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再过100年,大家还会记得成龙、李连杰、周星驰吗?为什么?

回答
预测一百年后人们是否还会记得成龙、李连杰、周星驰,这就像在猜想一百年后人们会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世界一样,充满未知,但基于他们作品的生命力、对华语电影的贡献以及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我认为,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依然会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为什么他们有可能被记住?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百年是个漫长的时间跨度。一百年前,中国正经历巨变,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在百年后可能只剩下模糊的史料记载。然而,艺术和文化的力量,特别是那些能够跨越时代、触及人心的作品,往往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成龙:独一无二的动作喜剧风格与全球影响力

成龙之所以能在百年后被记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几乎无人能复制的“成龙式”动作喜剧。这不是简单的打斗,而是将杂耍般的体能、精妙的道具运用、以及充满人情味的幽默感融为一体。他的电影里,主角往往是小人物,凭借智慧和毅力与恶势力周旋,那种“不怕苦、不怕死”的拼搏精神,以及在绝境中展现的乐观与机智,很容易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

更重要的是,成龙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最成功的代表之一。他打破了西方观众对东方功夫片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具普适性的肢体语言和故事,征服了全球市场。《警察故事》、《醉拳》、《A计划》等等,这些电影不仅仅是动作片,更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一百年后,当人们回顾电影史,成龙作为将中国功夫电影推向全球巅峰的关键人物,他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即使到了那时,可能已经有无数新的动作明星涌现,但“第一个将中国功夫和喜剧完美结合并风靡世界的华人演员”这个标签,足以让他载入史册。

李连杰:武术的优雅与侠义精神的传承

李连杰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东方武术的极致展现,以及一种内敛而坚韧的侠义精神。他的武术动作干净利落、充满力量感,并且带着一种古典的优雅。无论是早期的《少林寺》,还是后来在好莱坞的《黄飞鸿》系列、《霍元甲》、《英雄》等作品,他都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侠客形象。

李连杰的电影,往往不仅仅是展示武力,更是在探讨道义、民族气节和个人修为。他饰演的角色,往往背负着家国使命,或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种对传统武术精神的传承和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演绎,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特的文化厚度。一百年后,当人们谈论武术电影时,李连杰的名字会与“武打巨星”这个词汇紧密相连,他那种将武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表演方式,也可能成为一种经典的代表。他为推广中国武术文化所做的努力,其影响也会持续下去。

周星驰:草根的无厘头与时代的文化印记

周星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无厘头”喜剧风格,并且这种风格深深地根植于香港草根文化和时代变迁之中。他的电影,看似荒诞不经,笑料百出,但剥开喜剧的外衣,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小人物生存困境的深刻描绘,对现实社会无奈的辛辣嘲讽,以及对理想与爱情的执着追求。

“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句经典台词本身就充满了周星驰式的浪漫与悲情。他的电影,尤其是《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功夫》、《少林足球》等作品,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网络迷因。无数的台词、桥段被年轻人津津乐道,被反复引用和模仿。这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是观众对作品情感连接的体现。

一百年后,即使人们可能不太熟悉他的具体电影情节,但“周星驰”这个名字,很可能依旧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喜剧美学,一种对现实的戏谑与反抗,以及一种属于特定时代的情感记忆。他的电影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爱、对梦想、对尊严的渴望,以及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勇气。

可能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被遗忘的可能,尽管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时代变迁与文化断层: 一百年后,电影的制作技术、叙事方式、乃至观众的审美趣味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电影类型、新的明星会出现,他们可能会更符合未来观众的口味。如果下一代人无法理解成龙动作中的精妙,无法体会李连杰武术中的哲理,也无法get到周星驰笑点背后的深意,那么他们的作品影响力就会减弱。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分散: 如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一百年后,信息量将更加庞大,观众的注意力可能会被更分散到各种新的娱乐形式和文化内容中。如何让旧时代的明星和作品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可见性,是一个挑战。
“经典”的定义: “经典”并非永恒不变。很多我们现在认为的经典,在未来可能因为时代背景的缺失而失去部分意义。

