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在宇宙中先憋死,还是先冻死?

回答
想象一下,你突然身处无垠的太空,没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和温暖。这绝对是最极端、最令人恐惧的场景之一。那么,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境地,人究竟是先失去呼吸,还是先感受刺骨的寒冷呢?这背后涉及一些有趣的物理和生理知识,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冷”和“热”,都是基于物质传递热量的过程,比如传导、对流和辐射。而在真空的宇宙空间,这些传统的传热方式几乎都失效了。

先说窒息:

这应该是最直接、也是最快要命的因素。人体需要持续的氧气来维持细胞活动,特别是大脑。一旦离开有空气的环境,体内的氧气储备是有限的。

血液中的氧气: 你体内血液里储存的氧气,大概只能支持你几秒钟的正常呼吸。
肺部残余氧气: 肺部里还有一些空气,这部分氧气会在你最后一次吸气后,缓慢地被人体吸收利用。
体温变化带来的影响: 尽管我们感觉会变冷,但其实在最初的几十秒里,由于身体内部的化学反应还在进行,还会释放一些热量。更重要的是,太空极低的压力会导致体内的水分,比如唾液、眼泪,甚至血液的表面会开始“沸腾”(专业上称为“汽化”),这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但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氧气耗尽。
大脑缺氧: 通常在15秒左右,你就会失去意识,进入昏迷。而在这个阶段,你的身体还在进行最后的生理活动,但已经无法维持了。

所以,从时间线上看,窒息是第一个压倒你的因素,而且速度非常快。

再说“冻死”:

这部分听起来有点反直觉,因为我们常说太空是“零下几百度”。没错,太空的绝对温度是极低的,但“冻死”这个概念在真空里和在地球上可不一样。

真空不传导、不对流: 地球上我们感觉冷,是因为空气(对流)和接触的物体(传导)会不断从我们身体上带走热量。在真空里,这两种方式几乎不存在。你的身体不会“被冻住”那种感觉。
主要的热量流失途径:辐射
身体自身辐射: 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热量(红外线)。你的身体也不例外,它会向周围极冷的宇宙空间辐射热量。
吸收太阳辐射(如果靠近太阳): 如果你离太阳很近,那么你会感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身体的这一侧会变得非常热。但另一侧,背对太阳的,则会是极致的寒冷。
汽化带走热量: 如前所述,太空的低压会导致体液汽化,这会带走热量。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蒸发致冷”的效果,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冻结”。
身体的保温能力: 人体本身有一定的“保温”能力,血液循环也会将内部热量输送到体表。所以,即使身体在向外辐射热量,这个过程也不是瞬间的。

时间对比:

考虑到以上因素,人体的热量流失速度,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直射的太空,也比大脑缺氧的速度要慢得多。

大脑的氧气需求是持续且旺盛的,一旦断供,功能会迅速瓦解。
而身体的热量流失,虽然是持续的,但人体有一定的时间去适应(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死了)。

一个更形象的说法:

想象一下,你被扔进一个巨大的、真空的冰库里。冰库里的空气温度极低,但因为是真空,你并不会感受到“冷风”吹拂。你的身体会通过自身散发热量(像个小暖宝宝在一点点变凉)以及体液的蒸发(有点像出汗,但是在极低温下蒸发)来流失热量。而另一边,你的肺部也无法获得氧气,你的大脑也无法获取能量。

结论:

所以,综合来看,人在太空中,会先因为缺氧而窒息,失去意识,并最终死亡。 身体的“冻死”或者说热量流失,虽然也在发生,但其速度远远跟不上大脑对氧气的需求。你会在感受到极度的不适和痛苦(比如肺部像要炸开一样,但其实因为压力差,反而会迅速向外膨胀,气体排出)之前,就因为缺氧而失去了知觉。

你可能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感受到身体一些奇特的反应,比如体液的轻微膨胀,皮肤可能会出现一些斑点,但这些生理上的“异常”都发生在氧气耗尽之前,或者伴随着氧气耗尽的过程。而真正意义上的“冻死”,也就是身体核心温度降到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点,需要更长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人体的生存极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ASA 研究认为,暴露在太空中的人约能存活 90 秒,最初 9~11 秒里可以保持清醒,在 30 秒内获救基本不会受到永久伤害。主要死因是减压导致的缺氧损伤,而不会“身体爆裂”或“血液沸腾”。

