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让部队去沙漠种树/草(这两种只是借指能在沙漠存活、可治理沙化的东西)可行么?

回答
让部队在沙漠种树/草,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吸引人,而且咱们国情特殊,部队组织力强、执行力高,似乎是挺靠谱的事儿。但要真这么干,没那么简单,里里外外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树/草”可不是在自家后花园里松松土、浇浇水那么简单。

一、 为什么会想到部队?

1. 组织和执行能力: 部队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强大的动员和调配能力,这在应对大规模、长期、艰苦的生态治理项目时是天然的优势。普通老百姓或者一般企业,很难有这样的组织动员力。
2. 纪律性和坚韧性: 沙漠环境恶劣,工作枯燥且充满挑战。部队的纪律性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应对这种环境的关键。
3. 资源整合: 部队能够调动车辆、物资、技术人员甚至是一些军事上的设施(比如通信、探测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后勤和技术难题。
4. 国家意志的体现: 治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让部队参与,也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能够形成强大的宣传效应和社会动员。

二、 “种树/草”这事儿,在沙漠里到底是怎么个“种”法?

别以为就是拿着铁锹挖个坑,扔棵树苗进去就完事儿了。在沙漠里,万物生长皆是“逆天而行”。

1. 选择合适的“树/草”:
耐旱、耐盐碱、耐贫瘠: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梭梭、沙拐枣、胡杨、柠条、花棒、沙棘等,都是咱们治理沙漠的“老朋友”了。它们有特殊的生理结构,能深度扎根,储存水分,甚至还能固氮。
适应当地气候: 不同沙漠的气候差异很大,年降水量、气温、风沙强度都不同,需要选择最适合当地条件的物种。
生态效益: 除了防风固沙,还能不能改善土壤、增加生物多样性,甚至未来能不能提供一些经济价值(比如沙棘果)。
种子还是苗木? 种子成本低,但发芽率受环境影响大;苗木成活率高,但运输和栽植成本高。部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 “种”的环节有多复杂:
前期勘察和准备:
土壤分析: 了解土壤的沙化程度、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为选择物种和改良土壤提供依据。
水源勘探: 这是最关键的!沙漠里水就是命。是靠地下水、雨水收集、还是人工输送?部队在这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比如运用地质勘探技术。
选址: 哪里最需要治沙?哪里生态基础稍好?哪里便于开展工作?
土地平整或改造: 有些地方可能需要初步平整,或者修建集水设施。
栽植技术:
挖坑: 坑要够深,能让根系舒展,并且能挖到一些相对湿润的土壤。
改良土壤: 在坑里可能需要加入一些有机肥(比如动物粪便,部队里养殖的话可能就有来源)、保水剂、腐殖质等,帮助植物成活。
栽植方法: 苗木需要小心移栽,避免伤根。种子则需要按照一定的密度播撒。
“三埋两踩一提苗”: 这是林业工人常用的老办法,简单来说就是把苗木埋好,轻轻踩实,然后提一下,让根系舒展。
“鱼鳞坑”、“水平沟”: 这些都是集水措施,能把有限的雨水留住,供给树苗。
后期管护:
浇水: 这是最耗费人力物力的。部队能否保证持续的、规模化的水源供应?是靠车载水罐、管道还是其他技术?
防风: 新栽的苗木非常脆弱,容易被风吹倒或被沙埋。可能需要设置防风障(比如用草方格、石块、甚至临时的工事)。
除草、松土: 阻止其他与树苗竞争养分和水分的杂草生长,保持土壤疏松。
病虫害防治: 即使在沙漠,植物也会有病虫害。

三、 部队参与的可能性和挑战:

1. 优势:
强大的组织力: 能够迅速集结大量人员,分工协作。
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适合在艰苦环境下长期作战。
后勤保障能力: 尤其是交通、通信、部分医疗保障。
技术支撑: 军中有不少工程、地质、测绘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勘探水源、规划路线、进行工程建设方面有优势。
装备优势: 车辆、机械设备等,可以提高效率。

