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哪些地缘劣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崛起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地缘上的挑战。要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看。

一、 海陆疆域的天然矛盾

中国陆地面积广阔,但海岸线虽然漫长,在相当一部分区域也面临着邻国环绕的复杂局面。

北部和西北部陆地边界漫长且多山: 这在历史上是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但如今也意味着边疆地区管理成本高,且部分地区地缘政治环境复杂。例如,与多个国家存在边界争议,虽然大部分已解决,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仍需关注。同时,这些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容易成为外部势力渗透的区域。
东部沿海地区易受制于海洋通道: 我们的经济命脉,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以及制成品的出口,高度依赖于海运。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等关键海上通道,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这构成了所谓的“马六甲困境”。一旦这些通道被封锁或受到威胁,中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南海主权争议: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周边一些国家也对其提出主权要求,并在此区域进行岛礁建设和军事部署。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在南海的资源开发和航行自由,也增加了地区冲突的风险。南海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关键通道。
岛链的封锁: 美国及其盟友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上的军事部署,对中国海军走向远洋构成了现实的压力。岛链的存在,从地理上限制了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进入广阔太平洋的活动空间,对其战略投送能力和维护海外利益构成了挑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 陆地边界的管理与发展:
深化周边外交,巩固睦邻友好: 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与陆地邻国的关系,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已解决的要巩固,未彻底解决的要耐心寻求共识),加强区域合作,将边界地区打造成和平与发展的区域。
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增强边疆的吸引力和稳定性。让边疆人民从发展中获益,才能有效巩固边疆。
加强边境管控与军事部署: 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保持适度的军事存在,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边境监控和管理,有效防范非法越境和渗透活动。

2. 破解“马六甲困境”与确保海上通道安全:
“一带一路”倡议: 这是最核心的解决方案之一。“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陆路通道(如中欧班列)和海上通道(如海上丝绸之路)来分散和优化中国的国际贸易路线。陆路通道虽然成本较高,但不受制于马六甲海峡,为中国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战略选择。海上通道则通过投资沿线港口和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对相关航道的安全保障能力。
发展海军力量,走向远洋: 持续发展强大的海军,包括航空母舰、核潜艇、先进驱逐舰等,是中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特别是维护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航行自由的根本保障。我们需要具备在远离本土的区域投送力量、进行区域性军事存在的能力。
加强能源和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 除了海上通道,积极拓展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陆路进口渠道,例如通过中俄、中亚油气管道,以及在非洲、拉美等地区开发新的合作项目,降低对单一通道的依赖。
推动区域安全合作: 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打击海盗、恐怖主义等威胁,维护南海及印度洋航道的安全与稳定。

3. 解决南海主权争议与维护海洋权益:
坚持对话与协商: 依据国际法,通过与相关国家的平等对话和协商,寻求和平解决南海争议的方案。避免冲突,保持地区和平稳定,是解决争议的基础。
加强南海区域的开发与合作: 在主权争议得到妥善管控的前提下,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海洋资源共同开发,分享合作的利益,将争议转化为合作的契机。
提升海洋权益维护能力: 建设和部署更多海警船、海军舰艇,以及先进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有效维护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展现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与落实: 加快与东盟国家共同制定和实施“南海行为准则”,为地区国家在南海的行为提供行为规范,减少误判和冲突的可能性。

4. 应对岛链的挑战:
发展不对称作战能力: 发展反舰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潜艇部队等,以及电子战、网络战等能力,形成对潜在对手的有效威慑,打破其在第一岛链的军事优势。
突破岛链,走向深蓝: 通过海军装备的现代化和训练水平的提升,逐步突破第一岛链的地理限制,在更广阔的海洋上进行活动,增强海军的战略机动性和作战半径。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与军事交流: 争取与部分岛链上的国家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在军事互信和安全合作方面取得进展,一定程度上缓解岛链的压力。