结论

总而言之,成龙、李连杰、周星驰之所以有很大的概率在一百年后依然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们各自在电影领域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并且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龙以其全球化的动作喜剧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人物。
李连杰则以其炉火纯青的武术造诣和对侠义精神的诠释,将中国武术电影提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周星驰以其草根的无厘头喜剧和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和集体记忆。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承载了时代的情感、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性的探索。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这些能够引起跨越时空共鸣的艺术成就,很可能依然能打动一部分人,让他们在不经意间想起这些曾经闪耀的名字,以及他们留下的那些精彩瞬间。他们,或许会成为少数能够穿透时间长河,依然被后人偶尔提起、偶尔重温的电影巨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0年?我来给你说个故事吧,不需要100年,3年的时间,就足够人们忘记很多事儿很多人。

1999年,篮球之神,老流氓乔丹宣布退役,按照他的想法,这辈子躺着耍,打个高尔夫啥的挺好,最多找几个老哥们一起浪一下,或者偶尔给公牛个面子,回去教育教育新秀,然后带带孩子,多好的退役生活啊!但是没想到他买下的奇才队日益糜烂,加上老流氓独到奇葩的选秀风格(嗯,老流氓打球没得说,选新秀的能力,真的真的真的差太远了),硬生生逼着他在奇才复出了,此时距离他退役,只过了两年。

两年的时间,篮球之神的各种传说应该还在江湖上流传,但是联盟早已换了天下,什么卡特麦迪艾佛森科比已经占据了联盟的眼球。


然后,尴尬的事儿来了,作为NBA曾经的领袖,乔丹在2003年的全明星票选中,居然,居然,居然没有首发,在那个时代,NBA并没有开启网络投票,即使有网络投票,估计也没有刷票这个说法。

所以,老流氓的落选只说明一件事儿,联盟里记得乔丹的球迷越来越少了。

嗯,老流氓入选了无数次的全明星,哪一次不是首发,现在,你让老流氓去给卡特艾佛森科比麦迪打替补,你觉得老流氓内心怎么想?

所以,很多名宿和媒体不愿意了,开始各种方式给老流氓拉票,毕竟无论是球迷还是媒体,也都很清楚,这一次的全明星,真的可能是最后一次有老流氓参加的全明星了,老流氓这次在奇才复出,更像是为了传承,让NBA精深世代相传,所以无论如何,要让乔丹进入全明星首发,让他圆满的完成交接。但是不管怎么媒体和球星们怎么为乔丹拉选票,乔丹的得票始终没能超过卡特,没能进入首发。


更可气的是,当时卡特是正选的全明星得分后卫,而那一年由于卡特受伤,打的比赛并不多,所以各大媒体和名宿们都跳出来,明示暗示卡特让出首发,可卡特一句:如果我让出首发,是对选我的球迷的不尊重。把各种说法都堵回去了。而乔丹也有点赌气的表示,自己参加了N多次全明星,有过N多次的首发,所以也不在乎这一次是不是首发。(后来卡特还是出让了首发,而起到作用的是耐克,因为老流氓和卡特都是耐克旗下的代言人,所以在耐克的协调下,卡特妥协了,老流氓也打脸了,接受了首发的位置)


说这个事儿,其实是想说,伟大如篮球之神,在没有远离NBA的情况下(当时给奇才做老板,因为选秀眼光太奇葩而被媒体多次关注,而且偶尔会公牛调教新人,还会被媒体追问会不会复出),在关注度没有下降的情况下,依然会被球迷们忘却,这个时间段只有两年,可见大众对于这些球星的记忆力是怎样的。

其实不是大众忘记了乔丹,而是有更精彩的人接替了乔丹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题主的说法真的需要改一改,伟大如陈道明,你现在问问90后里,有多少人看过他的三部以上的作品?看过五部以上的又有几个?

