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说中国只有三千年历史,中国人却说自己有五千年历史,谁对?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悠久性问题上,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一些外国人却认为只有三千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和“文明”的定义,以及不同视角下的理解差异。

“三千年”的说法,可能源于对“信史”的界定

当一些外国人提到“三千年历史”时,他们往往指的是有确切文字记载、有清晰证据可考的“信史”。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和历史学领域,对于历史的界定常常建立在可靠的文献记录和考古发掘的相互印证上。

夏朝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中国的早期历史,尤其是夏朝,一直是一个学术研究的焦点。虽然中国传统史学(如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夏朝的存在,但直接的、确凿的考古证据,尤其是能够与文献清晰对应的文字证据,一直存在争议。直到近年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对二里头遗址等考古发现的研究,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更强的证据支持,但其绝对年代和具体细节仍是讨论的对象。
商朝甲骨文: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第一个有确凿文字(甲骨文)和考古证据证明其存在的中国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使得商朝的历史不再是模糊的传说,而是有了坚实的实证基础。从甲骨文出现的时间点算起,确实可以追溯到大约3600年前,这接近3000年的说法。
西周文献与考古: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同样有大量的文献(如《尚书》、《诗经》)和青铜器铭文作为证据。

所以,当有人说“中国只有三千年历史”时,他们可能更多地是在强调“有确凿文字和考古证据支持的、可以清晰梳理的王朝历史”,而这个时间点往前推,确实会触及到商朝的上限,甚至在关于夏朝的争议中,会让这个“有凭有据”的历史时间向前推进到大约三千多年。

“五千年”的说法,则包含了更广阔的文明起源和发展

而中国人所说的“五千年文明史”,则是一个更加宏大和包容的概念,它不仅仅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王朝历史,更包含了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演进、社会发展和思想形成过程。

史前文明的追溯: “五千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认识。例如: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已经展现出高度发达的农业、陶器制作、定居生活,甚至出现了初步的社会分工和等级分化。这些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聚落形态,都表明了中华文明的早期萌芽和发展。
黄帝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生活的年代大致被认为在公元前三千纪(约5000年前)。虽然黄帝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符号和传说人物,但他的传说反映了早期中华民族在政治、文化、技术(如文字、历法、医学)上的集大成和发展。将黄帝时期视为文明的开端,是中国文化传承和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这些更早期的文明遗址(如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型的祭祀建筑、甚至初步的水利工程,这些都表明在更早的时期,中华大地就已经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

文明而非仅仅是王朝: “五千年文明”更侧重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文明体系的连续性。它包括了语言、文字、哲学思想、社会结构、艺术审美等多个维度的发展。即使在文字记录不那么清晰的早期,这些文化基因也在不断积累和演变。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差异?

1. 定义不同: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西方历史学更侧重于“有文献记载的、可被验证的历史”,而中国史学和文化传统,则更倾向于将“早期文化、文明曙光”也纳入历史的范畴,强调文明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 证据侧重点不同: 西方历史研究对文字证据的依赖度非常高。而中国历史研究,虽然也重视文字,但对考古学、神话传说、文化传承等也有着更强的包容性。
3.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叙事,是国家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古老、独特和连续性。而一些外部的“三千年”说法,可能是基于一种更严格的、量化的、以西方学术范式为基准的评判。

谁对?

从严格意义上的“有确凿文字和考古证据支持的王朝史”来说,说中国历史有三千年(甚至商朝早期算起约3600年)是有其道理的,尤其是在与西方历史学界对话时,使用更精确的“信史”概念来沟通是必要的。

但如果从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一个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系来看,那么“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也同样站得住脚。它代表了对中华民族自史前时代以来,在文化、技术、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不断积累、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认可。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考古发现,都在不断为这个“五千年”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总结来说:

“三千年” 更偏重于“信史”,强调有明确文字和考古证实的王朝历史。
“五千年” 更偏重于“文明史”,强调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漫长而连续的发展演进,包含了史前文明的曙光。

两者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维度、以不同标准进行的描述。在讨论时,理解对方的定义和侧重点,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目前,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正在不断地将中国“信史”的上限向前推移,而“五千年文明”的说法,也得到了国际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因为它更准确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深度和广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三千多年说的是有明确古文字证据记录的历史。

八千到五千年说的是农耕文明史,我们中国人比较谦虚,所以选了五千年的说法。

这个在中外都没有什么争议。

另外,这种题目的大量出现,已经不仅仅是“太在乎外国的评价”这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个“外国”往往明确对应的就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这几个国家,却说是“外国”,好像地球上就没别的国家了,很明显这就是对这几大殖民奴隶主反人类匪帮的一种跪拜行为。

user avatar

0.题目的毛病是典型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好多回答的毛病是民科式的自言自语……

1.“中国历史三千年”这个观念,来源于一个已经过时的学术范式。考古学出现之后,考古学家在研究了埃及和两河文明的考古学材料之后,提出了一个古代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十二条标准:

  • 大型城市中心
  • 通过农业的剩余生产力支持的手工工匠、商人、官吏和祭司
  • 直接生产者将生产剩余贡献给神祇或祭司酋长
  • 纪念性建筑
  • 摆脱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
  • 记录信息的系统(文字)
  • 较为精确的实践性科学的发展
  • 纪念性艺术
  • 作为奢侈品和作为工业物质的原材料的稳定进口
  • 农民、手工工匠和统治者共同构成一个社会
  • 社会的稳定性通过神庙和墓葬仪式的完善予以表达
  • 国家组织居于主导地位,并且恒定不变

然后西方的考古学家们开始用这个标准来套世界其它古文明的情况,到衡量中国的时候,发现要到商代才符合上述标准,所以就把商代定位中华文明的开始,距离现在差不多3000年上下。

