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人没写过论文 ,没有经验,如何才能写出来一篇论文呢?

回答
没写过论文,初次尝试?别担心,这绝对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达成的目标。就像学习任何一项新技能一样,写论文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步骤。我会尽量详细地跟你讲清楚,让你感觉这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心得,而不是一份冰冷的指南。

首先,放下“写论文很难”的心理包袱。 很多时候,我们对未知的事物会产生畏惧。但论文写作本质上是一个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和表达过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心策划的讲座,你需要准备好内容,组织好思路,用清晰的语言向听众(审稿人和读者)呈现你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第一步:明确目标与主题(找准方向,别跑偏)

你想写什么?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如果你是学生,这通常会与你的专业、课程要求或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如果你是出于个人兴趣,那么选择一个你真正感兴趣、并且有一定了解的领域很重要。
“论文”的性质是什么? 是课程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士、硕士、博士)?不同的论文类型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课程论文相对简单,更侧重于展示你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整理。期刊论文则需要原创性研究和严谨的论证。学位论文则是一个系统性的、深入的研究过程。
缩小范围,找到“小切口”。 论文不是写一部百科全书。很多人一开始想写一个宏大的主题,结果无从下手。聪明的做法是找到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切入点”。
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专业是心理学,你可能对“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感兴趣。这太宽泛了。你可以缩小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工作压力与员工幸福感的关系”、“音乐对学习记忆的作用”等等。越具体,越容易深入研究。
初步文献调研(摸清家底,知己知彼)。 在确定主题前,花点时间看看你的领域内已经有什么研究了。
去学校图书馆或者学术数据库(如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Scopus等,具体看你所在机构的资源)。
搜索与你初步想法相关的关键词。看看别人写了什么,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能帮你判断你的想法是否已经被充分研究过,或者是否存在研究的空白(你可能就能找到一个“研究缺口”)。同时也能给你启发,看看别人是怎么组织论证的。
注意: 这时候不用太深入,就是泛泛地了解一下。

第二步:文献综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要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论文摘要抄一遍,而是要对你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评价和总结。它的目的是:

展示你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
指出前人研究的优点和不足。
找到你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空白(这就是你论文的价值所在)。

怎么做?

1. 系统地查找文献: 基于你初步确定的主题,用更精确的关键词进行搜索。
2. 阅读和筛选:
看标题和摘要: 快速判断是否相关。
看结论部分: 了解主要发现。
看参考文献: 找到更多相关的关键文献。
3. 做好笔记和组织: 这是关键!
记录每篇文献的核心论点、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局限性。
尝试归类: 将文献按照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时间顺序等进行分组。
找出共同点和争议点: 别人都怎么说?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识别“研究缺口”: 有什么问题是大家还没解决的?有什么角度是大家还没深入探讨的?你的研究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缺口。
4. 撰写文献综述:
结构: 通常以主题或研究角度进行组织,而不是简单地按作者列举。
语言: 要有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而不是仅仅复述。例如:“张三(2020)认为...,而李四(2021)则提出不同看法,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
引用规范: 严格按照学校或期刊要求的引用格式(如APA, MLA, GB/T 7714等)进行引用,防止学术不端。

第三步: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你的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做了文献综述后,你应该能更清晰地知道你的研究要干什么了。

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这是你论文的核心。它是一个清晰、具体、可回答的问题。它应该直接来源于文献综述中发现的研究缺口。
例子: “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是否与青少年学生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工作压力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例如,通过睡眠质量)?”
研究目标(Research Objective/Aim): 这是你希望通过研究达到的目的,是对研究问题进行的具体阐述。
例子: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与青少年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目标是检验工作压力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并识别睡眠质量在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假设(Hypothesis,如果适用): 有些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需要提出一个可以被检验的假设。
例子: “H1:社交媒体使用频率越高,青少年学生的学业成绩越低。”、“H2:睡眠质量在工作压力与员工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第四步:选择研究方法(用什么“工具”去回答你的问题?)

研究方法决定了你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回答你的研究问题。根据你的研究性质,方法会有很大不同。

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侧重于数量和统计分析,通常用于检验假设、测量变量之间的关系。
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实验、数据库分析等。
数据分析: 统计软件(SPSS, R, Python等)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如果你是第一次写论文,并且是课程论文,可以考虑基于现有数据进行分析,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侧重于深入理解和探索现象的意义,通常用于理解观点、动机、经验等。
数据收集: 访谈(深度访谈、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案例研究、内容分析等。
数据分析: 编码、主题分析、叙事分析等。
如果你觉得定量研究的统计分析门槛较高,定性研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侧重于思想的表达和逻辑的严谨。
文献研究法: 如果你的论文不涉及一手数据的收集,而是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评价来得出结论,那么文献研究法就是你的主要方法。这在哲学、理论类或综述性论文中常见。

选择方法时考虑:

你的研究问题适合哪种方法?
你是否有能力获取相应的数据?
你是否掌握相应的分析工具?
你所在机构或导师对研究方法的偏好?

