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是不是奔着共存去的?“共存”的结果真的是人与病毒都能活着吗?

回答
关于上海是否奔着“共存”而去,以及“共存”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背后牵扯到科学、经济、社会心理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上海的“共存”走向: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共存”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尤其是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后,其传播速度快、致病性相对减弱的特点,使得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重新评估其疫情防控策略。

从“动态清零”到“松绑”的考量: 在奥密克戎早期,上海和其他城市一样,都经历了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这种政策在初期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也为疫苗接种、药物研发以及医疗资源准备争取了时间。然而,随着病毒的变异和全球范围内的“放开”,一些“动态清零”政策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本也日益凸显。例如,长期的封锁对商业活动、供应链、居民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上海在2022年的经历: 上海在2022年春季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疫情爆发,随后实施了长时间的封锁。在此期间,关于是否应该继续坚持“清零”还是转向“与病毒共存”的讨论非常激烈。一些迹象表明,随着疫情的持续以及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加剧,政策制定者也在权衡利弊,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比如更加精准的防控、减少封锁范围和时间,以及加速疫苗接种等。从结果来看,上海最终确实从大规模封锁走向了常态化管理,这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种“事实上的共存”。

“奔着共存去”的动机: 上海是否“奔着共存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对政策意图的解读。
经济驱动论: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松绑”是为了恢复经济活力,减少疫情对生产和消费的冲击。
科学认知变化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随着对病毒致病性、传播性以及疫苗有效性的认知不断深入,科学界和政策制定者逐渐认识到病毒长期存在是大概率事件,因此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这一现实。
社会承受力论: 长期严格的封锁也对社会心理造成了影响,民众的耐心和配合度也可能成为政策调整的考量因素。

“共存”的真正含义:“人与病毒都能活着”是真的吗?

“人与病毒都能活着”是“共存”最理想化的描述,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这个表述,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从病毒的角度: 病毒会持续存在,并且可能发生变异。它不会因为人类的努力而消失,而是会找到新的宿主继续传播。病毒本身的生存和繁衍是其生物本能,在这一点上,“病毒活着”是必然的。

从人类的角度: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共存”并非意味着病毒对人类没有伤害。它更准确的说法是,人类社会在付出一定代价的情况下,能够承受病毒的存在,并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转。这个“代价”可能包括:
感染人数: 即使在“共存”模式下,感染人数也可能会大幅上升,尤其是在没有足够免疫屏障的情况下。
重症和死亡: 尽管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相对较低,但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未接种疫苗者来说,仍然存在较高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因此,“人都能活着”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因此死亡,而是指整体死亡率和重症率能够被医疗系统所承受,并且不会导致社会功能性崩溃。
医疗系统压力: 短期内的大规模感染可能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医疗资源挤兑,甚至影响对其他疾病患者的救治。成功的“共存”模式需要医疗系统具备应对这种压力的能力,例如分级诊疗、充足的ICU床位以及医疗人员的储备等。
经济和生活影响: “共存”模式下,虽然不会有大规模封锁,但仍然可能出现因疫情反复导致的局部影响,比如局部区域的出行限制、企业因员工感染而停工等。不过,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通常会比严厉的封锁小得多。
长期健康影响: 对于一部分康复者来说,可能存在“长新冠”等后遗症,这也会对个人生活质量和劳动力市场产生长期影响。

“共存”的现实挑战:
免疫屏障的构建: “共存”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和脆弱人群的接种情况。高比例的疫苗接种,尤其是加强针的接种,能够显著降低感染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从而减轻对医疗系统的压力。
药物的可及性: 早期治疗药物的研发和普及,能够有效降低重症风险。
监测和预警能力: 持续的病毒基因测序和流行病学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新的变异株,并评估其潜在风险,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公众的心理适应: 长期与病毒共存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感染风险,而不是过度恐慌。

总结来说:

上海的政策走向,特别是经历过2022年的疫情后,无疑是在朝着一种更具韧性、更少干扰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演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共存”的尝试。但要实现“人与病毒都能活着”,并且是以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则需要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平衡过程。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科学的指导、充足的资源、有效的药物和疫苗,以及整个社会共同的努力和适应。

