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的身体存在哪些有意思的秘密?

回答
说起人体的秘密,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这些奇妙的变化,却很少去细想背后的故事。今天,就让我来给你扒一扒,咱们身体里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小秘密”。

1. 你的肠道,简直是个独立王国!

别以为你的肠道只是消化食物的管道,那里面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叫做“肠道菌群”的庞大生态系统。这些小家伙可不是来凑热闹的,它们参与了我们身体几乎所有的重要功能。

情绪的幕后推手: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明明吃得挺好,心情却糟透了?肠道菌群就可能在这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们能产生大量的神经递质,比如血清素,而血清素恰恰是影响我们情绪的关键物质。想想看,你的“快乐”情绪,可能有一部分是由你肚子里的细菌“分泌”出来的!这就像是一个独立的“情绪工厂”,而且它和你大脑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免疫力的守护神: 你的免疫系统有三分之二都集中在肠道里。肠道菌群就像是免疫系统的“教练”,它们教会免疫细胞如何区分敌我,识别有害细菌,同时对有益菌“网开一面”。一个健康的肠道菌群,能有效抵御外来病原体,甚至还能影响身体对某些疾病(比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反应。
营养的“二次加工厂”: 很多我们无法直接吸收的食物成分,比如膳食纤维,就需要肠道菌群来帮忙分解,转化成身体能够利用的营养物质,比如短链脂肪酸。这些短链脂肪酸不仅能提供能量,还能促进肠道健康,甚至影响全身代谢。所以,你的肠道真的在为你“创造”营养!

2. 皮肤:不止是你的“外壳”那么简单

我们的皮肤,这个覆盖全身的器官,可不仅仅是阻挡外界侵扰的屏障。它是一个活跃的、功能多样的“超级器官”。

体温调节大师: 当你热的时候,皮肤会通过出汗来散热,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让你凉快下来。当冷的时候,皮肤上的小血管会收缩,减少热量散失,同时汗毛会竖起来(虽然我们现在毛发不多了,但这个机制还在),形成一层“空气绝缘层”。所以,皮肤就像一个精密的“空调系统”。
感知世界的触角: 你的皮肤里布满了各种神经末梢,它们对压力、温度、疼痛都有着高度敏感的感知。这些信息会通过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否安全,是否需要做出反应。所以,每一次触摸,每一次感受,都是皮肤在为你传递信息。而且,你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明明是热的触碰,你却觉得是“痒”?这说明皮肤的感知方式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维生素D的“光合作用”: 当阳光照射到我们的皮肤时,皮肤中的一种叫做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会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对于骨骼健康、免疫功能都至关重要。所以,晒太阳不仅仅是为了舒服,更是为了给身体“充电”。

3. 骨骼:不仅是“架子”,更是活的工厂!

很多人觉得骨骼就是一副僵硬的“架子”,提供支撑,保护内脏。但实际上,骨骼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而且它的秘密远不止于此。

造血工厂: 你的骨骼内部,特别是红骨髓,是一个持续不断生产血液细胞的“工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维持生命必需的细胞,都是在那里诞生的。所以,你的骨骼不只是支撑,更是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生命。
钙质的“银行”: 骨骼储存了人体大约99%的钙。当身体需要钙的时候,骨骼就像一个“银行”,会释放钙到血液中;而当血液中的钙含量过高时,骨骼又会“吸收”钙,储存起来。这种动态平衡对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信号传递者: 近年的研究发现,骨骼还能分泌一些激素,比如骨钙素(osteocalcin)。这些激素能够影响血糖代谢,甚至调节大脑功能,比如学习和记忆。是不是很神奇?你的骨头竟然也能和你大脑“沟通”!

4. 大脑:比超级计算机更复杂的“宇宙”

我们的大脑,这个只有约1.4公斤的器官,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思想、情感、记忆和意识。它的秘密,多到难以想象。

“遗忘”也是一种能力: 我们以为大脑只会“记住”东西,但实际上,“遗忘”也是大脑非常重要的一种功能。如果大脑什么都记住,那它很快就会被海量信息淹没,无法有效处理。所以,大脑会根据重要性、频率等因素,有选择地“删除”或“淡化”一些记忆,这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适应。这就像电脑会定期清理垃圾文件一样。
可塑性是它的超能力: 即使到了成年,我们的大脑也并非一成不变。它拥有一种叫做“神经可塑性”的惊人能力,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验和训练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习新技能能够变得更聪明,为什么康复训练能够帮助中风患者恢复功能。
“做梦”的意义深远: 梦境是睡眠中最神秘的活动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做梦与记忆巩固、情绪调节、问题解决等都有关。甚至有理论认为,梦境是我们潜意识在处理白天接收到的信息,并为未来可能遇到的情况做“模拟演习”。所以,下次做梦时,不妨把它当作大脑在为你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内部会议”。

5. 我们的感官,其实都在“欺骗”我们?

