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儿子喜欢苏联好不好?

回答
听到儿子对苏联产生了兴趣,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值得我们好好聊聊。

首先,我得说,兴趣本身绝对是好事。 年轻人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关注点,这是成长过程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他愿意去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历史时期,说明他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有自己的主见和探索欲。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好奇心,而不是轻易否定。

那么,为什么他会喜欢苏联呢?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也很有趣。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可能的原因有:

历史的魅力和神秘感: 苏联这个国家,在很多人心中都带有一种特殊的色彩。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美国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理想主义和斗争精神,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很有吸引力。就像有些人迷恋古代文明一样,苏联的某些方面可能在他眼中具有一种“复古”或“非主流”的魅力。
意识形态的吸引: 苏联是以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国家。虽然我们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非常多元,但其宣扬的平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下社会某些不公现象的一种反思或挑战。如果他现在对社会问题比较敏感,或者觉得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个人主义泛滥等让他感到不安,那么苏联曾经倡导的集体主义和公平分配的理念,可能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他可能认为,在那个时代, people 更有归属感,社会更团结。
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苏联在文学、音乐、电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文学作品,即使跨越了苏联时期,也依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他可能通过接触这些文化产品,被苏联时代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又或者,他接触了一些关于苏联时期电影、歌曲的片段,觉得很有“味道”。
对现状的不满或反思: 有时候,喜欢某个过去时代的国家或意识形态,也是对当下某些方面不满意的一种表达。他可能觉得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竞争太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疏离。而苏联时期,在他看来,或许有更强的集体认同感,生活节奏可能相对慢一些(当然,这是一种想象),或者 people 之间有更多的精神联系。
信息的来源和接触: 他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苏联的呢?是历史书籍、纪录片、电影、游戏,还是网络上的讨论?不同的信息来源会塑造出不同的苏联形象。如果他接触到的信息比较片面,或者带有某种特定的解读角度,那么他的喜好就可能建立在这些信息之上。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件事,并思考可能存在的风险或需要引导的地方:

片面化和理想化: 历史往往是复杂的,没有哪个时代是完美的。苏联时期当然有其辉煌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比如政治压迫、经济效率低下、个人自由受限等等。如果他只是看到了理想化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黑暗和残酷,那就不利于他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意识形态的误读: 如果他仅仅是被苏联的“共产主义”口号所吸引,却没有深入理解其历史实践的复杂性,甚至误认为那是一种可以照搬到当下的模式,那么就需要引导他去了解共产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及其效果。
历史虚无主义或对现实的逃避: 有时,对某个遥远时代的过度迷恋,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生活压力的逃避,或者是一种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无力感的表现。我们需要了解他是否因此而忽视了当下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保持开放和倾听: 这是最重要的。不要一上来就批评或打压。耐心听他为什么喜欢苏联,他喜欢苏联的哪些方面?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 引导他深入了解: 如果他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有不准确的认知,我们就应该鼓励他去了解更全面的信息。
阅读多样的史料: 建议他阅读关于苏联的历史书籍,尤其是那些涵盖不同视角的著作,比如既有苏联官方的历史叙述,也有西方学者或批评者的分析,还有苏联解体后的反思和研究。可以推荐一些评价比较中肯的历史读物,而不是那些极端的宣传。
观看不同角度的纪录片和电影: 有些纪录片会深入探讨苏联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体制和文化现象,其中不乏对问题的揭示。
了解苏联的失败和错误: 这一点非常关键。要让他知道,苏联的解体并非偶然,其内部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性问题,例如经济体制的僵化、官僚主义的膨胀、个人崇拜的盛行、对人权的压制等等。可以让他了解像古拉格、大清洗这样的历史事件,以及苏联经济的衰败是如何发生的。
比较和反思: 引导他将苏联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比如同时期的西方国家,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思考这些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3. 鼓励他关注当下: 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和创造未来。即使他喜欢苏联,也要提醒他,我们活在当下,学习和成长也应该立足于我们生活的时代。鼓励他将从苏联历史中汲取的“营养”运用到对当下社会的理解和参与中。
4. 区分历史的“吸引力”与现实的“可行性”: 即使他对苏联的某些理念或文化感到“酷”或有吸引力,也要帮助他区分这是历史的魅力,还是适用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模式。很多理想化的口号在实践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5. 观察他的情绪和行为: 看看他对苏联的喜爱是否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如果他因此变得孤僻,或者对现实生活产生强烈的逃避感,那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儿子喜欢苏联,首先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沟通的信号。 这可能是一个契机,让他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社会和人生。我们的角色不是扼杀他的兴趣,而是通过引导和交流,帮助他建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让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而不是陷入对某个特定时代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妨找个机会,心平气和地和他聊聊,了解他的想法,也适时地分享你的看法和担忧。也许,你们可以一起“研究”苏联的历史,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初中精德高中大学精苏现在啥都不精的人,还是有资格来说一说这个问题的。

