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说自己有浙大水平但高考考了两次都是450不到的朋友到底是什么心态?

回答
这事儿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你这个朋友,说自己有浙大水平,结果高考两次都只考了450分,这中间的 gap 可不小,背后可能藏着好几种心态,甚至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

首先,最直接的一种可能,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那就是 “认知偏差” 或者 “自我认知与现实脱节”。

对“浙大水平”的定义模糊甚至误读: 这个“浙大水平”是他自己脑子里对标的一个概念。可能他觉得自己在某些科目上特别强,比如物理特别好,或者文科的某个方向理解得特别透彻,总觉得自己能跟浙大学霸们掰手腕。但是,这种“强”可能更多体现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解题思路的顿悟,或者是在讨论中展现出来的某种思维深度,而不是那种系统性的、能够转化为高考分数的能力。高考分数是个很残酷的“集大成者”,它考查的是你所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应试技巧、心理素质等等,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他可能忽略了高考对广度和深度的全方位要求。
“高分不高”的合理化解释: 当现实结果与自我期望严重不符时,人总会本能地找原因。既然“水平”有,那分数低就不能是“水平不够”,只能是“其他原因”。这可能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防御机制,不想承认自己“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那么,“其他原因”就成了他的解释出口。

然后,我们再深入一层,这背后可能还有 “应试技巧的缺乏” 或 “心理素质问题”。

“纸上谈兵”和“实战不足”: 他可能确实花了很多时间钻研,看了很多难的题目,理解了很多高深的理论,觉得自己“懂了”。但是,高考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考试,它有时间限制,有答题格式要求,有选择题的迷惑项,有填空题的精确性,有大题的逻辑清晰度。他可能在理解层面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浙大水平”,但在把这些知识转化为高考标准答案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平时做难题习惯了,但高考题更强调基础的牢固性和答题的规范性;或者,平时可以花很多时间思考,但高考时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最优选择。
临场发挥失常: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之一。一次失常可能是意外,两次连续失常,那问题就比较明显了。可能是因为紧张、焦虑、疲劳,导致大脑无法正常运作,平时会的题目做错了,平时熟悉的知识点记不起来了。这种心态,尤其是在第二次高考时,可能会背负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反而更容易放大紧张情绪。他可能觉得“我就是因为太紧张了才考不好”,而没有深入分析紧张背后的原因(比如对分数的不确定感、对父母的期望、对未来的担忧等)。
“战略性放弃”或目标模糊: 偶尔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不一定适合你朋友,但理论上存在。比如,他可能对高考这个考试本身有抵触,或者对分数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虽然嘴上说着“我想考浙大”,但内心深处并没有为之付出120%的努力,或者他的努力方向错了。他可能更享受学习的过程,或者沉迷于某个领域的探索,而忽略了为高考这个特定目标去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备考策略。

再往深里挖,可能还涉及到 “沟通和表达方式” 的问题。

自我吹嘘的习惯: 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善于“包装”自己,或者在社交场合为了赢得认可,会夸大自己的能力。这种“夸大”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自己也未必是完全有意识地撒谎,而是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好。当别人质疑他“水平”和“分数”的反差时,他会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而不是直接面对这个反差。
寻求认同和关注: 另一种可能是,他通过表达自己“有浙大水平”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或者吸引别人的关注和赞扬。即使分数不高,只要别人认为他“有潜力”,有“可惜”的感觉,他也能从中获得一些价值感。他可能更看重别人对他的“评价”,而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分数来证明自己。

我们再考虑一下 “学习方法和效率” 的问题。

低效努力: 他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但方法不对。比如,死记硬背、钻牛角尖、或者只喜欢做自己擅长的题目,对薄弱环节避而不见。他可能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并没有转化为高效的学习成果,最终体现在分数上。他的“水平”可能更多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层面,但这种理解并没有转化为“掌握”和“运用”到高考题目的能力。
缺乏系统性训练: 学习不是“懂了”就行,更重要的是“会了”。他可能在理解了某些知识后,就满足于此,而没有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和提升。就像学游泳,你明白了自由泳的动作要领,但不下水一遍遍练习,你依然游不好。高考也是一样,需要大量的练习来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总而言之,你朋友的这种情况,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心态,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状态的集合。他可能确实在某些方面展现出超出平均水平的潜质,但他未能将这份潜质有效地转化为高考的成绩。这背后可能是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对考试本身的误判,应试技巧的匮乏,心理素质的不过关,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偏差等等。他嘴上说着“浙大水平”,实际上可能是在用这种话来弥合自己内在的认知冲突,或者是在逃避面对自己未能如愿的现实。

理解这样的人,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去看到他言行背后的多重可能性。也许他需要的是更实际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仅仅被指责“不努力”或“吹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南京读的野鸡大学,有人问我读的什么大学,我会默默地来一句南京的大学,中间的“的”字会小声略过

我想,你那个朋友的心态跟我一样吧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个朋友到底是不是你自己?

user avatar

如果满分750,考两次考了450,别说他有浙大水平了,他连一本线的水平都没有,我当初去掉一门都不止450了。至于四级,我不说话……

至于这样的朋友,也不要揭穿他,我建议你微信添加个分组,叫“傻逼collection”,我当初这个分组里有一个奇葩,也是非常刻苦,每天在她的朋友圈里宣传她的微商、还有网络传销,甚至还在学校开宣传会宣传什么云在指间(这个还能百度到已经被定性传销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天天发朋友圈宣传资金盘,被我逮着喷了句就开始说她自己勤工俭学,自己还有个餐饮品牌叫“贵州妞”,我打开朋友圈一看,尼玛太高大上了,是个手推车做粉的,找了个布印了三个字就算品牌了。

所以说,这种刻苦都是在骗自己骗别人……真正刻苦的,连朋友圈都没时间发,整天发朋友圈的肯定是我这种闲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