二、 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潜在风险

中国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差距,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经济差距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地区间贫富差距加大,影响社会稳定。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也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资源与环境压力: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也面临着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如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而落后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开发能力不足,且可能面临生态保护的压力。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产业政策倾斜等方式,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改善、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
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引导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方面,同时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避免“污染先行”。
发展区域经济合作: 鼓励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如建立产业园区、创新合作平台,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例如,推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的深入实施。
支持边疆地区发展: 特别关注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地区,通过特殊的扶持政策,改善民生,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团结。

2.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建设国家级城市群: 培育和发展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平衡区域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发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对西部、北部等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三、 极端自然环境的制约

中国幅员辽阔,也意味着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挑战。

高原、高寒、干旱等地区: 如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海拔高,氧气稀薄,交通不便,农业生产困难,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巨大挑战。
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 中国东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易受台风、洪涝影响,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则面临地震、干旱等风险。这些灾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 适应与改造: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发展符合当地特点的产业。例如,在高原地区发展旅游、畜牧业,在干旱地区发展耐旱农业、太阳能产业。
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 加大对极端环境下生产和生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例如高原农业技术、抗旱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投入更多资源建设适应极端环境的基础设施,如高原铁路、高寒地区公路、节水灌溉系统等,改善当地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2.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完善预警监测系统: 建立和升级全国性的灾害预警监测网络,提高对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加强工程性防御: 修建水库、堤坝、防洪工程,加固房屋建筑,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和完善国家和地方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和救援能力。
科学规划与管理: 在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易发地区,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结

中国并非没有地缘劣势,但正是在面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适应力。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以及审慎而积极的外交策略,中国正在努力将这些地缘上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或至少是可控的因素。例如,陆地边界的漫长,在加强区域合作后,也可能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枢纽;海洋通道的依赖,促使中国积极发展海军和多元化能源通道;区域不平衡,则成为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以更加开放、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式去应对这些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收回凤梨岛之后,我们基本没有什么缺点,或者说没有重大缺陷,中美俄大国里地缘最好,美俄都有重大甚至致命缺陷,我们目前环境一般,主要是美国没有撤出东亚,依然在周边有力量投射,不久的将来,美国支撑不住撤离之后,亚洲重新洗牌,排队送世子进京求封的会很多,阿富汗的事情和前苏联解体后的大撤退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力量投射的基础不是军事而是经济,经济完蛋什么都完蛋

