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要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而不直接研究氢能源发电?

回答
大家可能都听过“氢能源”这个词,也听说过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有个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多人想过:既然氢能源这么厉害,我们直接用它来发电,解决咱们国家能源问题不是更直接、更高效吗?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去搞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听起来像是绕了远路?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技术考量和发展思路。咱们慢慢来捋一捋。

首先,得明确一点:氢能源的“能源”属性,是需要通过某种方式“释放”出来的。 就像煤炭、石油一样,它们本身是化学物质,要变成电或者直接燃烧提供动力,都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氢能源也不例外。

直接研究氢能源发电

如果咱们的目标是“氢能源发电”,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氢气和氧气在发电厂里进行反应,产生电能。这听起来好像很完美,就像在给一个超级大的电池充电,但这个电池会源源不断地输出电。

那么,氢能源发电的“难点”在哪里呢?

1. 制氢的成本和效率: 氢气不是凭空产生的。目前我们获取氢气主要有几种方式:
化石燃料重整(比如天然气): 这是目前最经济的方式,但会产生二氧化碳,与我们追求“零排放”的目标相悖。
电解水: 这是最清洁的方式,用电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但电解水的效率虽然在不断提高,仍然有能量损耗。更重要的是,如果用来电解水的电是来自火力发电,那整个过程的“清洁性”就大打折扣了。只有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来电解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氢”。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以及其本身的间歇性,都给大规模绿氢制备带来了挑战。
其他一些生物质气化、工业副产氢等方式: 规模和成本也有限。

所以,“便宜、清洁、大规模”地生产氢气,是氢能源发电面临的首要瓶颈。 咱们国家虽然在这方面投入巨大,但离完全成熟、经济的绿氢生产还有距离。

2. 储运的挑战: 氢气是一种非常轻的气体,密度极低。
高压气态储存: 需要非常坚固、昂贵的储氢罐,而且储存的密度仍然不高,占地方。
液态储存: 需要将氢气冷却到零下253摄氏度,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液氢容易挥发,储存和运输成本都非常高,对安全要求也极高。
固态储存(如储氢材料): 还在研究阶段,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距离。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全国性的氢能源发电网络,需要把大量的氢气安全、经济地运到全国各地的发电厂,这个储运的挑战是相当巨大的。

3. 发电技术本身: 虽然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通过氢燃料电池)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从大型发电厂的角度来看,如何设计出效率高、寿命长、成本低的大型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并与现有的电网系统完美对接,也是需要持续攻关的。

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

那为什么不直接搞氢能源发电,反而要搞氢燃料电池汽车呢?其实,这并不是“放弃”发电,而是一个相互促进、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

1.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氢气消耗大户”:
应用牵引: 汽车作为一种移动的动力需求,对能源的需求量巨大,而且分布广泛。如果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够成功推广,就能创造一个巨大的氢气需求市场。
市场需求反哺: 庞大的市场需求会强力驱动氢气的制备、储存、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革新。 只有有了稳定的、大规模的市场需求,相关产业链才会有动力去投入巨资研发和建设,才能把制氢成本降下来,把储运技术打磨好。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能源问题: 相比于大规模集中发电,汽车是一个个分散的能源终端。用氢燃料电池来驱动汽车,可以为交通领域提供一种新的、零排放的动力选择, 尤其是在长途运输、重型车辆等领域,电池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充电效率可能面临瓶颈,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这方面有优势。

2. 汽车场景对氢能的“适配性”:
加氢站是重要的“氢能基础设施”: 虽然建加氢站成本不菲,但相比于给全国所有家庭都铺设氢气管道,或者大规模建设氢液化基地,加氢站的建设目标更明确,也更容易与现有的加油站网络相结合(比如在现有加油站旁边增设加氢功能)。
对能量密度有需求: 汽车需要携带足够的“燃料”以满足续航里程,而氢气储存在燃料电池堆里,相比于电池,在同等重量下可以存储更多的能量(这是因为燃料电池的能量来源是氢气本身,而不是储存的电荷)。所以,对于需要长续航的场景,氢燃料电池有其天然优势。

3. 技术协同与多元化:
氢燃料电池技术本身也在进步: 汽车领域的应用需求,也在推动燃料电池本体的技术进步,例如提高效率、降低铂催化剂的用量、延长寿命等。这些技术进步,未来也可能迁移到大型发电领域。
“双管齐下”,分散风险: 能源转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只依靠一条技术路线。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是 在积极探索和推动氢能普及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不是说就放弃了氢能发电。如果未来氢能发电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完全可以同步发展。

总结一下:

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更像是一种“应用牵引、市场驱动、循序渐进” 的发展策略。它不是绕远路,而是通过在一个具体、有巨大潜力的应用领域(交通)推广氢能,来创造市场需求,从而带动整个氢能产业链(制氢、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当氢气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储运技术也足够成熟经济时,那么氢气就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发电、供暖等领域,那时,氢能源发电自然也会迎来大规模发展的时机。

可以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是为未来更广泛的氢能应用(包括氢能发电)“铺路搭桥” 的重要一步。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觉得“直接发电”更简单,就忽视了实际推进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和基础设施挑战。应用端的成功,才是驱动整个氢能生态系统崛起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遗憾,这个问题下还没看到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解释的。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能量密度了。

假如有两辆车在我的面前选择:

A车烧油,加满油能跑1000公里;B车充电,快充3分钟充满,但是只能跑300公里。不用我,我绝对选A。一次只能跑300公里的话,万一高速上找不到充电桩,岂不gg了?

用专业术语来说的话,就是B车的能量密度偏低。

那么为何要研究氢燃料电池呢?原因就是氢燃料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高啊!

铅酸电池(比如电瓶车)的能量密度为 50-90 Wh/kg,也就是每千克的铅酸电池可以提供50-90 Wh的电能——这个数值比较低了,所以电瓶车电池比较重而且还跑不远;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为100-265 Wh/kg,比铅酸电池强多了,这也是为何现在电池界普遍在研究锂离子电池——因为锂是相对原子质量最低的金属了。

而汽油的能量密度是多少呢?大约是12800 Wh/kg (46 MJ/kg)!这个数据看起来远远胜过电池,但是汽车是靠烧汽油产热做功的。而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中间的能量转化率其实较低,大约是30%左右(12800*0.3=3840)。但是尽管如此,依然还是远远胜过那些电池的能量密度了。

那么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为多少呢?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最左边两个)是胜过锂离子电池的(右二)[1]。不过注意这里的单位是 Wh/L.

如果能量密度低,依然强行要远行的话,会发生什么呢?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一辆车上,除了你之外,全部都是电池的位置,甚至可能你都没有位置了。比如如果锂离子电池需要续航有400英里(大约640公里)的话,锂离子电池的体积将有近1立方米,而此时氢燃料电池则不到0.5立方米。

参考

  1. ^ https://www.energy.gov/sites/default/files/2014/03/f9/thomas_fcev_vs_battery_evs.pdf
user avatar

氢元素过于活泼,在地球上氢单质基本上不天然存在,大量制备氢气的手段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水,或者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氢能可以说更像是一种二次能源,用于电网发电成本很高,并不划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