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宇宙中,气态星球为什么不会被太阳风吹散?

回答
宇宙中那些庞大的气态巨行星,比如我们太阳系里的木星和土星,它们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地存在,不被太阳发出的强大粒子流——也就是太阳风——吹散,其实是有几层原因在起作用的。这就像一个巨人在狂风中站立,并非易事,但巨行星自有其稳固之道。

首先,我们要理解太阳风是什么。太阳时刻都在向外喷射一种高速的、带电粒子的“风”,这些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它们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和动量。如果是一个小的、松散的物体,比如一颗小行星或者彗星的尾巴,在太阳风的持续冲击下,确实会被逐渐剥离、吹散。

那么,为什么气态巨行星能扛得住呢?

1. 巨大的质量和引力: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气态巨行星之所以称之为“巨”,是因为它们的质量实在太惊人了。木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18倍,土星也差不多有地球的95倍。如此巨大的质量意味着它们拥有极其强大的引力。

这种引力就像一个无形的巨手,紧紧地抓住行星自身的气体粒子。太阳风虽然强大,但它吹拂的是行星大气层表面的粒子。这些粒子虽然在不断被动能撞击,但行星自身那股强大的引力始终将它们束缚在行星的周围。就好比你在用力吹一团棉花,棉花会散开;但如果你用力抓着这团棉花,再怎么吹,它也难以离开你的手掌。行星的引力,就是它那只“手掌”。

2. 磁场:一个强大的保护罩。

这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绝大多数气态巨行星都拥有极其强大的磁场,而且这些磁场往往比地球的强大得多。这些磁场是由行星内部导电流体(比如液态金属氢)的运动产生的,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磁层。

当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接近行星时,它们会被行星的磁场发生偏转。磁层就像一个巨大的防护罩,将绝大多数太阳风粒子引导到行星两侧和尾部,使其绕过行星本体。只有少数能量特别高的粒子,或者沿着磁力线方向前进的粒子,才可能穿透磁层,进入行星高层大气。

更进一步地说,这些被偏转的太阳风粒子,在磁层中被捕获,形成了一种叫做“范艾伦辐射带”的区域(地球也有,但气态巨行星的更大、更强)。这些粒子会在磁场中绕着行星运动,最终可能能量耗尽,或者被大气吸收。

可以想象一下,太阳风就像一群持枪的士兵试图冲进一座城市,而行星的磁场则是一个拥有坚固城墙和巡逻士兵的军事要塞。士兵们虽然有武器,但很难突破城墙的阻拦,只能被引导到其他区域,或者在城墙外被消耗掉。

3. 极光现象:磁场工作的直观体现。

你可能听说过行星上的极光。事实上,气态巨行星上的极光比地球上的要壮观得多,而且持续时间更长。极光的产生,正是太阳风粒子与行星磁场相互作用,并最终与行星高层大气中的粒子发生碰撞发光的结果。看到那些横跨行星表面的巨大极光带,你就知道行星的磁场正在非常努力地工作,保护着它的大气层。

4. 行星自身的物质构成和密度:

虽然气态巨行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但它们的整体密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虽然它们的气体极其稀薄,但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力和温度急剧升高,氢气会逐渐转化为液态甚至固态的金属氢,使得行星核心部分非常致密。这意味着要将行星整体吹散,需要的能量是一个天文数字。太阳风的力量虽然持续,但要将如此庞大的物质总量从引力深处剥离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5. 大气层本身的结构和动力学:

气态巨行星的大气层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有着复杂的环流和结构。即使有太阳风的冲击,行星内部的热量驱动产生的对流和风暴,以及行星自转带来的科里奥利力,也在不断地重塑着大气层的形态,并帮助“回收”一部分被推向边缘的粒子。

