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原因是什么?

回答
关于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的灭绝,这是一个古生物学和人类学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至今也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答案。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往往相互关联,共同促成了这个曾经繁盛的物种的消失。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这些可能的解释,并试着以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呈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尼安德特人并非一夜之间消失的。他们的存在时间跨度很长,大约从4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大约4万年前。他们的灭绝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1. 气候变化:严酷的生存环境

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时期,地球经历了剧烈的气候波动,尤其是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他们主要生活在欧洲和西亚地区,这些地方在冰期时被冰川覆盖,气温骤降,植被稀疏,食物来源也随之减少。

冰期带来的挑战: 冰川扩张意味着可居住的土地面积缩小,狩猎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当时的尼安德特人高度依赖大型哺乳动物(如猛犸象、披毛犀、野牛)为生。当这些动物难以找到或迁徙到更温暖的地区时,尼安德特人的食物链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环境的快速变化: 更关键的可能是气候的快速波动。一些研究表明,在尼安德特人灭绝前后,欧洲经历了多轮快速且剧烈的气候变化,从温暖期骤然转入寒冷期,又迅速回暖。这种不稳定的环境对任何物种都是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对那些适应特定环境的物种。尼安德特人虽然比早期人类更适应寒冷,但过于频繁和极端的波动可能超出他们适应能力的极限。

2. 来自智人的竞争:新来者的挑战

大约在6万到4万年前,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也就是我们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开始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和西亚地区。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共存了数千年,这段时期很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关键时期。

技术和工具的优势? 一种观点认为,智人可能在技术和工具制造上拥有某些优势。虽然尼安德特人也制造了精良的石器(如莫斯特文化),但智人出现的文化期(如奥里尼亚克文化)展现出更精细的工具,如更尖锐的矛头、更高效的刮削器,以及骨质和角质工具的使用。这些可能让他们在狩猎效率、材料加工等方面略胜一筹。
更灵活的社会组织和认知能力? 另有理论认为,智人在社会组织、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方面可能更胜一筹。如果智人能够形成更大、更稳定的群体,更有效地分享知识和经验,并在资源分配上更具协作性,那么在面对严峻环境和有限资源时,他们可能比尼安德特人更能适应和生存。当然,这方面很难有直接证据,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人类行为模式的推测。
资源竞争: 无论是在食物(狩猎场)还是在庇护所(洞穴)方面,两个物种之间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竞争。如果智人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或者能适应更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他们就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疾病传播: 一个不太被强调但有可能的因素是,智人可能从非洲带来了新的病原体,而尼安德特人对此没有免疫力,导致大规模疾病爆发,削弱了他们的种群。

3. 生殖隔离或混合:基因的融合与消亡

考古学和古DNA研究发现了尼安德特人与智人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的证据,这意味着两个物种曾经发生过交配,并产生了能够生育后代的后代。我们现代非洲以外的欧亚人群基因组中,都带有约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吸纳式”灭绝? 这就引出了一个“吸纳式灭绝”(assimilation)的假说。与其说尼安德特人是被“消灭”了,不如说他们作为独立的物种,其基因逐渐被数量占优、分布更广的智人种群所吸收,最终融入了人类的基因库中,从而消失了独立的遗传特征。
繁殖障碍的可能性? 另一种可能性是,尽管存在基因交流,但尼安德特人与智人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生殖隔离。即使能够产生后代,这些后代也可能在繁殖能力上有所下降,或者在后代繁衍过程中出现效率低下,导致尼安德特人后代的数量逐渐减少。然而,目前发现的混合基因证据并不支持严重的生殖隔离。

4. 人口数量和分布:脆弱的基石

与智人相比,尼安德特人的人口基数可能一直都比较小,并且分散在广阔的地理区域。

脆弱的种群结构: 小而分散的种群更容易受到随机事件(如局部饥荒、疾病爆发、甚至是捕食者攻击)的影响而崩溃。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基因多样性来应对环境变化,也难以维持一个健康的、可繁衍的种群规模。
低出生率或高死亡率? 可能尼安德特人的繁殖率相对较低,或者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较高,使得他们的种群难以快速增长和恢复。

