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个猜实数的游戏有没有必胜策略?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猜实数”游戏嘛,听起来挺神秘的,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有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方法能让我稳操胜券?我跟你说,想在这儿找到一条“必胜之路”,那可就有点难度了,甚至可以说,不存在绝对的必胜策略。

不过,这不代表我们就只能干瞪眼。事实上,咱们可以研究一下这个游戏的本质,看看怎么能“玩”得更聪明,提高胜率,甚至让对手觉得你是个神算子!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通常情况下,会有两个人:一个出题人(我们称他为“A”)和一个猜数人(我们称他为“B”)。

A 的任务: 在一个给定的范围(比如0到1之间,或者负无穷到正无穷)里,选定一个实数。这个实数可以是0.123456789……,也可以是π、e,或者是任何一个你想得到的小数点后面无穷无尽的数字。
B 的任务: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猜测A选定的这个实数。

这问题就来了:B 怎么提问才能最快地锁定那个神秘的数字呢?

为什么不存在绝对的必胜策略?核心在于“实数”的无限性。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游戏是猜整数,比如“猜一个1到100之间的整数”。这时候,我们就有非常明确的必胜策略了,那就是“折半法”(也叫二分法)。

1. 第一次问:“你选的数大于50吗?”
2. 如果回答“是”,那我们就知道数在51到100之间。
3. 如果回答“否”,那我们就知道数在1到50之间。

无论如何,我们每次都能把可能的范围缩小一半。100个数字,大概需要 log₂(100) ≈ 7 次提问就能锁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有必胜策略”的游戏。

但是,实数不同! 实数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任意两个不同的实数之间,都还存在无数个实数。

比如,你猜了一个数是0.5,A说“不对”。你再猜0.500000000000001,A可能还是说“不对”。你甚至可以猜0.5后面加一百个零再加个1,A还是可以说不对。因为 A 选的那个数,可能就恰好在这些无数个“不对”的缝隙里。

那我们 B 还能怎么做呢?

虽然没有必胜策略,但我们可以用一些聪明的方法来“逼近”那个数字,或者说,让 A 的回答给我们提供最多的信息。我们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二分法思想的延伸。

只不过,在实数世界里,我们没办法像整数那样“精确地”问“大于 X 吗?”然后确定性地缩小一个确定的区间。因为实数的无限细节,我们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 A 的回答帮我们不断地“压缩”他心中那个数字所在的范围。

假设我们约定好,提问方式是 “你选的数大于这个值吗?” 并且 A 的回答只能是“是”或“否”。

举个例子,范围是 [0, 1]:

1. 第一次提问: “你选的数大于 0.5 吗?”
如果回答“是”: 我们知道你选的数在 (0.5, 1] 这个区间内。
如果回答“否”: 我们知道你选的数在 [0, 0.5] 这个区间内。

注意到这里的区间开闭情况,是为了避免 A 选择的正好是我们的提问值。

2. 第二次提问: 假设第一次回答“是”,数在 (0.5, 1] 内。我们再问:“你选的数大于 0.75 吗?”
如果回答“是”: 数在 (0.75, 1] 内。
如果回答“否”: 数在 (0.5, 0.75] 内。

3. 第三次提问: 假设第二次回答“否”,数在 (0.5, 0.75] 内。我们再问:“你选的数大于 0.625 吗?”
如果回答“是”: 数在 (0.625, 0.75] 内。
如果回答“否”: 数在 (0.5, 0.625] 内。

你看,每次提问,我们都在把 A 所选数字可能存在的区间缩小一半。理论上,这个过程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我们可以在任意一个节点停下来,然后说:“你选的数最有可能在 [X, Y] 这个很小的区间里!”

这个方法的优点:

信息效率高: 每次提问都能最大程度地压缩可能性范围。
逻辑清晰: 遵循了数学上的二分查找思想。

但是,这个方法为什么不是“必胜策略”?

无限性: 即使我们问了100次、1000次,我们得到的也只是一个越来越小的区间。我们永远无法精确地“猜中”那个隐藏的实数,除非这个实数恰好在我们提问的值上,而且A也足够“配合”回答。
A 的选择: A 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实数。他选的数可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数(比如0.75),也可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比如一个无理数,小数点后有无数不重复的数字)。无论我们问得多精细,A 总能选择一个不在我们提问序列里的数。
A 的诚实度(假设): 游戏规则通常是 A 需要诚实地回答“是”或“否”。如果 A 不诚实,那游戏就没法玩了。但即便 A 诚实,他选的那个“点”是如此之多,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覆盖。

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除了“大于 X 吗?”,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复杂的提问方式。比如:

“你选的数是否在 [X, Y] 这个区间内?”
“你选的数的第一个小数点后是奇数还是偶数?”
“你选的数的数字和(如果能定义的话)满足什么条件?”