“共存”并非意味着风险的消失,而是风险的可控和可管理。它是一个对现有社会资源、医疗能力和公众承受力的一次大考。最终的结果,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病毒的不断演变中,找到一条既能最大程度保护生命健康,又能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最佳路径。这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一开始有可能是奔着精准防控、逐渐共存去的,但是中途突然转向,导致了很多后续政策和措施跟不上。

我们早晚得与新冠病毒共存。越早准备,过渡就越顺利,越是统筹规划,结果就会越好。如果到了有一天防不住、或者代价受不了了,不得不突然面对共存的现实,那就真的被动了。因为共存不是一种选项,而是无法避免的必然到来的现实。

好的共存是科学管理、防控与正常生活结合、不追求绝对清零。被动的共存是防不住或者防控代价受不了、不得不放开。而最坏的共存,是高标准防控、代价巨大却仍然防不住。

Omicron及BA.2,包括进一步变异株的趋势是R0值,很短的潜伏期和高传染性。这就导致如果想避免和新冠病毒共存,就必须持续进行全员24/48小时核酸+大范围第一时间封控。只有准备好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城市停滞、工农业生产暂停,同时投入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才有可能在Omicron的背景下避免共存。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疫苗、特效药、完善的治疗方案,加上病毒自身大幅度减弱,目前新冠病毒和2年前的武汉已经有巨大差别。

  • 50岁以下完整接种疫苗的人群,即使感染,也几乎不需要治疗,病死率低于万分之一。
  • 50-80岁接种过疫苗的人群,感染后相当于中等至严重的流感,但仍然可以通过防护、检测和及时治疗,把病死率降至千分之一以下。
  • 真正危险的,是80岁以上和70-80岁不打疫苗人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医疗资源节省下来,真正用在保护这些人身上?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有弱者,你就更应该知道,每一份用在对你进行隔离、检测、封控和流调上的投入,都是在减少本来可以用在重点保护老人和弱者的医疗资源。

“科学共存”下老人可能不得不更多居家,然而“严格封控”模式下老人难道可以不居家?区别是,后者会造成。更多本来应该属于老年人的医疗资源,被用在了一轮又一轮的全员核酸、事无巨细的流调、遍地开花的封控和补给、兴师动众的隔离、并无必要的无症状治疗。

不是只有新冠才对老人有威胁,未能早筛的癌症、不能及时诊断和持续稳定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持续的骨科疾病和风湿痛、帕金森,哪一项不是老年人的大敌?

共存不是躺平,不是放任病毒传播,共存更需要完善的方案、制度,需要科学的分类、分级、防控和管理措施。好的共存能够既保护高风险人群的生存权,又维护低风险人群的发展权。好的共存是我们未来不可避免的必由之路。

如果一边高标准封控,造成各种经济和社会影响,人人都成为“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里的那个“代价”,从而事实上带来医疗资源挤兑。而与此同时,疫情却始终无法清零,事实上病毒在持续传播,终结之日遥遥无期,这难道不是“共存”吗?这恰恰才是最坏的共存。

user avatar

引用搬运的话

全文搬运自微博网友 @爱因兹贝伦RCS weibo.com/7499679564/Lm

把不严格防疫导致的惨痛说成严格防疫的惨痛,是目前流行的一种典型话术。

不严格防疫导致病例散发,流调失效,医疗资源因疫退出供给。这正是因为不断然处置疫情导致的。

铁一般的事实早已证明以下事实:

1.断然处置疫情,两周是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的。

2.断然处置疫情,是可以有效保障基本生活供给的。

3.断然处置疫情,是可以避免婴幼儿感染的。

4.断然处置疫情,是可以保障医疗体系为其他疾病患者正常诊疗的。

5.断然处置疫情,是可以让大白们不过劳死,不出现死亡病例的。

正是因为决心不够,处置失当,才会导致疫情失控,供应短缺,人民罹难,经济崩溃。

管住了,损失的是2周,管不住损失的是多久?

