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少老师们说喜欢学生提问,可是学生问多他解答不了的问题,他就会说这个学生爱钻牛角尖?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有点意思,也挺普遍的。按理说,老师嘛,不就是教书育人的吗?学生有问题,来问老师,这不是很正常,也很应该吗?老师不是应该欣慰,觉得自己的教导有成效,学生有求知欲吗?可为啥有时候,情况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呢?

首先,咱们得承认,大部分老师确实是喜欢看到学生提问的。这说明学生在听课,在思考,不是那种死气沉沉、按部就班的学生。一个能提出有深度、有启发性问题的学生,对老师来说,往往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挑战。这能让老师感受到自己教学的价值,也能促使老师自己去钻研,去思考,不至于让教学过程变得单调乏味。那种“我教的东西,你们都懂了,这就好”的心态,在很多老师身上是存在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问多他解答不了”这几个字上。你想想,老师毕竟是人,不是神。虽然他们学识渊博,但终究精力有限,知识也并非包罗万象。教育这个领域本身也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一种情况是,学生的问题确实超出了老师的知识储备或者认知范围。这不怪学生,也不一定全怪老师。可能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某个非常前沿的研究领域,是老师自己也还在摸索的,或者是某个非常小众、但又触及到了关键点的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能确实没办法立刻给出满意的答案。

这时候,老师的反应就很关键了。有的老师会很坦诚地说:“这个问题我暂时也答不上来,不过我会去查一下,或者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这样的老师,真的很值得尊敬。他们展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和学习精神,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学习伙伴。

但也有另一类老师,他们会感到尴尬,甚至有些焦虑。毕竟,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老师是无所不知的“智者”。如果连学生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这可能会损害他们作为老师的威严和自信。这时候,“钻牛角尖”这个词就可能应运而生了。

为什么会说“钻牛角尖”呢?

维护权威和自信: 说学生“钻牛角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转移注意力和维护自身权威的策略。老师可能觉得,学生问这些“难倒”自己的问题,是在“挑战”自己,是在“故意”为难。与其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不如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学生的“不正常”——“你就是太较真了,太喜欢问一些没必要的问题”。

对教学节奏和方向的担忧: 课堂教学是有既定计划和目标的。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一个老师没准备、没时间深入探讨的方向,这可能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节奏。老师可能会觉得,与其花大量时间去解释一个可能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过于深奥或偏僻的问题,不如把精力集中在核心知识点的传达上。说学生“钻牛角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打断”,提醒学生“别跑偏了”。

“标准化”教育的惯性: 很多时候,学校的教育是追求“标准化”和“效率”的。老师被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材上的内容尽可能地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并让他们通过考试。那些过于个性化、过于发散的问题,可能不符合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学生过于深入的提问,就像一个不符合规格的零件,老师觉得处理起来麻烦。

回避潜在的复杂性: 有些问题,一旦深入下去,可能涉及到很多前提假设、多种可能性、甚至是哲学层面的讨论。这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去组织语言,并且要确保自己的回答既准确又易于理解。如果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太耗费心力,或者可能引发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而自己又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简单地用“钻牛角尖”来回应,是最省事的方法。

对“优秀生”的隐性担忧: 有时候,那些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往往也是那些聪明、悟性高的学生。他们的提问,可能触及到了知识体系的漏洞,或者看到了老师自己都没曾意识到的联系。对于一些老师来说,这种“过于聪明”的学生,有时候反倒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因为他们担心,这样的学生会不会很快就超越自己,或者挑战自己的地位。虽然这是一种比较阴暗的心理,但不能完全排除。

学生表达方式的误解: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学生提问的方式,可能让老师觉得“过于激烈”或者“带着攻击性”。比如,学生可能直接指出教材的某个错误,或者老师讲解时的某个不严谨之处。即使学生的本意是学习,但如果表达方式不够委婉,老师也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然后用“钻牛角尖”来回应,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