5. 其他可能的因素

捕食者: 虽然大型食肉动物(如洞穴狮、洞穴熊)曾经是尼安德特人的竞争者或威胁,但它们本身也在同一时期数量下降。所以,它们不太可能是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主要原因。
农业的缺失? 尼安德特人主要是狩猎采集者,他们没有发展出农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为智人提供了更稳定、更密集的食物来源,这可能在长期来看也赋予了智人人口增长的优势。但考虑到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主要发生在智人大规模迁徙并形成农业社会之前,这个因素可能不是决定性的。

总结起来,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很可能是一个多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系列严酷的气候变化导致食物资源短缺、生存环境恶化的时候,一支数量相对较少、地理分布较为分散的尼安德特人种群,正面临着来自更具适应性、可能在技术、组织或认知上略有优势,并且人口数量正在增长的智人种群的竞争。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加上可能存在的疾病、以及他们自身的种群脆弱性,最终导致了尼安德特人逐渐衰落,其基因也大部分被融入了更为成功的智人种群之中,成为我们过去的一部分。

科学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新的化石发现、更先进的DNA测序技术,都在不断刷新我们对尼安德特人以及他们灭绝原因的认知。未来或许会有更清晰的答案,但目前看来,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自然选择和历史事件的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现代智人拥有1%—4%尼安德特人基因的研究属实的话,这个比例反而是高的有些不正常的。

尼安德特人其实是分布地域狭小,生存环境与爱斯基摩人等北极民族类似,人口非常稀少的人种。据研究,同一时期的尼安德特总人口小几千人左右,是智人零头,跟7万年前智人最接近灭绝时期人口相当。。。

user avatar

相比我们的祖先,少了一次基因突变。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和尼安德特人的祖先都是智人,因为智人分两阶段,早期叫古人(距今25万至4万年前),后期叫新人(距今4万年前)。

据现在的研究可以推测,在大约12万年前,一批脑容量更大,体格更健壮的智人率先走出东非到了欧洲,甚至有可能抵达过东亚(研究表明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他们就是尼安德特人。

而脑容量小一些的那批智人则一直被困在东非出不去,因为有几批出去的跟当地古人类或尼安特人相比也没什么优势所以没能形成扩张。

相隔久远之后,尼安德特人与仍留在东非的这批智人相比在体型上产生了一些变化,但因为都是同一人种所以仍没有形成生殖隔离。

但转折开始在距今3-7万前出现,被困在东非的这批智人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个个都学会说和听虚构的故事。这次基因突变让他们产生了自我意识,以此标记彼此,使族群成员得以在视野之外也能够按名字和身份牢记自己的任务,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分工合作。而后他们在一个个虚构故事的凝聚下组建了大规模的团队集体走出非洲。

之后,就发生了包括尼安德特人在内的全球性的大规模灭绝事件。

以上是过程,尼安德特人灭绝的根本原因还是团队规模不够大,虽然比后来这批走出东非的智人更强壮聪明,也会用工具,但因为没有共同的故事凝聚,团队规模始终在几十人以内,跟我们的祖先动辄成百上千甚至更大的规模相比就显得非常单薄。当然,这种对比也适用于我们的祖先们在路上遇到的任何敌人。

user avatar

热死的,尼安德特人,热而产生的免疫系统改变,与环境疫情改变的赛跑,输了。

认知革命=会说谎了,逻辑边界突破了;

洋流对气候与地震的影响被低估;