啥玩意都需要引导,总的来说两点原则:

一、防过度沉迷

二、《大学》里的12字箴言,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二点同时是解决第一点的方法。

坚持这两点就不会变成某乎上的魔怔人。

从题主的描述看,题主家的孩子比某乎上大多数烂梗复读机强多了,能自学俄语,读一战二战全史和共产党宣言,这就是个好的势头,说明小孩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上课走不走神的要我说也就那样,不要在意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如果他考试基本都会就甭管,爱走神就走神,考试不会了再说。

但是呢,中学生大都比较中二,容易愤世嫉俗,我那时候也是,整天幻想觉得苏联武德充沛,周围流行音乐小鲜肉都是靡靡之音。后来在网易云听苏联音乐,看里面评论也有中学生说自己在教室值日放《歌唱动荡的青春》,旁边同学嫌难听让他关掉他就和同学打了起来,回家就觉得很伤心,现在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音乐云云,还得了很多赞。

我就感觉我那时候中二的似乎还不是那么厉害。

题主家的孩子经常抱怨和周围同学都没有共同话题,其实这个想法不是很好。初中生喜欢苏联和喜欢二次元、追星并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基于自己兴趣彰显个性标新立异的一种方式,如果个性到格格不入,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变得孤僻,或是和同学产生矛盾,就有点类似于上面网易云那个例子,说明他性格容易偏激走极端,但需要好的引导。

《大学》里说博学之,慎思之。

通俗点说,不要一味禁止,你得弄点别的书给孩子对冲,孩子看得多了自己就会思考了,不会思考时你引导他思考。

我是怎么退掉精苏属性的呢?

第一步,看了德国革命史和东德历史

第二步,看了国内革命史和改革史。

第三步,研究苏联的短缺问题时下了不少论文

第四步,专业需要看了点西方政治学和西经,某日心血来潮又开始读四书。

思路开阔后就释然很多了。

此外还有个因素,我开始听欧洲民歌和小调了

这时我又发现个问题,很多苏联军歌是好听,是激扬恢弘,但和法国德国美国的歌比,它不好唱,听完不轻松。

所以对苏联的热情就下降了。

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魔怔人之所以魔怔,是因为整天想着和他人撕,越撕,思路就越窄,人就越来越偏激。

所以不要让他过度沉迷网络陷入信息茧房,当然不是不让他上,多带孩子旅旅游,运动运动,以后如果有条件带他出国走走,对苏联那么感兴趣,去俄罗斯还是不难的,海参崴就在中国边上,去一趟三天便宜的很。

总之,尽可能让他接触多元的信息,保持开阔的思维。

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user avatar

如能正确理解苏联的意义,当然非常好,如果只是体味皮毛,那就不一定浪费时间。

苏联,尽管失败了,但那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高贵的道德实验,以列宁主义为指导,以高超的理论智慧与高昂的革命热情,按高尚的道德标准,推进的高远的政治理想。