2.然而这个标准有个大BUG。如果我们要研究全人类各个古文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就要把所有古文明的考古材料都纳入视野之后再总结规律。拿埃及和两河的材料定出的标准,显然不适合中国、美洲。

我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定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可以用一个评分体系标准来说明,只要达到60分就可以。假定这个指标体系有10项二级指标,有些古文明是10项都得6分,加到一起60分进入文明;其它古文明可能有的能得10分,有的只能得2分,但只要加起来够60分就可以。

3.所以,认识到这个学术范式的问题之后,中国古代社会是否进入文明就需要从我们自己的考古学材料中来总结标准。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这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而不是颠倒过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 赵辉

4.目前,根据现有的考古学材料,我国学者大概有二里头文化进入文明说,良渚文化进入文明说等多种观念,上限可以到距今六七千年,下限也有三千八百五十年左右的估计,都比商代的年代拓展出去一截。随着考古学材料的更新,理论研究的深入,未来这个问题会讨论得更加清晰而准确。

5.有知友提到牛河梁遗址发现的坩埚残片,其实后来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是铜冶炉的炉壁和吹风口,年代也不是红山文化时期而是夏家店文化下层时期,主要以红铜冶炼为主,距今约3500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悠久性问题上,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一些外国人却认为只有三千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和“文明”的定义,以及不同视角下的理解差异。“三千年”的说法,可能源于对“信史”的界定当一些外国人提到“三千年历史”时,他们往往指的是有确切文字记载、有清.............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确实会让人有些不舒服。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位朋友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也许是因为看到一些负面新闻,或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存在误解。但“赎罪”这个词用得太绝对,也太负面了,完全忽略了中国在国际援助中的真诚努力和实际作用。想要反驳,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也更能让对方.............
  • 回答
    关于“中国只有少数人有狐臭,而外国人几乎都有”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狐臭(腋臭)的产生与遗传和基因有关,而不同种族和人群的基因构成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狐臭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原理,并尽量避免一些可能让人觉得是AI生成的表达方式。狐臭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
  • 回答
    南京地铁回应“只罚中国人不罚外国人”一事,在我看来,其核心问题确实是触碰了公平公正的底线。抛开具体事件的细节不谈,仅从回应本身来看,其声明“确违反了公平公正原则”的表述,是一种对事实的承认,也是对公众质疑的初步回应。但问题在于,这种回应的力度和后续处理方式,才是衡量南京地铁对此事的态度是否认真的关键.............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某些外国人觉得中国女人“世上最丑”。这话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挺让人不舒服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理:美丑,从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甚至是受到的媒体熏.............
  • 回答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若被对方说“中国人什么都吃”,可以用以下方式用善意的讽刺回敬,既保持幽默感,又传达文化自信: 1. 指出“什么都吃”的误解,强调文化多样性回应示例: “您是说我们中国人吃火锅、吃饺子、吃麻辣烫,还吃烤鸭、清蒸鱼、凉拌黄瓜……对吧?但其实,我们中国人对食物的讲究可比您想象的多得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的待遇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涉到挺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项一项捋捋。一、历史背景与民族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得从历史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屈辱,被西方列强瓜分、欺凌,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比较微妙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这个对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挺普遍的。为什么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他们是真诚的,而中国人跑出来说“我是外国人,我爱外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玩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好感,常常会收获掌声和赞扬,而反过来,中国人表达对其他国家的喜爱,有时却会招来不理解甚至责难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赞扬”和“批评”这两.............
  • 回答
    当然有。说中国“低估”外国人,其实是种常见的说法,但细究起来,这种“低估”往往是相对而言,而且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而非完全的无视。不过,如果论及一个国家被“低估”的程度和表现,那情况就更复杂了。不少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都可能遭遇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低估的境遇。我可.............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确实,人们常常觉得“外国人低估中国”,这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实力、发展速度和文化底蕴可能存在认知偏差。那么,反过来思考,有没有一些国家是被中国人低估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低估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一、 认知上的“边缘化”与刻板印象: 发展中国家与“第三世界”的标签: .............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使用盗版软件的比例很高,这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认知。但反过来问,外国人就完全是正版的拥护者,而且他们都非常有钱,所以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想法可能有些简单化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要理解“盗版”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偷窃软件本身,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当我们在讨论盗版时,实际上是.............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当然有,而且非常普遍。我们骨子里就喜欢给事物贴标签,方便理解,也算是一种生存智慧吧。提到“外国人”,脑海里会瞬间浮现出各种画面。比如,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通常会被想象成高大、金发碧眼,说话大大咧咧,喜欢直来直去,不懂得委婉。他们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晒自己的生活,喝着咖啡,穿着休闲,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
  • 回答
    在中国要求外国人说中文,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对错。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来看,中国并没有明文规定外国人必须会说中文。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主要规范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的停留、居留、工作等,并没有涉及语言能力的要求。所以,从法律上说,要求别人说.............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确实,咱们听过不少外国人嘴里说着“我爱中国”,有时候听着确实会打个问号,特别是结合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一些看法,或者咱们对他们国家的一些固有印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什么样的“爱”?“爱”这个字太重了,也太广了。咱们中国人说爱国,那是有血脉相连的家国.............
  • 回答
    中国确实比过去强大了,这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还是经济影响力,亦或是科技发展,我们都能看到显著的进步。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我们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要说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地位,这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庞大且多样,他们的视角、经历.............
  • 回答
    你女朋友这句话背后的小心思,其实挺有意思的。她可能是在暗示她喜欢更直接的情感表达,或者是在试探你对她的重视程度。面对这种情况,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回应,既能展现出你的情商,又能让她感受到你的爱意。第一步:理解她这句话的潜台词首先,她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谁,更不是在说“外国人比中国人好”。它更像是一种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