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给黑洞拍照需要这么长时间?

回答
给黑洞拍照,这事儿可不是咱们手里拿着手机“咔嚓”一下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到的技术难度,就像你想用一根细细的针去挑起一座山,而且这座山还藏在浓雾里,周围还时不时有闪电劈下来。

首先,咱们得明白,黑洞本身是看不见的。它最厉害的本事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吞进去,连光都不放过。那我们怎么才能“拍”到它呢?其实,我们拍到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它周围因为巨大的引力而被扭曲、加热,以至于发出强烈辐射的物质。就好比你看不到风,但你能看到被风吹得飘动的树叶。黑洞周围的那圈“光环”,就是它的“影子”或者说“证据”。

然后,你想啊,黑洞那家伙能有多大?就拿我们这次“拍摄”的主角——M87星系中心的那个超大质量黑洞来说,它的事件视界(就是光也无法逃脱的那个边界)直径大概有240亿公里。你脑子里想一下,这得多大?比咱们太阳系里那些行星的轨道加起来都大得多!

问题来了,我们怎么才能“看清”这么大的一个东西,而且还要把它边缘那圈细微的光环分辨出来?这就像你在几十公里外,想看清楚一个人手腕上戴的手表的表盘纹路一样,难度系数直接爆表。

这就需要超级强大的望远镜。但问题是,咱们地面的望远镜,就算是最顶级的,也受限于地球大气层的影响。大气层就像一层毛玻璃,会把天体发出的光给散射掉,导致图像模糊不清。就像你对着玻璃窗拍外面的风景,怎么也拍不清楚。

所以,科学家们想了个绝招:把全世界很多台射电望远镜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比地球还大的望远镜。这个技术叫“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想象一下,你把北京、上海、纽约、夏威夷等等很多地方的望远镜,同步起来,让它们一起接收来自同一个黑洞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虽然是射电波,但它们就像光一样,可以被收集、处理。

这就像你找了很多很多个拍照的人,让他们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同一个物体,然后把这些照片叠在一起,就能得到一张比任何一张单照都要清晰、细节更丰富的大合影。只不过,这里的“照片”是射电信号。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这些来自遥远黑洞的信号,到了地球,其实非常非常微弱。而且,地球上的各种电磁波(手机信号、无线电波、甚至是电视信号)都会干扰这些信号。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些“有用的信号”从海量的“噪音”中分辨出来。这就像你要在嘈杂的集市里,听清楚一个人在你耳边小声说的一句话。

更要命的是,你得把所有这些分散在全球的望远镜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全部收集到一起。这数据的量有多大?简直是天文数字!就像你一下子要搬空一个小型城市的所有文件,而且这些文件还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产生。

然后,这些数据还要进行极其复杂的计算和处理。这个过程需要超级强大的计算机,而且要非常精确地把来自不同望远镜的信号,在时间上、相位上对齐。你想想,这些信号从黑洞发出,经过漫长的宇宙旅程,再到不同的望远镜,可能在时间上会有细微的差别。这就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来修正。

而且,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科学家们还要非常小心。因为数据中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他们需要用不同的算法,反复验证,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所以,你看到的“给黑洞拍照”这几个字,背后其实是无数个日夜的观测、海量的数据传输、极其复杂的计算处理,以及科学家们无数次的尝试和验证。这不仅仅是按下快门,而是跨越时空、汇聚全球顶尖科技和无数智慧的伟大工程。这过程漫长,漫长到你可能觉得“这辈子都拍不到了”,但正是这种漫长和艰辛,才让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黑洞“照片”,显得如此震撼和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真的太难了!

给黑洞拍照难不难?肯定难。不然我们不会到今天才拍出第一张照片。

先说下为啥2017年4月份就集中拍摄,两年了才出片~

第一,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量非常庞大。2017年时8个望远镜的数据量达到了10PB(=10240TB),2018年又增加了格陵兰岛望远镜,数据量继续增加。庞大的数据量为处理让数据处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另外,在数据处理的过程当中,科学家也遭遇了不少技术难题——黑洞附近的气体处于一种极端环境当中,其运动有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还专门开发了特定的程序和工具。

最后,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最终数据处理的时候,严谨的科学家们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分别处理、分别验证。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两个数据中心,一个是位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一个是位于德国的马普射电所,二者彼此独立地处理数据,也彼此验证和校对,保证了最终结果的准确可靠。

作者:黑洞来客团队 苟利军 @Flyingspace 黄月

出品:科普中国


而具体到技术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黑洞阴影的“小”、技术要求极高的观测波段、复杂的数据处理。而面对这些难点,天文学家们发挥智慧,拿出了不少应对的妙招。

