外银行也充斥着大量准备金。

也就是银行的准备金太多了,甚至都装不下了,只能通过逆回购把钱“还给”美联储。

这意味着,美国的银行并没有更多的放贷渠道,这些天量资金也不能很好的流入到实体经济里。

美联储当前仍然保持每个月1200亿美元的印钞扩表速度,但美联储每个月投入市场这么多钱,市场压根消化不了,这些印钞放来的水,不能很好的抵达实体经济,只能在银行系统里进行空转。

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换而言之,美联储当前的印钞,已经不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只会导致美国资本市场流动性泛滥,最终导致当前全面资产价格泡沫的局面。

所以,通常隔夜逆回购工具使用量激增,往往就意味着美联储结束QE的信号出现。

这是因为美联储继续QE对经济刺激作用不大,这种情况下,如果美联储还继续印钞QE,那就真的只是掩耳盗铃了。

所以最近美联储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来基于通胀压力,对缩减QE的事情进行讨论。

那么最快,6月17日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按照当前这些迹象情况看,一直死鸭子嘴硬的美联储,可能就要开始讨论缩减QE,也就是放缓印钞速度的讨论了。

这意味着到时候美国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可能都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

当前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严重扭曲的。

由于美联储持续大量QE,就是印钞买走大量美国国债,这使得“美联储从市场上撤走了太多抵押品,或者增加了太多现金,市场因量化宽松政策过多而扭曲。”

这实际上意味着,美联储已经在实质性的进行“债务货币化”,如果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一点,会让美国国债和美元出现灾难性的崩盘后果。

从去年3月份的流动性危机,到现在流动性过剩,很明显,美联储是一下子用力过猛。

而美联储这样不断对美国金融市场这颗大树,来回大幅度极端左右摇晃,这实际上就是在给这棵大树“松土”,最后必将导致美国金融市场这颗大树彻底倒塌。

所以,这就是美国的死穴。

我们只要顶住压力,想方设法去不断增大美国的通胀压力,就有机会最终迫使美国屈服。

当然,要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

但假如美国不肯在经济战争中屈服认输,那么最终必然只能走动用武力,铤而走险这最后一条路。

对此,我们不能不防。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