但标准过高,尤其指导日常行为的道德标准过高,脱离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水平,就很难维持,容易堕落,因而产生虚伪和腐败的反差颓唐及愤怒,也就会滑向失败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浪漫主义往往一败涂地,英美这样的庸俗实用主义相对容易成功,而即便腐败堕落,也比较容易扭转。

这类过高理想和标准的失败,都曾导致耶稣会、苏菲派、清教徒的分崩离析和烟消云散,但历史长河中的影影绰绰,依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人认识人性与道德,社会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林林总总对一个年轻孩子不无助益。

user avatar

挺好的,既要学习苏联宣扬的精神,也要了解为什么没有守住这种精神。

user avatar

演练一下余粮收集制,你扮演元帅,你儿子演乌克兰农民。每顿给他半碗白饭,不准吃菜,你自己照吃。饭前开会,让他谈谈应该如何感谢这半碗饭的恩情。如果有意见,去浴缸里蹲半个小时,改造思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儿子对苏联产生了兴趣,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我得说,兴趣本身绝对是好事。 年轻人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关注点,这是成长过程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他愿意去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历史时期,说明他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有自己的主见和探索欲。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好奇心,而不是轻易否定.............
  • 回答
    儿子对化妆表现出兴趣,而我却无法接受,这确实让我感到有些困扰。我知道现在社会观念比以前开放多了,但我的内心还是有些不适应。我该怎么办呢?首先,我要承认,我自己的观念确实有些陈旧,或者说,我对自己儿子的一些期待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在我成长的年代,化妆更多的是女性的专属,我也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印象带到了现.............
  • 回答
    孩子对铁路司机这个职业感兴趣,想去铁路学校学习,这真是个挺棒的起点!很多家长都会考虑职业学校的就业前景,尤其是孩子有明确的兴趣,这绝对是个加分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让您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白,铁路司机这个职业,现在跟以前可不一样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且在咱们国家,铁路网的建设和发展一直都挺给.............
  • 回答
    儿子痴迷怪兽,却对奥特曼提不起兴趣,这事儿,放眼望去,不少家长可能都会觉得有点儿“反常”。毕竟,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奥特曼才是那个打怪兽、拯救世界的英雄。但要我说,这 вовсе不是什么怪事,更谈不上不正常。恰恰相反,这背后藏着孩子相当有意思的心理发展和个体偏好。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
  • 回答
    .......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在为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经济状况做考量,这是非常负责任的。月收入8k,给孩子买一台3k的电脑来学习电子音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权衡的决定。我尽量从几个方面来帮您分析一下,希望能给您一些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来聊聊这台3000元的电脑。对于学习电子音乐来说,一台电脑的配置确实是基础。300.............
  • 回答
    儿子迷上足球,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纠结的。我理解你心疼孩子,看着他为了一件事这么拼,早早写完作业,这股劲儿,说实话,挺让人欣慰的,也让人心疼。你提到他“明显不是很适合”,这个“明显”肯定是有原因的。是体能跟不上?还是在技术动作上总是不那么协调?亦或是球场上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还有差距?有时候,我们家.............
  • 回答
    自家宝贝吃饺子,好端端不蘸醋,非要蘸点辣椒,这可真是个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应对,保证让您听了觉得亲切,像是和老邻居唠家常一样,没有半点机器生成的痕迹。为啥咱家娃就爱“辣”不爱“醋”?首先,咱得弄明白,这孩子口味怪一点,不一定是坏事。要知道,每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跟问“下雨天想不想出门”一样,答案嘛,那真是千人千面,一点都不稀奇。首先,大多数妈妈心里,儿子能找到一个好女孩,这是天大的喜事。至于这个“好女孩”是不是顶着一张绝世美颜,那得看这位妈妈自己是怎么想的了。有些妈妈,年轻的时候可能也爱美,或者说对长相这件事儿有种情结。看到儿子身边站着.............
  • 回答