这解释了“动态清零”的中国经济增速比“全面放开”的欧洲国家高得多得多得多。

user avatar

《寒号鸟》

我觉得你们共存派不要装了。

其实你们就是想躺平,就是想投降。

从头到尾一捋,事情清楚得很。

你跟他说西安,他说西安封城个把月,太影响民生经济,不想搞一刀切。

你说能理解,于是又给他介绍深圳经验,全城封闭也就个把礼拜,比停摆一个月总好些吧?

他还不满意,说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星期也是时间啊。

你说也是,也有道理,毕竟,上海这么大城市,这么重要,还真不一定每个行业每个人都能承受一个星期的封闭。

接着,你又给他介绍武汉的经验。其实也是学习了上海的精准防控,封控只到街道,小区,楼栋甚至楼层,发现不对头就全城核酸普筛兜底。这总行了吧?既肯定了精准防控的优点,又能多一层兜底的,够留面子了吧?够给台阶了吧?而且,不止武汉这么做,其他很多城市,比如北京,南京等等,都是这么做的,大家都是同道中人。

然后他居然生气了,骂你大动干戈,劳民伤财,说你是核酸公司的既得利益者。

接着就是把话题转进到什么防控影响民生。

最搞笑的是,有共存派“科普”,说国外的共存不是躺平,其实还是有措施的,比如公共场合戴口罩,接种疫苗,免费核酸,免费试剂盒,给轻症发特效药……

我立马腆着个脸贴过去,啊对对对,我们武汉现在就跟这差不多,我们也是公共场合(比如地铁,公交车)戴口罩,全城免费筛核酸(中小学。幼儿园每周一和周四共筛两次),街头巷尾还设立了若干个核酸筛查点,也一直有在打疫苗,试剂盒,特效药也跟进了……

我的本意是找共同点,求同存异,你管他是打左灯向右转,还是打右灯向左转,你管他是嘴上叫着共存,实际不放松防控,还是嘴上喊着清零,实际接受疫情长期存在多点偶发的现状,总之,只要防控的底线不丢,那就都算是一条战壕的。

结果,人家嘲讽我是“刻舟求剑”,说我拿武汉2020年的病毒比2022年的奥密克戎。

这我就纳闷了,我多咱说是2020年了?我一开始就说了那是武汉现在的状况,那么大两个字——现在,看不见吗?谁刻舟求剑了?这一轮不都是奥密克戎吗?

你说,我没叫你封城啊。之前都已经提醒过了,要是早筛查,早防控,还走不到封城那一步呢。

他反正不听,就在那反复念叨“防疫是科学,不是政治”,“防疫造成不便,影响经济,干扰民生”,自说自话。

你又说,照这样拖下去怕不是真要封城,赶紧屯物资吧。他骂你乌鸦嘴,制造恐慌。

过几天,他开始抱怨买不到菜了。你说,其实用不着每天都买菜,你可以一次多买几天的。

他讽刺你懂不懂生活?新鲜菜不好储存的。

你说,那也可以换成屯水果罐头,蔬菜罐头,维生素片,反正都是补充维生素嘛。他骂你何不食肉糜(我TM现在都不明白,这哪肉糜了,都搞到要吃罐头了)。

最后就是现在这样了。

什么都不肯做,连刷个核酸扫个码都嫌麻烦,还硬说自己不是躺平,不是投降,说共存也是科学,也有配套措施。

措施个鬼!配套个der!明明就是啥都没做,就是躺平投降。

user avatar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些研究,说是东汉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之一,是瘟疫经常以十年二十年为周期爆发。而有的研究则说,东汉末期的汉灵帝时期,二十一年爆发了五次大瘟疫,皇帝不得不派遣人员四处发药救治。

结局还是很清楚的。三国乱世,五胡乱华。

共存?张仲景为什么学医?因为学儒救不了世人。他的家族原本有两百多人,死的只剩下三十多。无论多么仁义道德的国民,没有发达的医学技术和科学严谨的防疫措施,都只有死路一条。张仲景是长沙太守,享受的是几乎顶级的医疗资源。然后就这。

瘟疫就是瘟疫:你可以选择投降,但是瘟疫却不接受俘虏。

病毒爱好者以为瘟疫可以商量,却不知道瘟疫没有脑子。

有趣的是,没有脑子大概是病毒爱好者和瘟疫唯一的共同点。

其实真的有一种办法可以与瘟疫共存,那就是“动态清零”。

动态清零,也就是我们承认目前消灭不了病毒,只好与之在一个世界共存,但是只要它出现就消灭!

