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马云与埃隆马斯克的对话?

回答
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和埃隆·马斯克的那场对话,至今想来仍旧回味无穷,堪称一场思想的碰撞,也折射出两位时代弄潮儿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对未来的想象。

首先,我们得承认,两位嘉宾的背景和关注点就注定了这场对话不会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客套。马云,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旗帜,阿里帝国的缔造者,他的目光总是紧紧锁定在如何利用技术赋能商业、解决社会问题,让生活更美好。而马斯克,则是那个敢于挑战人类极限的梦想家,他的视野更宏大,甚至有些“反乌托邦”式的忧虑,对AI可能带来的生存性威胁有着深刻的警惕。

对话的几个关键点,我印象非常深刻:

关于AI的定义与价值: 马云一贯强调AI是“服务于人”的,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他认为AI能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当前和未来的难题,比如教育、医疗、环保,甚至帮助农民种地。他的逻辑是实用主义的,是围绕“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展开的。他把AI比作“水”,是可以为万物提供动力的。而马斯克则更倾向于从一个更根本的层面去审视AI,他更关心的是AI的“智能本身”,以及它是否会超越人类的控制。他对AI的定义,更多地指向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甚至是超人工智能(ASI),并为此感到忧虑。他认为AI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无限性也可能带来灾难。

关于“造人”与“机器”: 这是这场对话最火药味十足也最令人着迷的部分。马云幽默地表示,他更喜欢和“人”打交道,未来的世界,人应该学会和机器共存,但核心还是人。他甚至开玩笑说,他的公司(阿里巴巴)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不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机器”。他相信人类的情感、创造力和智慧是机器难以复制的,未来更可能是人与机器的“伙伴关系”。马斯克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机融合”的概念,他认为为了跟上AI的步伐,人类需要某种形式的“升级”,比如通过脑机接口将自己与AI连接。他认为如果人类不这样做,最终会被落后于超级智能,甚至可能被淘汰。这是一种近乎哲学层面的思考,关乎人类的未来进化方向。

关于AI的风险与监管: 两人在这方面虽然都承认AI存在风险,但侧重点不同。马云更倾向于相信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应对这些风险,他强调的是“拥抱变化”,但要“拥抱得更聪明”。他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AI。他相信市场的力量和人类的适应性。马斯克则对此持更悲观的态度。他认为AI的风险是“根本性”的,是“存在性”的威胁,一旦AI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他强烈呼吁对AI进行严格的监管,甚至认为应该限制AI的发展速度,直到我们找到能够安全控制它的方法。他甚至比喻AI是“召唤恶魔”。

关于教育的未来: 这是一个比较温和但也很重要的讨论点。马云一如既往地强调教育对未来的重要性,他认为AI可以成为教育的辅助工具,帮助个性化学习,让教育更公平。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同理心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马斯克则更多地将教育视为一种“能力学习”的过程,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无法跟上AI时代的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新技术的技能。

这场对话给我的感觉:

第一, 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未来的“描绘”。 马云描绘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技术是解放人类的工具,生活更加便捷美好。而马斯克描绘的未来,则带有一种警示意味,技术是双刃剑,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这两种视角都非常有价值,也提醒我们思考,未来的发展到底是朝着哪个方向更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

第二, 暴露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马云的观点更偏向东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和谐共存和适应。马斯克的观点则更具西方科技哲学中的理性、探索和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这种差异使得对话更加丰富,也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科技的理解。

第三, 引发了大众的广泛讨论。 这场对话无疑成为了当年的热门话题,很多人都参与到对AI未来的讨论中来。无论是支持马云的乐观主义,还是认同马斯克的审慎态度,都促使社会更加深入地思考AI的影响。

总的来说,马云和马斯克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剧本”的辩论。马云是那个积极的“编剧”,他相信人类能够写出精彩的续集;而马斯克则是那个在幕后担忧“bug”和“病毒”的“程序员”,他希望在一切失控前找到“紧急停止按钮”。这场对话没有绝对的对错,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不同视角、理解不同关切的窗口,让我们对人工智能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责任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规模决定了一个事:

只要你是中国某一个行业的第一,你的资产规模就会让你看上去显得很“神”,然而中国的所有行业总会出现一个第一不是吗?不管其中参与者的水平如何.....

