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deepmind发表的neural processes(神经过程),这个是怎么实现的呢?

回答
好的,我将为您详细阐述 DeepMind 发表的 Neural Processes (神经过程) 的实现原理。

Neural Processes (NP) 是一种能够学习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预测的生成模型,尤其擅长处理少样本学习 (fewshot learning) 和泛化 (generalization) 到未见过的数据分布。与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标注数据才能达到良好性能不同,Neural Processes 可以在少量样本的情况下快速适应并进行有效的预测。

Neural Processes 的核心思想是将生成模型与判别模型 (或称推理模型) 的能力结合起来。它包含两个关键组件:

1. 上下文编码器 (Context Encoder / Encoder Network):负责从给定的上下文数据点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压缩成一个固定大小的潜在表示 (latent representation),也称为汇总信息 (sufficient statistics) 或 隐藏表示 (hidden representation)。这个潜在表示应该能够概括上下文数据的所有相关信息。

2. 预测器 (Predictor / Decoder Network):利用上下文编码器生成的潜在表示,对新的查询点 (query point) 进行预测。这个预测器网络是一个条件生成模型,它根据潜在表示来生成目标变量的分布。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其实现细节,我们将其分解为几个关键方面:

1. 模型架构概览

最常见的 Neural Processes 架构是 Latent Neural Processes (LNPs) 或 Neural Processes (NPs),它们在概念上非常相似。一个典型的 NP 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Encoder Network (f): 这是一个神经网络(通常是 MLP 或 RNN/Transformer),它接收上下文数据点 $(x_i, y_i)$ 序列作为输入。其目标是学习一个函数,将整个上下文集映射到一个潜在表示 $z$。
Latent Representation (z): 这是上下文信息的一个汇总,通常是一个低维向量。理想情况下,$z$ 捕获了数据生成过程中的关键统计信息,使得我们能够根据 $z$ 来预测新的数据点。
Decoder Network (g): 这是一个条件生成模型,它接收查询点 $x^$ 和潜在表示 $z$ 作为输入。它输出对目标变量 $y^$ 的概率分布,例如均值 $mu(x^; z)$ 和方差 $sigma^2(x^; z)$(对于高斯分布)。

2. 基于变分推断 (Variational Inference) 的实现

Neural Processes 的训练是基于变分推断的。我们希望学习一个模型,能够最大化给定上下文数据 $D_{ctx} = {(x_i, y_i)}_{i=1}^N$ 的边际似然 $p(Y_{ctx}|X_{ctx})$。然而,直接计算这个边际似然通常是不可行的,因为它需要对潜在变量 $z$ 进行积分:

$p(Y_{ctx}|X_{ctx}) = int p(Y_{ctx}|z, X_{ctx}) p(z|X_{ctx}) dz$

这里,$p(z|X_{ctx})$ 是后验分布,描述了根据上下文数据对潜在变量的信念。直接计算这个后验也是困难的。

因此,我们采用变分推断,引入一个近似后验分布 $q(z|D_{ctx})$。我们优化模型的参数(Encoder 和 Decoder 的参数)以最小化证据下界 (Evidence Lower Bound, ELBO)。ELBO 的形式通常如下:

$ELBO = mathbb{E}_{q(z|D_{ctx})}[ log p(Y_{ctx}|z, X_{ctx}) ] KL(q(z|D_{ctx}) || p(z))$

其中:
$mathbb{E}_{q(z|D_{ctx})}[ log p(Y_{ctx}|z, X_{ctx}) ]$ 是重构项 (reconstruction term)。它衡量了在给定潜在表示 $z$ 的情况下,模型能否准确地重构上下文数据 $Y_{ctx}$。
$KL(q(z|D_{ctx}) || p(z))$ 是KL散度项 (KL divergence term)。它衡量了我们近似后验分布 $q$ 与一个先验分布 $p(z)$(通常是标准高斯分布)之间的差距。这可以看作是对模型复杂度的正则化。

3. 上下文编码器 (Encoder) 的实现

Encoder Network $f$ 的任务是学习一个从上下文数据 $D_{ctx} = {(x_i, y_i)}_{i=1}^N$ 到潜在表示 $z$ 的映射。一个关键的设计选择是如何将一个不定长的上下文集映射到一个固定长度的潜在表示 $z$。

