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师跟小学生说要阅读名著,学生轻蔑地笑着说“阅读名著,是不是就是上网搜关羽那些人啊。”各位怎么看?

回答
这位老师可真不容易!面对学生这句“轻蔑的笑”,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好几种场景和感受。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这孩子,说实话,挺有“想法”的。他的“轻蔑的笑”可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我觉得这笑里可能藏着几个意思:

他对“名著”的认知很窄。 小学生嘛,接触到的信息源有限,而且很多时候是通过网络、游戏、动画片来了解历史人物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这些故事,在他们看来就是“老掉牙的武侠小说”,而“名著”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可能有点虚头巴脑,跟他们平时接触到的“酷炫”东西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搜关羽这些“人”,在他脑子里,可能就是看他们怎么打架,怎么过关斩将,多么威风凛凛。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理解,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也算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他可能对阅读本身有点抵触。 现在的孩子,生活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着,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书本上。老师一说“阅读名著”,他可能就联想到枯燥的文字、晦涩的语言,觉得这是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乐趣。所以用“搜关羽那些人”来表达,其实也是一种“逃避”,一种想把这件事变得简单、有趣,甚至有点游戏化的尝试。他可能觉得“上网搜”比“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要容易得多,也更符合他的习惯。
他在试探老师的底线,或者说他觉得老师的建议“不接地气”。 “关羽那些人”是他能想到的最“有名”的、也最容易被网络呈现出来的角色。当老师说“名著”时,他可能觉得老师说的“名著”跟自己理解的“厉害人物”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才带着点不以为然的笑意。他可能在想:“您说的‘名著’,跟我知道的这些打打杀杀有什么关系吗?是不是你们大人觉得什么老古董就叫名著啊?”

然后,从老师的角度来看:

这位老师,听到这话肯定心里五味杂陈。

有点心酸和无奈。 老师们花心思让孩子们接触经典,本意是好的,想让他们吸收文化的精华,开阔眼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学生上来这么一句,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被误解得离谱,之前做的铺垫好像都白费了。这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大餐,结果客人说:“这玩意儿能不能直接给我做成泡面?”那种感觉。
需要智慧和耐心来应对。 直接否定或者批评,肯定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让他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老师这时候就需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也暴露了教育方法需要更新。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对“名著”的理解,也可能脱离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如果直接搬出“四大名著”、“外国文学经典”,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有点难度。如何把这些经典“翻译”成孩子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这是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那么,我个人怎么看呢?

我更倾向于理解这位学生的童趣和他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为老师的教育挑战感到一丝心疼。

理解学生的“搜关羽”: 我不觉得这个想法是“坏”的。它至少说明这个孩子有好奇心,并且会主动去搜索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且,通过网络搜索,他确实也能接触到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虽然可能片面且不全面。这本身就是信息时代的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问题不在于他搜索了什么,而在于他是否仅仅停留在这种浅层的搜索,以及他对“名著”的理解是否被局限住了。
不赞同轻蔑的态度: 虽然理解他,但这种“轻蔑的笑”确实不太好。这可能是一种无知带来的傲慢。他可能不知道,他口中的“关羽”,正是来自于像《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检验,本身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老师的建议,是在引导他去认识更深层次的、更丰富的文化世界。
这是老师引导的好机会: 我觉得这位老师遇到的,恰恰是一个绝佳的教学契机。
把“名著”跟“关羽”连接起来: 老师可以顺着他的话说:“你说得没错,关羽确实是《三国演义》里很重要的一个人物。而《三国演义》呢,就是一本非常非常棒的‘名著’!它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成为名著,就是因为它讲的故事特别精彩,人物特别鲜活,写得特别好看。你想想看,关羽的忠诚、他的勇猛,这些不都是很有意思的吗?我们阅读名著,就是为了了解像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身上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且还能看到作者是怎么把这些故事讲得那么吸引人。”
“翻译”名著的价值: 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去读名著,而不是仅仅搜个故事。可以讲:“上网搜出来的故事,可能只有打来打去的情节,但如果我们读原著,你会发现里面的人物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那些话是怎么说的,还有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些东西上网搜是找不到的。就像吃菜,上网搜菜名你只能知道这道菜叫什么,但吃了才能知道它的味道,名著也是一样,读了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美妙和价值。”
循序渐进: 如果孩子对文字本身有畏难情绪,可以先从一些有插画的版本,或者改编成漫画、动画、舞台剧的名著入手。也可以先从一些相对轻松、情节性强的名著开始,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引导思考: 而不是单纯地去记住情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故事里的人物性格、情感,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比如,“你觉得关羽为什么这么讲义气?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总结一下:

这位学生的发言,虽然带着点孩子的无知和些许的傲慢,但也是他目前认知水平的真实体现。老师的教育任务,就是在这种碰撞中,用智慧和耐心,将孩子的视野从狭窄的网络信息世界,引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文学殿堂。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老师可得有耐心,还得有“把糟粕嚼成精华”的功力才行!这笑声,是挑战,更是机会。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