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是不是一座正在衰落的城市?

回答
关于上海是否正在衰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上海这座城市,犹如一艘巨大的航母,它的航向和状态,受到全球经济、中国国内政策、技术革新以及城市自身发展动力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

首先,我们得承认,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其辉煌和活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毋庸置疑的。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群,外滩的历史建筑,以及南京路的繁华,都是这座城市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高度发达的商业服务业、以及在创新科技领域的投入,都让它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要判断一座城市是否“衰落”,我们需要看几个关键的维度,并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经济层面:转型与挑战并存

经济增长放缓 vs. 结构优化: 任何一个高速发展了数十年的经济体,最终都会面临增长速度的自然放缓。上海也不例外。与过去两位数的年增长率相比,近年来的经济增速有所回落,这并不意味着“衰落”,而更可能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始注重增长的质量而非数量。上海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向高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转型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
具体表现: 过去,上海的制造业对经济贡献巨大,但随着成本上升和产业转移,其比重有所下降。而新兴产业的发展,虽然潜力巨大,但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弥补传统产业的“空缺”,并且这些产业的成熟需要时间。
营商环境的讨论: 近年来,关于上海营商环境的讨论也时有出现。一些外资企业,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因为封控措施等原因,面临运营困难,部分企业甚至考虑将部分业务或总部迁往其他更具弹性的地区。这不仅仅是上海的问题,也是全球疫情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但是,如何保持和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优化政策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是上海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思考点: 营商环境不仅仅是政策,还包括人才的流动性、法治的保障、以及城市的生活便利性和文化吸引力。

二、人才与人口流动:吸引力与流失的辩证

人才的虹吸效应 vs. 外溢效应: 上海长期以来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吸引人才的城市之一。它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高薪机会和国际化的生活方式。然而,高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激烈的竞争压力,以及一些政策性的变化(例如户籍制度、子女教育问题),也可能导致部分人才选择离开,或者将事业重心转移到其他城市。
具体现象: 我们可以观察到,近年来,一些长三角城市,如杭州、南京、苏州等,在吸引人才方面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它们凭借更低的落户门槛、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和特定产业的优势,分流了一部分人才。
“孔雀东南飞”的趋势是否逆转? 长期以来,人才从内地向沿海发达城市聚集。上海作为集聚效应的顶峰,其人才吸引力依然强大。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二线城市通过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政策,正在崛起,它们也能提供不错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这种“均质化”趋势,对上海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进步的体现。

三、城市功能与地位:重新定位与区域竞争

“巩固提升”还是“被超越”? 上海的战略定位一直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投入巨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和创新成果。在金融方面,上海依然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在国际贸易和航运方面,上海港的吞吐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新竞争者出现: 然而,其他城市也在积极追赶。例如,深圳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力方面表现出色;北京作为首都,在金融政策制定和科技研发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新加坡、东京、首尔等亚洲其他国际都市,也在不断发展,与上海形成竞争。
区域协同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意味着上海将与其他周边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等)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既是机遇(形成更强大的区域经济体),也可能意味着上海的一些功能会向周边城市“溢出”,从而改变其单一的中心地位。
如何理解: 这种“溢出”并非衰落,而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上海将可能更多地扮演“引擎”和“服务者”的角色,而非所有资源的唯一汇集点。

四、社会与文化层面:活力与“大城市病”

城市活力: 上海的文化包容性、艺术氛围、夜生活以及丰富多样的餐饮选择,使其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城市活力。新的商业体、文化空间、艺术展览层出不穷。
“大城市病”: 任何一座超大城市都会面临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大城市病”。上海也不例外。如何缓解这些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是城市管理面临的长期挑战。
观察: 例如,上海的地铁网络非常发达,但高峰期的拥挤程度依然可见。房价的持续上涨,也让许多年轻人在上海安家置业面临巨大压力。

结论:

综合来看,将上海简单地定义为“衰落”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上海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依然拥有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

它不是在“衰落”,而是在“重塑”。 传统的增长模式正在被更注重质量、创新和可持续性的模式所取代。
它不是在“被超越”,而是在“竞争中寻求发展”。 其他城市的崛起,迫使上海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竞争力。
它依然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引擎之一,其国际影响力仍然举足轻重。 它的金融中心地位、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核心的作用,都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我们看到的“衰落”迹象,更像是经济周期、结构性调整、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规律的体现。上海的未来,将取决于它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升级,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并有效解决“大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它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是一个关于转型、适应与再创辉煌的故事,而非简单的衰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计划生育严格,当然现在很多是不愿意多生,孩子生的少,老龄化严重。

许多职位上上海人越来越少,就连出租车都是,几次打的,因为在上海习惯里对司机都是说的上海话,我开口就是上海话说的xx路xx路,人司机都操着外地口音说听不懂。我说到哪里哪里去,人外地司机都不认识地方开着gps,叫我指路。