冰期-间冰期对人类社会影响被低估。

气候变迁是严重的天文问题,但不是环境问题。

user avatar


严谨的答案是:还没有定论

按理说这个问题就算是答完了。不过很有趣的是,现有的几个答案恰好是之前学界对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几个主流假说,又在这几年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不断被推翻了。我觉得可以展开谈一下目前对尼安德特人灭绝假说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题主

@安森垚

本身就是这方面很有研究的大牛,我这个答案可能不太会满足题主的需求。我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有这个研究领域的知友们提供更好的答案,也希望题主谅解。



我们都知道,目前世界上的所有人类,都是智人。而在人类的进化史上,还有许多其他人科的物种,除了咱们智人之外,还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以及生活在咱们中国的北京猿人等等。他们和咱们同根同源,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分离出来,成为不同的人。

尼安德特人大概80万年前和智人分道扬镳。这个时间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其实是通过DNA的研究,发现在80万年之前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都失去了一些DNA,这些DNA的缺失导致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都失去了面部的毛发,也没了阴茎刺(就是猫咪和狗狗JJ上的那些小刺或者倒钩,用来勾住雌性避免她逃脱,同时加大对阴茎的刺激程度,促使快速射精),这说明80万年之前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还是没分开的;但是之后二者的基因就有了一些差异,而且越来越大。这就可以大致推断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分道扬镳的时间。

大概在4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率先离开了非洲大陆,迁徙到了今天西欧一带。他们鼻孔粗大,呼吸道可以充分的加热冷空气,脂肪代谢的效率也比咱们智人高的多,这都让他们很好的适应了当时欧洲寒冷的气候;他们骨骼粗大,肌肉强壮,抗打击能力强,这让他们可以捕猎大型的野生动物(甚至是猛犸象)。种种优势使得他们不仅在西欧繁衍生息,还不断地向各个方向扩张,甚至一度到达了西伯利亚的西端。

尼安德特人的分布区域假想图。英吉利海峡也在分布范围之内,是因为在冰期海峡是裸露出来的

如此看来,尼安德特人其实是个成功的人种,但在欧洲繁衍了几十万年之后,大约3.5万年之前,尼安德特人的生活范围却开始快速缩小,大部分龟缩到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一带,还有一小部分退缩到了乌拉尔山,最终在3万年之前消失了。值得注意的是,距今3.5万年前,正是智人来到欧洲的时间。由此我们很难不得出一个结论——尼安德特人的消失,与智人有脱不开的干系

而具体是智人产生的何种影响导致了尼安德特人消失,却成了一个千古谜题。

一开始有一种学说认为,尼安德特人的智商低下,无法制造先进的工具以及武器,在与智人的竞争中处处都在下风(这个学说假设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发生了很尖锐的冲突)。但越来越多的尼安德特人头骨被发掘出来,经过测算,他们的脑容量居然有1200-1700ML,而智人的脑容量是1400-1600ML,也就是说,单从脑容量上来看,尼安德特人并不占下风,甚至可能还比现代人脑容量更大一点点,说他们是蠢死的,恐怕站不住脚。而且,考古发掘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制造的石器,还发现他们会制造饰品,会纹身,也发现了他们有明显的使用火的痕迹,从工具的角度,也不能认为尼安德特人比智人落后很多。

后来又有一种学说认为,尼安德特人不会说话,没有语言就不能产生交流,也不能形成复杂的社会性,各个部族更是很少通婚,尼安德特长期处于小部族的阶段,无法快速扩张人口,又频繁的内部通婚,引发了不少的遗传疾病,最终导致了灭绝。但是近年来随着DNA研究的深入,发现尼安德特人同样有和智人一样的、对发展语言功能至关重要的几个基因突变,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很有可能是有语言的,这个学说也有漏洞(相关报道