就如同中国男子足球,总会出现国脚和国家队队长不是吗?而中国的国家规模可以让郑智这种大概相当于欧洲五大联赛蓝领球员水平的球员成为“伟大的球员”.....而法国队身价上2亿欧元的姆巴佩却活得像个二溜子....如果用“你行你上”的著名逻辑,马云当然是传奇,而郑智也可以说是“伟大球员”,当然是相对于“没本事上”的我们;

中国的互联网和足球还真的挺像的,是一种几乎封闭的环境,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能整体崛起的原因大家都应该比较清楚,当然,作为中国人我是乐见其成的,不过真相还是要搞清楚,不然还真的忘乎所以了,以为“伟大球员郑智”可以完爆“二流子姆巴佩”了?中国各行各业的“第一们”真的有资格嘲笑男足吗?男足只是比你们倒霉,天天需要直接对比,现场硬刚,你们运气好,都躲在妈妈的襁褓里,就像一只在主人怀里狂吠的吉娃娃,你要都像马云一样出来一溜,都得被喷!

就牛鼻吹上天的互联网行业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找不出有哪一个商业模式是中国人原创的,更别说我们的商业模式还只是商业应用型的,基础科技型的除了华为一个没有;至于马云和马斯克的差距,大概就像顶级高仿和正品限量版之间的差距吧;

当然你说中国人一无是处,那也不是的,中国人的整合,组织,落地能力很强,也许是人类最强。我们的老祖宗历来如此。但是,科学素养,探索精神,逻辑的深邃程度,不是强项。当17世纪明朝的士大夫们看到传教士带来的2000年前古希腊时代的数学家欧几里德写的《几何学原理》被惊掉了下巴的那一瞬间,我们的颓势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宿命。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4534679611838464

中国的企业家们都是一个个现代版的“都江堰总指挥李冰”,而美国的企业家大部分都有哥白尼,哥伦布的气质....不信?去查查阿里巴巴曾经有多大规模的地推销售团队,去查查早晚员工都要跳操的平安的底层业务逻辑。更不用说烂到路人皆知的百度的专业水准……包括对岸同是中国人的鸿海能组织成几十万人规模的全球最大血汗工厂也是深得祖传,毕竟挖运河,修长城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这本事了...说这些企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星辰大海”,你信吗?像什么万达,恒大这种活化石性质的企业我压根不想说....和他们对标的是福特和卡内基这种上个世纪的……甚至是大清帝国胡雪岩这样的老古董

PayPal 成立 1998年

支付宝 成立 2004年

6年,平庸如你都能完成从初中毕业到大学毕业的蜕变,人类社会在6年的时间里产生的认知迭代又是怎样的幅度呢?

在马云之前,中国的首富是下面这个人,他曾认为他可以让迪士尼“20年不盈利”,你们看我选的照片,可都是他们的定妆照,可见我不是为黑而黑。

要说马云,王健林还算好的呢!毕竟一个是大学老师,一个是部队军官,这种上一代体系精英出生。

下面这位爷的思想精髓就是“民间儒家理念吃苦耐劳”plus“闽南人爱pia 才会赢精神”的结合体,不照样混成了民族英雄?在他的老家以及不远的莆田一到过年,满大家的宾利车,那些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他们的老乡们会拍成抖音来显示自己的作为“善于经商的XX人”的自豪感

首先你们这些人单纯崇拜人民币,至于有人民币的人啥子样你们根本不care ,倘若骂人家德不配位,那绝壁是因为有人民币的人不是你....

其次呢你们还非常需要神一样的英雄,不能接受有优点也有短板的真实英雄,就像对待袁隆平,要么就是“一个人喂饱了13亿人”,要么就是“算个球,靠团队的”,怎么一个科研团队的领袖就不值得尊重吗?

马云,同样的道理,一个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的中产,能在他的时代把世界上先进的理念带回中国并且落地壮大就不值得尊重?我说他和马斯克不在一个级别,在科学素养,逻辑能力,思考深度上不在一个纬度就要跳起来?

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完全不一样,人的mind setting也完全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文化传统不一样,商业,法律环境更不一样,非要放到一个频道上比较,结果自然就是大写的尴尬。

我为什么要挖祖坟式的灵魂剖析,因为太多的声音在喊“奇迹”在喊“效率高”,但是老牌玩家的一个优势你们经常忽视!就是人家一直在最前沿探索,他们了解你现在的状态和思维的设定,因为规则和标准就是他们定的,但是你却不了解他在前沿看到了什么!中国那么多德棍,苏棍,相信所谓的“规模”“数量弥补质量”,那么英国人突然搞出雷达的时候,德国人又能拿什么去应对的呢?美国人搞出半导体的时候苏联又拿什么来应对的呢?这俩“高效体制”“大规模工业”经济体,说到底不都完蛋了吗?