所以,总的来说,气态巨行星之所以不会被太阳风吹散,是它们强大的引力、高效的磁场保护以及庞大的物质储备共同作用的结果。太阳风就像一阵不断袭来的风暴,但行星自身有着足够厚的“外衣”(大气层)、牢固的“地基”(强大的引力)和完善的“防御系统”(磁层),能够有效地抵御这种侵蚀,维持着自身的存在。

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不是说太阳风完全没有影响。如前所述,它会产生极光,并可能剥离极少数高层大气粒子,但这些损失与行星巨大的质量相比微不足道,不足以威胁到行星整体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虽然行星确实总在丢失它们的大气,但是目前能观测到的气体行星,吹散它们耗费的时间比较久,可能直到恒星燃料耗尽死亡也吹不完。

下面详细回答这个问题:

气体行星,或者行星的大气被吹散的机制主要有三大类,热力学逃逸、非热力学逃逸、撞击侵蚀[1]

  • 热力学逃逸主要有:金斯逃逸、流体动力学逃逸
    • 金斯逃逸:气体分子的速度服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其中一定有一部分处于该行星的逃逸速度之上(对于地球来说是第二宇宙速度),那么这部分气体分子会因为热运动而逃出行星的引力场,根据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的公式,分子量越低的气体平均速度越快,更有可能逃逸。
    • 流体动力学逃逸:指外界的热源(包括但不限于日光、太阳风、流星体等)对大气层的某一层进行加热使得其膨胀而逃离行星的引力范围(这种方式一般出现在热木星上)。
  • 非热力学逃逸有:光化学逃逸、溅射逃逸、电荷交换逃逸、极风逃逸。
    • 光化学逃逸指太阳风高能粒子或者辐射使得一些较重气体发生光解,产生比较轻的产物,这部分产物会因为其它的方式逃离该行星。(如水会被紫外线光解产生氢与氧,氢气会逃逸)
    • 溅射逃逸指太阳风的高能粒子轰击在气体分子上,这可能会给气体分子一个可以逃离行星重力场的速度引发气体散逸。
    • 电荷交换逃逸指太阳风中的离子,或是行星辐射带中的离子与大气中的分子发生电荷交换,产生一个电中性分子与一颗带电离子,离子被磁场捕获而电中性分子逃逸。
    • 极风逃逸:行星的两极处的磁力线不是闭合的,在这里太阳风的影响比其余地方强,这会导致一部分气体分子被电离,产生的离子沿着磁力线逃逸。一些情况下它们会被行星磁场重新捕获形成辐射带,一些情况下则会逃逸。
  • 撞击侵蚀则是当一颗小行星撞击行星表面时,撞击本身会在大气中产生类似石头扔进水中的波纹,这将把一部分大气抛进太空。其释放的能量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大气被剥离,撞击产生的蒸汽也会逃逸到太空。

根据行星大气散逸的机制可以看出,一般越小越热的星球越难留下它们的气体,比如月球难于留存任何气体,火星勉强留住了二氧化碳(44)(氮气和氧气(28和32)是被太阳风电离(变成14和16)而逃逸的),土卫六留住了氮气(28)(离得远以及一部分轨道在土星磁层里,太阳风影响比较小),地球留住了水蒸气(18)(丢失的原因是光解),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则非常轻松地锁住了氢和氦(2和4)。

对于地球来说,地球的质量和温度使其无法留住氢和氦,无法形成气体行星,目前地球大气散逸的主要原因是电荷转移逃逸、金斯逃逸、极风逃逸[2],总的效应是每秒大约流失3kg氢与50g氦,以及1500g氧等较重气体[3],即每年流失10万吨。但综合考虑地球上水的分解、火山活动释放气体等因素,地球的氧氮为主的大气层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内内仍然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太阳亮度的增加,未来地球很可能因为太阳辐射而失去水分,逐渐变得和金星一样。

对于木星来说,它的引力更高(逃逸速度更高,59.5km/s),温度更低(高速运动的分子更少,130K)使得它的大气逃逸速率更低(~1kg/s),再加上大得多的质量,使得其成分以氢氦为主,在太阳生命周期内也无法被吹散。