Modern speech gene found in Neanderthals : Nature News

)。

还有一个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的饮食结构害死了他们。这个学说认为尼安德特人是纯肉食的人类,靠着捕猎大型动物过活,但是随着冰河时期结束,很多大型动物(比如猛犸象和大角鹿)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灭绝,同时智人的到来也加剧了野生动物的消耗量,尼安德特人无法捕获到足够的猎物,所以饿死了。但是,最近在西班牙发现的几个尼安德特人聚居点里,也发现了尼安德特人食用大量植物性食物的证据,所以这个学说也不是完全就能成立……

甚至还有激进的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没有灭绝,而是被智人逐步同化了。但这个学说有个致命的缺陷:如果是这样,那同化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目前的考古证据没有发现任何晚于距今3万年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和聚居点,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是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时间点突然就销声匿迹了的。

总之,目前对尼安德特人灭绝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证据都不充足,谁也拿不出可以服众的说法。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尼安德特人就完完全全的从历史上消失了。你,我,以及我们几乎所有人,身上其实都流着尼安德特人的血。还是通过DNA研究让我们发现了这个略感震惊的事实:除了撒哈拉南部非洲的原住民之外,其他所有人类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血统。这可以表明,在智人刚刚走出非洲的时候,就和尼安德特人发生了许多通婚行为,在此之后,智人才又分别前往世界各地。这个时间点大概是6万年前,通婚的地点大概是在中东地区。

这一点很有趣。尼安德特人和咱们智人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很早就分开并且独立的进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但他们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而是诞下了完全正常的后代(也就是我们)。这该怎么解释呢?其实,是否有生殖隔离,只是定义是否是单独物种的一种方式,在自然界中,偶尔也会有不同种的生物杂交并生下可以繁殖的后代,比如野牛和原牛(后代是皮弗洛牛)豹猫和斑猫(后代是孟加拉猫)水稻和竹子(后代是竹稻)枸橼和橙子(后代是柠檬),它们不仅体质特征不同,甚至连染色体数量都不一样,却可以完全正常的交配和产下正常的后代。我们可以认为,咱们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虽然是两个单独物种,但血缘上的差异还不是特别大,所以才有了互相杂交的可能性。而除了尼安德特人之外,咱们智人身上其实还有丹尼索瓦人以及其他人种的血统。(谢谢

@王楠

指出)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全球人类(除了撒哈拉南部的非洲黑人)身上的尼安德特人的血统都差不多,但欧洲人好像遗传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特征,最典型的就是白种人有更高的脂肪转换率,也就是更抗冻,这是尼安德特人的一个显著特征。

有人认为是欧洲的早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发生了更多的通婚,可目前无法解释的是,如果真是如此,白种人身上的尼安德特人血统应该更多,但实际上他们的尼安德特人血统和其他智人都差不多。

也有人认为这是趋同进化的结果,但是这个说法也有两个难点需要克服:其一,如果是趋同进化,生活在高原高寒高纬度地带的黄种人为什么没有产生这种进化?其二,如果是趋同进化,为什么温暖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智人反而比生活在寒冷的北欧的智人更为耐寒?(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尼安德特人的最后生存地就是西班牙和法国南部)。


世界各地智人与尼安德特人血缘关系图。蓝色条代表的是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血统相似程度,可以看到除了非洲人之外,世界各地人们都差不多。橘红色条代表的是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脂肪转化率(抗冻能力)相似程度,可以明显的看到白人的相似程度更高。

所以说,尼安德特人到底是怎么消亡的,甚至是否已经消亡,他们和我们的祖先有什么爱恨情仇,又是怎么塑造了我们现代人,都还没有定论。幸好这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方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搞清楚咱们这个外戚的更多故事。


PS:

算上这一篇差不多有7、8篇回答的下边有人提到过像托福的听力了……我好想去应聘托福的听力出题老师啊

可是我也是醉……因为我的英语……从小学六年级上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就再也没有及格过……你们还用托福伤害我,嘤嘤嘤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欧洲人入侵美洲基本把美洲印第安人灭绝了,但是入侵同样落后的非洲却没有灭绝掉黑人。欧洲的传染病能要了印第安人的命,非洲的传染病却能要了欧洲人的命。

user avatar

战争是不可能短时间内将分布广袤的任何一种物种赶尽杀绝的,何况尼人又比智人强壮。必定会在偏僻的高山、孤岛等等犄角旮旯里残留部分族群。能将一个亚种灭绝得如此快速彻底,同时对当期其它物种(尤其是亲缘物种)无明显影响,除了传染病我想不到别的因素。而且根据时间推断,这个疾病很可能和智人的到来密切相关。

user avatar

1.少数学者认为尼人只是被现代人所同化(Smith et al. 2005; Svoboda 2005),这样就不存在“灭绝”的问题,而是类似取代和连续演化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种折衷。不过,虽然遗传学研究表明现代人体内也有一定比例的尼人DNA,大多数学者还是把尼安德特人看成是真的灭绝了。

2.多数学者认为尼人灭绝的原因是与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竞争与冲突。所以这个问题也可以转换成现代人相对于更早或同时期的其他古人类的优势何在,现代人何以能够扩展至全球、迁徙达其他古人类之前去不了的地方,等等。原因可能包括:

人口因素,只要在出生率、死亡率或生育间隔上的一点微小差异,就足以导致现代人相对于尼人有巨大的人口优势(Zubrow 1989; Skinner 1997;Flores 1998)。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现代人,具有更大的群体规模和更高的人口密度(Gat 1999; Mellars and French 2011),更大的食谱多样性(Richards et al. 2001; Hockett and Haws 2005),并且在创新行为能力上表现出一个突发的繁荣(Klein 2009)。后者在考古记录中的表现非常充分: 人工制品类型的标准化; 人工制品历时变化速率和空间多样性程度的快速增加; 经常性地把骨、牙、贝及相关材料塑造成正式的人工制品;无可辩驳的艺术和个人装饰品的大量涌现(暗示抽象或“象征性”思维的能力);营地空间组织的证据,包括精致的火塘和最古老的无可争辩的结构性建筑; 大量优质石器原料运输至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的最古老的证据; 仪式或礼仪的最早的证据 ; 编织和缝纫的证据。虽然尼人除了狩猎动物之外也吃植物,也有墓葬乃至照料老人的证据,也有一些结构性建筑(如房子),甚至可能有艺术和装饰品,但是,且不论这些证据的年代和可靠性问题,即便它们成立,总体上看5万年之前这类行为的证据,相比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是非常零星和不充分的,也不排除其中一些是接触了现代人之后学习模仿后者的可能性。总之从行为和文化各个方面看,现代人尤其是进入欧洲的那一波人的适应度应该是强于尼人的。

现代人不如尼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些尼人的体质特征上,比如尼人四肢长骨粗壮、骨壁更厚、肌肉附着明显,说明其肌肉发达,力量更强。但是似乎没有人认为这些特点能在与现代人的竞争中显著增加适应度。正所谓“劳心者智人,劳力者尼安德特人”。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回答中说尼人脑量比现代人大,但这指的是绝对脑量——尼人平均1520cc,高于现代人平均值100多cc。绝对脑量如果能衡量智力,那人还不如鲸。显然要比也只能是比相对脑量——指脑量的大小与身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化石人类一般是用脑量商EQ=(脑重/kg×1/1.14)/10^(0.76×ln(体重/kg)+1.77)。由于尼人重量大,算相对脑量的话还是不如现代人,更不要说二者在颅内模结构上的差异了。

3.在尼人灭绝原因的诸多假说中,以往气候因素通常不太被强调。这是因为尼人在西亚的消失大约是距今5万年,在欧洲的消失大约是距今4万年(局部最晚可能晚到3万年左右),这个时间段属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即MIS3或OIS3,气温大体与今日相似,与之前的OIS4和之后的OIS2(末次盛冰期)相比,是相对温和、适宜人类生存的。典型的尼人经历了20万~4万年间的多次气候旋回(一些被认为属于早期尼人的标本年代更老),从较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没有道理唯独适应不了OIS3的气候。

