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索罗斯 1998 年狙击香港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回答
1998 年,乔治·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对香港的狙击行动,可以说是金融史上一次非常著名且充满争议的事件。要判断其成功与否,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审视。

索罗斯的意图与操作:

索罗斯的公开目标是削弱港元,并从港币的贬值中获利。当时,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港币与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 7.75 港元兑 1 美元。索罗斯的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的做空行动,迫使港府放弃这一联系汇率。

他的操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沽空港币期货: 量子基金大量卖出港币期货合约,押注港币会贬值。
做空港股: 同时,索罗斯还积极做空香港股市的股票。他的逻辑是,如果港币贬值,会引发资本外流,香港经济受到冲击,股市自然会下跌。
沽空恒生指数: 通过股指期货,进一步放大做空的影响。

香港政府的反击:

面对索罗斯的狙击,香港政府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展现出了强大的决心和灵活的策略:

动用外汇基金干预市场: 香港金管局利用其庞大的外汇储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港币,以维持港币汇率在联系汇率区间内。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不断地卖出美元,买入港币。
调整利率: 在必要时,金管局还会通过调整银行同业拆息等手段,提高资金成本,增加做空者的压力。
对冲操作: 香港金管局还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对冲操作,以应对索罗斯的做空。

战役的胜负判定:

从直接结果来看,索罗斯的狙击最终并未成功地迫使香港放弃联系汇率制度。

港币汇率维持稳定: 尽管在狙击期间,港币汇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香港金管局成功地将其维持在联系汇率的范围内。索罗斯未能实现让港币大幅贬值的目的。
港股市场的波动: 恒生指数确实经历了剧烈的波动,但最终也并未崩溃。香港政府的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股市。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索罗斯是“完败”。

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香港政府为了维持联系汇率,动用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其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耗。从这个角度看,索罗斯给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潜在的风险。
索罗斯的获利能力存疑: 尽管索罗斯基金在这次狙击中的具体获利情况对外保密,但普遍的分析认为,由于未能达成其最核心的目标(迫使港币贬值),其最终的收益很可能不如预期,甚至可能亏损。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索罗斯在狙击过程中,可能因为过早或过量地进行空头操作,在市场反弹时遭受了损失。
给香港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这次事件让香港深刻认识到联系汇率制度的脆弱性以及在极端市场冲击下捍卫汇率的艰难。它促使香港在后来的金融危机应对和监管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结来说:

如果以“是否成功迫使港币贬值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为标准,那么索罗斯在 1998 年狙击香港是失败的。香港政府成功地保卫了联系汇率。

但如果从“给对手制造了多大的麻烦和压力,消耗了多少资源”来看,那么索罗斯的狙击行动无疑是具有相当的破坏性的。他以自己的方式,让香港付出了代价,也暴露了联系汇率制度在面对强大投机力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场“金融战役”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是一场规则的较量、力量的对拼,以及智慧的博弈。香港政府在这次事件中展现出的决心和能力,也成为了其金融信誉的重要证明。而索罗斯本人,虽然这次未能得偿所愿,但他在金融市场的操作手法和影响力依然是毋庸置疑的。这场事件也成为了研究亚洲金融危机和资本市场运作的经典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输赢得看从什么角度看。

索罗斯的目的:投机者,赚钱。事后证明,在香港,可能有利润,不大,


欧美势力目的:收割小国家,砸盘。在东南亚,韩国成功,香港失败。


香港和中央政府目标:保住盘子,别被摧毁。(成功)


索罗斯赚到钱,不足以弥补他的损失。六国攻秦,只要函谷关不破,你占再多也得吐出来。香港金融保卫战可以说是守住函谷关的意义

user avatar

我也是服了,能不能拜托某些人,不要连各方角色都没有搞清楚就在这自以为是地大放厥词?香港金融保卫战,索罗斯赢没赢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是你随便说他赚了多少钱就能认定他赢了的。而港府是毫无疑问的胜利者,可能有盈利但是不重要,因为这个赢也不是赢在钱上。


吹捧索罗斯(踩港府)的人目前看就是一个逻辑:因为索罗斯赚到钱了,所以他赢了,港府输了。然后就开始在那低头扒拉算盘或者计算器,通过各种有的没的的的资料,证明索罗斯赚钱了,最后一脸得意仿佛自己看透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一样。真是笑死人,我就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索罗斯是投资(机)者,港府是政府,投资(机)者赚到钱,为什么算政府输?再进一步问就是,为什么政府要因为投资(机)者赚钱这件事和他(们)开战?

我想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某些人的逻辑就不攻自破了吧?说什么索罗斯做空恒生指数赚钱就是赢了港府。恒生指数一直开着,做空操作一直有,做空恒生赚钱的难道索罗斯是第一人吗?按这个说法,全天下的投资者只要从市场上赚到钱,就是战胜政府咯?全世界的政府都会因为张三、李四、强尼、杰瑞赚到的几十到几十亿的票子和他们开战咯?香港当金融中心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在香港赚到钱乃至发家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偏偏就会因为索罗斯赚钱这事和他过不去吗?你是太看得起索罗斯,还是太瞧不起港府?