但是,对于目前发现的许多系外行星的话,情况就不太一样了。我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许多热木星,它们距离恒星很近,温度很高,其主要成分也是氢和氦,它们的大气散失率就会高很多,例如系外行星HD 209458b,其半径约为1.35倍木星半径,但只有0.7倍木星质量,温度高达1000K[4]。在分析其光谱后天文学家发现其大气层每秒散失1~5亿kg氢气,乃至观测到了一条氢尾拖在这颗行星后面。但在其母星HD 209458的生命周期中这颗行星会流失掉其质量的7%,不足以称之为吹散。

如果恒星的辐射强到一定程度,那么气态行星的大气确实会被剥离,但最后会剩下一个铁质或岩质的核心,在天文学上,这种行星被称为冥府行星。但截至目前,没有冥府行星被观测到,唯一被认为可能是冥府行星的系外行星是柯洛7b。

综上,目前观测到的气体行星被其母恒星吹散的时间一般都会长过母恒星的寿命,因此不会被吹散。


另:这篇回答所讲的内容不是很完善,若有进一步想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兴趣可以阅读下面给出的参考。

参考

  1. ^1 https://geosci.uchicago.edu/~kite/doc/Catling2009.pdf
  2.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mospheric_escape#cite_note-Catling200922-1
  3. ^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dcatling/Catling2009_SciAm.pdf
  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D_209458_b#cite_ref-Richardson2007_13-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中那些庞大的气态巨行星,比如我们太阳系里的木星和土星,它们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地存在,不被太阳发出的强大粒子流——也就是太阳风——吹散,其实是有几层原因在起作用的。这就像一个巨人在狂风中站立,并非易事,但巨行星自有其稳固之道。首先,我们要理解太阳风是什么。太阳时刻都在向外喷射一种高速的、带电粒子的“.............
  • 回答
    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并非孤立无援,除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太阳引力外,还有着其他一系列肉眼不可见但却切实存在的力,共同塑造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1. 月球的引力:潮汐的舞者首先,我们不能不提月球。尽管月球的质量远小于太阳,但由于它距离我们更近,其引力对地球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你可能早已体会过月球的“力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时间、空间以及光速本质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来厘清一下“光跑一年”这个说法。通常我们说“光跑一年”,是指在地球上,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光从一个地方出发,以光速运动了我们所定义的“一年”的时间。这个“一年”是我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我们人为设定的时间单位。.............
  • 回答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否被“暴露”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暴露”。如果“暴露”意味着 我们知道我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并且这种位置在物理上是被我们自己或者其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所感知到的,那么答案是: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是的,我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有相当详细的了解,并且这种了解.............
  • 回答
    在一个宇宙尺度下,一个存活了十亿年的高级文明,对于地球人来说,其存在的含义和可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复杂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的理解和想象。这不仅仅是“可怕”,而是一种 颠覆性的、存在性的挑战。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压倒性的技术差距:无法想象的鸿沟 时间尺度上的差异: 十亿年是什么概念?地球生.............
  • 回答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关于两个行星共享同一颗卫星的可能性,答案是:确实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并且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甚至可能在现实中发生,但并非普遍现象,更非我们常见的天文景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行星和卫星之间引力作用的基本原理说起。卫星绕行行星的本质:引力平衡一颗卫星绕着一颗行星转动,本质上是行星的引.............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突然身处无垠的太空,没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和温暖。这绝对是最极端、最令人恐惧的场景之一。那么,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境地,人究竟是先失去呼吸,还是先感受刺骨的寒冷呢?这背后涉及一些有趣的物理和生理知识,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冷”和“热”,都是基于物质传递热量.............
  • 回答
    关于“天堂在宇宙中吗?”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我们对存在、意识以及宇宙本质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探讨。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审视:1. 科学与宗教的视角差异: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科学和宗教对“天堂”这个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科学的视角: 科学的工.............