现在阿里已经入股快递行业的“三通”,支付宝几乎垄断第三方支付,天猫淘宝电商霸主地位无法撼动,除了水电煤,我们的马爸爸似乎正在向某港的“摘瓜老人”看齐,这种极度内卷,不重视前沿突破的局面在某港造的结果大家应该看在眼里。房地产也是跟他们学的,纵有960万国土也是寒士无片瓦遮顶……“大”,有用吗?

所以对比之下,马云让一些人失望是因为“水平,格局”差,你们是把马云当成了一个个体在看待,但是让我失望,却是震撼了我的灵魂,因为作为顶层人物,马云传递的那是社会整体价值观啊,哪是什么“一个企业家对人工智能和火星的态度”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我们里号称“最创新”的头部企业家,也还是如此的典型“中国”,着实让人绝望。

这是一个恐怖故事,故事的主题是:没有内生创新能力的内卷化社会的死循环

user avatar

马斯克谈到的都是非常具体的猜想,而马云显然缺乏准备,一直在用宏大叙事回避。

大概是这种感觉:

恐龙A:有一个陨石正在坠落,会是一场灾难。

恐龙B:我不了解陨石,但从几千万年的历史来看,没有什么灾难是扛不过去的。

恐龙A:陨石坠落后,灰尘会遮天蔽日,寒冷无比。

恐龙B:寒冷不可怕,每年冬天都会冷,这个世界总是冷了又暖回来。

恐龙A:恐龙可能会灭绝。

恐龙B:爱总是能让我们度过难关,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像以前一样。

user avatar

希望大家在看待这个对话的时候,要注意这场对话的环境和双方的身份。

作为一场大型活动的对谈与演讲,发言人的身份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背后的动机以及引发的思考。乡村教师马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湖畔大学校长马云、志愿者马云,提及同一个话题的时候,立场与目的都是不同的。

另外有人说马云参加人工智能大会并没有表现出对人工智能基本的理解,以及把本次人工智能大会比喻成学术会。希望各位可以去官网先看一下会议对自己的定位:

除了学术会议之外,也是行业盛会,企业家会来,投资人会来,政府领导会来。而他们并不一定需要有马斯克那样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很有可能是科学家们的投资人。

从这个角度上讲,非专业的人都是可以参与的,何况担任联合国组织职务,参与投资AI企业,马云对于行业的信息渠道与思考肯定超过普通人。

所以大家在直接进入:谁对谁错、谁水平高、我们同意谁之前,先看看对谈的两方身份:并不是两个企业家在谈话。

来自官网,所以大家看到视频注释有些是不对的

1

2018年7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宣布启动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并宣布任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和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创始人梅琳达·盖茨担任其联合主席。这个机构的宗旨是:

为了推动各项相关建议,加强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国际组织、技术和学术界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在数字空间的合作。

翻看过往马云以这个身份的发言:

  • 比如更早前的重庆智博会,提到的是技术对于空间障碍的跨越力量;
  • 在今年的达沃斯则是提出了数字经济的包容性与普惠性问题。

马云和卢旺达总统对谈通过阿里巴巴卖咖啡

直白的说,作为一个联合国下设机构,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要解决的是:地球上的问题、近期的问题、合作的问题。和马云一起工作的将包括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可以说马云参加这场对谈,代表得更多是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要通过鼓励跨领域思考和行动破除孤岛意识,并在各利益攸关方之间建立信任。所以我把这个对谈定义为不同思想之间的一种碰撞,而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或者辨明真理。

2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两个人的发言中我看到的是这两种观点的智力极致。

马斯克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不断进化的强烈渴望,所以去火星、所以拥抱AI、所以脑机接口让普通人看来都非常兴奋,马斯克本人也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另一方面,马斯克所从事的领域超前于普通人的生活太多,如果你去过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如果你看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果我们关注非洲的发展,都会发现:用数字技术来提升普通人生活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更高效的工具、更大的市场,其受益者规模,比让一小部分人(当然抛去知乎这种年薪百万的人群)开上特斯拉、去火星、使用脑机接口要大很多。