解决黑洞阴影的“小”,需要两个靠谱选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保证两个“靠谱”——拍照模特靠谱、望远镜的实力靠谱。

选择哪些黑洞当拍照模特

黑洞阴影实际看起来的大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实际的大小、黑洞到地球的距离。

1个1米之外的乒乓球(直径40毫米)和1个百米之外的4米长杆看起来一样高。所以在望远镜拍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拍摄一张好照片,一定要找一个“靠谱”的拍照模特,它的角尺寸看起来很大。

而黑洞阴影的实际大小与黑洞的质量有关,黑洞质量越大,黑洞阴影越大;再综合距离因素,你会发现选择临近的超大质量黑洞是个明智之选。银河系中心的黑洞Sgr A*和星系M87的中心黑洞便是两个好模特。

Sgr A*是地球上能够观测到的最大的黑洞,质量是400多万倍太阳质量,对应的视界半径是1300多万千米,“视边界”的半径约3300多万千米,它到地球的距离是26000光年,“视边界”看起来的角尺寸约为0.00005角秒(50微角秒,1角秒相当于100万微角秒)。要知道,从地球上看满月的尺寸约为30角分(1角分等于60角秒),50微角秒就相当于从地球上看月球上一个橘子大小的物体。

而黑洞M87*,尽管质量比Sgr A*质量大了约1500倍,但距离却远了2000多倍,使其成为第二大黑洞,黑洞阴影的大小约为40微角秒。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M87中央黑洞质量的不同测量方法(气体动力学vs.恒星动力学)所得结果差了近2倍,意味着黑洞阴影的大小有可能小于40微角秒,甚至低于此次EHT所能分辨的能力极限。因此从这个角度看,M87*的阴影拍摄成功,真是幸运,并为M87*黑洞的质量提供了限制。

给黑洞拍照:VLBI功不可没,望远镜实力不凡

拍摄黑洞照片所用到的望远镜的灵敏度和分辨本领很重要,这也是描述望远镜实力的两大要素。灵敏度强调探测微弱射电源的能力;而分辨本领反映了区分天球上两个靠得很近的射电点源的能力,用刚刚能分辨的两点间张角theta来表示,theta与观测波长和望远镜口径有关,theta越小,表示分辨本领越高。

两者均对射电望远镜的口径提出了要求,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其灵敏度越高,分辨本领越高。除了与望远镜的口径有关,分辨本领还和而观测波段有关。同样口径的望远镜,观测波长波长越长,theta越大,对应的分辨本领越低。

由于射电望远镜所接收光的波长是可见光波长的上千成万倍,为了达到同样的分辨率,射电望远镜得比光学望远镜大上上千万倍。因此,口径为百米级的射电望远镜所能达到的分辨率甚至还远不及爱好者们使用的光学望远镜。

天文学家对高分辨率的渴求,并没有止步于射电望远镜单天线。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技术解决了射电望远镜实现高分辨本领的难题。

所谓VLBI技术,就是当相隔两地的两架射电望远镜同时观测来自同一天体的射电波,根据各自独立的时间标准,将天体的射电波记录下来,然后再将这两个记录一起送入处理机进行相关处理,最终分析获取该天体的射电辐射强度和位置。

要成像成功必须要求所有望远镜在时间上完全同步,当EHT的每个望远镜都能在时间上同步时,记录到的信号就能被完美地修正聚焦。如果镜面不稳定,譬如会振动的话,反射的光线将无法准确聚焦。EHT利用氢原子钟来确保纪录的稳定性。原子钟能精准到每数亿年才误差一秒。

值得一提的是,该VLBI技术也成功应用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探测 器的测定位。

射电干涉技术的成功实施使得望远镜阵列的角分辨率相较于单独每架望远镜更高,灵敏度也更高。VLBI网络便是利用这一技术,让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射电望远镜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望远镜观测网络,同时对一个天体进行观测,VLBI的角分辨率由望远镜间最大间距(最长基线)决定,相当于一个口径为几千千米的超级望远镜,从而取得天文研究中最高的分辨本领。假定在1毫米观测,一个长度为1万千米的基线能获得约21微角秒的分辨本领。

实现高技术观测波段:1毫米+高精度望远镜

根据理论预言,黑洞周围气体在1毫米附近的辐射强度最高,而且最关键的是,1毫米附近是个比较干净的观测窗口,被同步自吸收等的作用大大减弱,黑洞周围气体的辐射变得透明。2017年EHT观测Sgr A*和M87*所基于的窗口便是1.3毫米,未来还希望用0.8毫米。

既然理论预言甚至预言出的照片很早便存在,VLBI技术也并非近十年才有的,那为何黑洞照片现在才诞生呢?

