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儿子喜欢苏联好不好?

回答
听到儿子对苏联产生了兴趣,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值得我们好好聊聊。

首先,我得说,兴趣本身绝对是好事。 年轻人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关注点,这是成长过程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他愿意去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历史时期,说明他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有自己的主见和探索欲。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好奇心,而不是轻易否定。

那么,为什么他会喜欢苏联呢?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也很有趣。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可能的原因有:

历史的魅力和神秘感: 苏联这个国家,在很多人心中都带有一种特殊的色彩。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美国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理想主义和斗争精神,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很有吸引力。就像有些人迷恋古代文明一样,苏联的某些方面可能在他眼中具有一种“复古”或“非主流”的魅力。
意识形态的吸引: 苏联是以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国家。虽然我们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非常多元,但其宣扬的平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下社会某些不公现象的一种反思或挑战。如果他现在对社会问题比较敏感,或者觉得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个人主义泛滥等让他感到不安,那么苏联曾经倡导的集体主义和公平分配的理念,可能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他可能认为,在那个时代, people 更有归属感,社会更团结。
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苏联在文学、音乐、电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文学作品,即使跨越了苏联时期,也依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他可能通过接触这些文化产品,被苏联时代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又或者,他接触了一些关于苏联时期电影、歌曲的片段,觉得很有“味道”。
对现状的不满或反思: 有时候,喜欢某个过去时代的国家或意识形态,也是对当下某些方面不满意的一种表达。他可能觉得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竞争太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疏离。而苏联时期,在他看来,或许有更强的集体认同感,生活节奏可能相对慢一些(当然,这是一种想象),或者 people 之间有更多的精神联系。
信息的来源和接触: 他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苏联的呢?是历史书籍、纪录片、电影、游戏,还是网络上的讨论?不同的信息来源会塑造出不同的苏联形象。如果他接触到的信息比较片面,或者带有某种特定的解读角度,那么他的喜好就可能建立在这些信息之上。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件事,并思考可能存在的风险或需要引导的地方:

片面化和理想化: 历史往往是复杂的,没有哪个时代是完美的。苏联时期当然有其辉煌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比如政治压迫、经济效率低下、个人自由受限等等。如果他只是看到了理想化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黑暗和残酷,那就不利于他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意识形态的误读: 如果他仅仅是被苏联的“共产主义”口号所吸引,却没有深入理解其历史实践的复杂性,甚至误认为那是一种可以照搬到当下的模式,那么就需要引导他去了解共产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及其效果。
历史虚无主义或对现实的逃避: 有时,对某个遥远时代的过度迷恋,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生活压力的逃避,或者是一种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无力感的表现。我们需要了解他是否因此而忽视了当下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保持开放和倾听: 这是最重要的。不要一上来就批评或打压。耐心听他为什么喜欢苏联,他喜欢苏联的哪些方面?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 引导他深入了解: 如果他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有不准确的认知,我们就应该鼓励他去了解更全面的信息。
阅读多样的史料: 建议他阅读关于苏联的历史书籍,尤其是那些涵盖不同视角的著作,比如既有苏联官方的历史叙述,也有西方学者或批评者的分析,还有苏联解体后的反思和研究。可以推荐一些评价比较中肯的历史读物,而不是那些极端的宣传。
观看不同角度的纪录片和电影: 有些纪录片会深入探讨苏联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体制和文化现象,其中不乏对问题的揭示。
了解苏联的失败和错误: 这一点非常关键。要让他知道,苏联的解体并非偶然,其内部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性问题,例如经济体制的僵化、官僚主义的膨胀、个人崇拜的盛行、对人权的压制等等。可以让他了解像古拉格、大清洗这样的历史事件,以及苏联经济的衰败是如何发生的。
比较和反思: 引导他将苏联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比如同时期的西方国家,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思考这些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3. 鼓励他关注当下: 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和创造未来。即使他喜欢苏联,也要提醒他,我们活在当下,学习和成长也应该立足于我们生活的时代。鼓励他将从苏联历史中汲取的“营养”运用到对当下社会的理解和参与中。
4. 区分历史的“吸引力”与现实的“可行性”: 即使他对苏联的某些理念或文化感到“酷”或有吸引力,也要帮助他区分这是历史的魅力,还是适用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模式。很多理想化的口号在实践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5. 观察他的情绪和行为: 看看他对苏联的喜爱是否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如果他因此变得孤僻,或者对现实生活产生强烈的逃避感,那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儿子喜欢苏联,首先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沟通的信号。 这可能是一个契机,让他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社会和人生。我们的角色不是扼杀他的兴趣,而是通过引导和交流,帮助他建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让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而不是陷入对某个特定时代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妨找个机会,心平气和地和他聊聊,了解他的想法,也适时地分享你的看法和担忧。也许,你们可以一起“研究”苏联的历史,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初中精德高中大学精苏现在啥都不精的人,还是有资格来说一说这个问题的。