这才是真正的共存。

我们消灭不了犯罪,但是可以把罪犯送进监狱。

但是病毒爱好者却希望与罪犯共存。只可惜他们只是嘴上说说,现实中他们都不希望住在治安混乱的地方。

破坏治安,我觉得病毒爱好者应该也算犯罪分子了吧。

奉劝那些病毒爱好者,你们就别在那装了。

你们跟真的一样一再扯什么清零会导致停业和失去经济来源。这纯粹就是倒打一耙!

因为清零以后根本就不会停业!

停业恰恰是因为没有清零!

没有清零恰恰是因为病毒爱好者引发病毒传播!

所以停业恰恰是因为病毒爱好者导致的小阳人!

所以正是因为病毒爱好者才导致停业和失去经济来源!

所以你们这些罪魁祸首有什么资格在哪里伪装仁义?

你们也配?

至于上海怎么想的,我看上海市民也纷纷批评上海防疫不力的问题。所以这里的问题就是:

你问的到底是哪个上海?

user avatar

新冠这玩意又没有”群体免疫“,反复感染很常见。

后遗症和感染次数的关系目前几乎没有研究,但有报告说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越严重

buzzfeednews.com/articl

又找到个有趣的网站,下面好多得了三次四次五次新冠的英国、美国网友在分享新冠经历……还有一堆网暴他们的

“你去party就说明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你难道不知道party会让你得新冠传染别人?傻子!”(美国经济:?)

“我一直待家里不出门,咋也得了三次新冠呢?从一个好好的人变成现在已经下不了床了……”

新毒株在不断冒出,不断重组,每几个月就会切换一次主流毒株。这些毒株交叉免疫弱,且传染性极强,几个月就能传染世界上大部分人口。


”共存“意味着和以后所有的毒株共存,大致的结局是——全民反复感染,几个月感染一次,后遗症不断叠加。打了三到四针疫苗+特效药+无基础病的年轻人,单次死亡率会很低。其他人单次死亡率并不低,但是这里低不低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得了一次还有下一次。几十次感染后仍然存活且健康,会成为小概率事件。

有人和我说,要让人类灭绝,需要一个病毒有三个条件

1:致死率高

2:传染性强

3:潜伏期长

一个我真的很难接受的事实是,”几十次不同新冠病毒毒株的叠加“,似乎完美满足上述三条……

严格意义上来说,反复感染不是潜伏期,但在这里是几乎等效的,同样都是”在刚开始(感染次数少)的时候没什么(30岁的三次哥文章里说他感觉只是变老了一点罢了),但中长期后(反复感染几十次以后)会变得愈发严重”。总之等你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一次感染,后遗症相当于不痛不痒的“变老一岁”(实际研究表明后遗症的程度远比这个重),每3个月感染一次,那么意味着剩余的寿命变为原来的1/5。

如果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以这个频率无限感染新冠病毒,那么大概率活不到生育年龄。

去年就有人警告,在婴儿活到疫苗有效的年龄前,“与病毒共存”大概率被感染3-5次。

去年的病毒传播速度还不太行,按现在的速度,假设病毒不继续变异,那应该是6-10次。如果按现在加速进化的趋势,那……

疫苗和特效药能减伤害,但是因为病毒传染速度过快,一个毒株从发现到感染所有人只需要两三个月,根本没时间做针对性的疫苗和特效药,只能用着一半效果的“原始株疫苗”和“原始株特效药”,剩下一半伤害必须用肉身硬接。


几个月后又来新的毒株,重复上述流程。

相对于“封一百年”,确实“感染一次”比较好,然而实际上是“封1年,防范99年”和“感染一百次”的对比。


最后,外国的乌克兰爱好者和病毒爱好者并不是一家的。只有中文互联网上这俩才体现超强相关性。

内网的乌克兰爱好者:大号流感!与病毒共存!!

