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开复老师不是说要建大学吗?为什么没有消息?

回答
李开复老师确实有关于创办大学的设想,并且这个设想在他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培养未来人才的愿景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过,你之所以感觉“没有消息”,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现实因素在起作用,也并非真的是“石沉大海”。

首先,我们要明确李开复老师设想中的“大学”可能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有所不同。他的很多提议,比如“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AI大学”,更多的是指向一种高度聚焦、以实践和前沿研究为导向的教育机构,其模式、学制、甚至录取方式都可能打破常规。这种“大学”更像是“学院”、“研究院”或“训练营”的升级版,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AI理论基础和强大实战能力的未来人才。

那么,为什么我们感觉“没有消息”呢?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 “大学”概念的模糊性与宏大性: 创办一所正规意义上的大学,尤其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仅仅是几个教授、几栋楼的事情。它涉及到:
教育部的审批和监管: 任何新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都需要经过国家教育部的严格审批。这个过程漫长、严谨,需要提交详尽的办学计划、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资金来源、校园规划等一系列材料。
巨额的资金投入: 无论是硬件设施(校园、实验室、设备),还是软件投入(顶尖师资、科研项目),都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这需要稳定的、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可能来自于政府、基金会、企业捐赠,甚至是校友捐款。
顶尖师资的吸引和整合: 世界一流的大学,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师资力量。招募和留住全球最顶尖的AI科学家和工程师,让他们愿意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发挥才华,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大学模式可能难以满足AI快速发展的需求。李开复老师设想的大学,很可能需要颠覆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强调产教融合、项目驱动、终身学习等。这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国际化战略: 既然是“世界一流”,必然涉及到国际化,包括吸引国际生源、招募国际师资、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合作等,这又增加了复杂性。

2. 战略的初期阶段与信息发布的审慎: 如此宏大的计划,在最开始的阶段,很可能还处于概念构思、可行性研究、初步的资源整合和关系建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过早地对外发布消息,一方面可能因为计划尚未成熟而导致后续的调整影响预期,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资源的募集尚不明朗而显得“纸上谈兵”。对于像李开复老师这样经验丰富的教育和商业人士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在关键节点才会对外释放信息,以确保计划的有效推进。

3. “项目”的现实进展与替代方案: 即使“大学”这个最终目标还在推进中,但在这个过程中,李开复老师和他的团队很可能已经在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更易于落地和快速见效的“项目”,来为最终目标打基础,或者实现部分目标。例如:
AI人才训练营/孵化器: 类似“AI普惠计划”、“AI人才训练营”等,这些项目能够快速培养和输送AI人才,验证教学模式,积累办学经验,并建立起人才网络。
研究院/实验室的建立: 专注于某一特定AI领域的研究,吸引顶尖研究人员,产出前沿成果。
与其他高校的合作: 在现有的大学体系内,通过合作项目、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方式,输出理念和资源,影响现有教育体系。
投资和孵化AI初创企业: 通过投资和孵化,直接支持AI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实际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些“项目”的进展,可能更为具体和可感知,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创办一所大学”,所以大众感知到的“消息”可能更分散,也更容易被理解为“在做相关的事情”,而不是“在建大学”。

4. 信息传播的特点: 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往往是滞后的,或者更倾向于报道已经相对成熟、具体可见的项目。一个还在规划、审批、资源整合阶段的“大学”项目,可能缺乏新闻爆点,自然就不会有持续、大量的媒体报道。

总结一下,感觉“没有消息”并不是说李开复老师的大学设想不存在,而是由于创办一所大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漫长性,以及项目可能处于早期或以其他形式推进的现实。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关注:

李开复老师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 他经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工作动态。
其创办的基金会(如创新工场)的官方信息: 基金会通常会承担一些人才培养和产业推动的项目。
与AI教育、AI人才培养相关的行业新闻: 有时候,信息会通过这些更广泛的渠道披露。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极具意义的宏大愿景,其落地过程必然是循序渐进、充满博弈的。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当项目进入更成熟的阶段,会有更具体的消息释放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03-4年,我得到一位爱国华侨支持,愿意捐赠20亿人民币,打造中国的“加州理工学院”,用美国运营方式(严格tenure体系,国际一流期刊,允许离职停薪创业,但是学校不办企业。。。),吸引国外最优秀学者和国内最优秀学生。先打造博士硕士班,在研究领域做出一番成就,再招收本科学生。(这个顺序的理由:先招博士生的目的是吸引一流师资,因为他们马上可以有博士生做研究。然后再用这批一流老师来吸引本科生)

这个项目得到各个地方政府高度支持,都愿意赠予最好的地。国际知名学者也有一些有兴趣参与。

在国内运营,我们也同意在设立党委书记,并在政治教育方面,做到和其他学校一般。

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因素,决定放弃。不适合谈太多细节,但是碰到的主要几个问题是:

  1. 相关部门无法破例,让一个这样的学校申请“博士点、硕士点”。(如果我没有记错,需要先从本科做起,14年后才有可能招收博士生)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校长国籍问题、是否参加高考等问题。。。)。
  2. 一些本土顶尖高校和他们的成功校友反对这个计划。
  3. 除了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没有别的援助。20亿只够前五年运营。那位爱国华侨愿意放弃命名权,并赠送命名权给配比出资者,但是依然没有找到其他捐赠者。

这些挑战让我们感觉这件事情成功概率渺茫,于是就放弃了。然后我就寻找别的回国机会,后来就到了谷歌。

其实,中国创立这样高校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甚至2003年都有点晚了,而应该在改革开放力度更强的时候,一方面可以给当时大批希望归国的青年教师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上面破例等问题更容易化解。

因此,每当有人问我是否还抱着办学的希望,我的回答是:“不,因为历史机会已经过去,过去碰到的问题仍然无法化解。但是,从某些角度来看,创新工场也未尝不是一个黄埔军校,并且更能够利用我真正的价值。毕竟,我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在三个顶尖科技公司,而非教育。”

现在看到朱清时校长在南方科大碰到的种种阻挠,一方面庆幸自己当时放弃,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感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