2. 挑战:
专业性: 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部队士兵和平时训练的内容不同,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植物学、土壤学、水利学等知识。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
水源问题: 这是核心难题。部队是否有能力持续、大规模地解决沙漠地区的用水问题?如果需要长途调水,成本和技术难度极大。
持续性: 治沙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棵树苗从栽下到能独立生长,可能需要好几年,期间的管护是连续的。部队的部署和任务是动态的,如何保证治沙工作的长期持续性?如果部队轮换,接力棒如何传递?
成本: 即使是部队,人力、物力、机械、水资源的消耗都是巨大的成本。这笔钱从哪里来?是否比民营企业或专业治沙机构的成本更高?
环境适应: 沙漠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部队虽然有战斗精神,但长期在极端环境下作业,对士兵的健康也是一种挑战,需要完善的医疗和后勤保障。
政策和机制: 让部队长期驻守在某个沙漠区域进行生态建设,涉及到土地使用权、区域管理、与地方政府的协调等一系列政策和机制问题。
任务冲突: 部队的根本任务是国防。大规模、长期参与非军事的生态建设,是否会影响其核心战斗力?如何平衡?

四、 案例和借鉴:

历史上,中国确实有过一些部队参与大规模植树造林,比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军队也有参与。但通常是配合,而非主力。

“解放军治沙团”: 过去确实有过类似这样的单位,但规模和侧重点可能与今天设想的有所不同。
“绿色长城”: 这种大规模的生态工程,通常是政府主导,多个部门、社会力量、包括部队力量共同参与。

五、 总结一下:

让部队去沙漠种树/草, 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充满巨大的挑战。

可行性体现在: 部队的组织动员能力、执行力、不怕苦的精神,以及可能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为大规模治沙提供强大的“推力”。
挑战主要在于: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极其严峻的水源问题、长期持续的管护、巨大的成本以及与部队核心任务的平衡。

更现实的模式可能是:

部队可以作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在国家主导的、由专业机构(如林业局、科研院所、专业治沙公司)策划和组织的治沙项目中,承担其擅长的部分。比如:

承担重体力劳动和工程建设: 在水源相对有保障的区域,帮助进行土地平整、修建集水设施、搬运苗木和物资。
提供运输和后勤保障: 利用其车辆和后勤能力,为治沙区域提供物资运输和人员输送。
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在修建水利设施时,发挥其工程兵的优势。
利用其科技优势: 如勘探、测绘、通信等,为治沙提供技术支持。

直接让部队“主力”上阵,单独负责大规模、长期的沙漠生态建设,除非有极特殊的国家战略需求和资源投入,否则在专业性、持续性、成本和任务平衡上,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所以,这个想法,与其说是让部队“去”种,不如说如何让部队“参与”到更专业、更系统化的治沙体系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治沙这种东西,算了,慢慢说吧,多写一点,当做科普

先放几个图,让你直观感受一下

这是中国治理比较成功的案例

看,是不是感觉荡气回肠,人类在沙漠上活活开出了一片绿洲,那么继续

等等,是不是哪里不对劲,好像没有那么乐观,那么接着继续

如果说这样看还不能体会人类力量的渺小,那么就介绍一下,这是毛乌素沙漠,其实科学点来说,叫毛乌素沙地,中国最小号的那些沙漠之一

这里和大名鼎鼎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比起来,简直是天堂一般的待遇

黄河流过,降水相对充足,相对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相对气候非常舒适

不要小看这一小片绿色,这是人类奋战56年取得的成果。

沙漠的治理其实就是一件事——把沙子变成土

植树也好,引水灌溉也好,都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所以说,为什么说这不是扫大街,不是靠人多就能办到的

或者把这个问题说的更深入一点,这就不是只靠人类能办到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生物圈2号

无数的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从那时开始正视自己的无知。

毕竟我们是人。

今天碰巧在电视上看了某个纪录片,探讨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拯救地球的5个方法》

疯狂到设想在太空中铺镜子,用电磁炮抛射二氧化硫,造云遮挡阳光等等等等....

