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氢能源汽车能不能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

回答
氢能源汽车能否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目前来看,氢能源汽车具备潜力,但要成为绝对主力,仍需克服诸多挑战。

一、 氢能源汽车的优势:为何它有潜力成为主力?

零排放的终极形态: 氢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水蒸气,这是最环保的驱动方式之一,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续航里程长,加氢速度快: 相比于当前的纯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上通常表现更佳,且加氢过程与燃油车加油时间相近,用户体验更佳,能够有效缓解里程焦虑和补能焦虑。
能源来源多样化: 氢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制取,包括化石燃料重整(目前主流)、电解水(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是未来发展方向)、生物质转化等。这使得氢能源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与不同的能源结构相匹配。
能量密度高(相对): 虽然氢气本身的质量能量密度很高,但以气态或液态储存时,体积能量密度较低。然而,与电池相比,其重量能量密度依然有优势,对于大型车辆(如卡车、公交车、火车、船舶)的动力系统而言,其优势更为明显。
能源存储与运输的灵活性: 氢气可以作为一种能源载体,方便地进行储存和长距离运输,这为构建全国性的甚至全球性的氢能网络提供了可能性。

二、 氢能源汽车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何尚未成为主力?

1. 制氢成本与效率:
绿氢成本高昂: 目前,制取“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是理想的环保方式,但其成本远高于“灰氢”(通过化石燃料重整制备)。目前绝大多数氢气仍是灰氢或蓝氢(化石燃料重整并结合碳捕获和储存),其环保属性打折扣。
制氢效率待提升: 电解水的效率仍在不断提升中,但整个制氢、储运、加注的链条都会产生能量损失,导致整体能量利用效率低于纯电动汽车。

2. 氢气储存与运输的难题:
高压气态储存: 目前主流的氢气储存方式是高压气态(70MPa),需要笨重且昂贵的储氢罐,这增加了车辆的成本和重量,也占用了车内空间。
液态储存成本高: 液态氢(253°C)能量密度更高,但需要深度制冷,维持极低温需要持续消耗能量,储运成本非常高,且存在“蒸发损失”(boiloff)。
运输安全与成本: 氢气易燃易爆,对储存和运输的安全要求极高,这使得氢气的运输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相应增加。管道输送虽然长远来看有优势,但初期投资巨大。

3. 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数量不足,分布不均: 全球和中国的加氢站数量都远远少于加油站和充电桩,且主要集中在示范城市或特定区域,无法满足大规模普及的需求。
建设成本高昂: 单个加氢站的建设成本通常是充电站的数倍,这使得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普及加氢站成为巨大的经济挑战。
安全标准与审批复杂: 氢气属于高危品,加氢站的建设涉及复杂的安全审批流程和高昂的安保投入。

4. 车辆成本高昂:
燃料电池系统成本: 燃料电池堆是氢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其生产工艺复杂,且使用了贵金属(如铂),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储氢系统成本: 高压储氢罐的制造成本也非常高。
整车制造成本: 综合以上因素,氢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成本目前远高于同级别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

5.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
燃料电池寿命与耐久性: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燃料电池的寿命和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升,以达到与燃油发动机相当的水平。
低温启动问题: 燃料电池在极低温环境下启动和运行会受到影响,需要额外的预热和保护措施。

6. 与其他新能源技术的竞争:
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纯电动汽车在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制造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普及速度远超氢能源汽车。特斯拉等品牌的成功证明了电动汽车的强大市场潜力。
技术路线的博弈: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国和企业都在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氢能源汽车需要与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甚至其他潜在的新能源技术进行竞争。

三、 氢能源汽车的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能否成为主力?