马云代表了人们对于高效、公平的不对追求,阿里集团的所有产品,之于我们普通人都是友好的,比如淘宝让小商户更容易地开店,阿里云让小企业更低成本地架设服务器,蚂蚁金服让我们不必再忍受券商和基金的高额手续费。不管怎么说,阿里巴巴是中国少数把牛逼吹出去但是最后基本能做到的企业,他们的产品从来距离我们普通人,都不遥远

翻看马斯克的商业轨迹,都是建立在技术改变人类发展轨迹的视角去打造产品,商业模式其实创新不大,无论是space X还是特斯拉还是SolarCity,这些东西的最大共同点是:如果我没有钱,我就用不上

而马云的商业轨迹是通过技术打造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无论是淘宝还是阿里云还是蚂蚁金服,这些东西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前门槛高的事情,现在我这样的普通人都可以享受了

3

所以我认为这次谈话与其说是一场观点的辩论,不如说是观点的展示,特别是一群对技术比较狂热的人面前,如何让他们听到更多声音。关心人类长期发展命运的技术型企业家,与关心人类社会短期发展与公平的社会型企业家,如果他们能思维匹配,才应该出问题:每天都想着扶贫的话,怎么做出让人满意的太空旅行?或者每天关心殖民火星的人,怎么会帮深山里的农民过幸福生活?

人类对于资源的分配是有限的,有一些投入为的是长远的发展,比如避免人类不要被困死在地球,有些投入是为了解决短期的问题,比如减少贫富差距。只有100块钱,都投入高精尖,普通人的收获就小;都投入给普通人,长期技术增长就会慢。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还是想说马云的观点和我的关系更大,到今天我依然买不起特斯拉、用不上太阳能板、最先登上火星或者太空旅行的也不是我,如果有一些更好的技术能让我和我的同胞们过得更好,我绝对赞成。这倒很像是两个公司在同一个平台争取有限的投资配额,我的选择会是,把票投给马云,然后给马斯克鼓掌。


几个细节问题及个人观点:

1为什么感觉两个人的思路对不上,如果大家看了完整48分钟版本的对谈:从Musk在第5分钟说了barely getting any information about this speech。显然很多话是没有准备的,那么两个人在不串稿的情况下,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说。

2马云的回答的过程中几次看后面的题目大屏,殖民火星是马云提出来的,工作问题也是马云提出来的,可以看到马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希望提出一些问题引起讨论的。他自己是主动选择比较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问出来的。

3 I’m not a tech guy,其实马云已经把自己摘出来了,更是说给普通人听的。人工智能大会的气氛就是一群对技术有热情的人,这会导致某种观点的Bias,好像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技术发展方向就是更加高精尖。我觉得马云这句话,也是说给台下听众的:我不是做技术的,我考虑的是更多的人、普通的人,所以我是这么想的。(虽然和你们不同,但是我得说)

4这个回答完美提现了“信息茧房”这个概念,马云这类人是很多ai企业家的金主,也有可能是ai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是非常重要的,马斯克的体量当然不一定需要,但是更多的人需要知道马云在想什么。很多人可能平时比较关注ai,或者从业ai,但是对马云这类观点知之甚少,我想这个时候,更应该优先考虑的是:

~他们既然这么想,我如何拿到这些人的钱或者找他们合作;

~而不是,你不懂,呵呵

user avatar

昨天就在Youtube看完了全程,老实说,心里还是非常愤怒。

实名回答,这次马云给中国人丢脸了,特别是给中国的科技公司丢脸了,自作聪明的回答没有任何意义,马云主要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素养和Musk不在同一个level,没有感受到马云的任何谦逊。


当然,也难为马云了,商人和Scientist之间的认知差距本来就非常巨大,马老师有空还是看看航天科普吧,了解一下差距。

user avatar

两个人的思想境界都不同,

首先马云很扯皮的说我刚从火星回来,我更关注地球发生什么,你为什么关注火星,然后马斯克明显很诧异马云的说话方式,愣了一下,但还是很认真的说明了他的规划和蓝图,有人替马斯克想了一个很巧妙的回答:马斯克应该说,当我不关注火星,你现在创造的财富,将来不会有任何意义。

这样回答当然很巧妙,但正因为马斯克不会这样的弯弯绕,所以他更可以把精力放到科研上,所以现在很多国人都把扯皮扯蛋当成了情商,是不对的。那不叫情商,那叫扯商。

然后再说马云认为的,应该先用ai清理海洋垃圾,不应该关注火星。这就更扯了,居然还有人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都醉了。