主要瓶颈其实在观测窗口——1毫米左右。这种对观测波段的极高要求,其实就意味着对望远镜性能的极高要求。

要让EHT实现最佳性能,除了要使用VLBI技术,还有一点很重要——每个望远镜必须性能足够好。

EHT的每架射电望远镜本质上就是一架大口径的抛物面天线,就像卫星天线锅。为了保证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在观测波段内正常观测,天线在技术上有个门槛,加工精度必须足够高,其偏离抛物面的程度最多只能与观测波长相差5%。

因此,可以预想,观测毫米波比观测厘米波所要求的天线加工精度更高,加工难度更大。大家也不难发现,参与EHT的八台望远镜有效口径大多为十几米,最大不过73米。

由此可见,根据不同科学需求,望远镜必须在大和精上作出权衡,不能一味地追求大;如果你的科学需求是想在毫米波观测天体,却一味地追求口径做大,但无法保证抛物面精度,结果根本就没法实现毫米波信号的有效聚焦,这架望远镜就算不上成功的作品。

“冲洗”照片:复杂的后期数据处理分析

在这次拍摄黑洞照片的过程中,多台设备同时观测和记录,然后将数据汇总到一起分析。2017年4月份的观测中,8个台站在5天观测期间共记录约3500 TB的数据(1TB等于1024GB,相当于500小时的高清电影)。

因为数据量庞大得不可能靠网络传递,所以EHT用硬盘来纪录每个望远镜的原始观测数据,再把硬盘寄回数据处理中心。

超级计算机需要获取相同的信号到达两个望远镜的时刻差(时延)以及时延随着时间的变化快慢(时延率),校正射电波抵达不同望远镜的时间差,最后综合两个望远镜的位置信息、信号的强度以及上述两个参数——时延、时延率,就可以对该天体的射电辐射强度和位置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中涉及数据量之多,处理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即使现在人类的运算能力已经非常强大,这张照片还是花费了近两年时间“冲洗”——从2017年4月开始,科学家们用了近两年时间对这些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和分析。终于,在今天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