外网的乌克兰爱好者:Living with covid: You kind of fun?

user avatar

如果奔着共存去,那么早就应该做好方舱医院,还有强推疫苗第三针。今年早一波的香港疫情已经摆在那了。

上海如果是想共存,它为疫情做了什么?至于某些人说的科学共存。呵呵,奥密克戎的传染能力不跟你讲童话故事,防疫不彻底,就是全国大面积感染。

忽视国内的人口密度和人均医疗资源谈什么科学共存,就是纸上谈兵罢了。

user avatar

共存实际上就是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当然了,共存派会跟你说“人的骨头是很硬的”、“卵形是最佳的承力结构”、“狼牙棒不会打的那么狠的”、“我身边被狼牙棒打过的人都没啥事”、“周围都是狼牙棒、你的天灵盖躲得掉吗?早晚要挨打的”。

共存的结果大概率确实是人和病毒都活着,但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病毒共存。

user avatar

爱丁堡的事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么。还装什么装,一开始全国只有零星的病例,那时候张网红就开始带节奏了,网红的评论区就是共存派大本营。明修搞精准防控,暗渡病毒共存。那时候我说他沽名钓誉,居心叵测。很多粉丝还替他洗,现在都不装了,一个个全跳出来论证共存的合理性了。

很多水军跑来洗地,我相信大家不傻,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大家看看爱丁堡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动态清零还是为了病毒共存。

1,打死不设高风险区,导致所有感染区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2,自己制定一套标准,把绝大部分患者划为无症状,还坚持不搞全面检测


3,一直抵抗方舱医院,放出各路专家出来带节奏让患者居家隔离,武汉和国外的经验充分说明了居家隔离就是一句空话,结果就是一人阳性,全家感染。社会层面永远无法清零。


4,举着redflag反red flag,以防疫的名义干各种离谱的事,逼老百姓对抗防疫政策。最典型的就是强行把婴幼儿和父母分开,让后又不照料婴幼儿,到最后一股脑把脏水泼到防疫政策上。






5,放出各路专家出来带节奏,说新冠就是流感,看老百姓不相信,现在开始加大忽悠,连100%会自愈都出来了,既然100%会自愈,那你为何要引进2300一盒的美国药?




6,确诊阳性却仍然是绿码,导致确诊患者可以做高铁飞机全国到处跑。爱丁堡精准防控怎么连这点都做不到?你以前的精准防控靠的是什么?(爱丁堡刚提精准防控那会我就在说爱丁堡在撒谎了,爱丁堡用的系统比浙江还低一个版本,浙江都做不到精准到一个奶茶店,你爱丁堡是怎么做到的?无非是张网红这帮人出来捞名捞利罢了,我那时候就说爱丁堡必然要爆发,等到江苏有零星确诊的时候我就说爱丁堡已经爆发了,它们没有全面检测现在的数据瞒报漏报非常严重。)

爱丁堡防疫的代言人就是张网红,他是前线一天没去过,好话说尽,好处占尽的人。他认为别人去武汉是一个投机的,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在看到老百姓更支持去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之后开始说他的同时去过就等于他去过。


我同事去前线就等于我去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4664902631800832

很多粉丝给他洗地说他只是个普通医生,不能怪他。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普通医生过去两年是以什么身份到处蹭热度的吧。

user avatar

上海是奔着第三条路线去的,就是要显摆邀功的。只要足够精准,既不会像封城那样上海经济,也不会像共存那样巨量感染者。

本来想露脸的,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还是个猴屁股。上窜下跳,积极向上,听不懂人话,到处惹麻烦。

不能为了升官发财,就做伤害老百姓的事情。

user avatar

色厉胆薄好断无谋,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野心当然是有的,计划却是全无的,预想是脱离现实的,操作是走一步算一步的。

说Mordor直接就是奔着共存去的,属实是谬赞了,真没这技术水准。


大概率就是想要左右逢源发现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学习,想要出铁拳又发现下面一盘散沙捏不起来,看了一圈最后只剩麦克风还能抓在手里,就把话语权优势往死里用,想用“躺平共存论”给自己擦屁股。