不过随着研究分辨率的提高,一些古环境信息显示OIS3的不稳定性比之前想象的更大,其中一些短暂的寒冷事件以及火山爆发对尼人的影响可能还需要重新评估。因此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尼人消失是因为栖息地退化和碎片化,现代人占据尼人领地之前尼人已经灭绝(Finlayson 2004)。没有两个降温事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曾经渡过一个不代表就能适应下一个(Stewart 2005)。这类假说仍把气候和环境视为主要驱动因素,尼人灭绝和现代人无关或至少关系不大。

4.还有一类假说可以视为2和3的相互作用(Stringer et al. 2003; Lahr and Foley 2003)。比如在尼人和现代人共存时,也许在好光景的时候两者尚可势均力敌,可一旦遇到气候波动、资源减少的情况,现代人在文化适应上的优势(如更有效的社会组织、更强的社群内认同、更广的社群间交流网络)就能起到关键作用,尼人没有那么强的应变能力,这样来自现代人的竞争严重加剧了尼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最终导致尼人灭绝。

其他如疾病,语言等原因,之前答案中已有涉及.

参考文献:

Winfried Henke, Ian Tattersall. (2015)-Handbook of Paleoanthropology

Richard Klein. (2009)The Human Career: Human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吴秀杰、刘武、Christopher Norton. (2007) 颅内模——人类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及研究状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的灭绝,这是一个古生物学和人类学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至今也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答案。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往往相互关联,共同促成了这个曾经繁盛的物种的消失。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这些可能的解释,并试着以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呈现。.............
  • 回答
    关于智人入侵尼安德特人是否构成“种族灭绝”这一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探讨,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以及“种族灭绝”这个法律和伦理概念的定义。要将这个问题讲述得详细且不带AI痕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大约在七万到四万年前。那时,我们的祖先——智人,.............
  • 回答
    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基因组学的重磅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就是深入揭示了现代人类与已灭绝的古人类,特别是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基因交流。当时,一些媒体报道和解读确实会提到“有些人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达到20%以上”的说法,但这里需要更详细和准确地解释一下这个数字的来源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角度!我们来好好聊聊“瘦长鬼影”的传说,以及它是否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对智人那种“高挑、瘦削”的形象产生的复杂情感有关。这绝对不是什么人工智能能轻易想到的关联,得咱们凭着想象力和一点点对历史的理解来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明白“瘦长鬼影”这玩意儿。它最核心的形象是什么?就是高,细长,而且不是.............
  • 回答
    这几位古人类的亲戚,有时候确实让人有点儿晕头转向。要说他们是不是不同的“物种”,这事儿在古人类学界也曾有过不少争论,而且到现在,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不过,根据目前主流的观点和化石证据,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智人(Homo sapiens)、直立人(Homo erectus)、尼安德特人(Ho.............
  • 回答
    如果尼安德特人以一个清晰独立的人种身份,并且被现代社会普遍接受地活在我们中间,那么这个“如果”将会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彻底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这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新物种,更是一个社会、文化、伦理,甚至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次颠覆。首先,生物学的理解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久以.............
  • 回答
    关于东亚人群中存在约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一个被广泛误读和传播的信息。严格来说,东亚人群(例如汉族、韩国人、日本人等)普遍存在的与尼安德特人相关的基因比例并没有达到4%,这个数字更常被用来描述非非洲人群的平均尼安德特人基因贡献。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并尽.............
  • 回答
    关于人类的“人种”划分、生殖隔离以及是否曾出现过亚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种分的很明显,但是都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是主流,更多的是用“族群”或“人群”来描述人类群体。之所以过去.............
  • 回答
