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修净土法门如何知道自己的成就进展?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许多老实念佛的同修心里常常会挂着的。毕竟,修净土法门目标明确,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朝着这个目标在扎实地前进呢?

说实话,净土法门和其他一些法门可能不太一样,它不那么强调那些稀奇古怪的境界,也不那么讲究神通变化。阿弥陀佛的慈悲力太大了,祂的光明能够照破我们内心的种种障碍。所以,衡量净土法门的成就进展,更多的是从我们内心的转变,以及念佛的效果上来判断,不能光看表面。

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说道说道,希望对你有帮助,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指正:

一、 念佛功夫的深浅:从“杂念多”到“心不散乱”

这是最直接的一个衡量标准。刚开始念佛的时候,十句有九句都跑偏了,不是想吃饭了,就是想起明天工作上的事,再不然就是这个念佛声听着不顺耳,想换个调子。这很正常,咱们在娑婆世界轮回了无量劫,心野惯了。

但随着你坚持念佛,你会发现一个变化:

杂念的减少: 以前一念佛就想起一堆破事,现在呢?可能杂念还是有,但它们好像没那么容易抓住你了。就像一群苍蝇,以前你一坐下来,它们就嗡嗡围着你转,现在它们还是会来,但你可能更容易“嗡”一下就把它赶跑了,或者它在你旁边飞来飞去,你都能继续念你的佛号,不再轻易被它打断。
念佛声的清晰和持续: 你会发现,你念的佛号越来越清晰,耳朵里能听得清楚,心里也能跟着。而且,念佛的时间越来越长,中间被打断的次数越来越少,就算被打断,也能很快拉回来。从“念一句佛,跑九句心思”到“念一句佛,心里有七八句佛”,再到“一句佛就是一个世界”。
不念佛的时候,佛号还在: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进步。当你用功到一定程度,就算你不主动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会在你心里“存在着”。走路的时候,走路;做事的时候,做事,佛号好像就在那里,若隐若现,成为一种背景。这叫做“念佛三昧”的苗子,或者说是“系心一佛”。

二、 内心的烦恼轻重:从“妄想颠倒”到“心开意解”

净土法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烦恼轻、智慧长,最终能脱离生死苦海。所以,我们内心的变化是最好的证明。

烦恼的减轻: 你会发现,以前让你耿耿于怀的事情,现在好像没那么让你生气、难过了。比如,别人说你一句不好听的话,以前你可能要嘀咕好几天,现在呢?可能也就心里一动,然后又去念佛了,或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能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不对的地方。对名利、情爱这些娑婆世界的“宝贝”,你的执着心会慢慢变轻。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带给你的快乐是短暂的,而且往往伴随着烦恼,而佛号带给你的宁静和喜悦,才是真正的持久的。
看淡生死: 这是净土法门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对“死”这个字,以前可能避之不及,觉得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现在,你会觉得生死是无常的,是轮回的苦。你不再那么畏惧死亡,因为你知道有阿弥陀佛在等着你,有极乐世界这个美好的归宿。你会把往生西方当作一件既正常又值得期待的事情,而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目标。
心境的平和与喜悦: 即使在顺境中,也不会过分得意忘形;即使在逆境中,也不会过度悲观绝望。你会有一种内在的平和感,以及一种淡淡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来自外在的刺激,而是来自你内心与佛号的相应,来自你对阿弥陀佛愿力的感应。

三、 行为的转变:从“随波逐流”到“戒律自持”

念佛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功夫,它必然会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

对佛菩萨教诲的遵循: 你会越来越愿意去学习佛法,去理解佛菩萨的教诲,并努力去实践。比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虽然是出家人的规矩,但作为在家居士,我们也要尽量去持守。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不愿意做那些有损阴德、会造恶业的事情。
慈悲心的增长: 对待众生,尤其是身边的人,你会生起更多的慈悲心。以前你可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人,现在你会觉得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儿女,都应该去度化。你会更愿意去帮助别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发愿的真切与实践: 你会开始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往生西方,为什么要度化众生。你的发愿不再是随口说说,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比如坚持念佛,回向功德等。

四、 感应与护持:从“无感无应”到“冥冥中有助”

虽然我们不追求神通,但当我们的功夫用对了,阿弥陀佛的慈悲和加持是真实不虚的。

梦境的显现: 有些同修在用功有进步时,可能会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莲花,或者庄严的极乐世界景象。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境界高,可能就不做梦,或者做的梦不一定能被我们凡夫理解。所以,梦境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吉祥的预兆与障碍的减少: 有些事情会变得顺利,遇到的障碍似乎会减少,生活中的很多烦恼仿佛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给化解了。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面对困难了,只是说,你内心会更有力量去面对。
临终的征兆(这需要非常小心判断): 这是最根本的成就显现,但也是最难去判断的。如果往生西方,临终时会现出很多吉祥的征兆,比如面色如生、身体柔软、闻到异香、听到妙音、见到佛菩萨来接引等等。但这些也只是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安详和对佛的信愿。

