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众烧机油为什么不学习一下本田机油增多的技术?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地触及了汽车发动机设计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或者说“技术路线”的差异。简单来说,大众的“烧机油”问题和本田的“机油增多”问题,其实都指向了机油在燃烧室内的“额外”消耗或堆积,但它们背后涉及的技术原理和解决方案却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应对同一个挑战。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现象,再来聊聊为什么大众没“学习”本田的“那一招”。

大众的“烧机油”:燃烧室的“渗漏”与活塞环的“失职”

大众发动机出现烧机油的情况,通常是指机油通过不应该存在的缝隙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导致机油消耗过快,尾气冒蓝烟,并且在火花塞上留下油泥。这背后往往跟以下几个关键点有关:

活塞环与缸壁的配合: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活塞环的作用是密封燃烧室,防止燃烧气体窜入曲轴箱,同时也刮去气缸壁上多余的机油,将其带回油底壳。大众一些发动机在设计上,可能会对活塞环的材料、形状(例如油环的刮油槽设计)、材质硬度以及活塞与缸壁的配合间隙有特定的要求。如果活塞环的弹力不足、磨损过快,或者活塞与缸壁的配合间隙过大,机油就容易从这些缝隙中渗漏到燃烧室。
气门油封: 气门杆与气门导管之间有一个油封,用于防止机油顺着气门杆进入燃烧室。如果气门油封老化、硬化或者安装不到位,也会导致机油渗漏。
曲轴箱通风系统(PCV): 这个系统是为了排出曲轴箱内的废气和蒸发掉的机油蒸汽。如果PCV阀堵塞或者系统设计不当,可能导致曲轴箱压力升高,迫使机油通过活塞环缝隙或者其他地方进入燃烧室。

大众一些发动机之所以表现出较高的机油消耗,可能有其设计上的权衡。例如,为了追求更好的动力响应和更低的摩擦阻力,可能会选择更轻薄的活塞、更紧密的活塞环配合,但这也可能意味着在某些工况下,对活塞环的刮油能力要求更高,一旦出现磨损或者配合精度稍有下降,就容易出现机油消耗。此外,一些涡轮增压发动机在高负荷、高转速下,燃烧室压力和温度都极高,对密封性能的要求也更加严苛。

本田的“机油增多”:曲轴箱的“被稀释”与机油的“外来客”

本田部分车型(尤其是早期的一些CVT变速箱车型)出现的“机油增多”现象,其机理与大众的“烧机油”截然不同。它通常不是因为机油进入燃烧室燃烧,而是燃油(汽油)进入了曲轴箱,与机油混合,导致机油液面升高,并且稀释了机油的润滑性能。

导致机油增多的主要原因包括:

燃油窜漏: 在某些工况下,特别是在发动机低温启动、短途行驶、频繁启停,或者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燃油可能会通过活塞环的缝隙窜入曲轴箱。
CVT变速箱的潜在影响: 有些说法认为,早期一些CVT变速箱在特定设计或工况下,可能会有微量的变速箱油(虽然不是直接的燃油,但同样会改变机油的成分和状态,虽然这不是本田机油增多的主流解释,但也有提及)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机油被“污染”。
燃烧室内的冷凝: 低温工况下,未完全燃烧的燃油蒸汽在冷缸壁上冷凝,然后随活塞运动滴入曲轴箱。

本田的机油增多,更像是一种“稀释”而非“消耗”。机油液面升高本身就不是好事,因为它稀释了机油,降低了润滑和散热能力,长期下去会加速发动机磨损。

为什么大众不“学习”本田的“机油增多”技术?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机油增多”并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问题现象”。 而大众烧机油,是一个相对“技术性”的工艺和材料选择的结果(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

换句话说,本田出现的“机油增多”是发动机设计或控制策略在某些特定工况下没有处理好燃油窜漏的问题,导致燃油混入机油。这就像一个人吃饭吃到一半,发现水杯里多了点汤,不是说这个“汤多了”是什么高深技术,而是饭没做好,或者吃法不对,导致汤进了水杯。

大众“学习”本田的“机油增多”技术,就好像说:“你看,有些人吃饭的时候会不小心把汤洒到水杯里,我们也来设计一种机制,让点水洒到水杯里,这样我的水杯就不会‘空’了。”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更深层的分析:设计理念与工程权衡

1. 目标不同: 大众希望的是机油保持在油底壳正常范围内,并且有效润滑发动机部件。而“机油增多”恰恰是违背了这一基本目标,因为混入的燃油会极大地损害机油的润滑性能。所以,大众“学习”机油增多,等于是在主动引入一个更糟糕的状况。

2. 解决问题的方向不同:
大众烧机油的根源在于密封性和刮油能力。如果它要去“学习”本田,那就意味着它需要设计出更容易出现燃油窜漏的发动机,然后才能“增多”机油,这完全是南辕北辙。
相反,大众如果要解决自己的烧机油问题,它需要的是加强活塞环的刮油能力、优化活塞与缸壁的配合精度、升级气门油封材料和设计、改进PCV系统等,这些都是指向“如何让机油不进入燃烧室”的方向。

3. 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机油烧损虽然会消耗机油,但如果是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某些赛车发动机或者高性能发动机),它可能伴随着更强的动力输出和更低的内部摩擦(通过更轻的部件和更少的油膜)。
机油增多(被稀释)则直接损害了润滑系统的核心功能。机油粘度降低,润滑油膜强度不足,会导致金属部件之间的摩擦增加,产生更多的热量和磨损,最终可能导致发动机报废。

4. 技术实现的复杂性: 要设计出一个在所有工况下都精确控制机油量,不多也不少的发动机,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大众在某些车型上出现的烧机油现象,可能是在追求某些性能指标(如轻量化、高功率密度)时,对密封性的工程优化做得不够充分,或者材料的耐久性出现了问题。而本田的机油增多,则是在某些工况下,燃烧系统和曲轴箱通风系统与燃油管理系统未能做到完美的配合。

总结一下:

大众烧机油,是发动机内部的“密封防线”出现了一些“漏洞”,导致机油漏进了燃烧室。而本田机油增多,是外部的“不速之客”(燃油)通过这些“漏洞”进入了机油,稀释了机油。

大众自然不会去“学习”如何让自己的机油被稀释,因为那样只会让发动机更快地损坏。大众的目标始终是减少机油在燃烧室的消耗,这是一个技术上的优化和提升,而不是去模仿一个负面现象。而本田后续对机油增多问题采取的措施,例如改进燃油喷射策略、优化曲轴箱通风、升级ECU软件控制发动机工作状态等,都是为了防止燃油窜漏和促进其蒸发排出,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改进,而不是去“生产”机油增多的现象。

所以,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我家的煤气灶会漏气,而邻居家会漏水,我不能像邻居家那样‘漏水’来解决‘漏气’问题吗?” 答案当然是:两者的问题性质和解决方案完全不同,模仿对方的“问题”毫无意义,只会让自己的状况变得更糟。 大众需要的是解决自己的密封和刮油问题,而不是去制造一个被稀释的机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键盘车神的问题真是莫名其妙。

先去了解一下现在VW的湿式双离合和最新市场反馈,再去看看本田的机油增多给出的解决措施,注意是给出不是类似速腾断轴加钢板的提醒措施。

真是受不了现在看到大众奥迪就后备箱常备,看到本田就拿瓶接机油,网络段子害死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