我们不提索罗斯背后是谁这个话题,就把他当成一个纯粹的投资(机)者,他狙击香港的诉求很简单:我要赚钱,不管你金融秩序稳定还是不稳定,社会会不会出现危机,政府还干的下去干不下去。而港府作为政府,诉求刚好反过来:你他妈爱赚钱不赚钱,香港金融秩序必须稳定,社会危机决不能出现,特区政府必须能够运行下去。这样的不同诉求导致的矛盾才是香港金融保卫战真正的爆发点所在,同样的,因为诉求不同,双方评判胜负的标准就不一样

港府这边很简单:港币没有崩掉、恒指没有崩掉、香港社会没有像本次金融风暴中其他国家地区那样爆发大的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得以长期运行下去,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OK,这仗我已经赢了。至于说索罗斯或者其他国际炒家有没有赚到钱,对不起,不关心。把港府获利的消息放出来也不是为了和你比谁赚谁亏,而是告诉你想要靠你那些金融技术以及造谣伎俩让香港经济崩溃进而大捞特捞这件事压根不要想。你这一套操作下来赚了的拿好钱滚蛋,亏了的牙碎了往肚子里咽。这件事情结束以后,你再来香港投资(机),只要不影响香港的繁荣稳定,我们一样欢迎。

至于索罗斯那边,胜负只有他自己知道。专业机构投资不是散户买股票,赚1%也是赢,赚1000%也是赢,那是要事先做收益预测的。你预测一套操作下来赚100%,结果赚了85%,对不起,你这不能算作赢。甚至于说你预测股市会因为事件A而大跌,结果却是因为事件B大跌了 ,一样不算你赢。索罗斯在瞄准香港时,到底想要赚多少,通过什么方法赚,最后是不是达到他的预期,这事只有他自己知道。当然你要是神通广大,找到了他当年狙击香港的所有方案,与实际做个对比也是可以的。

特别说一下,把专业机构的预期收益率拿出来说一下,有人觉得这事很难理解,机构赚钱了为什么不算赢?那么问一个问题,你100万投到股市里,一年操作赚了5万,你是赚了还是赔了?账面看赚了,年化收益率5%。但是我告诉你这100万如果你一年前买银行的稳健型理财产品,主要投资方向是债权,那么一年到期后年化收益率也基本在5%左右,你觉得你现在亏了还是赚了?如果一年前发的三年期国债,一年后你赎回的利率是5%呢?

预期收益率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无风险收益率,二是风险溢价补偿。国债被认定是无风险的,所以国债收益率就是无风险率,在这个基础上,你的投资风险比国债高多少,就要加上多少的风险溢价补偿。所以你担着炒股的风险,赚一个国债的收益回来,当然是亏了。这事老百姓也不是都不明白,说白了担着卖白粉的风险赚着卖白菜的钱是亏的,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为什么一到索罗斯这里,就变成了账面收益为正就是赢。

索罗斯这边难以评判,说的就是他当时对于狙击香港这事的风险到底怎么评价的没有确切的数据。现在索罗斯的追捧者说他就是正常的做空套利;站在港府或者中国政府的角度看,你这就是和中国香港开战,和中国开战。再进一步讨论,那就是索罗斯眼里和中国政府或者中国香港政府开战到底有多大风险,是不是与和美国政府开战一个级别?风险不一样,风险溢价不一样,预期收益率当然不一样,最终实际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的比对结果也不一样。