未完待续,周一不忙好好写一写地缘问题以及技术和工业化进步如何影响到地缘的评价

~~~~~~~~~~~~~~~~~~~~~更新~~~~~~~~~~~~~~~~~~~~~~~~

上老图,图侵删

一 看地形图就大概知道,高赞答案从地形上说的差不多了,我强调几点:

1.中国核心区被西部高原沙漠,东部大海包裹,相对来说非常安全,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作为亚欧大陆的东部边缘带的核心国家,非常适合大文明的安全发展,并因为独特的地缘环境和东西向的两条大河,发展出与世界其他文明都不一样的中央集权的非封建的独特的非神权世俗文明,这点几乎有且仅有中华文明做到这一点,也最早完成社会有效上升渠道的构建以及官僚非贵族化构建,封建庄园和领主经济过早消亡,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流,中东欧洲文明都被一神教洗过,印度保留的依然是多神教文明,决定文明形态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缘。

2.中国只要控制青藏高原(或不构成威胁)+河西走廊+辽西走廊,那么大概领土范围也就奠定下来,400~1000万平方公里+就没问题,也意味着东部核心地带能被有效保护并建立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缓冲,并能形成对北方的包围态势,能牢牢控制这三点的王朝基本都是大王朝,反之则非常被动。

3.说一个很多人可能不注意的中国地缘局部劣势,和中国近代史关系很大,还是牵扯到辽西走廊问题,就是东北问题,东北本身的地缘看似很好,东西两条山脉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北边是黑龙江,南边是渤海,但实际这些屏障都非常不可靠,缺口和突破点实在太多,所以一旦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后,第一考虑的就是如何处理与关内王朝的地缘矛盾,辽西走廊到底要不要,不要中央王朝一旦国力稳定就会突破,对于中央王朝来说,幽云十六州是梦魇,一旦被少数民族在华北平原北部建立前进基地,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天险可守!所以就安全角度来说,东北就不可能稳定的建立一个地方政权,历史上也是如此,无论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还是唐明经略辽东,都是这个原因。所以为什么当年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占领高丽半岛后不过30多年就占领了东北,一旦占领东北这个地缘问题就又出现了,所以77事变即使是偶然也一定是必然!也能看出来为什么半岛有事,中央帝国必须出手,要就是即使冒着刚建国就灭国的危险,教员也要在半岛出手!

4.南海方向,本来我们处于劣势,因为这个大口袋的几个重要进出口都不在我们手里(凤梨岛、菲律宾、大马新加坡),太平岛也处于凤梨岛的管控下。但对于基建狂魔来说,一旦改变思路,转换思维就不一样了,七星阵造岛真是点睛之笔!地缘形式一下子逆转,中心开花!不但南海军事态势逆转,更由于七星阵本身也处于东南亚的地理核心位置,三代机作战半径正好覆盖整个东南亚,所以美国最后一搏的南海危机之后,已经五六年过去了,南海基本风平浪静,东南亚不再主动在中美之间挑刺,更不敢直接挑衅我们,既然美国都没办法,周边国家就更没办法。

5.现在最大的地缘禁脔是凤梨岛,好在中美联合抗苏之后,美国从凤梨岛撤军了,我曾经在凤梨岛的问题上做过详细分析,不多说了,只强调一点,凤梨岛现在和未来美国都不可能真的直接动手,因为只会招致“阿富汗撤军”一样的难堪。收回凤梨岛之后,以凤梨岛为核心的西太经略就得心应手了。不过在利用凤梨岛做扣和美国博弈完之前,我们也不会动手。

5.外蒙古不是问题,至少在中强俄弱的情况下,不是问题。

中国是中美俄三大国里地缘最好的,俄罗斯和美国都有重大地缘劣势甚至是致命漏洞,中国地缘之好决定了即使近代以来我们被西方轮流殴打也没有被真正打散架子,铁桶一块的地缘本身保证了我们的文明火种生生不息,保证了我们的向心力和文化同化力。