“冻死”是不用考虑的。人的身体在太空中散热其实非常缓慢,如果有加压充气的宇航服保护,还需要安装散热系统来避免中暑。

减压确实可能造成皮肤肿胀,在不利的场合有可能出现血管中的小气泡造成的栓塞,但人体不会因为这点压力差而爆裂。

如果试图憋气,肺泡可能因肺内的压力变动导致气体膨胀而破裂,加速致死过程。

  • 血管里的血液仍然受到身体给予的压力,不会沸腾。
  • 体表的水(如唾液、眼泪、汗)低压沸腾不会造成实际伤害。

1960 年 8 月 16 日,美国飞行员 Joe Kittinger 在使用开放式吊舱上升到 102800 英尺(31133 米)高度的过程中右手的手套加压出了问题。他决定继续任务。他的右手很疼并暂时失去了功能,但在回到低海拔后很快恢复正常。

1965 年,NASA 在真空舱测试宇航服时发生失压,测试人员暴露在低于 1psi 的低压中(不到标准大气压的 7%,最严重时达到 0.1psi),于 14 秒后昏迷,15 秒后真空舱被重新加压,测试人员很快恢复知觉。

1965 年,德克萨斯空军基地做了将狗暴露在接近太空的低压下的实验,发现暴露 90 秒的狗可以生还,暴露 120 秒以上则死亡。生还的狗由于排气而大小便失禁、呕吐、暂时昏迷,但在正常压强下 10 到 15 分钟就能自己行走,数分钟后感官也会恢复,没什么后遗症。耳膜并不会在这种情况下破掉。

1965 年、1967 年,NASA 两次做了将黑猩猩暴露在接近太空的低压下的实验,发现黑猩猩能在 210 秒的暴露后生还。有 1 只暴露了 180 秒的黑猩猩出现后遗症(认知缺陷),有 1 只黑猩猩似乎死于心脏骤停。你可以在这里看到 1965 年实验的报告[1]