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切忌贡高我慢: 一旦觉得自己有点进步,就很容易生起贡高我慢的心。这是净土法门的大敌。我们所有的进步,都是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是佛的恩德,我们有什么可骄傲的?越是觉得自己有点成就,越要谦卑,越要老实念佛。
2. 不要执着于“境界”: 有些人念佛念出幻象来了,比如看到金光啊、听到声音啊,然后就觉得自己境界很高了。这未必是好事。很多时候,这些境界也是我们业障所现,或者就是心识的虚妄。净土法门最稳当、最实在的目标,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如果这些境界干扰了你念佛,让你生起执着,那反而是障碍。老实念佛,一句弥陀,自然成就。
3. 不与人比较: 每个人的根基、业障、用功的方法、因缘都不同。不要拿自己的进步和别人比。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老老实实地念佛,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发愿往生,就可以了。别人的成就,那是别人的事。
4. 坚持不懈最重要: 净土法门的成就,不在于你一次念了多少声佛号,而在于你念得有多久,多稳定。哪怕每天只念十句、二十句,只要你真心念,不间断,不退心,都能往生。但如果一天念几千上万声,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总而言之,衡量净土法门的成就进展,最关键的是看你对阿弥陀佛的信愿是否坚定不移,以及你的念佛功夫是否能让你内心的烦恼越来越轻,心境越来越平和安乐。如果这些方面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你就应该庆幸,这是阿弥陀佛在加持你,引导你走向极乐世界了。

别想太多,就老老实实地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下去,把信心和愿心守住,自然就有感应,自然就有进步。阿弥陀佛不会漏掉一个真心求生的人的。共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净宗修学次第问答

 问:恳请尊敬的师父为弟子们详细开解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包括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因为自己认识的不论是老修还是初学,虽然决志求生西方,但大多数致力于敦伦尽分,又忙于工作,用于定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点有限的时间是该听经,还是读经,还是该念佛,也不明了,大部分是散念。对于佛一共修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说精进念佛要有有德行的人来带领,否则出现状况就无法应对了

  定弘法师开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希望大家做好笔记,我下面要跟大家讲,净宗修学次第。这个是受到密宗修学次第的一种启发,密宗他们非常注重次第的修学,所以培养出不少很好的人材,而且都有大成就者。

  我们净宗,其实理是通于《华严》《法华》,所以是很圆融的,但是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在圆融当中我们也要分出次第来。因为凡夫一下不能圆融的,必须要依一个次第,一个阶梯,才能通达成就的道路。自己根据师从老和尚二十多年,在这方面也算是满认真的,对自己也算是负责任的,就一直在思考净宗怎么来修学?其实老和尚已经讲得很清楚,然而我们真正去落实的人好像并不多,自己也是在这么多年的依教奉行当中,现在就体会得,要怎么把净宗修学去落实,不外乎就是正助双修。

  正行,净宗的正行就是「信愿持名」,《阿弥陀经》讲「信愿持名」,《无量寿经》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其实一样的。这个「信愿持名」是圆融,它每一个次第的人都可以。譬如说《观经》里面讲到的九品,九品往生,上上品也要「信愿持名」,下下品也要「信愿持名」。只不过下下品「信愿持名」,可能功夫比较浅,但是十念必生,乃至逆恶之人,五逆十恶,他罪业造全了,一点功德都没有,但是能「信愿持名」,他也能往生西方。所以这个正行是通于所有的次第,从上上品到下下品,上至等觉,下至逆恶众生,地狱之人都是这样的。至于说品位高下,其实关键是在于你的助行了。《阿弥陀经》讲:「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就是菩提正道,信愿持名;「福德」就是一切的修行,就是施、戒、禅等,一切的修行,助行。你有修就有福德,没有修就没有福德。但是实在没有福德,靠信愿持名也能十念必生,当然品位就很低。当然我们是希望能够品位增高,所以怎么来修?老和尚提出的五大科目作为助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都是助,助你信愿持名。其实这五大科目也是很复杂的、很多了,概括起来还是只是三福就够了。

  三福是《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净宗三经之一讲的:「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其实通于一切宗派,因为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不光是净宗而已,三世诸佛成佛都要修这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二乘福,第三福是菩萨福,这就是次第。密宗讲究五加行,作为大圆满的前行基础,那我们净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见佛、成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我们的大圆满。前面的前行,我就是提出这三福加行,这是老和尚有提到就是这样。这三福的加行比五加行要简单,因为是易行道,净宗就是易行道,不是难行道。