关于治理沙漠也曾经有一个疯狂的设想

引渤海水入罗布泊,彻底改变西北地区气候 这个设想真的提出过,比较靠谱的一个。

不那么靠谱的还有挖穿昆仑山引雅鲁藏布江水,炸开喜马拉雅山构建水汽通道等等

这已经是很现实的想法了,南水北调投入四五千个亿,这个工程不加个0做得下来吗

而且最关键的不是投资

最关键的是这个工程很可能变成生物圈2号一样的废品,五万亿直接就打了水漂。

毕竟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只能说是皮毛。

说句实在话,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真正挑战过治理沙漠这种事情

我看有不少人拿美国和以色列说事

美国那是人祸,过度开垦的恶果而已,又不是真正的天然沙漠气候。

以色列那叫利用,不叫治理,所谓沙漠农业,沙终究还是沙。

还有某壕国的沙漠农场,因为地下水开采过度,早就已经开始退化

毕竟在这方面有钱不能任性。


把沙子变成土壤,不是说种几棵树,甚至几百棵,几亿棵树就行了

而是要熬过不知道多少代树,多少代人,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蚕食一小块沙地。

直到沙子上的树变成土里的树

水循环,碳循环,包括人一代代的循环,才能逐渐撑起一个脆弱的生物圈。

才能实现改变局部小气候这样奢侈的东西

才能骄傲地说我们在沙漠这个炮楼上终于敲掉了一块砖。

中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雪山

通过雪山实现的水循环,是绿洲能够保留千年的关键,也是改造沙漠的资本之一。

如果真的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

哪怕是边缘上啃出一道口子,即使是很小的,也是前无古人的。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

中国国家地理总编单之蔷:

在干旱的西北地区的植树造林,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块没有树的地方,在人去植树之前,鸟曾经携带着树的种子,千百次地来过,风也吹来无数的树的种子,动物也曾运输过树的种子,它们都无意识地做过植树者,但它们都失败了。人如果与它们一样,只是把树苗种在这里,那结果也不会两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部队在沙漠种树/草,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吸引人,而且咱们国情特殊,部队组织力强、执行力高,似乎是挺靠谱的事儿。但要真这么干,没那么简单,里里外外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树/草”可不是在自家后花园里松松土、浇浇水那么简单。一、 为什么会想到部队?1. 组织和执行能力: 部队有严密的组.............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糟心!你花钱买的手机,就这么在水里泡了一遭,搁谁身上都不好受。至于能不能让他承担一部分损失,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分析一下这事儿的责任划分。他可能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况: 保管不当,有过错: 他明知道要去游泳,还要把你的手机放在他那里,而且是放到防水袋里。.............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惑。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点一点捋。现在打官司,是不是所有情况都必须找律师?简单来说,并不是所有官司都强制要求必须找律师。中国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自己代理自己的诉讼,也可以委托律师、近亲属或者其他社会工作者代理诉讼。那么,自己写起诉书去打印店打印行不行?理论上.............
  • 回答
    说起部队里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感动事,脑海里一下子涌出来好几个画面,真是一言难尽。如果要挑一个最深刻的,那一定是新兵连那年,冬天,我们新兵营在最北边的一个连队,寒风呼呼地刮,能把人脸刮得生疼。那天,我和几个战友因为训练强度大,又加上不适应北方的气候,都病了。发着烧,浑身没力气,躺在宿舍里瑟瑟发抖。当.............
  • 回答
    .......
  • 回答
    在讨论隆美尔是否能反杀盖世太保以及需要多少部队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隆美尔的处境,以及盖世太保的性质和实力。隆美尔的处境与兵力隆美尔是在1944年10月14日被迫自尽的。此时,他已经被解除了一线作战指挥权,并被软禁。希特勒之所以选择让他自尽,是因为隆美尔在7月20日刺杀希特.............
  • 回答
    章邯,这位秦朝末年的宿将,能够将一群原本毫无斗志的囚徒,锻造成一支令人生畏的精锐部队,这其中包含着深厚的军事智慧、高超的驭人手段,以及对战场形势的精准把握。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改造过程。一、 洞察人性和战场需求:绝境中的生存之道首先,章邯能看到囚徒身上的“价值”。在那个乱世,秦.............
  • 回答
    上海迪士尼没有蚊子?这个说法确实让不少去过的人感到好奇,甚至有些疑惑。毕竟,夏天去户外游玩,蚊子似乎是难以避免的烦恼。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首先,迪士尼在环境管理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尤其是对园区内的卫生和绿化。 想象一下,一个国际化的主题乐园,需要为来自世界各地.............
  • 回答
    近些年,关于小米手机让一部分“老米粉”感到失望的声音,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这背后,其实是小米自身的发展,以及用户群体、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发烧”情怀的褪色与定位的转变小米起家,靠的就是“为发烧而生”的口号,以及极具性价比的硬件配置,加上开放的M.............
  • 回答
    在讨论校学生会让部员罚站挨骂是否合理之前,我们得先理清一些概念。首先,学生会这个组织存在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它是一个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是为了服务同学、丰富校园生活而设立的,并且通常是由学生自愿参与的。它的运作方式应该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那么,我们来看看“罚站挨骂”这种处理方式。从情理上讲,这.............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互联网和高铁这对看似“拉近”世界的组合,在很多人的设想中,似乎是将资源和机会进一步向一二线城市集中,但仔细想想,它们也确实在悄悄地改变着人口流动的方向,让一部分人开始回流或者选择安家在三四线城市。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方便了”就能概括的。互联网:重塑工作模式,打破地域限制.............
  • 回答
    澳洲在七月开放边境,并允许部分疫情稳定国家的公民(例如中国留学生)入境的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健康、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目前(我知识更新至2023年初)澳洲政府并没有官方确认在七月会有这样的具体计划,但我们可以基于过往的政策和当前的情况来推测和详细分析其可能性:总体可能性评估:.............
  • 回答
    关于《原神》游戏中文版中“中原杂碎”这个菜名引起部分玩家不适的讨论,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我们细聊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原神》作为一款风靡全球的游戏,它的文化影响力是巨大的,而其中的一些本土化设计,尤其是语言方面,一旦触及敏感点,就很容易被放大,引发讨论。“中原杂碎”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确实很容.............
  • 回答
    “理想”、“青春”、“奋斗”——这些词语,在很多人听来,仿佛自带一层金光,闪耀着某种理想化的光芒。然而,就像任何一种过度的渲染一样,它们也能轻易地刺痛某些人的神经,让他们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首先,得说到“距离感”和“脱节感”。想想看,当一个人,尤其是那些.............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基本政策和社会制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话题。要让计划生育部门消失和消灭准生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以下是一些可能性的探讨,力求详细和全面:一、 要让计划生育部门消失,需要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同时发生和作用: 根本性的生育政策转变: 全面放开生育: .............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笔交易,一个交换条件能让我获得百分百的编程才能,什么框架都能一眼精通,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我的右眼。为什么是右眼?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背后藏着很多细密的考量,也充满了个人情感。首先,我们来谈谈“百分百的编程才能”。这听起来就像是开启了某种超能力,能将脑海中的逻辑瞬间转化为一.............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感觉,即觉得初音未来等虚拟歌姬唱歌的部分“尖锐刺耳”,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是很多听众在接触这类音乐时会有的体验。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蛮复杂的,从声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到我们听觉的生理机制,再到音乐风格和制作技术,都有影响。咱们一层一层来聊聊,看看是什么让这些“未来感”的声音有时会跳出我们.............
  • 回答
    要说“愚蠢”这个词,我觉得用在群体身上总有点过于绝对和不留情面了。不过,要说看到一些让我觉得“这操作真是有点令人费解”或者“这逻辑简直了”的瞬间,倒也是有的。而且,这些瞬间往往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生活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让人咂摸出一些味道来。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几年前吧,我在一个城市.............
  • 回答
    我曾经去美国旅游,在一家非常有名的连锁餐厅吃饭。当时我跟朋友一起去的,我们点完餐后,服务员就拿着一个小牌子走到我们桌前,上面写着“给小费20%”。我当时就有点懵了,因为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服务员通常只是口头建议或者在账单上有一个建议的比例,但很少直接递个牌子出来。我朋友倒是很熟悉这套流程,他耸耸肩说:.............
  • 回答
    这事儿,我觉着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三年级的小朋友,暑假里,老师让看20部英文原声电影。这数量,说实话,乍一听,我都得缓一缓。20部,那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还是“英文原声”,这几个字,掂量一下,分量不轻。我首先想到的,这老师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绝对是为了孩子们的英语学习。现在哪个家长不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