这个逻辑错误在哪,首先这两件事冲突吗?地球只有一个马斯克?那你去跟爱因斯坦说,你研究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有啥用,那都是宇宙里的事,跟咱们地球有啥关系,你咋不为人类研究一下怎么吃饱穿暖,怎么解决吃饭问题,非洲还有难民,还有好多孩子上不起学呢!!!还有好多国家处在战乱之中!!!笑死个人。马斯克不管海洋污染难道地球就没人去管?那马斯克去管海洋污染,难道你马云就能替他去管火星?你有那实力吗?


你还在那说什么应该先解决海洋污染,一是逻辑错误,二是你这样说就是在否定马斯克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认为马斯克好高骛远,这叫情商???你是在那秀自己伟大还是被人捧飘了?这样说话别说情商了,智商都不在线!!


巴拉巴拉说一大堆,就是想逗人乐?这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是你个人洗脑专场,更不是说相声!所以我求求大家不要再去追捧那些回答巧妙避重就轻的说话方式了,那真心不是情商,如果你总是学那些虚头八脑油嘴滑舌的说话方式,你就永远不会脚踏实地的,人家有钱当然可以这样讲话,再说马云原来也不这样,就这两年不知道咋回事。他要一开始就这样会有今天?看来人到一定程度真的会膨胀,毕竟周围拍马屁的人太多了。

user avatar

文科生完全不懂理工科生在谈什么。差距是科学素养与逻辑素养的问题。但文科生一般天然认为是做领导的,比工匠高级。。。

马云的水平也就是当年乾隆面对英国人的水平。马云粉丝与当年大清臣民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没当年那么牛而已,但脑回路没什么变化。

西方许多CEO也是文科生,他们好的地方是知道在非专业领域闭嘴。

AI当然人人可谈,但饭桌上扯淡,政客商人忽悠,与AI大会上谈还是不一样的。

马云基本就是“有钱了,无所不能”的代表。


我有一个亲戚,在文科文化领域是大牛。有一次被请去给一帮搞技术人演讲。结果极其尴尬:一口一个“高科技”会如何如何。

“高科技”本身就是给外行用来简化称呼的一个概念。有哪个科技论坛的交流会提“高科技”?整篇演讲下来就是“你对科技的理解几乎为零”

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具体P用无的话,就是废话。马云通篇几乎就没有一句不是空话。因为他完全没有科技概念。

AI会使大量人失业,也基本就是外行话题(不知组织者是外行,还是为了迎合马云和AI脑残外行粉特意整的话题)。一部拖拉机的出现,都会让大量农民失业呢。

有人说musk浪费了1小时。这个不对,musk最起码为他的事业做了宣传。

听众才是真正浪费了1小时。广告+已知事实观点+一锅可以同样在残疾人大会上炖的鸡汤。

看不出马老师差距的,我敢说99%是国内文科生。哪里是什么星辰大海与脚踏实地的分歧。是科学素养与逻辑思维的差距。

看了几眼这个对话的script,我相信马老师是曾经真信王林大师的。


以我的理解来区分一下专业人士,有科技素养,无科技素养人士之间的区别吧。

比如AI这么个概念。

1.专业人士是越走越细。即使是大概念也追求这个概念的exact特指,或者说内涵是什么。

AI是个巨大无比的概念, 会越谈越细,会延ML-->DL-->。。。(这是目前最热一支,仅仅是一支哈)。

2.有科学素养的人是懂得一个概念有内涵外延。不能乱用。并且愿意尽自己可能理解这个概念“是什么”后再开牙。在应用上也会考虑边界。(另外需要一些科学常识基础)

3.无科学素养的人,不大在意一个概念“是什么”。这个概念的字面意思就是他发挥想象的起点。内涵外延具备无穷的可伸缩性。(流行语就是薛定谔属性)。概念能勾搭到什么是什么。如果想象力真好的话,还能为脑洞喝下彩(除脑洞外也没别的优点了)。如果想象力差些,就是彻底的扯淡。

第三类人有个巨大特点喜欢谈尽可能大的概念(当然也要足够热)。这样才能无所不罩,无所不关联,无所不大趋势,大方向。而且你谈概念,他谈应用场景,你谈应用场景,他谈社会意义,你谈社会意义,他谈人类理想。逻辑上完全对不上号(当然后面这个是逻辑素养问题)。