1.俄罗斯本身的地缘漏洞太多了,巨大国土人口不够天然决定了其劣势,东欧平原一马平川,一旦被突破很难招架,二战希特勒闪击苏联,短时间内推进了几百公里到莫斯科城下,俄罗斯强大时的战略选择是向前推进到欧洲核心区,直接占领,并建立一系列东欧小国做缓冲,建立起三洋一海帝国!如苏联时代,不行的时候,这些小国倒戈,变成挤压俄罗斯的前沿阵地,比如最近跳的很高的小国立陶宛。失去乌克兰的俄罗斯不是俄罗斯,不但丢掉了肥沃的黑土地和诸多重要的工业,也丢掉了南向到黑海的屏障,虽然拿回克里米亚可以缓解,但始终是地缘禁脔。远东更可笑,我在俄罗斯相关回答里也说过,不多说了,反正就是远东600万人口能守得住那么大一片土地就怪了,寒冷的气候,遥远的距离,糜烂的基础设施都无法让他的远东安全,而遥远东方的强大中国如果一旦改变国家战略,就是俄罗斯的梦魇,比如80年代的中美联合抗苏!苏联就不得不在远东西伯利亚用极高成本保有大量机械化军队在前线!不但不是武力投射反而变成如阿富汗一样的帝国伤口不断流血。而如果同时欧洲对其发难,想不二次解体都难!就其广东省的GDP规模不到2亿的人口,哼哼!现在之所以可以在远东还能玩玩北方四岛和石油管线什么的,完全因为中俄的准联盟关系,没有中国背书,不必中国出手,美日韩在远东要是玩点什么,就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那点破烂根本就不够看的。

2.美国的地缘只是看上去很好,如果亚欧大陆战火纷飞,文明衰落之时,美国那的确是世外桃源,用非常少的国防支出就可以有效保护北美的安全,并在亚欧大陆上大战之时狂卖军火和资源,世界近现代历史就是如此,欧洲大航海之后,尤其是到了18世纪之后,亚洲三大文明区,中东的奥斯曼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和大清帝国都被相继锤死,除了中国、日本、泰国之外,其它地区基本都被直接占领和殖民。然后就是被各种吸血,亚洲文明衰落,欧洲则到20世纪初之后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冷战开始之后,实际上美国的地缘优势就开始了逐渐下降,到现在看的很清楚,美国需要保有巨大的军事和经济科技优势才能继续在亚欧大陆上打地鼠,才能做离岸平衡,一旦亚欧大陆崛起一个海陆复合的海陆兼备的大国,美国优势就没了。退回北美的美国可能过的不会太差,但想继续过现在这种高消费高浪费收割全世界的日子是不可能了。

一美元的炸鸡美国国家层面要付出高昂成本的,是在高昂的农业补贴里,是在收割全世界里的,是在盟友体系里的,是在美元霸权里的,是在10艘航母战斗群里的,不是那么简单的,高华们不会在意,当然也永远不懂,高华们只会告诉我们“民主自由”,可笑。

三,海权陆权,这里可以更深入一点探讨海权陆权以及中美地缘关系

事实上不管是古典时期还是工业革命之后,海权对抗陆权都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用海军直接对付对方的陆军都是噩梦,因为无论是对付要塞还是港口,海军最大的问题是补给太困难,成本和陆军是悬殊的,不成比例的,即使大国对付小国也非常困难,战争必须迅速果断,拉长时间对进攻方的海军来说士气、补给、疫病等等都是难以想象的,以战养战这种事基本做不了,因为长途运输人力成本更高,就地奴役会招致更大反弹和消耗,都需要巨大国力去弥补,即使占领外海小岛,小岛的弱补给+远道而来的高成本补给+高昂修船费,这些费用远远高于对面大陆上的补给和造船效率。长期看不但打不赢,也一定将你母国的经济拖垮,简单说就是如果飞机没代差,航母飞机不可能打赢陆基飞机,还没说陆上可以布置N多陆对舰呢。当然工业革命之后就是另外一番场景了,一旦形成了技术代差+近现代民族国家+资本主义,西方文明对其它文明就是降维打击,那么刚才说的那些就都不成立了,这也就是所谓海权时代的由来,西方凭借技术代差和工业化的国家能力,资本主义对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的垂涎,让西方在短短300年的时间里几乎占领了所有非西方的土地,建立了欧洲文明中心论,也建立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所谓海权时代的开始,即使远涉重洋,大清的军队也不是英国的对手,搞笑的是南京条约都签完了,大清还有部队在路上甚至没有开拔,总有人说如果大清集合全国军力肯定能打赢,我也同意,但是英国海军的迅速转场能力,决定了人家根本没必要跟你进行决战!或者说决战的地点是人家挑的,你没有主动的权力!帆船靠天气的时代过去了,这就是代差。