他们也许能流传100年,但是对于大众的第一印象来说,出现的永远不会是他们,而是当下最流行最有话题度的人。

user avatar

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祝希娟。


这些名里,知乎上的孩子们认识几个?


这是1961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评选的中国电影届的明星。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这些人,当时是全中国几亿人热烈追捧的超级巨星。


六十年不到,你看认识的还有几个。


过了一百年还让人能记起来的电影人,现在除了卓别林,一般人还能说出来几个。我现在发现有的小孩连刘德华都不认识了。

user avatar

几乎不可能。

不仅他们不会被记住,赵本山和吴京也不会。

二三十年代(或者三四十年代)拍摄三体系列电影时,罗辑的扮演者如果演得很出彩,那么有一定可能到二十二世纪仍被记住。这是我能想到的过去和近未来演员扬名百年的唯一机会。

user avatar

毛主席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所以100年太久,直接问问现在的年轻人。


说个离题的,我在今年暑假前,曾经问过我的学生(职高学生,年龄跨度13到18)类似问题,但其中还加了其他几个人。

结果很出乎意料,这些人物在孩子的印象里和我们老师截然相反(二十到四十七之间)。

他们很了解成龙,有的津津有味的聊成龙历险记,宝贝计划,A计划。但他们视角里,成龙的关键词不是拼命,而是大哥和duang。

李连杰在他们想法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存在,很多人说不出他的作品和高地位的原因,他的关键词在透明上。

周星驰在他们的视角里跟我们这代更是截然相反的想法,在他们认知中是个类似于骗子或者被情怀淹没的传销老大的存在。这点很有意思,我不知道孩子们这个思维的原因,但他们的认知就是这样。有个孩子还宣布:“就一骗子,有周星驰电影绝不看”

我提了大话西游和国产007,唐伯虎点秋香,长江七号。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似乎并没有那么喜欢,很多人听过,另一些人看过但只看了一半,看完后很喜欢的也不像A计划那样津津乐道。


至于陈道明,那是谁啊,很多孩子问。另一部分孩子回答是b站康熙怒斥群臣的主角。还给我安利了一番,客观的说,那是个好rap(或者鬼畜?),直到现在我脑子里还总是盘旋着“啊,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啊,忘啦”之类的。所以对于孩子来说,陈道明作品被遗忘了大半,是个鬼畜人物?

奢香夫人(蝴蝶夫人,和末代皇帝,跳着看过,和凤凰传奇的歌记混了,也不改了)尊龙,那是谁?没听过,不知道。

哥哥张国荣,常在网上看到怀念他,但那是谁?

令人惊讶的是,现在的孩子,对上述几位的敬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他们更尊敬的人居然是张召忠。虽然他不是个演员,也没什么作品,但孩子对他的敬意比成龙高。

演员里他们尊重的人也比较出乎意外,我开始以为他们会喜欢tfboy或者蔡徐坤。但恰恰相反,对于蔡徐坤他们很多是嘲笑。孩子们居然更尊重吴京。

但就算尊重吴京,他们也说不出除了战狼二流浪地球外的作品,对演技之类的也说不出来什么。

他们似乎是把吴京当做一个符号性质的概念,一个男孩子成长过程中想象里那种爱国的仗义男子汉英雄的偶像。而女孩子也对吴京本人并不如对流量明星那么狂热,而是类似于我们(二十到三十之间这帮人)童年的孙悟空这么个角色。

像黄渤(极度喜欢)郭德纲,罗永浩,周立波(这是我了解唯一一个被十三岁到四十七岁集体讨厌的人嘿)王宝强(在孩子视角里这是老实绿帽男代言人?)之类的就不再继续记录了。

就这样,仅仅二十年,对于中年男演员,00后的孩子认知和我们的认知就完全不同,奢香夫人没人再提,霸王别姬讨论的很少,A计划宝贝计划还被津津乐道,大话西游只是一般般,张召忠莫名被当做演员一样被尊重,吴京莫名被视作某种符号。