总结起来就是,港府参战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索罗斯亏钱,你说索罗斯赚钱所以港府输了,那叫扯淡。索罗斯挑事是为了他预期的收益,你连他想赚多少都不知道,就凭他赚到钱了就说他赢,一样是扯淡。这事吹捧索罗斯的极致就是:因为他还是赚到了一些钱,所以不算输。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98 年,乔治·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对香港的狙击行动,可以说是金融史上一次非常著名且充满争议的事件。要判断其成功与否,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索罗斯的意图与操作:索罗斯的公开目标是削弱港元,并从港币的贬值中获利。当时,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港币与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 7.75 港元兑 1 美元.............
  • 回答
    关于“索罗斯做了那么多坏事,为什么没有国家制裁他?”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并且需要梳理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探讨。一、 何谓“坏事”?“坏事”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价值判断。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甚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同一件事的评价都可能截然不同。当我们.............
  • 回答
    索罗斯能否“做空”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政治意愿以及索罗斯个人及其基金的能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理解“做空”的含义与中国的金融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做空”在金融市场上的含义。传统意义上的做空是指: 卖出借来.............
  • 回答
    乔治·索罗斯,这位享誉全球的金融巨鳄,其投资生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对英镑和泰铢的精准狙击,以及一次未竟全功的香港之战。这三场战役,不仅展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果断的行动力和庞大的资本运作能力,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金融格局。精准狙击英镑:1992年英镑危机索罗斯做空英镑的故事,堪称金融市场的传奇。19.............
  • 回答
    索罗斯老爷子那句话,“好的交易都是无聊的”,听起来挺玄乎,对吧?毕竟我们想象中的交易,要么是坐过山车般刺激,要么是像电影里那样,几个眼神就能操纵市场的风云。但如果你真的深入了解,就会发现,索罗斯这话里有大乾坤。咱们先捋一捋,为什么好的交易会“无聊”。你想啊,那些成功的交易者,他们做决策的时候,不是凭.............
  • 回答
    人们常说“索罗斯做空了英镑”或者“索罗斯狙击了泰铢”,这听起来好像他手里拿着一把狙击枪,瞄准了一个国家的货币扣动扳机。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真实的金融操作要复杂得多,但核心思路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核心逻辑:赔率的计算与利用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集市上看到一个卖水果的老板,他有一种水果特别.............
  • 回答
    索罗斯和巴菲特,两位投资界的传奇人物,他们的财富规模一直备受关注。虽然两人都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但细究起来,索罗斯的个人净资产通常会比巴菲特少一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投资技巧高低之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投资理念和策略的根本差异是关键。巴菲特以其“价值投资”哲学闻名于世,他奉行“买入并持.............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诸如索罗斯(George Soros)等人物所推动的政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世界人种杂交大统”,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对人类而言是坏事。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及其论据,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历史联系以及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世界人种杂交大统”这个概念。这通常指的是.............
  • 回答
    索罗斯等400名美国富人致信国会反对减税,这一事件在当时的美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 减税提议: 当时美国国会正在讨论一项重大的减税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大幅削减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尤其是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税负。 支持减税的论调: 支持者认为减税能够.............
  • 回答
    乔治·索罗斯,这位金融界的老兵,其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总能引发轩然大波。他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论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长期以来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的观察和对中国经济具体问题的分析。理解他的观点,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链条以及他所侧重的风险点。首先,我们得明白索罗斯的“硬着陆”并非简单的经济下滑,而是.............
  • 回答
    要评价乔治·索罗斯,这绝非易事,他是一个集金融巨鳄、慈善家、政治活动家于一身的复杂个体,其影响力之广、争议之深,足以引发无数讨论。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内核。金融市场上的“男巫”与“破坏者”:首先,索罗斯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金融市场的操盘手,尤其以其“反身性理论”闻名。与许.............
  • 回答
    乔治·索罗斯,一个响彻金融市场、让无数交易者又爱又恨的名字。他的职业交易生涯,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他思想和行动的淋漓尽致的展现。要评价索罗斯,我们得从他独特的哲学、惊人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对风险的极致运用几个方面来剖析。索罗斯的交易生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索罗斯的交易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早年也经历.............
  • 回答
    最近新闻里提到的“索罗斯做空中国”这个说法,其实是坊间一种比较通俗化的解读,背后涉及到的是金融市场中非常复杂的运作和博弈。要理解这个意思和潜在后果,咱们得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做空”这个词,在金融市场里有它特定的含义。简单来说,做空不是你手上有某个东西(比如股票)然后卖掉它。做空是指你预期某个东西.............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各国联合起来,效仿索罗斯当年狙击英镑的做法,一起针对美元下手,那会发生什么?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动真格的,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都会是颠覆性的。首先,得理解索罗斯当年是怎么做的,他玩的是金融投机,而且是盯准了那种宏观经济出现裂痕、但政府还不肯承认问题的货币。他.............
  • 回答
    乔治·索罗斯,这位全球知名的金融巨鳄和慈善家,向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出请求,希望他“不要减税”,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从索罗斯的立场、特朗普当时的政策背景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考量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索罗斯的身份和他的基本理念。索罗斯以其在金融市场的.............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索罗斯,还有那另外四百多位响当当的人物,一起跳出来反对特朗普的减税计划,这本身就够劲爆的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人,哪个不是呼风唤雨的大佬,手上掌握着巨量的财富和资源,他们联合起来发声,那动静绝对不小。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他们为啥这么干。我个人的理解,他们反对的不是“减税.............
  • 回答
    说起索罗斯认购小米,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知道索罗斯是谁。他可不是一般人,是全球金融市场里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投资传奇,更是慈善事业的推动者。他的“量子基金”名声在外,他每一次的投资动向,都能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所以,当他盯上小米,哪怕只是认购了一部分股票,也绝对不是件小事。.............
  • 回答
    2016年初,全球金融市场弥漫着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也成为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的“唱空”人民币言论,以及他旗下基金可能进行的做空操作,无疑是一场引人注目的风暴。索罗斯的此次表态,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他过往的投资风格来看,索罗斯素来以精准把握宏观经济动向和利用市场情绪著.............
  • 回答
    金融界里,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各自以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成就,赢得了无数的追随者。要说谁“崇拜”得更多,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崇拜的含义太广,而且不同的人群关注点也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看看他们各自的影响力所在。沃伦·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圣杯,普通人的灯塔巴菲特之所以受到广.............
  • 回答
    关于1998年索罗斯财团“入侵”香港这件事,在香港的了解程度和看法,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有多少人知道”或者“他们怎么看”。这更像是在不同群体中,通过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角度,留下的或深或浅的印记。首先,要说“完全不知道”的香港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在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经济经历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