陆权当然不会束手就擒,当然不会等死,另外一项西方自己的重要发明反而成为陆权翻身的技术契机!那就是铁路,我自己的观点,铁路的发明意义更大,也成为了欧洲各个小体量强国自己的掘墓人!工业革命初期的欧洲小国凭借技术优势+航海开拓+资本主义,迅速在海外建立了广大殖民地,带回的财富又在欧洲争霸,铁路贯通之后,可以让这些小国的国家实力快速集结和突破,形成比大国还要强大的军事力量配合以近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概念,迅速崛起!小而强悍!但问题是一旦技术开始扩散,意识形态和思想开始扩散,知识开始扩散,铁路也就开始扩散,小国的人口和在地化资源有限,大国则不同,大国一旦开始了国内铁路建设,他的人口和土地资源优势远非小国科比,铁路串联起来的资源产地+城市群落+工业农业产区,辐射力度和乘数效应让那些小国望尘莫及,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产业链开始扩大,需要的产业工人暴增,生产效率极大提高需要更大的消费市场,这点美国和后来的苏联就占有天然优势,当然还有更后来那个修疯狂建高铁的拥有14.5亿人的基建狂魔中国,那是后话,这期间夹了一个德国的崛起,德国这个体量已经在那个时代把铁路玩到了极致,后来美国苏俄联都修了大量铁路,苏俄是典型的陆权大国,美国早期并不是海权强国,在太平洋还算能指指点点,碰上英国就是弱鸡了,一战甚至二战之前美国重点发展的是依然是内陆,依然是铁路!这时期美国修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铁路网!海外用兵不多,也就弄弄西班牙,殖民地远没有英法甚至荷兰比利时多。

这时期美国作为陆海复合型的大国重心在国内,在二战时期真正发展成为海权第一强国,前提是欧洲大战让各国打残,美国造改了100多搜航母,胖揍了日本,当然还有英国《帝国特惠制》的刺激,罗斯福转变了美国的国家战略,逐渐抛弃了不干涉政策和孤立主义,用租借法案和布雷顿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将大英帝国打成大嘤帝国,用马歇尔计划和重建日本达成了更大范围内的连平衡手,彻底成为一个海权帝国。

时间来到二战后,美国国内铁路网基本凋敝,很多铁路被拆除,航空发展迅猛,但是货物上来说,因为去工业化,就是他国内的铁路无用武之地了,不需要那么多的铁路线了,海外生产制造的产品通过海运运回国内消费,美元走出去,货物走进来,完成美元循环收割世界,美国内陆经济和两岸经济水平相比越来越差,形成铁锈带和红脖子群体,直到16年选出老特!那个原本的世界制造大国渐行渐远,也能看出来很搞笑的是,一旦成为海权强国则一定开始金融帝国化,英国和美国都是如此,二战前的英国工业能力已经落后美德,这仿佛就是宿命,欲带皇冠必成受其重!而且里根之后的美国比英国走的更远,美国国家实体层面开始金融帝国化和公司化。这点以后可以详细讲讲,就是为什么海权帝国走到最后一定是金融帝国化。

中国则完全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就是一带一路,就是亚欧大陆铁路化!今年的中欧铁路货运量暴涨就是典型事件,海运是点对点,铁路运输是网络化,一旦大陆上铁路可以将经济区块整合,港口的优势就下降了,也预示着未来内陆经济的发展不可限量,因为现在依然是海运最便宜,但未来就未必了,基础设施一旦具备,铁路运输的优势将非常明显。这也将是未来中国恢复天下体系后,中国需要维持的最大公共产品(类比美国体系下的海运港口全球关键海运节点驻军的体系)。也就是说,海权是点对点,陆权是网络互联,陆权不但是网络互联还是生产地和最终产品购买者,在速度不及铁路的情况下,点显然对付不了网,但短期内陆权国家的一个大问题是,这个体系建成之后成本不高,但前期建设成本非常高。一带一路的意义也就在这里了,这些落后国家用未来的钱去建设现在的路,再用运行之后的收益还钱,当然作为基建狂魔和机电设备大型机械等第一生产大国的中国,当然就可以用低息贷款将我自己的产品输出,甚至是产能的输出,铁路沿线自然也需要修建公路吧,修建新兴城镇吧,需要建设新居民点吧,有些加工厂就进来了吧,商业中心也建立起来了,更需要4G/5G信号吧,这里面的生意大了。

