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等”“低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些人主观臆断的:
- 将人定义为最高等,
- 将解剖结构与人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定义为比人略低等,
- 将其他哺乳类定义为比非人灵长类更低等,
- 爬行类与鸟被定义为比哺乳类低等,两栖类被定义为比爬行类低等,
- 鱼被定义为比两栖类低等,文昌鱼之流被定义为比鱼低等;
- 无脊椎动物被定义为比脊椎动物低等,单细胞生物被定义为比多细胞生物低等,诸如此类。
- 在无脊椎动物中找接近脊椎动物的结构来排座次,声称棘皮动物比节肢动物“更进化”,之类。
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流毒极广,并引起大量搞笑的牵强附会——例如你在这里也能看到的“按智力排”“幼崽在母亲身体里孕育成形,比起作为一个蛋被生出来,其存活率要大上许多”云云。
乌鸦和鹦鹉的智力可以超过许多哺乳类,鳄鱼的智力可以超过一些鸟,章鱼、乌贼的智力表现高于许多爬行类和一些鸟,蚂蚁通过了镜子测试。一部分海鞘作为脊索动物会在成年时将脑退化掉,更给了大量无脊椎动物“弯道超车”的捷径。
许多哺乳类的后代成活率会让你失望。社会性黄蜂的后代成活率约 90%,不用说老虎、狮子、猴子之类的后代成活率无法与之相比,就连数百年前的人类在这种比较中也是压倒性地不利:
- 人类婴儿的死亡情况由婴儿死亡率来衡量,定义为该年每 1000 个所产活婴中未满周岁而夭折的婴儿个数。
- 在 1940 年,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婴儿死亡率为 100,你再算上儿童期的夭折概率,显然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后代成活率要输给一大票社会性昆虫。
- 1870 年,巴伐利亚某城市的婴儿死亡率曾经冲到 449[1]——这输给了一大票鸟、鳄鱼、蜥蜴、蛇,而且和黄蜂的“寿命短,从卵到成年需要的时间不到一个月”之情况不同,即使是寿命十几年的爬行类物种,后代在 1 年内死掉的概率都没有 44.9% 这么高。
- 二十世纪末,安哥拉婴儿死亡率约 192.50, 阿富汗约 165.96, 塞拉利昂 145.24,莫桑比克 137.08,利比里亚 130.51,尼日尔 122.66,索马里 118.52,马里 117.99, 塔吉克斯坦 112.10,几内亚比绍 108.72。
- 联合国 2008 年估计,1965 年到 1970 年,全球平均婴儿死亡率约 100。
- 二十一世纪一二十年代,全球平均婴儿死亡率约 30。
使用“多生一些后代,死亡率也高”的繁殖策略(过去称为 r 策略)的小型啮齿类之流更不要来比这个了。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r/K 选择理论被实证研究驳斥,在学术界没什么人用了。
参考
- ^ https://sites.pitt.edu/~super1/lecture/lec25811/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