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句得罪人的话,小学语文老师浅薄多么正常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长对此需要学会忍耐和妥协,要不然你就把自己气死了。
众所周知(并不),我研究生时有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妹,这些学妹毕业后相当一部分都就职于各大城市中小学……教语文。
她们的是一群什么状态的女孩呢?高考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历史地理仿佛从来没学过。热衷追星和综艺,除了有限几篇语言学论文和专著基本不看别的书,新闻从不关心,每天想的都是去哪里玩画什么妆以及买什么零食。
就是一群随处可见的普通而浅薄的女孩。和我在德外关厢一家幼儿园见到的每月一千六百元实习工资还要被学校盘剥一半的中专幼师实习学生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在于,学妹们平均二十四五岁,而那些中专实习生,十六七最多十八九岁。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小初高对你的小孩进行语文教育,我孩子遇到浅薄且做事不走大脑的语文老师不是小概率事件,我将来在孩子考卷上遇到荒腔走板的题目也不是小概率事件。如此想来,我高中那个多愁善感有时候有点矫情不说人话的文青语文老师,反倒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不管她平时读的是些什么玩意,至少她还几十年如一日的在保持阅读。
所以我劝大家也不用特别看待,我对基础教育语文老师的期望很低,只要她们不上课传教,不语言暴力对待学生就足够了。至于什么知识储备,审美趣味,思辨能力,我都是不奢望的。
从这点上来说,这老师只是尬吹李子柒,已经非常优秀了。
孩子:李子柒是谁?
老师:国外视频网站里的中国网红。
孩子:哪个网站?我也想看!
老师:上不去,看不到。
孩子:为什么上不去,看不到?
老师:那个网站有很多错误,偏见和误导的内容,我们不应该看。
孩子:那为什么李子柒还在那里发视屏?
老师:因为我们希望外国人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孩子:那我们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哪些能看,哪些不能看,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看了?
老师:告诉了,他们不听。
孩子:他们为什么不听?
老师:因为他们被错误,偏见和误导的内容毒害了。
孩子:那看李子柒的视频是不是就不会被毒害了?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要多支持这类视频的传播。
孩子:我们看不到这些视频,怎么支持呢?
老师:看不到,但可以多说这类视频好,说的人足够多了,总会被外国人听到,他们就会感兴趣去看了。
孩子:那李子柒的视频真的好吗?
老师:这个重要吗?
孩子:我懂了,我只需要说这类视频好就行了,就为传播做了贡献!
老师:孺子可教!
孩子:那为什么网络上还有那么多批评老师的人呢?
老师:因为他们真的看了李子柒的视频,以为老师真的在说视频内容好。你可记住了,那是给外国人看的,我们自己不用看,你回去也和你家长说下,别让他们误会老师!
孩子:好的老师!
我觉得家长说的没毛病,起码这样出题是不妥当的。
一个被成功包装的网红也能代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美食文化和传统工艺了?
那天蚕土豆凭借着“极为不弱”等一系列桥段,是不是成为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学代表了?
毕竟开法拉利粉丝众多小说还改变成游戏,你看曹雪芹行吗?王勃行吗?曹植行吗?
你要是跟学生们介绍李子柒,或者从李子柒延伸到谢陶的田园文化比较二者不同讲述田园文化内核我觉得都没毛病。但是把她和袁隆平相提并论,用油管千万粉丝和杂交水稻进行比较,最后还冠以“代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美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标签。
你说她视频拍的很认真我认同,你说她注意取景布局配乐我认同,你说她和她的团队很会抓人眼球我也认同。但她本质上就是个网红商人,目的就是流量变现然后某宝卖一波产品,还是找生产线代工然后贴个自己标签价格就涨几成的那种。
流量变现然后卖代工厂食品也没啥,但是商业就是商业,这不是慈善也不是什么宣传传统文化,只不过是给了城市中生活的人一种自己认为的美好的田园牧歌生活。
真的去了菜地你真的受得了那自然肥料的味道?
真到了农耕时节你适应得了那个劳动强度?
你种菜的时候穿汉服布鞋还是你和面的时候先化个妆?
一个连真实田园生活都代表不了的人还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烙呢?
家长是个杠精无疑。
从贴出的试卷的题目来看,选文介绍了3个人物的事迹,而且没有贴第7页的内容,所以无从得知更多的对李子柒的介绍,也不知道对雷海为的介绍,但这个无关紧要,因为这个基本就是三篇说明文,然后题目是让从中筛选信息,填写答案。别说这里写了三个真实人物了,就是虚构一个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是可以的,老师出题紧跟时事,借着做语文题的机会宣传一下中国当代优秀人物,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了。袁隆平属于科学巨匠,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李子柒属于新媒体,借着短视频形式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技艺介绍给大家,并不只是介绍给外国人;雷海为我比较陌生,刚刚查了下,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诗词影响的快递大哥,他凭着对诗词的爱好和自己的努力,获得了2018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的冠军,几十年默默无闻的热爱终于结出果实,而他的履历上,可以看得出他的拼搏努力,也看得出底层生活的辛酸,但他不曾被打败,终究获得了自我的提升。出卷老师举的例子,可以说又接地气,又涵盖了科技、人文和文学。
家长的批评呢?基本中心点就是一个网红不配出现在试卷里,网红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带上肖战蹭热度,然后又diss了一波李子柒,还说什么“直播时代的风口”,这位家长怕是一期李子柒的视频都没看过,就开喷了。如果所有这样的人的意见都被重视,那就是鼓励大家不实践、不思考、人云亦云,鼓励大家抨击别人以彰显自身的优越感,例如这位家长,不仅看不起“网红”,diss李子柒,还看不起出卷老师,合着就她本人最博学聪明,她认为好的才是好的,她认为不好的,都是糟粕。
这种人就是欠教育啊!但凡多学习,接触更大更深的世界,还能对自己那点浅薄学识和狭隘三观这么信心满满吗?容不下别人和新事物的本质,就是自身狭隘,理解接纳不了罢了。如果经常感到愤怒,那就多学习,了解多了、深了之后,保证可以没脾气。
为世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作假的艺术。
家长的吐槽没啥问题,
1.面向心理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把网红经济加入试卷本身就要面临着巨大的争议。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小学的课本和试卷里正面宣传明星,好像也只有周杰伦的《蜗牛》(评论区欢迎补充)
那么试卷对李子柒的介绍有问题吗?有!
如果要宣传李子柒的正面贡献,完全不需要刻意去介绍李子柒的粉丝数量。
(顺带一提,小学生知道油管的真不多)
刻意宣传李子柒有多火,这是否有鼓吹网红经济的嫌疑?
2.后面“选出你心里的风云人物”,如果放进小学试卷里,则是非常严重的引战。
就算是李子柒的粉丝,估计也不敢说“李子柒可以和袁隆平相提并论”这种话。
对,李子柒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硬要把李子柒和袁隆平绑定起来的人,说心理浅薄是没问题的。
进入教材的只能是死人我认为这一点是没毛病的……
教材里面的人是什么?是榜样,是标杆,是目标。
只有死人,也只有死人可以作为为榜样、标杆和目标的代名词。
活人的不确定性太高了,不适合进入教材,这一点我认为没毛病。
鲁迅不死不可能进教材……
死人这么多,非要挑活人我认为老师的知识浅薄这个评价也属正常……
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社会对活人的关注度远高于死人,甚至于说,对资本所包装出来的人的关注度远远的盖过了一切,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