同时在军事战略上,为什么美国必须维系的几十个国家的盟友关系,必须联盟!因为强如美国也不可能管理全部沿海,作为海权国家必须保证没有陆权或者新的海权国家崛起,那么就必须监控所有关键地区和战略节点!依靠联盟关系显然更划算,不然别说10艘航母,50艘也未必能看的住!你不能与所有地区强权为敌。但显然中国不需要这种基于盟友小弟分蛋糕的联盟关系,因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作为第一贸易大国和拥有全部工业体系的国家,中国只要做到贸易关系就可以,这样我的运行成本最低!即使未来中国接班,亚欧大陆作为世界财富和生产人口中心是未来,一旦一带一路串联起来,中国的军事支出成本将远远小于美国,陆军可比海军便宜的多!陆上运兵速度远高于海军,更别说后勤补给了,同时中国身居东亚,海军需要控制的区域也远没有美国那么大,只要掌握亚欧大陆的几个重要沿海港口通过铁路串联到新疆就可以掌控欧亚掌控世界(所以为什么美国对新疆这么感冒了,呵呵),凭借世界4/5的人口,美国一旦撤离欧亚大陆,美国就没有从实力的角度出发再说“我还会回来的!”同时因为现代工业链条的庞杂远非20世纪可比,需要的产业工人和工业体系之复杂更不是北美三国可以自己消化和运行的,即使美国玩计划经济自成体系,你的效率和技术水平只能越来越差!而玩市场经济,那你就更没有能力与东亚东南亚竞争了,这就是现代海权衰落的秘密!

阿富汗光腚撤军已经将这个序幕拉开!我们可爱的历史终结者福山最近在《经济学人》发表的文章是《阿富汗撤军意味着美帝国霸权的终结》,反正都是终结,随你说吧!逃回美国的是美军,可美国的那帮金融资本也许正在思考怎么逃离美国,不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风险呢!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高赞的图很好。

把我们的核心人口聚居区及经济重心用字母D来形容。

把D比着一个巨型的岛。然后安全上十分有必要首先考虑如何巩卫这个D。

从地图上,大家很容易看出来,西面、北面、南面,我们都有厚厚的“装甲”,皮糙肉厚,十分安全。

惟独东面,是向着太平洋敞开的。

但是,如果那个岛 ,我们能够掌控,东边是不是就一下子多了一层强有力的屏障?


分久必合!

user avatar

我认为中国在地缘方面的缺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缺点比较拗口,是中国由于地缘优势比较多比较强,所以导致一个最主要的地缘优势会被次要的地缘优势所掩盖。第二个缺点是北极

我先解释第一个缺点。为此首先要解释中国地缘优势。我认为中国地缘有三大优势,其中前两个是比第三个更重要的。

第一个优势是中国及周边地区即包含东南亚的大东亚地区是全球最肥美之地。从存量上看已经最起码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实不止了),从增量上看是前途最为远大的。这一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也是我反对入关论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优势是中国容易南向直接攻占澳大利亚捅到南极洲。南海之南全都是弱的国家,而且是美俄要投射力量也非常困难的地方。至少从地理上看,中国往南投射力量比美俄要容易得多。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但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只要中国愿意,未来(不是近期)中国海军战力超越美国是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武装攻占澳大利亚,美国能挡得住吗(假设美国没有长期准备)?如果中国攻占了澳大利亚,加上现在已经势力很大的南海,那么从南海到澳大利亚与印尼之间的海域再到澳大利亚与南极之间的海域成为中国的控制范围是不是就顺理成章了?这样一来全世界的海洋就被截断了。

比上面的海权更可贵的是,澳大利亚一旦被攻占势必成为中华民族的分基地,不仅大大拓展生存空间,而且极大改变核战博弈态势。别说澳洲支撑不了太多人口,基建狂魔加上未来科技,大开发的前景可能十分远大。