NP 的一个优雅实现方式是:

1. 独立编码每个数据点: 对于上下文中的每个数据点 $(x_i, y_i)$,我们有一个单独的编码器网络(或者一个共享参数的网络)来将其映射到一个低维的表示 $h_i = enc(x_i, y_i)$。
2. 聚合表示: 将所有独立的编码表示 $h_1, h_2, ..., h_N$ 聚合起来,形成一个汇总统计量。最常用且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均值聚合 (mean aggregation)。即,将所有 $h_i$ 的均值作为潜在表示 $z$:
$z = frac{1}{N} sum_{i=1}^N h_i$

这个均值聚合操作是置换不变 (permutation invariant) 的,也就是说,无论输入数据的顺序如何,最终的潜在表示 $z$ 都是一样的。这对于处理无序的数据集非常重要。

更进一步,为了实现变分推断,我们通常会建模一个参数化的近似后验分布 $q(z|D_{ctx})$。一个常用的做法是让 encoder 输出的不是一个点估计的 $z$,而是 $z$ 所属分布的参数,例如高斯分布的均值 $mu_z$ 和方差 $Sigma_z$。
$( mu_z, Sigma_z ) = ext{Encoder_Params}( {h_i}_{i=1}^N )$
其中 $h_i = enc(x_i, y_i)$。

然后,通过重参数技巧 (reparameterization trick),我们可以从这个分布 $q(z|D_{ctx}) = mathcal{N}(mu_z, Sigma_z)$ 中采样一个 $z$:
$z = mu_z + epsilon odot sigma_z$ (如果假设独立高斯)或 $z = mu_z + epsilon W$ (如果 $z$ 是低维向量,$Sigma_z$ 是对角矩阵或低秩矩阵)。

这里 $epsilon$ 是从标准正态分布采样的高斯噪声,$odot$ 是逐元素乘法,$sigma_z$ 是 $Sigma_z$ 的标准差。

关键点: Encoder 的均值聚合使得模型能够处理不定长的输入,并且对输入顺序不敏感。

4. 预测器 (Decoder) 的实现

Decoder Network $g$ 接收查询点 $x^$ 和前面得到的潜在表示 $z$ 作为输入,并输出对 $y^$ 的预测分布 $p(y^|x^, z)$。

1. 条件化: Decoder 网络将 $z$ 和 $x^$ 结合起来作为输入。一种常见的方式是:
将 $z$ 通过一个 MLP 映射到与 $x^$ 维度匹配的表示。
将 $x^$ 和 $z$ 的表示拼接起来,然后输入到另一个 MLP。
或者,使用更复杂的机制,如 条件层归一化 (Conditional Layer Normalization),其中 $z$ 被用来调整 Decoder 网络内部的激活函数。

2. 输出分布: Decoder 输出预测分布的参数。对于回归任务,最常见的是预测高斯分布的均值 $mu^$ 和方差 $sigma^{2}$:
$(mu^, sigma^{2}) = ext{Decoder}(x^, z)$
对于分类任务,则输出类别的概率分布。