作者:左文文(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出品:科学大院

科学大院是由博览运营的中科院官方科普微信公众号,欢迎订阅(ID: kexuedayuan),走,去给黑洞拍照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给黑洞拍照,这事儿可不是咱们手里拿着手机“咔嚓”一下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到的技术难度,就像你想用一根细细的针去挑起一座山,而且这座山还藏在浓雾里,周围还时不时有闪电劈下来。首先,咱们得明白,黑洞本身是看不见的。它最厉害的本事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吞进去,连光都不放过。那我们怎么才能“拍”到它呢?其实,我们.............
  • 回答
    韩国娱乐圈被财阀深度影响,这一点确实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看到的许多热门韩剧、电影,背后往往有大型娱乐公司或财阀的身影。那么,既然被“牢牢控制”,为什么韩国电影又能源源不断地拍出那些揭示社会黑暗面、批判现实的佳作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运作逻辑和深层的文化土壤。首先,我们要理解“财阀控制”的含义.............
  • 回答
    关于“现在还在给肖战招黑的人,真的是肖战的粉丝吗?为什么给肖战招黑?”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原因远不止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不妨来仔细拆解一下。首先,关于“真的是肖战的粉丝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很可能不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黑粉”的概念: 长期.............
  • 回答
    30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向中国出售了“黑鹰”直升机,这背后确实有一段颇为复杂且值得深思的历史。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中美关系以及中国自身军事现代化的需求紧密相连的。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不久,国门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三体》中一个引人入胜的逻辑悖论。三体人如此谨慎,以至于连地球的引力都视作威胁,却又在看似与黑暗森林法则相悖的情况下,为监听站设计了无线电发射功能。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三体文明的生存逻辑、技术能力以及他们对黑暗森林法则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黑暗森林法则对三体人.............
  • 回答
    《名侦探柯南》中黑衣组织之所以让人感到压迫感和紧张感,即使成员们一个个的卧底身份逐渐暴露,这背后有着相当巧妙的叙事和设定。这种“全是卧底”的设定,反而强化了组织本身的恐怖和难以捉摸,而不是削弱了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组织的核心力量与“幽灵”般的威胁: “幽灵”般的概念: 即使你.............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丑小鸭》作为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表面上看是一篇讲述个体成长的励志故事,但其背后确实隐藏着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出身至上论”的解读以及它为何仍被广泛传播给孩子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丑小鸭》中隐藏的“出身至上论”解读虽然我们普遍将《丑小鸭》视为一个关于“内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不少《名侦探柯南》的粉丝在追番过程中都会产生的疑问,也是剧情中一个比较令人费解的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为什么拥有这么多“卧底”的黑暗组织,却能让组织头目琴酒如此逍遥法外,至今还没被一网打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黑暗组织即便卧底众多,也并非所有成员都是卧底,而且“卧底”这.............
  • 回答
    哎,哥们儿,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郁闷的,但仔细想想,倒也不是完全没辙可寻。你遇到的这种情况,说实话,挺普遍的。尤其是当咱们带着点“邂逅”的浪漫情愫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总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导致结果跟预期偏差很大。首先,咱们得分析一下你这整个过程:打车,看见漂亮姐姐,要到微信,画画送她,结果被拉黑。这中间的.............
  • 回答
    咱们聊聊黑洞周围为啥会有光这事儿。你可能觉得黑洞就是个啥都吃、啥也逃不掉的“吞噬者”,按理说它自己黑漆漆的,周围也应该是漆黑一片才对。但实际情况可不是这么回事儿,黑洞的“邻居”们,反而可能是宇宙中最耀眼的存在。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黑洞的几个关键特征说起。首先,得明白黑洞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深入,触及到了黑洞物理学中一个非常迷人的现象——吸积盘的形成。你提出“为什么不是四面八方都吸进来形成一个发光的球体”这个直觉性的疑问,恰恰说明了我们对黑洞“吞噬一切”的普遍认知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解读。实际上,黑洞的吸积过程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有层次。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黑洞本身是“看.............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绝妙的问题!你一定也和我一样,对那些深邃、神秘的黑色圆盘感到好奇吧?没错,我们现在能看到黑洞的“照片”,这背后可是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顶尖的技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黑洞的本质说起,以及它们和我们看到照片之间的“联系”。首先,黑洞本身是看不见的。这一点非常重要。黑洞之所以叫黑洞,是因.............
  •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黑洞不能无限大?它难道没有一个“长不大的天花板”吗?事实上,黑洞确实存在质量上限,只是这个上限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数字,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根据我们目前理解的物理学,这个上限也并非终点,而是我们认知边界的体现。要理解黑洞的质量上限,我们得先从它的形成说起。目前.............
  • 回答
    “黑洞”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加贴切和充满科学的想象力。虽然我们常常用“球”来形容一个三维的、大致圆形的物体,但“黑洞”之所以被命名为“黑洞”,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现象,其本质和给人的感受,与一个简单的“黑球”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来想想“洞”这个字。它通常意味着一个入口,一个通往未知深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到相对论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让人困惑的地方了。你说得没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速度是相对的,你开得快,我看你也快,我看你慢,你也感觉我慢。这都是牛顿力学里的惯性参考系。但是,一旦涉及到“快”到极致,比如接近光速,或者涉及到“慢”到极致,比如在黑洞旁边,牛顿力学就不够用了,我们需要爱因.............
  • 回答
    《星际穿越》里库珀(Cooper)驾驶着“永恒号”(Endurance)冲进黑洞“卡冈图雅”(Gargantua)后,飞船和人都安然无恙,这确实是电影里最令人惊叹也最引人遐思的情节之一。很多人会疑问,黑洞不是以其恐怖的潮汐力闻名吗?为什么他们没被瞬间撕碎?这究竟是科学上的bug,还是导演诺兰的艺术创.............
  • 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连最快的速度——光,都无法从黑洞里跑出来?这个问题一旦深入下去,你会发现它触及到了宇宙最核心的秘密之一,以及我们对引力理解的极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一个核心概念说起:引力。我们知道,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产生引力,就像地球把我们牢牢吸住一样。质量越大,引力越强。这很好理解。但.............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我们理解宇宙最深邃的谜团之一。我们之所以认为绝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潜藏着一个黑洞,并不是说我们“亲眼看见”了它,而是通过一系列天文观测证据,就像侦探根据现场留下的线索来推断罪犯一样。首先,让我们理清一个概念:为什么是“几乎”?宇宙的尺度是如此浩瀚,星系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我们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物理学中最核心、也最迷人的几个概念:光的本质、引力以及黑洞的神秘。你提出的“光子没有质量,为何会被黑洞吸引”正是许多人初次接触这些概念时产生的直觉疑问。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答案远比“有质量才会被吸引”来得更丰富和深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对“质量”的理解,在牛顿力学和爱因.............
  • 回答
    在宇宙的浩瀚星海中,星团是恒星诞生的摇篮,也承载着它们生命的终章。当我们谈论恒星演化到末期产生的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在星团中的命运时,会发现它们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有人会问,为什么一些恒星的“遗骸”能够安然地留在星团里,而另一些却像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踢出”了家园?这背后,其实是天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