顺便说一下,中国现在造这些登陆舰,我觉得不要以在台海使用甚至在东亚使用来狭隘地看。我不知道规划者有没有想到,但就算没想到,随着所谓心怀利器杀心自起,随着中国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登陆作战规划者的视线势必会逐渐转移到中东和澳大利亚。更糟糕的是,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给了他们错误的安全感。这一点我在之前已经多次批判过了。美国在东亚投入过大,客观上严重妨碍了他在澳大利亚加大军事防御力量。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那到了本世纪中叶之后,有没有可能中国在核武已经与美国均势甚至强于美国的情况下,在与俄国关系很好的情况下,在西太平洋军力已经对美国具有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主动攻击台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美国勉强来战则被中国击败;如果美国不战,则信心重挫。然后中国不管是击败美国军队还是击垮美国信心,借这股冲劲一举快速拿下澳大利亚(由于澳大利亚的脑残他可能在台海冲突中主动冲上来自己提供借口),这是否可行?我知道或许不会做,但我不觉得这是可能性非常小的,原因很简单:后浪也渴望建立功勋啊

中国地缘优势中的第三条,我称之为次要优势。这是很多人都意识到的:中国本身就位于亚欧大陆,有很多条路径可以串联到中东、俄罗斯和欧洲,历史上就有丝绸之路,现在控制了新疆这块要地之后,事实上离中东已经不是那么遥远,而和俄罗斯的关系搞好了,也很容易陆路通到欧洲。

这个是现在大家关注的重点,但我认为它相对于第二条和第一条,其实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优势,它的存在反倒使得大家容易忽视第二条优势,即中国南向的地缘优势比西向的地缘优势还要大,毕竟西向的人实在太多硬骨头也太多。突出表现就是没什么人谈论南向地缘优势,谈论中国未来成为类似于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加大明的超级海陆双雄。如果不讨论,那么渴望功业的后浪可能会把精力投到其他地方去,时间长了锐气逝去(比如某些中小程度挫折或者自身内部矛盾加剧导致),则这一轮兴起就可能错过澳大利亚这个低垂的果实。

中国第二个地缘缺点是在北极附近没有支点。短期内无所谓,长期则不好说。

不过或许中国可以利用美国的脑残在格陵兰岛立足。什么意思?将来美国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来和中国谈大计划分治地球(投共)的时候,中国不妨用一些美国比较在意的东西交换允许中国驻军格陵兰。以美国的脑残以及彼时的窘迫(不窘迫不会上门的),他答应也不是不可能。一旦中国在格陵兰驻军,再把基建狂魔那一招使上去,北极的地缘弱势就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user avatar

1

直面大洋的方向被海上邻国遮挡,入洋困难,只能通过一些海峡海口进入大洋深处,发展海权受制于人,容易磕磕碰碰,条件比印度还差。

英美日西葡荷法都是可以直接无遮挡入大洋的。

中国唯一一处直面大洋的海岸是台湾东岸,如果想更舒服一些,那就得有琉球。

俄罗斯和中国很像,应该说比中国还难受,他有四段海岸————波罗的海被瑞典丹麦关门;黑海被土耳其关门;太平洋冬季结冰且远离欧洲本土,被日本半关门;北冰洋只有个摩尔曼斯克勉强算是能入洋,但偏僻孤绝。海军力量被严重分割,遇事攥不成拳头,日俄战争的例子就非常典型,东西两个舰队被两个海权国家痛捏,所以注定了只能搞陆权,即便苏联在印度洋搞到了暖水海岸,也会被多支舰队分散力量,终究还是只能靠陆权碰瓷获取战略利益。


2

陆地邻国太多,邻强必危,如俄罗斯印度朝鲜;邻穷易乱,如缅甸阿富汗巴基斯坦。过安生日子的寡民小邦太少。

什么样的邻国相对比较理想,就目前这30年来说,大者如哈萨克,小者如老挝。

所幸中国的陆地边界问题解决得稳,只剩中印边界,非常了不起。这一点远比俄罗斯、印度处理得好。所以,陆地邻国多的关联问题暂时没被激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