综合以上分析,氢能源汽车能否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的力度。

短期和中期:更可能成为特定领域的补充和支撑
商用车领域是重要突破口: 由于其长续航、快补能的优势,氢能源汽车在商用车领域(如长途重载卡车、公交车、物流车、叉车等)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这些车辆使用强度大,对补能效率要求高,是氢能源汽车发挥优势的理想场景。
特定场景的应用: 在一些对续航和补能速度有极高要求的特殊场景,如大型矿区作业车、航空地面设备等,氢能源汽车也可能得到应用。
与纯电动汽车形成互补: 在乘用车领域,纯电动汽车凭借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优势,短期内仍将是主力。氢能源汽车可能作为一种补充选项,满足部分特定用户的需求(例如,追求长续航且有便捷加氢条件的消费者)。

长期来看,成为“主力”的可能性存在但充满不确定性:
关键在于绿氢成本的下降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如果能够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绿氢制取,并且加氢网络能够像加油站一样普及,那么氢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技术进步是根本驱动力: 燃料电池技术、储氢技术、车载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突破,将直接影响氢能源汽车的成本、性能和用户体验。
政策导向和行业投资: 各国政府的产业政策、补贴力度以及企业在氢能源领域的投资意愿,将对氢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并将氢能源汽车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

结论:

目前来看,氢能源汽车距离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绝对主力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纯电动汽车在成本、基础设施和技术成熟度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将继续在乘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氢能源汽车在商用车领域和特定场景下的应用潜力不容忽视,它有望与纯电动汽车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未来,随着绿氢制取成本的显著下降、加氢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氢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扩大,尤其是在商用车领域,可能成为重要的力量。

将氢能源汽车视为“主力”还为时尚早,但将其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或“特定领域的有力竞争者”是更为现实的判断。其最终能否成为“主力”,将是一个长期动态观察和技术、经济、政策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危险性太大。