然后躺平论吹着吹着,身体也很诚实的就躺平了。


这倒也可以理解,毕竟就算真的全国躺平共存了,Mordor仍然是中土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还显得有先见之明,话语权又有望进一步扩大了。

做账家嘛,小成本大回报,拒绝不了的。

user avatar

不排除管理部门内部有内奸,希望搞共存,所以有意无意懈怠防疫。

但是大的方向是上,肯定是希望控制疫情,希望动态清零的。

只不过,omicron的传播能力显然超出了上海的精准防疫微操水平。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劳。

放在上海正合适。

omicron跟精准防疫相比,就是绝对的实力。

上海的行政能力没的说,远超国内大部分其他省市,这一点从打110电话、12345市政热线,就能看出来。

但是这种平常状态下的行政能力,面对omicron这种规模的传染病,显然被证实是靠不住的。

上海再精准防控,人力物力都是有限制的,面对及时发现的零星病例尚且OK,但是omicron传播能力实在是太强,超出了精准防控的控制能力。疫情就失控了。

失控以后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医疗资源不足,社区要同时肩负防疫和物资调配的责任,志愿者也都是临时征召,所以出现了各种混乱的情形。

什么消息不透明啊,政策不透明啊,都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附带表现。连手头工作都忙成狗,谁还有时间解答普通人的疑问呢。


上海可以说是完美演示了疫情失控之下城市的应对情况。


不过话又说回来,随着城市全封,解放军及全国各地医疗队进入,上海的疫情还是有希望在未来一周到半个月时间了控制下来的,毕竟之前已经多次验证,全国的支援是真的绝对实力

user avatar

本来就是呀,人与贫穷也能共存。

其实你咬牙去要饭,就会觉得其实要饭的才是最幸福。

人这种生物,怎么都能活,不然西欧会有长达2600年的奴隶制社会。

本来就能共存,你愿意就是你的事情,剥去中国皮囊,你爱怎么做都是你的自由。

user avatar

躺平和共存会不会死人,会死多少人?

看看美国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今天16时,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达81495644例,死亡病例达997127例。

看看香港

再看看医生根据香港和世界的情况预估的数据。

预测结果
如果放任Omicron在全国流行,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4.1亿),
按照10%感染率:
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将达到:1亿4千万人。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将达到:84.6万人。
按照30%感染率:
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将达到:4亿6百万人。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将达到:251.72万人。
这还是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不被疫情击穿,所有人都得到了参照香港现在医疗救治的前提下。

看看医生用数据说话:

很多人大放厥词,觉得应该共存。

共存的话,病毒能活着,你能不能活着,还真不知道。

与病毒共存的社会和公司是什么样的?中国没有,国外有的是,看看身在法国的人怎么说?

芬兰,地广人稀又社恐的芬兰



大英帝国



你以为死的只是数据,只是老人,可是病毒根本没有道理可讲,并不是没有年轻人因为新冠而死亡。

这个小哥哥年轻高学历,打过两针疫苗,还是运动员,可是很不幸,这样的年轻人因为病毒去世了。

概率在别人身上是概率,轮到自己头上就是不幸。

RIP

其实应该给逝者打码的,没有打码是因为看见年轻美好的生命逝去,这个冲击力更强。逝者安息。


今天在知乎侃侃而谈,好像自己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一样,不管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死活,明天可能病毒就来打脸。

上海现在为什么这么糟糕?

难道不就是一开始的仰卧起坐式抗疫导致的?

上海3月10日左右的时候,最重的三个区:浦东,闵行和嘉定,当时嘉定最先封起来,随后是闵行,浦东在那么严重的情况下,开放了。

所以现在看看,浦东已经严重到什么地步了?