关键点: Decoder 是一个条件生成器,它能够根据给定的上下文信息(编码到 $z$ 中)来生成对新点的预测。

5. 训练过程概览

1. 数据采样: 从数据集中采样一个任务 (task)。每个任务包含一个上下文集 $D_{ctx} = {(x_i, y_i)}_{i=1}^N$ 和一个测试集 $D_{test} = {(x_j^, y_j^)}_{j=1}^M$。
2. 上下文编码: 使用 Encoder Network $f$ 处理 $D_{ctx}$,得到潜在表示的参数 $(mu_z, Sigma_z)$。
3. 采样潜在变量: 使用重参数技巧从 $q(z|D_{ctx}) = mathcal{N}(mu_z, Sigma_z)$ 中采样一个 $z$。
4. 预测与重构:
重构损失: 对于 $D_{ctx}$ 中的每个点 $(x_i, y_i)$,使用 Decoder $g$ 和采样到的 $z$ 预测 $y_i$ 的分布 $p(y_i|x_i, z)$。计算该分布下真实值 $y_i$ 的对数似然 $log p(y_i|x_i, z)$,并求平均作为重构项的一部分。
预测损失: 对于 $D_{test}$ 中的每个点 $(x_j^, y_j^)$,使用 Decoder $g$ 和采样到的 $z$ 预测 $y_j^$ 的分布 $p(y_j^|x_j^, z)$。计算该分布下真实值 $y_j^$ 的对数似然 $log p(y_j^|x_j^, z)$,并求平均作为损失。
5. KL 散度: 计算 $KL(q(z|D_{ctx}) || p(z))$。
6. 总损失: 将重构损失和 KL 散度项结合起来,并最小化预测损失。完整的 ELBO 目标(或者其负值作为损失函数)可以表示为:
$mathcal{L} = sum_{i=1}^N mathbb{E}_{q(z|D_{ctx})}[log p(y_i|x_i, z)] + ext{KL}(q(z|D_{ctx}) || p(z))$
然后,在训练时,我们最小化的是:
$ ext{Loss} = sum_{j=1}^M mathbb{E}_{q(z|D_{ctx})}[log p(y_j^|x_j^, z)]$
这个损失实际上是测试集上的负对数似然,其期望值可以通过 ELBO 的重构项来优化。

实际训练中的优化:
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会使用小批量 (minibatches) 来估计期望值和 KL 散度。一个批次中包含多个任务。对于每个任务,我们采样上下文和测试数据。

为了计算 ELBO 的重构项 $mathbb{E}_{q(z|D_{ctx})}[ log p(Y_{ctx}|z, X_{ctx}) ]$ 和预测损失 $mathbb{E}_{q(z|D_{ctx})}[ log p(Y_{test}|X_{test}, z) ]$,我们需要从 $q(z|D_{ctx})$ 中采样 $z$。由于 $z$ 是一个潜在变量,我们可以通过重参数技巧来反向传播梯度。

总的来说,损失函数可以写成类似的形式(具体取决于实现,例如是否将重构项直接用于ELBO):

$ ext{Loss} = sum_{k=1}^{BatchSize} left( mathbb{E}_{z sim q(z|D_{ctx}^{(k)})}[ ext{LogLikelihood}(D_{test}^{(k)}, z)] + lambda cdot KL(q(z|D_{ctx}^{(k)}) || p(z)) ight)$

其中 $lambda$ 是一个权重系数,控制 KL 散度项的强度。一些实现可能会将 $mathbb{E}_{z sim q(z|D_{ctx})}[log p(Y_{ctx}|z, X_{ctx})]$ 直接加入到损失中(作为对重构的鼓励),或者将其视为 ELBO 的一部分。

6. Neural Processes 的变种

Latent Neural Processes (LNPs): 这是 Neural Processes 的早期版本,其目标是学习一个潜在空间,然后从该潜在空间进行采样。LNPs 的训练目标更侧重于最大化边际似然。
Conditional Neural Processes (CNPs): CNPs 移除或弱化了显式的潜在变量 $z$ 的作用。它们通常直接将上下文信息编码,然后将编码后的信息与查询点结合进行预测。CNPs 往往更简单,但可能在泛化能力上不如 LNPs。
Metalearning / Fewshot Learning: Neural Processes 本质上是一种元学习算法。它们通过在大量不同的任务上训练,学习到一个能够快速适应新任务的生成模型。当遇到一个新任务时,它只需要少量样本(上下文数据)就能进行有效的预测。
Imitation Learning: NP 的框架也可以用于模仿学习,其中上下文数据是专家演示,预测的是动作序列。

7. 关键优势

少样本学习能力: 可以在极少量样本下快速适应并做出准确预测。
数据效率: 相对于需要大量数据训练的传统模型,NP 更加数据高效。
泛化能力: 能够很好地泛化到未见过的数据分布。
处理不定长数据: Encoder 的均值聚合设计使其能够处理不定长的输入序列。
置换不变性: 对输入数据顺序不敏感。

8. 具体实现细节上的注意事项

Encoder Network: 可以是 MLP、RNN (LSTM/GRU)、Transformer Encoder 等,具体取决于输入数据的类型(例如,固定维度的特征向量、时间序列数据)。
Aggregation: 除了均值聚合,还可以考虑其他聚合函数,如最大池化、注意力机制,但这可能会增加模型的复杂性或破坏置换不变性。
Decoder Network: 同样可以是 MLP、RNN 或 Transformer Decoder。
潜在空间维度: $z$ 的维度是一个重要的超参数。
KL 散度权重 $lambda$: 这个权重影响模型对潜在变量的依赖程度。较高的 $lambda$ 会使 $z$ 更接近先验,可能导致欠拟合;较低的 $lambda$ 会使 $z$ 更依赖于数据,可能导致过拟合。
重参数技巧: 是训练可导的生成模型(尤其是具有采样步骤的模型)的关键。