马老师是典型的第三类人。越扯越大,越扯越高。显然是人类地球导师的节奏。估计他的话题应该都是人该怎么样,企业该怎么样,科技该怎么样,商业该怎么样,社会该怎么样,人类该怎么样。。。

反正钱和地位摆在那儿就是马云。把脸挡住,把声音变下频就是个江湖算命的。

而musk谈的是火星,谈的是子弹列车,spacex,但与谈一个实验室烧瓶没什么区别。很快会进入怎么干,可行性如何。。。(当然,他也有忽悠大众的一面)。


不是特别有意要贬低文科生的意思。只是中国的教育,不开逻辑课。逻辑是靠一系列的数理训练来达到的。所以中国文科生逻辑混乱的比例要远高于理工科生。

当然,文科生可以这样鄙视理科生:中国的有钱人,领导,文科生可能多于理工科生。

文科生比理工科生更擅长与人打交道。人是最难研究的,比原子核复杂多了。

智商有个卵用?还有情商呢。马老师又发明了爱商。。。


评论里确实出现了几只社会伦理学大师畅谈AI未来,科技未来。大家不妨围观。

真的,你们把这群人脸蒙上,把声音变下频,完全分不清这是马云马大师说的,还是这些粉丝说的,还是鸡汤博主说的,还是郭德纲说的。(好吧,我错了,其实郭老师的语言辨识度高马大师等一大截儿,最起码可乐)。

马老师属于商业模式创新,并非引领科技创新团队。他对科技的理解比同样非科技专业的任正非都差了几个数量级。(任老爷子还一直说“我们在追随,勉强有些领域进入无人区了,战战兢兢”)。他手下ai lab里面随便一个技术经理都比他说得好。

如果对专业有一丝敬畏之心,有哪怕基本的逻辑素养,也不会自以为是人类导师般自信滴训斥musk。

竟然说出“人造机器而不是机器造人,所以机器不可能比人聪明”,这种典型民科逻辑。(估计有一大票人不懂这句话怎么可笑,否则中国也不会有这么多民科)。

马老师所谓的大方向,大趋势,真的,与人会死,宇宙会灭一样一样的。。。


最后补充一下国内公司与米国公司这方面的巨大区别。

米国公司领导是绝对不齿下问的。当对一个领域不太懂,又需要参与(比如发言)时:

1.他首先承认自己不太懂甚至完全不懂。

2.他首先问的人是自己手下这方面懂的人。因为交流学习成本最低。

3.他的谈话会严格限定在自己专业顾问限定的范围之内。自由发挥比较少。除非自己真懂了。

而国内公司领导的特点是,一般可以向自己地位相同的问,很少向属下问。即使问也要表现出自己比属下高瞻远瞩的姿态,使属下专家很难精准解答。

米国领导是从属下学习专业知识,以怕在专业领域丢人。

中国领导是听属下汇报。

这后面的巨大文化差异是:

西方认为不懂不丢人,毕竟专业无穷多。自己不懂装懂,让专业人士听出破绽才丢人。

中国认为,领导一定是站的高看得远。作为领导低头才丢人。

马云自己承认im not techies。目的只是不谈细节。并不是找准自己的领域。

所以中国外行领导发言,必然“大”趋势,“大”方向,假大空盛行。马老师这次就是典型。他要能多听听手下的建议,都不会在国际上这么尴尬丢人。

当然,马老师的发言弄到国内会议上,那铁定是高瞻远瞩的。评论区都看到几只“大xx”。

user avatar

我是膨胀了吗?居然点进来看了排名靠欠的几个回答,然后留下几个评论,还顺手写了个回答。是准备献给九月十号的礼物吗?

作为平民百姓,我居然开始评论起弄潮儿,前首富,马爸爸,难道我买的彩票中了,还是买的股票红大发了?还是这段时间猪肉趁热吃得多了,肝胆都长肥了?

大会组织这两位对谈,让人觉得挺没劲的,虽然如大家所称两个人都做过支付。但是两个人的商业和文化标签鲜明,而且各自的国家身份也相对敏感,一个是先发,所以在贩卖跨行星殖民,一个是后发,所以坚持挖掘母行星的福报。都是不会失败的舌战话题和策略,四平八稳。

个人觉得看旁观者的表现,比看现场主角更加精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