我们依赖感官来认识世界,但你知道吗?我们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其实只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且在进入我们的大脑之前,就已经被处理和“美化”过了。

视觉的“盲点”: 你的眼睛视网膜上有一个“盲点”,那里没有感光细胞,但是你却感觉不到。这是因为你的大脑会根据周围的视觉信息,帮你“填补”了这个空白。你的大脑在持续不断地根据经验和预期来“绘制”你所看到的画面。
听觉的“音量控制”: 当你身处嘈杂的环境时,你的大脑会主动“抑制”一部分背景噪音,让你能够更清晰地听到你想听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在喧闹的派对上和朋友交谈,却不会被周围的音乐和人声淹没。
嗅觉的“适应性”: 当你第一次闻到某种气味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但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这种气味中,你的大脑就会逐渐“适应”,不再那么敏感,甚至会“闻不到”了。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熟悉的环境里,反而意识不到那里有什么特殊的气味。

这些,只是人体这部奇妙“机器”里冰山一角的小秘密。我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思考,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精巧的机制。了解这些秘密,就像是在探索一个永远也探索不完的宇宙,充满了惊喜和敬畏。我们自身的身体,就是最伟大的、最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宝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腾讯医学ME大会提出的,也恰好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重大问题,所以就来回答一下。人体未解之谜有不少,无论是前几天我提到的现实中的超高龄孕妇问题,还是这次ME大会中嘉宾们阐述的肿瘤、艾滋病等议题,都是我们人类中目前面临的难题和未解之谜。

当然,这一次,我要聊一下一个更好玩的话题:

人类寿命的极限到底是多少?

太长不看系列:人类寿命是否有极限是个争议问题,去年nature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台面上,给出了一个125岁左右的极限,这和之前很多科学家预期的120-150差不多。但是现代科技极有可能突破这个极限。


在最开始,我们介绍一个好玩的研究,大家知道无论人还是动物,都会有生老病死,那么,年轻的和衰老的之间,可不可以实现转化呢?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但是科学家们已经把它搬到了现实中,而且,很让人听者“后怕”。

2013年,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者,首次尝试着让一只衰老的小鼠和一只年幼的小鼠实现交换。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叫做联体小鼠的办法,如下图所示,通过外科手术把年轻小鼠和老年小鼠的血液循环系统连在一起[1]。



结果如何呢?在联体4个小鼠之后,他们意外的发现,年老的小鼠变得更加的年轻了,比如这只年迈的小鼠它的心肌肥大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心肌细胞提及也减少,反映出这个小的心脏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可以说,这只年迈的小鼠实现了“返老还童”,相关的研究发表在了生命科学顶级期刊Cell(细胞)上,引发了一片轰动。

而随后的2014年,他们对血液中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猜测可能是一个叫做GDF11的蛋白在发挥作用,当把这个蛋白注射进入小鼠之后,小鼠不仅可以实现肌肉的恢复,而且还可以让小鼠的大脑得到改善,使其认知能力得到恢复,相关的结果发表在了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上[2]。



这两篇研究可以说开启了一个大的先河,那就是,最简单的延长人类寿命的办法。

当然,这个研究后来遇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有些人发现,GDF11似乎并不是发挥作用的核心成分,因为再其他重复研究里并没有证实这一点。

那么,这就意味着错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2017年,发表自Nature的文章,不仅进夯实了2013年cell文章的结论,而且还进一步的论证出一个新的看法,那就是不仅仅是同类的血液可以发挥作用,其他生物的血液,也可以发挥作用。我们知道人类的脐带血很重要,它可以说是初生胎儿最年轻的状态,于是研究者在小鼠的血液中注射了人类的脐带血[3]。



结果如何呢?同样让年迈小鼠变得年轻了,人类的脐带血可以改善老年小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当然,研究者进一步还分析了哪些成分管作用。

但是,无论如何,这些研究都似乎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用最简单的办法-换血 来改善衰老。

不知道各位看官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想法,那就是一种一直生活在传说中的黑暗生物:吸血鬼!



在传说中,这种黑暗生物是不吃普通食物的,而是通过食用血液来维生的,而且这种生物的寿命非常的长。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这种“黑暗生物”假如存在的话,其实也是有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呢?