2,现目前的技术,氢经济没有多大的减碳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氢能源汽车能否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目前来看,氢能源汽车具备潜力,但要成为绝对主力,仍需克服诸多挑战。一、 氢能源汽车的优势:为何它有潜力成为主力? 零排放的终极形态: 氢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水蒸气,这是最环保的驱动方式之.............
  • 回答
    大家可能都听过“氢能源”这个词,也听说过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有个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多人想过:既然氢能源这么厉害,我们直接用它来发电,解决咱们国家能源问题不是更直接、更高效吗?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去搞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听起来像是绕了远路?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技术考量和发展思路。咱们慢慢来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氢能源汽车领域一个很有意思也比较普遍的讨论点。为什么商用车电堆的寿命目标设定得比乘用车高出一大截?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寿命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是不同的。 这里说的“寿命”通常指的是电堆的有效工作寿命,也就是能够持续提供.............
  • 回答
    氢能源汽车,在不少人看来,似乎是电动车之外的另一个“绿色交通”选项。那么,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成本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上时,氢能源汽车真的比电动车更有优势吗?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一、 购置成本:一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拉锯战 电动车: 如今,电动车的购置成本正在稳步下降。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规模.............
  • 回答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特别是锂电池技术,以及氢能源汽车的未来地位,是当下汽车产业最引人关注也最具争议的话题。与其说新能源(锂电池)汽车行业“前途渺茫”,不如说它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与挑战,而氢能源汽车的崛起则为这场变革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新能源(锂电池)汽车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关于格罗夫(Grove)氢能源汽车,尤其是提及的“国内首台、续航1000km、上海车展预售”这些信息,我们需要仔细地梳理一下,看看它的成色究竟如何。首先,我们得承认,氢能源汽车(FCV Fuel Cell Vehicle)是未来汽车动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 相较于纯电动汽车,它在加氢速度快、续.............
  • 回答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到底是由电能唱主角,还是氢能也将占据一席之地,这绝对是当下最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之一。就像当年汽车从马匹手里接过“方向盘”一样,这次能源的切换同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激动人心的可能性。电能:眼下的王者,未来的基石说起新能源汽车,我们首先想到的,毫无疑问就是纯电动汽车。它们已经不再是新鲜事.............
  • 回答
    氢能源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其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阻碍。这些阻碍可以从技术、经济、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来详细阐述: 一、技术层面的阻碍 1. 制氢技术的不成熟与高成本这是氢能源发展最核心的瓶颈之一。目前主流的制氢方法及其问题如下: 灰氢(蒸汽甲烷重整.............
  • 回答
    氢能,是曙光还是幻影?我们是否还在原地踏步?最近几年,燃料电池,尤其是氢燃料电池,好像突然成了新能源领域的“宠儿”。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报道,从汽车到火车,从飞机到发电站,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能被它点亮。这种“万能”的潜力,不禁让人对氢能,这个曾经有些默默无闻的能源载体,重新燃起巨大的希望。那么,我们是否应.............
  • 回答
    大力发展氢能源是否会导致地表氧气稀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地球的碳氧循环和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我会尽量详细地为大家解读这个问题,并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讲述。首先,我们要明白,氢能源之所以被寄予厚望,是因为它的燃烧产物是水。理论上,当我们用氢气作为燃料,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例如:$2.............
  • 回答
    日产汽车最近宣布了暂停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决定,这无疑给氢能源汽车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氢能源是不是真的不行了?” 这个问题,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没有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理解日产的决定以及氢能源的现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为什么日产暂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不同国家在能源战略和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差异。日本倾举国之力发展氢能源电池,而中国比亚迪、宁德时代则侧重三元锂电池,这背后既有历史原因、资源禀赋,也有市场导向和技术成熟度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日本的氢能源情结:从“制造强国”到“氢能社会”的愿景日本对氢能源的投入.............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乎我们未来能源格局的重大议题,也是一个许多人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从我(作为AI)的角度来看,未来能源的图景很可能是多元化的,不同技术将在不同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winner。但我可以详细地梳理一下目前来看,电池新能源、氢能源和太阳能这三者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它们在未来能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未来我们出行的方式,最终会落在谁的手上。其实,与其说“谁会胜出”,不如说这三者——油车、电车、氢能源车——各自代表着不同时代和技术路径的思考,它们之间的较量,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终点线,也许并不是单一的胜利者。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的主力军:油车。它们就像是陪伴我们最久的老朋友,从汽.............
  • 回答
    宇宙的熔炉:银河系的恒星之火还能燃烧多久?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我们不禁会惊叹于宇宙的浩瀚与神秘。而在这无尽的黑暗中,璀璨的恒星正是我们得以窥探宇宙演化奥秘的窗口。银河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样是一个孕育和燃烧恒星的巨大熔炉。那么,这个熔炉中的“燃料”——也就是构成恒星最基本元素的氢——还能支撑我们.............
  • 回答
    你想知道,如果我们有无穷无尽的氢和足够多的能量,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制造”一颗恒星,对吧?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带着点儿科幻的想象力。咱们仔细聊聊,看看这事儿靠不靠谱。首先得明白,恒星是个啥玩意儿?它不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也不是一团简单的气体。它是一个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内部温度和压力都高到足以让氢原子核发.............
  • 回答
    如果我能控制氢元素,那简直太神奇了!氢,这个宇宙中最简单也最丰富的元素,一旦被我掌握,我的能力将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基于对氢特性的深刻理解,我将如何运用它来改变我们的世界。首先,让我来说说最直接也最激动人心的应用——能源的革新。氢是宇宙中最轻的元素,它的原子.............
  • 回答
    氢滞留,顾名思义,是指某种物质(通常是金属或合金)在特定条件下,吸收或容纳氢元素,并且这些氢元素在移除外部氢源后,仍然被保留在材料内部的现象。你可以想象一下海绵吸水。当海绵浸泡在水中时,它会吸收大量水分。即使你把海绵从水中拿出来,让它暴露在空气中,它仍然会保留一部分水分,而不是瞬间变得完全干燥。氢滞.............
  • 回答
    氢气溶于水吗?怎么证明富氢水中真的含有氢气?很多人对富氢水抱有好奇,但同时也存在疑问:氢气这种气体,真的能溶进水里吗?如果能,我们又怎么才能确定,我们喝的富氢水里,真的“富”着氢气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两个问题,把它们讲得透彻明白。第一部分:氢气,到底能不能溶进水里?答案是:能,但是溶解度不高.............
  • 回答
    金属氢的制备,无疑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极端条件下物质性质的大门,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他非金属元素在极端压力下是否能呈现金属态的无限遐想。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什么是“金属态”,以及金属氢的制备是如何实现的,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非金属元素面临的挑战与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