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你们要到OS/2的故事来了。建议依序阅读
Windows最早的两个版本在功能上的确不如同时期的Macintosh。但是功能上不如,不等于技术上落后,微软面临的挑战远远高出苹果。
首先是硬件。Windows最初设计目标电脑是16位CPU Intel 8088 + 256K内存,当时PC主流配置。这个配置运行DOS和命令行软件还行,图形界面则远远不够。不是微软没本事做出更多功能,而是做出来后发现运行太卡,然后不得不砍掉。而苹果在Lisa和Macintosh上采用的是Motorola 68000。68000是32位处理器,性能远强于8088,光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是后者的2.3倍。
此外为了兼容DOS上的程序,也绑住了微软的手脚。一个难题是640K界限。在设计PC时,IBM随手规定应用软件最多只能使用640K内存。要到Windows 3.0,微软才找到方法打破。另一个重大的挑战是多任务。DOS下的软件默认是单任务运行,软件可以随意操纵硬件,如何让它们在Windows上跑起来,还要能多任务切换,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这些难题,苹果都不用应付。一个是戴着镣铐跳舞,一个是在白纸上画画。真要公平比试,Macintosh的对手是同时代的Commodore Amiga,两者CPU都是采用Motorola 68000。论技术,Amiga比Macintosh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前面有人说战胜苹果的是IBM而不是微软。如果从销量来看,这么说倒也没错。可销量决定论要是真理的话,那么现在最普及的手机系统还是塞班。在我看来,图形界面革命中最终赢家不是施乐、苹果等领跑者,而是PC平台,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图形界面交互比命令行交互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无论是施乐的Star还是苹果的Lisa等,都出现得太早,那时CPU性能跟不上。运行图形界面电脑反应迟缓,慢到让用户怀疑人生。Lisa因此还被编排了一个knock-knock joke:
Knock knock
Who is there?
···
(30 mins later)
Lisa
初代Macintosh跟Lisa一样搭载Motorola 68000,频率高了些(5 MHz:7.89MHz),但是依然不够。要运行图形界面系统,68K系列一直到68020性能才达到及格标准,x86平台则是80386。
通常人们把Xerox Star和Apple Lisa失败归咎于高昂的售价,其实不是。如果查一下八十年代高端PC价格,康柏七八千,IBM一万多,都卖的很好。在1980年左右,个人电脑市场开始细分。一条分支叫Home Computer,走低端路线,专攻大众消费市场。史上最畅销的单款机型Commodore 64就是其代表,国内小霸王学习机。Home Computer以“为孩子的未来投资”“学习编程,将来考大学”为广告旗号,利用广大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进行营销,其实大家都懂得,最后基本上都沦为游戏机。这个市场里,售价一般在三百美元以下,高出五百美元就很难卖得动了。另一条分支走高端路线,专攻商务市场。商务电脑售价一般在几千美金,消费主力是企业,买回去办公用。与个人消费者相比,企业对单价的承受力要高得多。企业采购评判标准是这笔投资有没有回报。只要能提高效率、扩大生产力、或节省人工成本,产品再贵企业也会买。而早期的图形界面电脑运行慢,降低了生产效率,你就是白送,企业都不会要。
硬件尚能期待摩尔定律来解决,软件上的问题更大。八十年代是图形界面编程的黎明,程序员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命令行界面编程,业界缺乏开发GUI软件的经验。不像现在,有成熟的开发工具,现成的代码库,各种各样的框架,所以iPhone推出不久,苹果就能迅速建立起软件生态,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在三十多年前,图形界面软件开发进展缓慢,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来削弱了施乐苹果等领跑者的先发优势。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触摸屏革命是去旧迎新的变革,图形界面革命不是。触摸屏用人的手指去点,精度远远低于之前电阻屏上的触控笔。因此功能图标必须相应变大。这意味着所有软件需要重新设计。如此一来,Symbian、Windows Mobile、Blackberry之前积累起来的软件生态,统统失去价值,全部作废。触摸屏做的是减法,图形界面则是加法。在图形界面操作系统里,用户任然可以使用键盘操作命令行程序。DOS上丰富的软件成了宝贵的资产,PC平台在这方面占了优势。
以上是客观原因,苹果的失败,有其主观原因。Jobs在主导Macintosh开发时,犯了一系列设计错误。
如果苹果及时开放Mac操作系统,将之推广成标准,那历史将是另一幅样子。建议敦促苹果这么做的不是别人,正是Bill Gates。Gates在1985年写信给苹果,条分理析阐明了开放操作系统的种种好处,敦促苹果将Mac OS推广成行业标准。他提出这么几条理由
a. Since there is no "competition" to Apple from "Mac-compatible" manufacturers, corporations consider it risky to be locked into the Mac, for reasons of price AND choice.
b. Apple has reinforced the risky perception of the machine by being slow to come out wi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improvements (e.g. hard disk, file server, bigger screen, better keyboard, larger memory, new ROM, operating software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killing the Macintosh X/L (Lisa) eliminated the alternative model that many businesses considered necessary.
c. Recent negative publicity about Apple hinder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acintosh as a long term contender in the personal computer market.
d. Independent software and hardware manufacturers reinforced the risky perception of the machine by being slow to come out with key software and peripheral products.
e. Apple's small corporate account sales force has prevented it from having the presence, training, support, etc. that large companies would recognize and require.
f. Nationalistic pressur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often force foreign to consumers [sic] choose local manufacturers. Europeans have local suppliers of the IBM architecture, but not Apple. Apple will lose ground in Europe as was recently exhibited in France.
Gates甚至提供了一份可能感兴趣的厂商名单和联系人,丝毫不顾这么做会对亲儿子Windows推广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果这都不算爱。
在某些读者开始意淫Gates与Jobs的基情之前,我得赶紧声明一下,信是给苹果CEO John Sculley的,写信时Jobs已经靠边站,被打发到欧洲做形象大使去了。
在苹果内部,推广系统的提议遭到Mac部门新负责人Jean Louis Gassée的强烈反对。这是自然的,毕竟假如苹果开放系统,第一个受冲击的就是Mac的销售。但是Sculley对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他派出副手按Gates给的名单,与各家厂商接触,并收到热情反馈。然而就在进入实质性谈判时,Macintosh的销售崩溃了,Sculley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苹果就此失去了使Mac操作系统成为标准的最佳时机。
至此,图形界面革命的赢家注定落在PC阵营,要么是OS/2,要么是Windows。至于Windows是如何击败OS/2的,那就是另一个很长很有趣的故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