当然,换血这种行为,在今天广大的人群中,还是不被认可的。尽管我们认为对于需要急救的人,可以换血,比如医疗中经常有输血的行为,以此来挽救那些失血过多的人。但是,如果是一个普通的老人需要换血,那么相信很多人都会抗拒这种行为的。


但是,这些顶级研究,无疑在给我们昭示了一条路,那就是:血液中,肯定有一些成分,具有很神奇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是和年龄有关的。



所以,我坚信,未来,我们必然会找到这个成分。


事实上,连续三篇顶刊的密集研究,其实也展示出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领域:长寿。

长寿,可能是人类最具有吸引力的话题之一了。

传说中,神仙是可以长寿的,比如孙悟空可以修的与天地同寿;而无论是西王母,还是蓬莱的神仙,都是非常长寿的。以至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甚至派徐福带领童男女千万东海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至于自古以来,无数帝王将相,更是痴迷于长寿,采用很多手段来让自己努力的长寿下去,以至于有人唱出了“让我再活五百年”的歌。



然而,很遗憾的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人能够活到像彭祖那样的800岁,在当今,世界上有记录的长寿,也不过是120岁附近。哪怕这些年来,我们努力的 让人类的人均预期寿命从不足40岁延伸到了今天,很多国家人均预期寿命都70多甚至80多了,然而,人类的极端寿命,依然没得到突破。

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提出了一个理论:人类是有寿命极限的。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就有人提出了人类极端寿命问题。根据性成熟理论是一个统计学推论,认为人类寿命的极限是性成熟的8-10倍,如果按照人类12岁左右具有生殖能力,那么这个极限应该是在120岁左右。

而有意思的是,去年,一篇来自Nature的论文,似乎在佐证这个结论[4]。

研究者统计了1900年以来的100岁及以上人的寿命,结果意外的发现,人类的寿命增加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存在一个上限,就像下图所示的这样子,极端寿命增加越来越缓慢,最后停下来了。



而这个极限,均值是115岁,其上限是125岁左右,与上面的预测不谋而合。而有意思的是,到目前为止,有史以来记录在案最长寿的人法国女性Jeanne Calment,她的寿命是122岁,这个峰值是1997年,而随后,这些年,无论经济多么发展,医疗多么先进,我们再也没有出现如此高寿的人了,甚至120岁以上的人都没出现。

一切,似乎是绝望的,似乎,人类的寿命极限被限制住了,像碰触了一个天花板一样。


————并不绝望————

那么,一切就如此绝望吗?我个人是持有反对意见的。事实上,我认为,我们的寿命天花板,是针对着传统的概念中,无论医疗还是社会,都是一种传统的思路,事实上,我们有一些非常大胆的尝试可以做。

比如,我一开始讲到的换血,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办法,让小鼠“返老还童”。即便不这么干,我们依然有很多手段,最直观的就是:器官移植。

其实,我们人类很多时候死亡,并不是因为我们全身性的死亡,而是某些器官的衰竭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引发了整个系统的崩溃。那么,只要我们可以及时的把器官替换掉,那就可以让整个系统继续维持下去。



这就像一个机器,一个零部件坏掉了,换成一个新的零部件,那么这个机器就可以继续运作。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尿毒症,这种病是因为肾过滤出现了问题,所以人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然而只要给这个人更换一个肾,那么,他就可以继续正常的生存下去。

事实上,不仅仅是肾脏,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实现多种器官的移植和维护,肝脏坏了,可以进行肝移植,心脏出问题了,可以进行用起搏器或者心脏搭桥手术来拯救心脏。甚至我们现在连肺部呼吸都可以通过体外循环来实现了。

这样下去,说不定有一天,我们可以实现全身性的替换,那么到时候,真的可以实现人体的哪里坏了换哪里,那个时候,我们的极限寿命还是120岁左右吗?未来的不可知,是我们前进的原动力!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解,而去探索这些不解的过程中,也是我们科学不断取得进步不断推进的动力。

这次腾讯ME大会是医学大会,所以会涉及到不少疾病,比如癌症,比如艾滋病等,这些的确是困扰我们人类的核心问题,也是挑战生命极限的一个因素,尤其是癌症,就像我之前介绍的,这是一个植根于生命基因中的疾病,它极有可能是我们器官替代策略的最大挑战之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真正从基因上去解决这个更深刻的问题?甚至,激活我们身体内的那些更新的因子,却不然他们引发不可控的癌症?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也是我最胆大的期待。



1 Loffredo F S, Steinhauser M L, Jay S M, et al.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 is a circulating factor that reverses age-related cardiac hypertrophy[J]. Cell, 2013, 153(4): 828-839.

2 Sinha M, Jang Y C, Oh J, et al. Restoring systemic GDF11 levels reverses age-related dysfunction in mouse skeletal muscle[J]. Science, 2014, 344(6184): 649-652.

3 Castellano J M, Mosher K I, Abbey R J, 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 plasma proteins revitalize hippocampal function in aged mice[J]. Nature, 2017.

4 Dong X, Milholland B, Vijg J. Evidence for a limit to human lifespan[J]. Nature, 2016, 538(7624): 25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