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男孩在 27 层高的楼顶间无防护「立定跳远」,为什么儿童喜欢刺激危险?应当如何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惊肉跳的场景!两个孩子在 27 层楼顶间玩“立定跳远”,这不仅仅是冒险,简直是拿生命在玩耍。

为什么孩子们会这么喜欢这种挑战极限、甚至可以说是“找刺激”的事情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寻求刺激和新奇的本能驱动:

大脑发育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判断、风险评估、冲动控制)仍在发育的关键时期。相比之下,主管奖励和兴奋的中脑区域却异常活跃。这就导致他们更容易被新奇、刺激、甚至略带危险的体验所吸引,因为这些能带来强烈的多巴胺释放,让他们感到兴奋和快乐。
“好奇宝宝”模式的延伸: 小时候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长大后这种探索欲会转向更广阔的、更具挑战性的领域。高处的视野开阔,刺激感强,天然就带有“非日常”的属性,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尝试的冲动。
生理性的兴奋需求: 有些孩子天生就对运动和挑战有更高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更强烈的感官刺激来满足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能量释放”。

2. 社会性和同伴压力:

“哥们儿义气”和群体认同: 孩子们,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男孩,非常看重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如果群体中有人发起这样的“挑战”,或者有人表现得很勇敢,其他人往往会因为害怕被嘲笑、被认为“胆小”而被迫参与进来。这是一种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表现。
模仿和学习: 孩子会模仿他们认为酷、勇敢或者受人尊敬的人的行为,这可能包括电影里的特技动作、网络上的极限挑战视频,甚至是身边更年长、更受他们崇拜的孩子。
展示“男子气概”: 在一些文化观念中,敢于冒险、不怕危险被视为“男子汉”的表现。男孩们可能在无意识中内化了这种观念,认为通过冒险来证明自己的勇气是必要的。

3. 对风险的认知偏差:

“我不会那么倒霉”的心态: 孩子往往对自己能力过高估计,而对潜在风险的后果估计不足。他们会认为“我身体这么好”、“我技术这么熟练”,所以“意外”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心理叫做“青少年风险乐观偏差”。
缺乏真实后果的经验: 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真正经历过因冒险行为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们对危险的感知是模糊的、抽象的,不像成年人那样能感同身受。
信息获取的片面性: 他们可能看到的是挑战成功的画面,或者只关注挑战过程中的刺激感,而忽略了背后可能付出的惨痛代价。

4. 创造力与游戏的结合:

游戏化思维: 孩子的大脑天生喜欢将生活中的事情游戏化。将跳远这个相对普通的动作放到一个极端的场景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高难度游戏”,可以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乐趣。
对规则的挑战: 有时,他们也会出于好奇去挑战那些被认为是“禁区”或“危险”的规则,看看会发生什么。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呢?这绝对是一项长期且需要耐心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

一、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和信任关系:

敞开心扉,倾听他们的想法: 不要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批评或禁止。先坐下来,用平静的语气询问他们为什么会想做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吸引了他们。了解他们的动机和想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建立安全的“倾诉通道”: 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和你坦诚地说。如果他们知道回家说实话会被严厉惩罚,他们反而会转向朋友寻求认同,或者隐藏自己的行为。
做他们的朋友,而非仅仅是管理者: 在安全教育上,你更是他们的伙伴和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时刻监视和下命令的警察。

二、 变“禁止”为“引导”,用“情景模拟”代替“口头说教”:

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说话: 枯燥的“不准做”教育效果有限。可以找一些真实的新闻报道、影视片段(当然要注意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或者编造一些情节,来展示冒险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比如,可以讲一个因为在高处失足而导致腿部骨折,从此再也不能参与喜欢的运动的故事。
场景化演练和讨论: 别只停留在“高处很危险”的层面。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一些可能遇到的场景:“如果我们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方,会看到什么?有什么吸引我们的?这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万一有人提出要跳过去,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引导他们思考应对策略。
强调“为什么”: 不要只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危险”。例如,解释重力是如何起作用的,人体在失去支撑后会如何下坠,失足一旦发生,即使是微小的失误,后果也可能是致命的,而且一旦发生就不可挽回。

三、 培养他们的风险评估能力,而不是剥夺他们的好奇心:

认识风险,而非回避风险: 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评估和管理风险,而不是让他们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对任何一点点可能存在的危险都感到恐惧。
让他们参与风险评估: 当你们一起进行户外活动时(比如爬山、去游乐场),可以引导他们:“这条路看起来怎么样?我们走哪条路更安全?这个游乐设施看起来稳定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判断。
区分“刺激”和“冒险”: 告诉他们,健康、可控的刺激(比如玩过山车、参加体育比赛)是好的,可以带来成长和快乐。但失控的、未经评估的、会危害生命的“冒险”是愚蠢和危险的。

四、 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健康的“刺激”渠道:

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运动需求: 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释放他们的精力。可以带他们去参加一些更安全的极限运动体验,比如攀岩馆、蹦床公园、滑板公园等,这些地方有专业的教练和安全设施,可以在可控范围内满足他们的刺激需求。
鼓励他们发展兴趣爱好: 有一个投入的事情,他们就不会把精力都放在危险的尝试上。无论是运动、艺术、科学,找到他们热爱并能投入的领域。
正视并引导他们的竞争心理: 如果他们喜欢挑战,可以引导他们去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学业竞赛,让他们在正规的、有规则的赛场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五、 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并做好家庭环境的营造:

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你自己经常抱怨“生活太无聊”,或者喜欢把一些有风险的事情当做谈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创造安全的家庭环境: 家里也需要注意安全隐患,比如窗户、阳台的防护措施。即使在家里,也要时刻提醒孩子安全的重要性。
与学校、社区联动: 和学校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配合学校进行安全教育。