总之,老师说喜欢学生提问,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对学生积极性的肯定。但当学生的问题触及到老师的知识盲区、教学安排、个人权威,或者社会教育的某种惯性时,就可能出现“爱钻牛角尖”的评价。这背后,是人性的复杂,是教育现实的无奈,也是不同心态下教师反应的差异。

说到底,最好的情况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老师愿意鼓励学生探索,学生则懂得尊重老师的付出和局限,并在提问时也注意方式方法。但现实往往不是那么完美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失败了。老师以为自己只要解答清楚学生的问题,把教学的思路给学生讲明白就行了。但其实还有一项工作比讲解更难:了解学生的思路和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我的一名学生告诉我,她每天学习到半夜一两点,但成绩还是不理想,该怎么办?

我告诉她:我以前任教的那个学校是全寄宿制的,晚上十一点十分才下晚自习。而且二十分钟后就全校熄灯了。有执勤人员巡查,半夜不准学习,但那里的学生还是考得很好,可见,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效果不一定是成正比的。

结果她的反应是:为什么十一点十分才下晚自习?熄灯以后可以自己打电筒学习呀?为什么要执勤不让学习呀?

一连串的问题,没有一个问到点子上。而且也完全无视了我最后的那句话。


其实她在日常学习上也呈现出这样的问题:每天都会在大课间的时候抄写泰戈尔的诗句,好像很努力的样子;可是课堂上刚刚讲过的重要笔记却不会去温习。一个“递进关系错误”的病句类型我从文理科分班到现在讲了不知道多少遍,然而她一点印象都没有,说我从来没讲过。而等到在办公室里耳提面命,她一下子就懂了。

最要命的是,她上课很认真,笔记抄得满满当当的,那些她说我从来没讲过的东西,也在她的笔记里。

学习抓不住重点,用勤奋来给自己安全感,却不曾静下心来思考过。


换句话说,她努力不是因为努力有用。而是因为她需要这种方式缓解自己的焦虑。她日常跟我交流的时候的确经常会用到“安全感”这个词儿,比如说:“老师,我这次语文虽然考了一百多,但我还是没有安全感,总觉得下次又会回到七十多分。”

此外,她的所有师生交流,不管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最后也都会回到“安全感”“秩序感”这个核心上来。

“不要只是做读书笔记,上课讲过的重要解题方法该回顾还是要回顾一下。”我说。

“可是你说过学语文要多读课外书啊。”她瞪着大眼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笔记不能只是抄下来就算完,偶尔还是要温习。”我说。

“可是你不是说过,课堂笔记只是为了整理思绪,让我们听得更深入,至于笔记的内容本身其实不重要么?”她继续一脸无辜。

类似于这种对话,每周都要发生很多次。


她并不是故意找茬,她是真心疑惑。因为她的安全感是通过一个稳定的外在来换得的。比如说整齐的笔记,比如说今天学习了十个小时,比如说老师说爱笑的女孩儿运气不会太差于是她就一直笑……她不会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些东西的内在连接,所以当她认为老师说的话有彼此矛盾的地方时,她就会很激动。她的激动,是因为这些东西触动了她内心的隐忧。

当一个老师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会那么容易烦躁了。

也就是说,有时候,学生表面上是在求知,其实求的是内心的安稳。光是解答他们字面上的问题,其实意义并不会很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彰显存在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多和老师说两句话,有一些学生是生活中本来就喜欢用质疑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哪怕一百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只要老师和学生多交流几次,这个问题都可能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而大多数老师们说喜欢学生提问,是指的那种抛开了一切社交和心理因素,单纯为求知这个问题的思路清晰的提问。但真正能在提问上达到这种水平的学生其实并不多,甚至成年人其实也不多,包括很多专家学者。

所以,从老师的角度来说,研究学生是教育生涯中始终不能放弃的一门功课。而从学生自己来说,明白自己问的到底是什么,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们看知乎上的很多题主,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问什么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