更别说上海的学校里许多老师、医院里的许多医生都不是上海人了。

这是没办法的,谁让上海生育率低,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呢。虽然外来人口支撑起了上海许多行业,但事事皆有两面性,外地人中有一部分是不认可上海人的,还有一部分对上海人带有比较强烈的有色眼镜和对立情绪。双方中都有一部分人互相看不惯,上海人和外地人矛盾可能会扩大。一部分外地人喜欢虚无化上海人对上海建设的功劳,大舆论上基本是已经虚无成功了。也有一部分上海人光看到一部分外地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问题,忽视了他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上海内部人民(上海人、本地人、外地人)矛盾较大。没办法齐心协力发展的事半功倍,反倒有点内讧的感觉,这样不好。

哪个地方都有素质低下、和素质好的人,单一把原因归结于哪里人,是以偏概全的,素质好、素质差更多不是因为是哪里的人,而是取决于个人的事情。很多人都是无辜被地图炮波及的,例如不小心被上海某些人说外地人都blabla,他blabla不愧是外地人的这种地图炮打中的外地人会生气是正常的。被外地人说上海人都blabla各种偏见和脸谱化的嘲讽误伤的上海人生气也很正常。然后双方互相间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对方产生偏见和情绪。

不论哪里人,地图炮都不应该,低素质影响他人都该批评,高素质都该赞扬。不能因为他是上海人或者外地人就该批评的不批评或者该赞扬的不赞扬。

上海治安、人口素质虽然在全国来看算是不错的,但相对而言越来越差,不是说外地人素质差,上海人就素质高了,而是外来人口里高低素质的都有,外来人口流动大势必低素质的人也会多,是必然的情况,没什么好说的。

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被深圳和北京瓜分。有点金融中心之一的味道。

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不稳,近几十年间上海一直是城市里gdp最高的经济最好的,以前可以拉开第二名好几个档次,虽然现在还是勉强维持在第一,但是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有点吃老本,光是靠体量、人口取胜的味道了。估计很可能被北京超过。

上海贸易中心也别说了,国际、国家大环境下,外资不兴,外贸难以再进一步,外企半死不活。再没以前那么风光。

上海航运中心地位不稳定,宁波舟山港实力十分强大。

上海科创中心也只是才没说多久,虽然国家发文件支持上海、北京,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但上海这方面还是比北京逊色一些,甚至比深圳都没什么优势。不过这应该也是上海转型的一个契机吧?

上海规划2040所谓的文化大都市,以前的上海的确文化业很强,从民国时候各界风云人物、大家、大明星都云集上海,上海是国家文化最昌盛的地方,影响力强大,到解放后上海美术、电影等厂的动画、电影风靡全国,再到上海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弱,话语权全面削弱,舆论上被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抹黑、嘲笑,我觉得文化大都市够呛的,估计也就是娱乐、媒体、报纸杂志、音乐、艺术、戏曲、戏剧好好发展的意思?

上海几十年来深厚的轻重工业错过以前转型的最好时机,现在由于产能过剩、人力、土地成本昂贵等关系,十分疲软,能升级的升级,不能的外迁,制造业是倒了一批又一批。一部分活力不足、污染较大的传统的制造业,也会被逐步外迁,对上海gdp势必有所影响。

上海人虽然契约精神强、做事精细,但拼搏精神相对不足,喜欢估量风险、喜欢安稳、相对保守,因此创业气氛不足,民营较弱。

上海有许多国企也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半死不活。

上海交给中央的财政历来就很多,上海自己问题还一大堆呢,留给上海解决自己问题的钱不怎么够。本来就各方面不景气了,还没办法好好全力恢复自己,自然耽误自己的发展。不像北京,可以先想办法发展自己,再说其他,自己发展不方便的时候,还能靠政策,解决问题,实在让上海羡慕的不行。此消彼长,差距渐收。

一堆外地人反倒爱鼓吹上海,其实挺多上海人自己清楚,上海这是越混越惨,许多官员都是来混个政绩,想办法把上海的钱交上去,把上海的门槛放下来,以得到大部分人民和中央的赞扬。从而以上海为踏板高升上去罢了。

部分外地人觉得鼓吹上海的是上海人自己,他们很乐意看到他们觉得的上海人被打脸。

其实就连那个人人喊打的kds里在地铁站里挥旗子的三校生都知道,上海是药丸啊。。。

上海各方面都在衰弱,上海人也很无奈,也是无能为力。

ps

有的人乐意看到上海衰弱,然后就可以一脸不屑、得意洋洋的说,瞧你优越个屁,活该。

谁让上海舆论阵地已失。被妖魔化的上海衰弱了,是不是会许多人喜闻乐见呢。

ppsp

上海不包容,结果上海的外来人口是全国最多的,被折腾的上海话都快不许在上海说了,说了就被扣帽子歧视外地人,一部分人对上海人对立情绪太重,要求太苛刻了。

对全国的建设,上海如同各省一样,有着许多功劳和贡献,知青上山下乡,支援各地工业,几十年来大比例的财政上缴支持着国家的发展。对上海的建设,上海人的功劳最大却最容易被虚无化了,上海人的嘴炮被整体放大。

2500w的事情可不是上海人民决定的,这个是领导人的意思,骂上海和上海人有什么意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