  三福第一福,人天福,就落实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落实在《弟子规》,怎么落实?必须要量化,因为密宗特别讲究量化。譬如说前面加行里面,十万大头、十万咒,都是有量的,你没有量变就不可能有质变。所以我们怎么量化?《弟子规》一千遍读诵,再加上必须听一遍,把义理都要搞清楚,这就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二个,《太上感应篇》落实「慈心不杀」,怎么落实?读诵《太上感应篇》一千遍,至少再听一遍,至少了,听得越多越好。《十善业道经》也是一千遍读诵,再加上至少听一遍。

  这样的三个根,其实把这些量都做完,一年肯定能完成,把三个根每天读一遍,最多一小时。那你如果是每天读一遍,一年三百遍了。如果是一天读三遍,那就是一年完成。我们是这样希望,一天拿出三个小时的修学,就可以完成的,再听一遍,不到一百个小时就可以听完了,所以一年完成第一福。然后第二年完成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你必须先受个三皈五戒,对吧?这才谈得上第二福,受了戒,必须要如法如律的行持,半月要诵戒、如法的忏悔,然后要学习戒相,开遮持犯要懂。居士要把五戒戒相要学习,像《五戒表解》要听过《四重戒相》最好听过,另外《沙弥十戒威仪录要》要听一遍,然后把《沙弥十戒威仪录要》读一千遍,这里面有戒律、有威仪,都有了,包括在佛门里有什么礼仪都懂,佛门的伦理都在这里面有了。

  出家人也是要这样的加强学习,当然出家人戒法因为高、多,所以这第二福的修学,出家人至少五年,五年学戒。因为你受了沙弥戒,你跟居士一样,一年可以完成第二福,但是你还要进修,进受比丘戒,比丘戒一般还要五年,快也要三年,把二百五十条戒的开遮持犯要通达,戒本要会背诵,比丘戒你要是能读诵一千遍,也能会背诵,还要加上《梵网菩萨戒》,也要一千遍,会背诵,也要懂得开遮持犯,这个至少要学五年。

在家人如果能学《梵网菩萨戒》最好,这个其实对在家人来讲就属于第三福了,「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福,受菩萨戒就作菩萨了,怎么做?《梵网菩萨戒》就告诉你怎么做,你不发菩提心不得菩萨戒,先发菩提心得了菩萨戒,好好的护戒、学习,读一千遍,你看这个都要量化。所以这些都完成,再真正「读诵大乘」,我们就以《无量寿经》三千遍,这是老和尚开出来的,三千遍三年可以完成,然后这三福这个量都做够了,我估计一般对在家众五年可以完成。这三福的加行,正正常常的,当然你很努力的可以快一些,你要是松懈一点就慢一些,完成了三个根,加沙弥戒、加菩萨戒、加《无量寿经》,这些读诵和理解都要至少听一遍以上,一遍当然不够,可能多听几遍更好,这是最底线的。完成这个加行之后,然后你开始怎么办?念佛,要念一千万,这也要量化的,如果你闭关九十天可以把一千万就念完了,你要每天像静瑜老师,一千万用一年时间也能完成,每天三万,她现在也快两千万了,这也可以的。