第五步:设计论文结构与撰写各部分(搭好框架,填充血肉)

一篇标准的论文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标题 (Title): 简洁、准确地反映研究内容。
2. 摘要 (Abstract): 对整篇论文的高度浓缩概括,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通常在所有内容都完成后再写。
3. 关键词 (Keywords): 35个能代表你研究主题的词语。
4. 引言/绪论 (Introduction):
研究背景: 介绍你的研究领域,引出你的研究主题的重要性。
问题陈述: 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研究缺口)。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清晰说明你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研究意义: 说明你的研究有何理论或实践价值。
论文结构概述(可选): 简单介绍论文后续章节的安排。
5.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如前所述,梳理和评价相关研究。
6. 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详细描述你使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工具和过程、数据分析方法。要足够清晰,让别人能够重复你的研究。
7. 结果 (Results): 客观地呈现你的研究发现。使用图表、数据来支持你的描述。
定量研究: 展示统计分析的结果。
定性研究: 呈现访谈提炼出的主题、引用访谈者的话来支撑论点。
注意: 这部分只呈现事实,不做解释和讨论。
8. 讨论 (Discussion):
解读结果: 解释你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回答了你的研究问题。
与文献对比: 将你的结果与之前的研究进行比较,解释一致或不一致的原因。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说明你的研究对理论有什么贡献,对实际应用有什么指导意义。
研究的局限性: 诚实地指出你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限制、方法局限等。
未来研究建议: 基于你的研究发现和局限性,提出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9. 结论 (Conclusion):
总结主要发现: 再次概括你的核心研究发现和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重申研究意义: 强调你的研究贡献。
简洁有力,避免引入新信息。
1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列出你在论文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并严格按照格式要求。
11. 附录 (Appendices,可选): 如问卷、访谈提纲、原始数据等。

撰写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保持学术语言: 使用规范、客观、严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和主观臆断。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使用连接词(如“首先”、“其次”、“然而”、“因此”)来连接段落和句子,确保思路流畅。
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写作过程就是修改的过程。写完初稿后,一定要反复阅读、检查、修改。
注重细节: 语法、拼写、标点、格式等都可能影响你的论文质量。
请人阅读并提供反馈: 让同学、朋友或导师阅读你的草稿,他们能发现你可能忽略的问题。
学会使用参考文献管理工具: 如EndNote, Mendeley, Zotero,可以大大提高管理和引用文献的效率,并保证格式统一。

第六步:修改与定稿(打磨出精品)

内容审查:
研究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答?
论证是否充分有力?
逻辑是否清晰连贯?
结果和讨论是否一致?
文献引用是否准确无误?
结构和语言审查:
段落过渡是否自然?
语句是否通顺易懂?
是否存在语法错误、拼写错误?
摘要、关键词是否准确概括了论文内容?
格式审查:
是否符合学校或期刊要求的格式(字体、字号、行距、页边距、引用格式等)?
图表编号、标题是否规范?
让导师或同学帮你审阅: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他们能帮助你发现你自己看不到的错误或可以改进的地方。耐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并认真考虑如何采纳。

给初学者的额外建议:

1. 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写出一篇惊世骇俗的论文。先完成好一个小的研究课题,熟悉整个流程。
2. 多读你所在领域的优秀论文。 模仿是学习的过程。看看别人是怎么组织论点、怎么引用文献、怎么写讨论的。
3. 与导师保持沟通。 导师是你最好的资源。遇到困难及时向导师请教,他们会给你指导和建议。
4. 利用学校的写作中心资源。 很多学校都有写作中心,提供论文写作指导、修改服务等。
5. 耐心和坚持。 写论文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放弃,不断学习和尝试。

写论文就像是建造一座房子,你需要先有一个扎实的根基(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然后搭建好框架(论文结构),再一点点填充砖瓦和水泥(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最后进行装修和润色(修改和定稿)。

相信我,只要你有心,按照步骤来,你一定能完成你的第一篇论文。过程可能会有点辛苦,但当你看到最终的成果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祝你写作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肚里要有货这是首要条件。

接着看你写什么样的论文,比如小论文,还是大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

写论文肯定要看文献,就是看别人怎么写的,看别人怎么说的。

那么看文献的时候你少不了要引用一些论文。

在引用论文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别引用到一些垃圾文献。

这种垃圾文献是广泛存在的。比如我相信现在没有谁会去引用师母美这种文章做文献。

另外也没有谁会去引用曹雪涛院士的智能气功的那篇论文。

上面两种属于常见的垃圾文献。

这里举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弄的论文。

1、AHP方法

AHP方法太常见了,估计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因为其计算非常简单,而且有软件,用excel就可以轻松的算出,认真训练的话,初一的学生能掌握这方法,并计算出来。

但是AHP里面的论文基本是瞎掰的。最少90%的论文是瞎掰的。

瞎掰的地方是,多人打分,合成一个正负判断矩阵的问题。

上面回答最后一部分讲了如何构造合成判断矩阵的具体步骤。

2、ISM方法

这玩意用得很广,大概有几十万的论文用的这种。

上面列了2018年左右的100篇论文,有51篇是错的。

换句话说2018年之前有错误的比例更多。算都算错当然是属于垃圾论文了。

上面是一篇算错的论文。

尽管算错,但是如何吹水的套路还是可以学一下的。

3、DEMATEL-ISM联用的方法

上面有100篇,全是错的,没有一篇对的,这100篇全部是目测可见的错误的。

当然不妨碍一些论文的写作还是很强的。

总结:

上面这些论文,包括机器学习之类的,就特别好写

模仿一篇没有错的,然后找到软件,运算一下,把结果贴出来。

论文就写完了。

比如上面这篇,就两三下写完了,填空一样的填写完了。

尽管上面的作者文笔不咋地,画图画得太难看了。

不过最少是没有算错的。没有瞎掰的。

另外上面的论文再多灌点水,硕士论文也就写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