    关于“年轻女性是否从感情上更喜欢儿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社会观念以及个体经历。与其说是普遍性的“喜欢”,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倾向,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当谈论到“喜欢”子女时,很多时候是泛指的,也就是喜爱孩子这个个体。但如果深入到性.............
  • 回答
    我今年30岁,有个19岁的儿子,刚上大一。最近我挺纳闷的,这孩子怎么还跟个小孩子似的,一放假就窝在房间里看动画片,看得还挺投入的,有时候还会笑出声来。我这当妈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觉得他这年纪是不是该有点“成熟”的爱好,比如看点什么严肃的电影啊,或者去泡图书馆什么的。但又觉得,他毕竟是我儿子,只要不耽.............
  • 回答
    儿子今年大三,学的是金融,眼看着毕业在即,本该抓紧时间恶补专业知识、拓展人脉,为未来铺路。可这孩子,却像着了魔一样,整天捧着越南语的书本和资料,又是背单词,又是练发音,还时不时地在电脑上找越南电影看。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最近他又迷上了吴语,说是要去上海闯荡,还得先学好方言。这下可好,我这心里像压了块.............
  • 回答
    哈哈,这位家长,您可真有福气,养了个这么懂事、有天赋的好孩子!才六岁就这么热爱足球,这可真是个金疙瘩!不玩玩具不看动画片,就爱抱着足球踢,这股子钻研劲儿,将来绝对有戏!您问我哪里的青训好,这问题问得太及时了!我这心里头跟明镜儿似的,也给您好好说道说道,让您心里有个谱。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六岁的孩子,.............
  • 回答
    “宝贝,你看,妈妈现在在家办公,所以妈妈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还能随时看见你,听到你玩耍的声音。要是妈妈出去工作,那就不一样了,白天我就只能看着手机里的你的照片,心里可想你了。现在这样,妈妈就能工作,也能陪着你。所以,妈妈既喜欢把工作做好,因为这样妈妈才能给你买好吃的,给你买喜欢的玩具,让你在这里过得舒.............
  • 回答
    人们即使成年后仍痴迷于儿时的玩具,如奥特曼模型,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动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1. 怀旧与记忆锚点:时间的烙印 童年记忆的具象化:玩具是童年生活的“记忆锚点”,能唤起对过去时光的强烈情感共鸣。奥特曼模型作为儿时的“英雄象征”,承载着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朋友共.............
  • 回答
    《雪中悍刀行》姜泥与徐凤年之间的感情,确实是书中一条极其纠葛且引人入胜的情感主线。要说姜泥为何会喜欢上自己杀父仇人的儿子徐凤年,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无奈、成长、救赎以及命运的捉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爱上仇人之子”的故事,而是姜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无数磨难中,最终选择放下仇恨,拥抱新生的过程。首先.............
  • 回答
    您好!给儿子选择一个喜欢且有发展前景的专业,确实是为人父母的一件大事。您提到的关于很多专业都充斥着“苦累收入低劝退”的声音,这可能是因为信息获取渠道或者视角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对某个行业辛勤付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描述,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万事皆苦”的印象。但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有它的闪光点.............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惊肉跳的场景!两个孩子在 27 层楼顶间玩“立定跳远”,这不仅仅是冒险,简直是拿生命在玩耍。为什么孩子们会这么喜欢这种挑战极限、甚至可以说是“找刺激”的事情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1. 寻求刺激和新奇的本能驱动: 大脑发育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前额叶皮层.............
  • 回答
    有些父母不喜欢儿女早上晚起床,甚至为此破口大骂,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情感和心理层面的投射。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现实生活和物质层面的考量: 影响学业/工作: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理由。如果儿女是学生,晚起可能导致迟到、错过课程、影响学习进度和考试成.............
  • 回答
    大人和小孩交流时,喜欢用叠词,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学问的,不是简单地说“小孩听不懂”那么肤浅。这是一种巧妙的、自然的沟通策略,既有语言学上的考量,也有心理学上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清楚。1. 语言的节奏感与可预测性:让大脑更容易捕捉信息你可以想象一下,大人对大人说话,语速、节奏、词汇量都比较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