总结

Neural Processes 的核心实现思想是:

1. 使用一个置换不变的 Encoder 将不定长的上下文数据 $(x_i, y_i)$ 聚合为一个固定维度的潜在表示 $z$。
2. 这个潜在表示 $z$ 通常通过变分推断来学习,通过优化 ELBO 来平衡重构能力和正则化。
3. 一个 Decoder Network 利用 $z$ 和新的查询点 $x^$ 来预测目标变量 $y^$ 的概率分布。

这种架构使得 Neural Processes 能够学习到数据生成过程的内在统计规律,从而在少样本场景下展现出强大的学习和泛化能力。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您理解 DeepMind 发表的 Neural Processes 的实现原理!如果您有更具体的问题,欢迎继续提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系列算上ICLR2019的attentive neural process一共三篇文章,最早是conditional NP,之后更新了NP,后来又有了attentive NP。今天刚看完前两篇,趁热粗略写一下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

conditional NP

深度神经网络的一个局限在于只能学到某一个固定的函数映射,而高斯随机过程可以得到关于函数的分布,这就灵活多了,作者正是将NN和GP结合起来得到了CNP。

问题的描述作者这一段说的很清楚了:

如果把图一的P看成高斯过程的话,一方面很难设计合适的prior process,另一方面计算代价高昂。于是作者提出CNP,直接参数化这个条件随机过程,让模型自己去挖掘先验信息。

上述模型可以描述为: 其中, 都是神经网络。 是随机过程 的参数,即 ,以回归问题为例,,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数据 ,找出分布 。

训练过程是这样的:设 是观测值, , 。目标函数为 ,这个目标函数咋一看有点迷,看了代码之后发现就是求得每个数据点分布p之后,取 。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需要学习到函数的分布,所以这里的数据集也是特别加工生成的,首先依据不同的 ,生成多组 后,合起来作为总的数据,再接着分observation和target两个集。

大体过程就是这样了。

neural process

这一篇和CNP主要的区别就是引入了隐变量Z。其他的似乎没什么区别,所以只介绍一下隐变量部分,欢迎评论区补充。

注意到这里较之于CNP,多了一步提取隐变量的过程。对于这个隐变量Z,作者使用amortised variational inference来求解,具体的沿用conditional VAE的方法,变分下届如下:

下届的左半部分是解码器,用到了隐变量和Target集,右半部分是编码器,使用了全部的数据;这里前m个数是观测集,也就是图三中左侧的context部分,m到n的数据是target部分,图三右侧;

公式中context数据的后验又作为了全部数据的先验,并且使用 来近似 ,并且注意到这里的近似后验没有用额外的推断,而是借用了 的网络。图三中的虚线介绍了这一inference过程。