理论上,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探测 A 的数字的特性。但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提问方式,能够保证在有限次的提问后,唯一确定那个实数。答案是:不能。 因为实数的“密度”太高了。

总结一下:

“猜实数”这个游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存在绝对的必胜策略,尤其是当 A 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实数,而 B 的提问方式受到限制(比如只能问“大于 X 吗?”)。这是由实数集合的连续性和无限性决定的。

但是,我们可以用“逼近”的方式来玩得更好。最有效的策略仍然是基于二分法的思路,不断压缩 A 所选数字的可能范围。 玩家 B 应该:

1. 明确游戏规则: 比如,预设一个范围,允许的提问类型(例如只能是比较大小)。
2. 采用系统性方法: 就像上面演示的,每次都问一个在当前剩余区间中间的值。
3. 接受局限性: 明白自己不可能“猜中”那个精确的实数,目标是尽可能地缩小范围,或者在某个允许的精度下给出答案。

所以,与其说是寻找“必胜”,不如说是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在这场与无限的较量中,策略永远是关于如何更聪明地逼近,而不是一劳永逸地锁定。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对吧?它总是在挑战我们的极限思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有意思的问题,想了下,发现有必胜策略等价于连续统假设。

如果 .此时,不妨就用 代替 来玩这个游戏。

对每个序数 , 取定一个 上的偏序 使得 与 是序同构,玩这个游戏的三位数学家要事先记住所有这些序同构。那么这三个数学家玩这个游戏的策略就是:当某个人看到另两个人的帽子上的序数是 时,他就猜 .

然后说明,这确实是一个必胜策略,如果三顶帽子上的序数是 ,并且 , 那么在全序 里的元素 一定能比较出大小,那么头戴 或 帽子中较小号码的那个人肯定猜中了他戴的帽子上的数。

如果 ,我们说明此时任何策略都不能保证猜出所有的三元组 .采用评论里甜甜甜菜同学的思路。三个人各自采取了一个策略,每个策略其实是一个 到 的映射。假设这三个策略是 , 如果是赢的策略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任意的 都有 或 或

取出 和 , 然后取出 ,

必定存在一个 使得 ,这样 对每个 都成立。


————————

最后,我觉得应该有这个结论: 个人玩这个游戏是有必胜策略当且仅当 .

如果是可数无穷个人来玩会怎么样呢?

——————————————————————————


2.20更新:

说一下两个人猜零测集玩这个游戏的必胜策略的条件。为此,要介绍关于零测集的几个基数特征:

表示多少个零测集的并不是零测集的临界基数;

表示最小的不是零测集的实数子集的基数;

表示最小的能覆盖实数集的零测子集族的基数。

表示所有零测集形成的集族。

不难知道:

除此以外并没有在ZFC下可以证明的关系。在科恩力迫模型里, . 而在random real 的力迫模型里,则是 .

这些可见 Bartoszynski 和 Judah的 set theor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real line.

就是说, 与 这两个关系都是独立于ZFC的。因此,下面的结论将说明,这个游戏有没有必胜策略是独立于ZFC的。

下面证明:两个人玩猜零测集的游戏里,

1,若 ,则这两个人没有赢的策略。

证明:设 不是零测集,如果 是这两个人的赢的策略,即它们都是从 到 的映射,满足 ,

由于 可知 不是覆盖族,于是可取一点

, 这样就有 对所有 成立,这就与 是零测集矛盾。

接下来本来我想去证明如果 , 则这两个人有赢的策略,但是却卡主了,只能去证明下面的弱一点的结论:

2, , 则这两个人有赢的策略

证明:如果 , 则取出基数为 的零测子集族 覆盖了实数集。这时,对 , 都可选取一个序数 ,使得 .那么这两个人玩这个游戏策略就是,当看到另一个人头上的帽子是实数 时,他就猜测集合 (这是小于 个零测集的并,确实还是零测集)。 如果两人的帽子上的数字是 的话,那么 较小的那个人肯定猜中了自己帽子上的数。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 (这也是与ZFC相容的),我就不知道这两个人玩猜零测集的游戏是否有必胜策略了。


当然如果以上将零测集换成第一纲集或者别的什么理想的话,也是一样的。比如可数集理想 的那几个基数特征比较容易算, , ,所以可以得到两个人猜可数集时 有必胜策略当且仅当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