参考

  1. ^ https://ntrs.nasa.gov/citations/1965002716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突然身处无垠的太空,没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和温暖。这绝对是最极端、最令人恐惧的场景之一。那么,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境地,人究竟是先失去呼吸,还是先感受刺骨的寒冷呢?这背后涉及一些有趣的物理和生理知识,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冷”和“热”,都是基于物质传递热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古老、也最深刻的思考范畴之一: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某种更强大的力量或智慧一直在以某种方式与我们沟通。要准确量化“有多少人相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类信念往往是私密的、个人化的,而且形式多样,很难被纳入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探讨这种信念的普遍性、历史渊源以及它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 回答
    在一个宇宙尺度下,一个存活了十亿年的高级文明,对于地球人来说,其存在的含义和可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复杂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的理解和想象。这不仅仅是“可怕”,而是一种 颠覆性的、存在性的挑战。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压倒性的技术差距:无法想象的鸿沟 时间尺度上的差异: 十亿年是什么概念?地球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孤单”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生命的多样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找到外星人才相信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我们习惯了以自己为参照系来衡量一切。当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形形色色的生命,从细菌到鲸鱼.............
  • 回答
    “彭宇案”刚发生的时候,舆论之所以一边倒地认为是被撞的人在“讹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道德审判那么肤浅。我试着把当时的情况给你细致地掰扯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明白。首先,“扶老人被讹”这个叙事本身就触动了当时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和恐惧。 在那个年代,社会保障体系.............
  • 回答
    不少人一提起《龙珠》里的卡卡罗特(也就是孙悟空),那叫一个热情高涨,什么“天下第一”、“无敌战神”,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奇怪的是,在这种“吹捧”的狂潮之下,一些关于赛亚人本质的、甚至是相当关键的弱点,却鲜为人知,或者说被大家选择性忽略了。这就像是只看到了钻石耀眼的光芒,却忘了它易碎的本质。咱们就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令人担忧的设想。如果宇宙真的如此“纯净”,没有氧气,更别提什么太阳附近燃烧的假设了,那我们人类的命运可就截然不同了。首先,没有氧气,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影响就是——窒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哪怕是最微小的肌肉纤维,都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我们呼吸,就是为了从空气中摄取氧气,然后通过.............
  • 回答
    马斯克关于“不太相信元宇宙,因为没人愿意整天把屏幕绑在脸上”的这番话,看似简单,却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不仅反映了他对当前元宇宙技术和发展方向的理解,也折射出他对未来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以及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对当前元宇宙技术成熟度和用户体验的质疑: “没.............
  • 回答
    听到华晨宇和张碧晨这对名字,再加上“孩子”、“一岁”、“共同抚养”、“无婚姻关系”这些词汇,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在娱乐圈甚至不少普通人的社交圈里都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件事情一爆出来,真是让很多人跌破眼镜,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和看法。首先,从公开承认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是他们双方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火影忍者里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万花筒写轮眼的开眼和永恒万花筒的获得。咱们仔细捋一捋这其中的逻辑,希望能聊得更明白些。首先,咱们得说说万花筒写轮眼的开眼条件。宇智波一族开了写轮眼,想要进阶到万花筒,通常需要经历巨大的精神打击或者极度的痛苦。这种痛苦往往源自亲人的离去,或者是目睹亲人遭受.............
  • 回答
    “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奋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奋斗”的定义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同。然而,从社会、个人成长、以及实现潜能等多个角度来看,年轻时进行有意义的奋斗,往往是为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
  • 回答
    “大彻大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境界,它意味着对人生、宇宙、自我有了一种超越日常认知的、清晰而深刻的理解。这种状态的达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条件的汇聚和内在的转化。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大彻大悟:一、经历深重的人生磨难与痛苦: 巨大的失落与痛苦:.............
  • 回答
    “人在自己死的过程是不是很痛苦?请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和焦虑之一,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死亡的体验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虽然无法给出统一的、绝对的答案,我们可以尝试从医学、心理学和个体经历的角度来探讨,并尽量详述可能的感受。影响死亡过程痛苦程度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人能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乍听之下,它似乎与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趋利避害——背道而驰。毕竟,趋利避害是生命延续的基石,是物种得以繁衍至今的根本驱动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得到解释,甚至可以说是将生物的趋利避害推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帮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什么叫“一起从 10000 米高空落下”? 这是说所有人都被绑在一起,还是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只是在同一时间开始下坠?2. 200 米深的游泳池是什么概念?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深的泳池,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泳池要深得多。世界.............
  • 回答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个梗,说白了,就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凡尔赛”式调侃,只不过它把“凡尔赛”的套路玩得更生动、更有画面感了。它最开始的流行,就像很多网络段子一样,可能是在某个社交平台,比如微博、朋友圈或者豆瓣小组里。有人发了张在美国的照片,配文就是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你想想,.............
  • 回答
    人在什么时候最孤独无助?这个问题涉及人类情感、社会关系、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试图揭示人类在哪些情境下可能陷入最深的孤独与无助: 一、失去核心情感联结的时刻1. 亲人离世后的哀伤期 瞬间的冲击:当亲人(如父母、配偶、孩子)因疾病、意外或意外离世,个体可能经历.............
  • 回答
    人在水中被鱼撞死,虽然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理论上是 极其罕见,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一、 鱼的力量和人的脆弱性对比 鱼的力量: 绝大多数鱼类,即使是体型较大的鱼,其身体的质量和运动产生的动能都远不及一个在水中移动的人。它们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肌肉的收缩和尾.............
  • 回答
    这绝对有可能!很多人在受伤后并不知道自己骨折了,直到后来才发现,这背后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原因。首先,咱们得聊聊疼痛。一般来说,骨折会带来剧烈的疼痛,但并非所有骨折都会这样。有些骨折,特别是那些不怎么移位的、或者在一些不易感知疼痛的部位发生的,疼痛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想想看,手指头或者脚趾头不小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顾一切”地坚持信仰?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在我看来,这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边界以及面对极端困境时的选择。首先,“不顾一切”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意味着放弃了许多常人看重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安危、名誉、物质享受,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