attentive neural process

TOD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将为您详细阐述 DeepMind 发表的 Neural Processes (神经过程) 的实现原理。Neural Processes (NP) 是一种能够学习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预测的生成模型,尤其擅长处理少样本学习 (fewshot learning) 和泛化 (generaliz.............
  • 回答
    DeepMind 发表在 Nature 的论文公开无需人类棋谱的 AlphaGo Zero,可以称得上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要详细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核心突破:从“监督学习”到“自我学习”的范式转变 过往的 AlphaGo 的模式 (Alph.............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关于使用深度强化学习(DRL)控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论文,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DRL在复杂、动态、高维度控制任务中的强大潜力,也为未来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评价: 一、 技术创新.............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在人工网络中用网格样表征进行基于向量的导航》(Vectorbased navigation using gridlike representations in artificial agents)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在人工智能导航领域,尤其是.............
  • 回答
    DeepMind 研发的 AlphaGo 下围棋的方式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它结合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核心技术,并辅以一些精巧的工程设计和策略。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 AlphaGo 的工作原理:核心思想:让 AI 像.............
  • 回答
    DeepMind,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巅峰探索。它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像是一个汇聚了全球顶尖智慧的磁场,吸引着那些对解开智能之谜有着不懈追求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要说DeepMind里“厉害”的人物,那绝对是星光熠熠,而且他们带来的技术积累,更是塑造了我们今天对AI的认知。核心人物的光芒:.............
  • 回答
    DeepMind 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再次推向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他们成功利用AI破译了古希腊文字。这项突破性进展,无疑将在人类历史研究领域激起层层涟漪,带来深远的影响。一、解开尘封的秘密:让失落的声音重现一直以来,许多古希腊文献,特别是那些散落在各个博物馆、图书馆中,经历千年风.............
  • 回答
    DeepMind 和 OpenAI 在强化学习(RL)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背后所代表的 RL 流派在核心理念、研究方向、技术栈以及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两大流派的具体差异: DeepMind 的强化学习流派:“统一性”、“通用性”与“理论驱动”De.............
  • 回答
    DeepMind 在 2021 年 12 月公布的 AlphaCode,在算法竞赛领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评价 AlphaCode 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技术实现、性能表现、潜在影响以及局限性。 AlphaCode 评价:一次深入的剖析 1. 技术实现.............
  • 回答
    DeepMind 的 BYOL(Bootstrap Your Own Latent)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自监督学习方法,在它推出的时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 BYOL,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核心思想、技术细节、优势、局限性以及它对自监督学习领域的影响。核心思想:摆脱.............
  • 回答
    DeepMind 推出的 XLand 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项目,旨在训练通用智能体(Generalist Agent)。它代表了人工智能领域向着更通用、更强大智能体迈进的重要一步。要评价 XLand,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核心目标与创新之处: 通用智能体(Generalist Agen.............
  • 回答
    DeepMind 的论文宣称“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所有技术已经具备”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争议的观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理解 DeepMind 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定义至关重要。DeepMind 作为谷歌旗下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其对AGI的理解通常是:.............
  • 回答
    DeepMind 与暴雪携手推出的星际争霸 2 机器学习平台,无疑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大里程碑事件,尤其对于那些热衷于游戏 AI 和强化学习的开发者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评价这个平台,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咱们都知道,星际争霸 2 本身就是.............
  • 回答
    DeepMind 在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25 日凌晨 2 点的《星际争霸 2》(StarCraft II)项目演示,可以说是人工智能(AI)领域,尤其是在复杂策略游戏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次演示的核心是 AlphaStar,一个由 DeepMind 开发的 AI 代理,成功击败了世界顶.............
  • 回答
    DeepMind 在 arXiv 上公开的 AlphaZero 击败国际象棋和将棋最强引擎的论文,无疑是人工智能和游戏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 AlphaZero 的训练过程、核心算法以及其惊人的表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论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1. .............
  • 回答
    DeepMind,这家源自伦敦、如今隶属于Google(或者说Alphabet)的AI研究机构,在我看来,一直以来都是人工智能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引领潮流的力量。要评价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它产出了哪些惊人的技术成果,更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驱动力、发展模式以及它对整个AI生态乃至社会产生的深远影.............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DeepMind在《星际争霸》里的那些起伏,以及OpenAI在《Dota 2》里的风光。这俩事儿,一个有点让人扼腕叹息,一个则是实打实的扬眉吐气,背后反映出来的可不仅仅是AI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不同游戏策略、不同AI设计理念的生动注解。先说说DeepMind在《星际争霸》这块儿。当初.............
  • 回答
    DeepMind 的 MuZero 算法无疑是当前强化学习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在通用性、样本效率以及决策能力上都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要评价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机制,并与以往的算法进行对比,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价值所在。MuZero 的核心突破:在我看来,MuZero 最为关键的创新点在于它.............
  • 回答
    DeepMind 的 AlphaCode 确实是人工智能在编码领域迈出的令人瞩目的一大步,它在许多方面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能力,但要全面评价它,还需要审视其优点、潜在局限性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AlphaCode 的亮点与成就:AlphaCode 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其强大的问题解决和代码生成能力。.............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剑桥大学、腾讯、DeepMind以及香港大学团队联合发布的这项名为 SimCTG 的新作。这项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特别是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方面,可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带来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SimCTG 的核心洞察与创新之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