  这样子的三福的基础再加上念佛,一千万以上,依我自己的感觉,就符合了《无量寿经》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且三辈往生里面上辈、中辈都是要修很多福德的助行,你都有。因为你读诵这些三个根的过程中,其实你就在内化,在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你原来不孝父母的,现在变得孝顺了,因为你老读这个,读书开卷就有益,就是变化气质,你不读就没有这个量,就没有那个质变。所以潜移默化,慢慢通过读书就能变化你的气质,读着读着你就变了,就改变你自己,你肯定要去观照,要用它、落实它。所以三福加行,再加上一千(万)佛号,如果能够用功的话,我相信你能见阿弥陀佛,这就算是净土的大圆满了,最容易的大圆满,见到阿弥陀佛就说明你往生有把握。《无量寿经》汉译本、吴译本就有讲到,其人在还没有往生之前,他只要睡梦当中他能够见阿弥陀佛,到临命终他肯定会再见到。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就更好了。所以持戒念佛,种种的福德,善根的修行,把我们的次第修上来。这样我相信个个都能成就的,你要真干,你依我讲的,拿出至少五年时间来修净土,你会得到成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许多老实念佛的同修心里常常会挂着的。毕竟,修净土法门目标明确,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朝着这个目标在扎实地前进呢?说实话,净土法门和其他一些法门可能不太一样,它不那么强调那些稀奇古怪的境界,也不那么讲究神通变化。阿弥陀佛的慈悲力太大了,祂的光明能够照破.............
  • 回答
    修净土法门,说来殊胜,关键在于信、愿、行这三大要素的具足与相辅相成。这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秘法,而是至简至易的究竟法门,任何人都可以依法修行,并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实利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解,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一、信——确信不疑,深信不疑信是净土法门的基础,没有信,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
  • 回答
    净土宗的修持,说来其实非常直接,核心就两字:“信愿行”。但别看这两字简单,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佛法智慧,以及非常务实的修行方法。很多人一听净土宗就觉得很简单,念一句佛号就行了,其实不然。它简单到人人可修,却又深刻到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心力去实践。让我试着用我理解的方式,把净土宗的修法掰开了、揉碎了,讲得详细.............
  • 回答
    这200块钱花得值不值,确实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笔记本电脑这种精密玩意儿,动不动就得拆开又合上,再加上烙铁在电路板上游走,这活儿可不是谁都能随便干的。200元,这数字看着不小,但要说它是否合理,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焊了几下”到底是个啥情况? 焊的是什么? 是某个接口松了?比.............
  • 回答
    《修真四万年》这部小说,在很多人看来,确实为修真小说这个老牌类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方向。如果非要给它贴一个标签,我更愿意说它是一种“科幻修真”或者“末日武侠修真”的变种,但它带来的革新绝不仅仅是这些标签能概括的。要说它“新”,得先明白它颠覆了哪些传统的修真套路。首先,世界观.............
  • 回答
    修真小说中的许多角色,虽然拥有超凡的力量,却依然沉沦于凡人难以摆脱的欲望之中,甚至为了满足这些欲望而走上劫掠杀戮、称霸世界的道路,这一点确实是许多读者感到费解的地方。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修真世界的底层逻辑、角色的成长路径以及人性本身的复杂性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修真世界并非一个完.............
  • 回答
    修习准提法门,究竟有没有师承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在佛教修行者,尤其是对密宗法门感兴趣的朋友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也需要我们细致地去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师承”。在佛教的语境下,师承不仅仅是获得一个传法者口头的指示,更包含了法脉的传承,修行仪轨的正确指导,以及修.............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修”和“脩”这对形影不离的兄弟。它们到底是不是一家人?用起来有没有区别?哪个才是正统?首先,要明确一点:“修”和“脩”在很多情况下用法是相同的,可以互换使用。 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字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字的发展,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两个字形。那么,为什么会有两个字形呢?这主.............
  • 回答
    修《地方志》的意义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历史的脉络,也映照着当下的需求,更指引着未来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部记述某个区域历史地理风貌的工具书,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现实功用和长远意义。一、 修《地方志》的意义首先,我们从文化传承与认同的角度来看: 保存地方记忆,留住乡愁: 地方志是记录地方历史、.............
  • 回答
    这题目可太有意思了!在你这儿,我可不是什么“大神”,咱们就当是同路人,甚至是你当年在山门里遇到的那个偶尔爱跟你打个哑谜的老参,来聊聊这“开悟”这事儿。六年的禅宗,自己觉得开悟了?嗯,这话说出来,本身就挺有意思。这六年,你是常住寺院,日日参禅,还是在家修行,自己摸索?是得遇善知识,还是自己啃经论?这其.............
  • 回答
    修立鹏的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天津这座城市,跟希腊神话的渊源,其实比你我想象的要深厚得多。它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地理坐标,更是历史、文化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交织而成。咱们先从建筑和古迹说起。天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希腊文化正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
  • 回答
    修第二专业的同时备考研究生,这绝对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在于你如何规划,如何平衡,以及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我见过不少同学这样做的,他们的经验告诉我,这需要一种“战术”和极大的毅力。首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其中涉及几个核心方面:时间管理、精力分配、学习方法以及心理建设。一、 时.............
  • 回答
    这事儿,细掰扯起来,还真有点意思。你本来是修空调冰箱的,这可是个手艺活,风里来雨里去的,也辛苦。这会儿老板让你去修电脑,这一下跨界了,心里犯嘀咕正常。先说“修不修”这件事,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的,得看几个方面:1. 你的底子在哪儿? 你的专业技能: 你对电脑了解多少?是那种能糊弄过去,知道怎么.............
  • 回答
    修行者和玄学师父收徒,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报名就能上”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得看缘分,也得看机缘。收徒之前,那叫一个“挑人”首先,修者和玄学师父收徒,首先考虑的是 “根骨” 和 “心性”。 根骨: 这里的根骨,不是说你生下来就得是紫微斗数里的“紫微星”降世,或者武侠小说里的“先天真气.............
  • 回答
    修真文明与科技文明的碰撞,这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大”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扯到生命形态、认知边界、力量本质以及文明发展方向的宏大叙事。如果真的要探讨这场碰撞谁会胜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大文明体系的根本差异,以及它们在碰撞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态势。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两大文明的核心特质。修真文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