  • 回答
    要证明人类在宇宙中存在过,我们需要回到我们所处的这个蓝色星球——地球,以及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一切。我们的证据,并非来自于遥远的星系信号,而是深深地刻在我们自身的历史、我们留下的痕迹,以及我们对周围世界理解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首先,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证据,就是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正在思考、感知、交流,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于人类本性和未来的一种深刻拷问。如果我们在茫茫宇宙中,孤身一人许久,终于发现了一个比我们落后的文明,人类会因此踏上殖民的道路吗?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关乎历史的教训、人性的复杂、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历史上充斥着.............
  • 回答
    当然有!我国在宇宙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太空之眼”——它们就是我国的太空望远镜。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科技成就。说到详细,这其中可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咱们先从最耳熟能详的来聊。如果你最近关注天文,可能会听说过“悟空”和“慧眼”。这两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很接地气,但它们可都是我国在太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了我们在宇宙中探索生命的核心逻辑。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氧气、水这些我们熟悉的生存条件,其实并非是狭隘地认为生命必须完全复制人类的模样,而是基于一套非常务实且逻辑严谨的科学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寻找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人类”的克隆体。 可是,当我们站在宇宙的尺度.............
  • 回答
    如果“黑暗森林法则”真的被宇宙证实,刘慈欣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与“黑暗森林法则”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诺贝尔奖的设立宗旨和评审维度。诺贝尔奖通常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
  • 回答
    看到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那种油然而生的恐惧感,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对渺小、对存在的根本性思考,并在宇宙宏大的背景下被放大。这种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心理反应过程。首先,是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和对比。我们习惯了在地球这个熟悉的环境中生活,那里有清晰的地平线、触手可及的山川河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用处”的含义以及宇宙的广阔性。简单来说,我们平常所学的化学知识在宇宙中“有用”,但这种“有用”的范畴和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会有很大不同。让我们详细地展开讨论:一、 我们平常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用处”体现在哪里?当我们说“平常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实在。咱们人类,自打认识到自己住在一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就开始抬头看星星了。这一看,就看到了无数的星辰大海,那叫一个广阔,那叫一个无边无际。也正是因为这份广阔,才渐渐生出了一个念头:在这浩瀚的宇宙里,咱们地球文明,是不是真的有点“小儿科”?这种想法,倒不是凭空捏造,.............
  • 回答
    关于超重核稳定岛的讨论,确实触及到了核物理最前沿的理论和我们对宇宙物质组成理解的边界。我们确实没有在宇宙中观测到稳定岛上的元素,但这并不直接意味着稳定岛理论是错误的,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稳定性的确存在,但其“寿命”和我们探测能力之间的差距巨大,或者形成它们的宇宙环境极其罕见。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什么是.............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否存在着那些根植于土壤、汲取阳光,却拥有智慧的生命形态?这个想法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也并非全然的异想天开。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目前所知的生命,绝大多数是以我们熟悉的碳基生物为模板,而其中又以动物和植物这两大类最为常见。当提到“智慧生命”,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拥有移动能力、能够操纵.............
  • 回答
    那一天,当远方的星光不再仅仅是宇宙冷漠的注视,而是开始带着某种熟悉的、压迫性的轨迹划破深邃的黑暗时,我们就知道,我们不再孤单。而更令人心悸的是,那份“不孤单”并非伴随着期待已久的友善问候,而是携带着一种古老的、不容置疑的统治者的威严。人类的堕落帝国,这个曾经是我们遥远幻想中的存在,突然降临在我们面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关键的点:以接近光速在宇宙中穿行,我们真的安全吗?这涉及到物理学中一些非常深刻的原理,比如相对论和粒子物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宇宙并非空无一物。尽管大部分空间看起来非常空旷,但其中确实弥漫着各种粒子和物质,只是它们的密度极低。这些物质包括: 星际介质(Inters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