啥玩意都需要引导,总的来说两点原则:

一、防过度沉迷

二、《大学》里的12字箴言,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二点同时是解决第一点的方法。

坚持这两点就不会变成某乎上的魔怔人。

从题主的描述看,题主家的孩子比某乎上大多数烂梗复读机强多了,能自学俄语,读一战二战全史和共产党宣言,这就是个好的势头,说明小孩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上课走不走神的要我说也就那样,不要在意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如果他考试基本都会就甭管,爱走神就走神,考试不会了再说。

但是呢,中学生大都比较中二,容易愤世嫉俗,我那时候也是,整天幻想觉得苏联武德充沛,周围流行音乐小鲜肉都是靡靡之音。后来在网易云听苏联音乐,看里面评论也有中学生说自己在教室值日放《歌唱动荡的青春》,旁边同学嫌难听让他关掉他就和同学打了起来,回家就觉得很伤心,现在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音乐云云,还得了很多赞。

我就感觉我那时候中二的似乎还不是那么厉害。

题主家的孩子经常抱怨和周围同学都没有共同话题,其实这个想法不是很好。初中生喜欢苏联和喜欢二次元、追星并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基于自己兴趣彰显个性标新立异的一种方式,如果个性到格格不入,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变得孤僻,或是和同学产生矛盾,就有点类似于上面网易云那个例子,说明他性格容易偏激走极端,但需要好的引导。

《大学》里说博学之,慎思之。

通俗点说,不要一味禁止,你得弄点别的书给孩子对冲,孩子看得多了自己就会思考了,不会思考时你引导他思考。

我是怎么退掉精苏属性的呢?

第一步,看了德国革命史和东德历史

第二步,看了国内革命史和改革史。

第三步,研究苏联的短缺问题时下了不少论文

第四步,专业需要看了点西方政治学和西经,某日心血来潮又开始读四书。

思路开阔后就释然很多了。

此外还有个因素,我开始听欧洲民歌和小调了

这时我又发现个问题,很多苏联军歌是好听,是激扬恢弘,但和法国德国美国的歌比,它不好唱,听完不轻松。

所以对苏联的热情就下降了。

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魔怔人之所以魔怔,是因为整天想着和他人撕,越撕,思路就越窄,人就越来越偏激。

所以不要让他过度沉迷网络陷入信息茧房,当然不是不让他上,多带孩子旅旅游,运动运动,以后如果有条件带他出国走走,对苏联那么感兴趣,去俄罗斯还是不难的,海参崴就在中国边上,去一趟三天便宜的很。

总之,尽可能让他接触多元的信息,保持开阔的思维。

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user avatar

如能正确理解苏联的意义,当然非常好,如果只是体味皮毛,那就不一定浪费时间。

苏联,尽管失败了,但那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高贵的道德实验,以列宁主义为指导,以高超的理论智慧与高昂的革命热情,按高尚的道德标准,推进的高远的政治理想。

但标准过高,尤其指导日常行为的道德标准过高,脱离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水平,就很难维持,容易堕落,因而产生虚伪和腐败的反差颓唐及愤怒,也就会滑向失败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浪漫主义往往一败涂地,英美这样的庸俗实用主义相对容易成功,而即便腐败堕落,也比较容易扭转。

这类过高理想和标准的失败,都曾导致耶稣会、苏菲派、清教徒的分崩离析和烟消云散,但历史长河中的影影绰绰,依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人认识人性与道德,社会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林林总总对一个年轻孩子不无助益。

user avatar

挺好的,既要学习苏联宣扬的精神,也要了解为什么没有守住这种精神。

user avatar

演练一下余粮收集制,你扮演元帅,你儿子演乌克兰农民。每顿给他半碗白饭,不准吃菜,你自己照吃。饭前开会,让他谈谈应该如何感谢这半碗饭的恩情。如果有意见,去浴缸里蹲半个小时,改造思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