具体到“立定跳远”这种行为,家长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

“我看到你们在楼顶玩‘跳远’,这听起来好像很刺激,也很有挑战性,是不是?你们觉得跳过去很有成就感?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跳的时候没跳好,或者脚下一滑会怎么样?那可是 27 层楼啊,一旦掉下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爸爸妈妈也再也见不到你们了。这就像玩游戏,游戏失败了可以重来,但生命只有一次,失败了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在操场上、在有软垫的蹦床上玩跳远,那里是安全的地方,你们可以尽情展示你们的跳跃能力,而且跳得越远越好,那样我们才能一起开心地笑,而不是担惊受怕。我希望你们能把这种挑战自己的精神,用在更安全、更有意义的地方,好吗?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在体育比赛中拼尽全力,这些都能让你们变得更棒!”

总而言之,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关键在于家长如何理解、引导和教育。用爱和耐心,去培养一个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去拥抱世界、体验生活的美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孩重心低,其实心里有把握,加上神经发育正常的话,平衡能力也不错,应该没事儿。但看到的大人,绝对会吓死,因为大人会经历过一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身高体重增长而发生的重心的巨大变化,逐渐但很快地对自己体态的把握失去信心的过程,所以大人都很“稳重”,因为容易“失态”。

我初中的时候还在弄堂里两个楼顶之间跳过,而且一口气跳过好几户,也是被大人一顿暴揍,还替父母惹下了个半社死的阴影,“老顾家的儿子港哒哒的,这家人家不大拎得清。”,现在老了,倒好了,居然都有点恐高了。

早上溜达路过一座桥,望下去,竟然害怕起来了。

user avatar

我曾经就是个喜欢这样赌命的孩子,我还记得自己是个孩子时的心理活动,让我告诉你,为什么我这样的人喜欢冒险。

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才会觉得,生命属于自己

生而为人,就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限制,成人如此,孩子更甚。从早上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每一秒钟的生命,都是为了达成别人的期望而存在。如何吃饭,如何说话,如何走路,如何上课学习,都是“别人让你这么做”,你才会做,从来没有“我想做”就能去做的事……

除了冒险。

这两个孩子在楼顶上,估测距离,俯身蹲下,一跃而起,飞过楼间的一两米距离,在这几秒钟的时间内,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我”的存在如此真实

这种对“我”的掌控感,是冒险行为的最根本的来源。

如果你想阻止你的孩子做这种事,方法很简单,让他去做“他想做”而不是你让他做的事,让他从“他想做”的事当中收获掌控感,最好还能有一定的崇拜感。

否则的话,他一定会去找其他事去做。

user avatar

孩子的害怕与否是随着生理发育来的。

爬到栏杆外的危险行为我小时候也有过。不过不是27楼,而是5楼。后果是被大人揍了一顿。但是,光挨揍还不足以让我认识到危险。

我真正意识到危险是小学五年级以及刚升上初中了。

原因很简单,我那时候发育了。身高,腿长,体重,都增加了。

而这些生理发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体会到了坠落本身的痛苦。

以前还是小孩子,个头小,重量轻,小胳膊小腿,未曾体会坠落的痛苦。从电视柜往地上跳都不觉得难受。

现在个头大了,体重增长,胳膊腿也都长了,再往下跳,哪怕只是从半人高往下跳,也能体会到痛了。

就很直白的道理,那样的高度,自己的体重,跳下来落地,身体受到冲击,感受到疼痛和不适。那种作用在腿部的痛,酸,胀,麻……是真真切切骗不了人的。

然后就懂了。再联想到,既然仅仅从半人高的地方跳下来尚且如此难受,那更高的高度,比如高楼大厦,只会更惨。

这下子才真正意识到危险,是真怕了。以后别说翻越栏杆,就连挨着栏杆边上的勇气都没了。

说到这里,诸位可能还是不满意——那我总不能干等着孩子发育到这种程度的生理基础吧!?有些熊孩子,如果不尽早干预,怕是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别急,接下来说方法。但不论任何方法,都有一个总前提,就是认识到幼儿自身的生理基础难以体会到坠落的冲击力和带来的痛苦。

方法一:揍他丫的!打痛,打怕。坠落的痛苦体会不到,但拳头的痛苦还是体会得到的。正所谓,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以后再去理解)。不管孩子懂不懂,打怕了,不敢做也算达到了目的。不过,这个方法的副作用是,仍有少数熊孩子因为不理解而不死心,在大人看不到的地方继续调皮。

方法二:加强防范。比如,更苛刻的建筑物设计标准,更严格的安保手段,以及,最直接的,家长盯得更紧。但是,副作用依然有,就是成本和负担会明显增加。

方法三:人为制造痛苦体验。也很简单,就是找一块(面积不够大就多找几块)拼乐高积木的垫板,有凸起颗粒的那一面朝上,放在地上,让孩子光脚(一定要光脚,不要穿鞋袜),从床上或者沙发上(总之就是差不多的高度)往上面跳。要的就是硌脚痛的效果。先让孩子体会到从高处往下跳并不必然是舒服的。接下来再讲道理就不是空洞的了。然而,这个方案也有副作用。第一,有些孩子格外聪明,已经能区分有板子硌脚和没有板子的区别,不一定“上当”。第二,不排除某些抖M痛并快乐着。第三,吓唬过头打击了孩子的运动积极性也不好,要是以后上体育课有从高处往海绵垫子上跳的项目,结果孩子畏缩不前,这就尴尬了。

道理和方法就这么多。怎么选择,怎么应用,就看具体实践了。

欢迎大家补充更多好办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