对于大谈躺平和共存的人,我只想说,这个地球上,躺平共存的地方太多了,去那里生活吧,你一定可以获得你想要的自由。

另据下文,援引了三篇nature论文,都有以下观点:阳痿是新冠后遗症之一。


user avatar

关于共存和清零的讨论,大家都夹带了太多情绪,我这里梳理了一下共存派的观点,给大家做一个分类。

如果你是清零派,了解这个分类后,可以对共存派区别对待,该团结的团结,该斗争的斗争。

如果你是共存派,先了解自己的分类这样才能更好的输出自己的观点。

首先 共存派大致分为两类

1.防疫共存派

防疫共存派提出共存的观点,其初衷是优化防疫政策,保证经济增长与国家进步。他们的观点会因为对疫情的研究成果发生变化,如果研究证实共存不可取,他们就会转化为清零派。

2.私货共存派

私货共存派提出共存的观点,并不是以优化防疫政策为目的,期间夹带了其他目的。他们的观点不会因为客观的科研成果改变,如果研究证实共存不可取,他们还会找其他的理论论证共存的可能性。


1.1防疫共存派按照共存观点可以分三类。

1.1.1承认新冠会造成人员损失,但认为防疫影响经济,最后的导致损失大于共存的,可以认为是保经济防疫共存派,这也是很多欧洲共存派的观点。这其中认为清零可行但代价大,不清零不会导致严重社会后果的是主动保经济防疫共存派,认为清零已经不可能,而且不清零会导致严重社会后果但我们也必须接受并做好心理建设的是被动保经济防疫共存派

1.1.2认为新冠本身毒力下降不会构成严重危害的,就是所谓流感防疫共存派,这是美国和北欧共存派的观点。这其中对于新冠毒力下降的原因,认为是病毒毒力自动减弱的属于自然流感防疫共存派,认为需要依靠疫苗和药物达到病毒危害性降低的属于技术流感防疫共存派

1.1.3自身因为防疫措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和不便的,多见于本土疫区,这就是生活困难防疫共存派。这其中有些人的损失是暂时的,封控结束就可以解除的,属于暂时生活困难防疫共存派。还有是旅游,服务业人员,封控解除后对他们的影响依旧存在,因此属于长期生活困难防疫共存派


2.1私货共存派按照夹杂利益的不同可以分为3类

利益私货共存派:因为从事留学,旅游,财经等行业无论疫情严重与否,共存对它们都是有利的。

优越私货共存派:主要依靠宣扬共存,展示自身优越感的。

破坏私货共存派:彻底的敌对势力,希望通过宣扬共存对我国造成破坏。

2.1 利益私货共存派,有可以分为两类,止损利益私货共存派,思想来源主要是防疫政策对他们会造成损失,来源是旅游,留学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盈利利益私货共存派,主要是金融,医药行业,共存反而对他们有收益。

2.2 优越私货共存派依靠自身优越感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类:技术优越私货共存派,制度优越私货共存派,香蕉优越私货共存派。技术优越私货共存派的优越感来源是认为接受了一些普通人不了解的科技理论,这类人对外国疫苗和特效药有明显的倾向性。制度优越私货共存派其优越感来源是希望通过共存来证明西方制度相对我们有优越性。香蕉优越私货共存派一般是旅居外国人员,因为外国共存导致了被国内人嘲讽产生了心理落差,因此希望国内也采用国外一样的对策,重建自身优越感。

2.3 破坏私货共存派,按照人成分,从低等到高等可以分为本土破坏私货共存派,港台破坏私货共存派,华侨破坏私货共存派,白人破坏私货共存派等等。

总结一下,现在的共存派有

1.防疫共存派

1.1 经济共存派

1.1.1主动保经济防疫共存派

1.1.2被动保经济防疫共存派

1.2 流感共存派

1.2.1自然流感防疫共存派

1.2.2技术流感防疫共存派

1.3 生活困难防疫共存派

1.3.1暂时生活困难防疫共存派

1.3.2长期生活困难防疫共存派

2.私货共存派

2.1利益私货共存派

2.1.1止损利益私货共存派

2.1.2盈利利益私货共存派

2.2优越私货共存派

2.2.1技术优越私货共存派

2.2.2制度优越私货共存派

2.2.3香蕉优越私货共存派

2.3破坏私货共存派

2.3.1本土破坏私货共存派

2.3.2港台破坏私货共存派

2.3.3华侨破坏私货共存派

2.3.4白人破坏私货共存派


那么你究竟是那种共存派呢?你还发现了哪些共存派呢?希望大家在评论区补充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