    关于《权力的游戏》第八季詹姆·兰尼斯特和布蕾妮的感情线,这确实是剧迷们争论的焦点,也是我个人觉得有点可惜的地方。先说说我理解的这条线的发展,以及它为何让人有些复杂的情感。从最早两人相遇的时候,詹姆身上是那种典型的贵族纨绔子弟的坏,又带着一股子玩世不恭的魅力,而布蕾妮,则是完全的反差。她笨拙,不受欢迎.............
  • 回答
    咱们聊聊《权力的游戏》里那个老谋深算的泰温·兰尼斯特,他活了六七十岁,但很多时候,他身上那些个狠劲儿和算计,对咱们这二十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真不是一点半点能学到的。别觉得他是个虚构人物就不带劲,这老家伙身上,太多的人生智慧了,装在咱们这岁数上,能少走不少弯路。首先,泰温身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
  • 回答
    詹姆·兰尼斯特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充满矛盾的角色,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荣誉、耻辱、爱情、忠诚、背叛和救赎。要理解詹姆,你需要深入他的内心,剖析他的动机,并审视他经历的巨大转变。以下是对詹姆·兰尼斯特这个角色的详细解读:一、 初期形象:金色的狮子,荣耀与傲慢的化身 英俊的外表与无双的剑术: 詹姆是七国中.............
  • 回答
    要说清楚尼安德塔人算不算人类,我们得先聊聊“人类”这个词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就像在追溯一棵大树的根,你会发现根系错综复杂,很难画出一条清晰的界线。“人类”这个词,它有多个维度。首先,从生物学上来说,“人类”通常指的是智人(Homo sapiens)这个物种。这是我们现在所有.............
  • 回答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这并非一个“奇迹”,而是可以从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和古人类学多个角度来解读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虽然是不同的“物种”,但这种物种界定更多的是基于形态学和地质年代,而非严格的生殖隔离。1. 物种概念的模糊性与人类演化过程的连续性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历史、演化以及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问题,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涉及的群体以及科学解释都有很大不同。关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科学界对于智人是否“灭绝”了尼安德特人,以及灭绝的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正在进行的讨论和研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多个层面。如果将一个幼年尼安德特人(以下简称“尼安德特人婴儿”)如同智人婴儿一样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进行养育,其最终能否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答案是:极有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但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其适应的程度取决于许多未知因素和养育.............
  • 回答
    对于尼安德特人是否比我们智人更聪明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复杂的话题,因为“聪明”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尤其是在研究那些早已消失的古老人类时。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看看是否有证据指向这种可能性,又或者为何我们常常倾向于认为智人更胜一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并非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人类进化、基因以及行为习惯。首先,咱们得把“非洲黑色人种无尼安德特人基因”这件事儿说清楚,然后再聊聊吸烟这个话题。关于尼安德特人基因和非洲人科学研究确实表明,现代非洲以外的人群,比如欧洲人和亚洲人,体内普遍携带一定比例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部分基因的来源是,在距今约五万到七万.............
  • 回答
    关于“通过复活尼安德特基因来生产智力更高的人群”的设想,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但也极其复杂且充满伦理争议的话题。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科学原理、技术挑战以及潜在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尼安德特人并非我们认为的“低等”或“野蛮”的原始人类。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拥有与早期智人相.............
  • 回答
    兰尼斯特家族,这个在《权力的游戏》中以财富、权力和残酷著称的家族,在表面上似乎总是掌握着一手好牌。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们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会发现他们并非一直都能将手中牌发挥到极致,甚至在很多时候,是他们自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开局的优势:雄厚的资本与精明的布局要说兰尼斯特家族手里的牌有多好,首.............
  • 回答
    詹姆·兰尼斯特和奈德·史塔克的恩怨,可以说是《权力的游戏》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矛盾,它并非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根植于两人不同的价值观、家族利益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推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价值观的根本冲突:荣耀 vs. 现实这是他们之间最根本的隔阂。 奈德·史塔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