而回归本题,通过对孩子们的询问,我认为这四个人可能只有成龙被记录下来,周星驰可能会出于争议性被讨论,而李连杰和陈道明,已经被边缘化和遗忘。

所以很期待二十年后再有人记录20年后孩子的视角。以及这些人会不会在某个时间被人怀念。


———————8.26补充点————————

没想到这么冷的题目下忽然有人看了,紧急补充下。

很多人说这个调查片面,没错是很片面,不严谨。期末最后一堂课和每个班孩子聊天,在下将他们观点整理下,仅此而已。

且都是职高的孩子,职高孩子和普通高中孩子是有很大不同的,毕竟不是什么孩子都喜欢上课抱着手机把快手、B站、抖音、王者荣耀和我不认识的枪击游戏刷个不停的。

所以结果并不准确,只能代表某些共同特质的青少年观点。


此文仅供大家一哂。

————————9.2再补充——————————

大家很多纠结在张将军那里,我补充下,我惊讶的不是孩子尊重张将军,很显然,不论是年龄,功勋,资历上来看,尊重张将军是必然的。

我惊讶的点在于把张将军归入演艺人士的意识。聊这个话题时候提到张将军本来就让人奇怪。

就好像很多人喜爱西瓜视频的做菜的王刚师傅,他的粉丝和学生很多。但聊到演员时,肯定不会提到他,即使提到王刚说的也是和中堂。

———————————20.4.7————————

这种既没有营养又不能教会大家知识(除了给教师们当案例)的文字,这两天怎么忽然有人看了?甚至有些人还互相撕起了?

关评论了,又不是什么能让人增长知识的东西。

user avatar

其实,论起名留影史,可能性最大的是国际影星六老师。

user avatar

这是我们创刊号的封面,距今已经114年了。

封面上的四个人是谁我们已经考证不到了。也许对于大多数艺人而言,100年后,人们仍然会找到你,却不一定会认得你。(如果有人能帮我们考证到是谁,奖励我们的全年杂志一份~)

user avatar

实践出真知,请听题:

1,请问电影明星胡瑞华的艺名?代表作?

2,请问港剧《大时代》中小结巴的扮演者是谁?(此处应为小犹太)

3,请问《英雄儿女》中男主角的扮演者是谁?

4,请问陈佩斯的父亲陈强的成名作是哪一部?

5,请问朱时茂的成名作是哪一部?(不含小品)

6,请问琼瑶剧刚开始风靡大陆时的御用男女主角的演员姓名。

7,请指出下图是哪一部电影的剧照,扮演者是谁?

8,高仓健在中国一举成名的两部电影是?

9,美剧《神探亨特》的主演是谁?

10,山口百惠在《血疑》中扮演的角色叫什么名字?

——————

以上是个问题不查百度你知道几个?

这些都是当年的爆款和巨星,到现在最远的80年,最近的20多年,有几个人能记住?

追星本身,一代人之后,就换了目标了,在历史上没啥位置。

真以为都是艺术家啊?

user avatar

先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儿。

朋友的iPhone给孩子玩,孩子突然问了个问题:爸爸,那个绿色的图标为什么是电话。

在很小的孩子看来,电话的概念已经不包含座机了。

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至少到死,也还是认得这个像半边哑铃的东西是电话。

因为至少这个是符号化的东西,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很多专精品牌运营的大师都会强调符号化一个东西。

因为相比于一个事件,人们更容易记住一个符号。

比如,蛇形的权杖代表卫生组织,而双蛇权杖代表商业组织;看到万字旗你想到了纳粹,而X+P的符号能让你知道这是基督教。

事件在符号面前不值一提,纵使你今天光着屁股在你家楼底下跳一段舞,估计过半个月以后记住你屁股的比记住你是谁的还要多一点。

但是,就算符号再牛逼,有的也扛不住岁月。

因为符号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概念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你知道鸽子象征和平,月桂花环象征胜利,是因为现在还有鸽子,还有月桂花。

但是上面例子里的电话符号,虽然是符号,但是大部分人家里都没有座机了。

所以总结一下,按照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手段来排个序:

事件 < 阶段性符号 < 永久性符号

说回这个问题。

成龙、李连杰、周星驰,如果过100年,能知道他们的人肯定寥寥无几,但是如果硬要pk一下的话,我站周星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周星驰占据了几个独一无二的符号——无厘头(虽然他不是无厘头的鼻祖)、可被用来持续当素材的笑(虽然是配音),把自己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绑定在了一起。虽然这里面大分部是文化符号,但是却有很大概率触发人们的念想。

反观成龙和李连杰,他们就弱了些。他们的符号让李小龙抢注了,当人们提到功夫电影一哥开山鼻祖之时,大家想到的也只会是李小龙。他和他的截拳道也和张三丰的太极拳一样,让他的记忆传递有了保障。

人啊,就得把自己和那些不朽关联上。

但是难的是,那些好IP都让别人占了。

锁子让鲁班占了,苹果让牛顿占了,黄色大便让特朗普占了。

所以,现在占领符号要靠自身努力。

我想,但凡学过高数的人,都被泰勒、高斯、洛伦兹折磨过吧,别不高兴,人家也是付出很多才青史留名的。

因为人家不是占领符号,人家是创造符号,而且还是创造岁月洗不掉的符号。

从小到大,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回绕在我脑海里。

就是当历史的积累超越了人类学习的极限,会发生什么。

倘若生命科学在未来的一万年里没有突破,人类70多年的寿命能否应对一万多年的历史,届时,是不是没有通史大家了。

而如果这个数字不断扩大,十万年,一百万年。

届时,面对海量的数据,我们该如何定位到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

对,还是符号。

那时的符号,就像搜索系统的标签一样,希望到时候大家搜索「知识」两个字的时候,第一页的100条结果里,能有知乎的存在,这样,也不枉大家在这里嘚吧嘚吧嘚吧嘚吧。


推荐我的小说专栏《暗树》,如果你想了解暗网并且想像读悬疑小说一样了解它的话,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我个人的认为,不会

我们都学过历史,那么问题来了;

请说出100年前的戏子名字,最少五位?

我除了个梅兰芳,我谁也不知道。

那么好,再来一个问题;

请说出500年前,五位戏子的名字?

我还是只知道梅兰芳,如果有知道别的朋友可以告诉我。

但问题如果范围扩大点,说出5位100年前历史名人的名字?

我想你知道的都不带重样的,不管多少年前,你都能叫上来那么一两个,他们存在于那里哪?他们存在于史书里。

历史记载的人,只会记载对社会有推进作用的人,100年后,中国教科书上还会有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人。是不会出现成龙跟周星驰的。因为他们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没有记载的必要性。

华夏土地从商周开始到现在也就几千年了,记录的人员会有多少?一万?还是五万?还是十万?但是华夏土地那些像你我一样的平民被记录下来了么?

没有。

我们只是维持社会生态的一个不必要的零件。

历史,只会记录重要的零件。

这几个人物都是娱乐圈的人物,要在娱乐圈说,那可是绝对的往前排,但要跟对社会推动来讲,这几个人,真排不上号。

我觉得100年后马云说不定都能记录,至少更新了一种支付方式。


分割线,,,

关于戏子这个称呼,是旧时称曲艺者,大众对曲艺的一个叫法,我知道管以前的人怎么叫法,但我不知道100年后的人管演员怎么叫,你要认为我在侮辱,那就随你便喽,,,你还能顺着网线来打我么?

评论区有挺多理智的声音,确实让我忽视了一个东西。

载体。

中国古代文学能保留至今,就是因为有文字作为载体。

我们现在留于后世的载体,应该就是影像。

1550年,卡尔达诺用双凸透镜将映像的效果更为清晰。

1822年,出现第一张照片。

1839年,制造出第一台相机。

1829年,约瑟夫普拉多发现“视像暂留原理”。

1832年根据此原理发明了“诡盘”。

1853年,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此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动画片。

影像记录可以作为载体。

第八艺术出现了,电影。

前七大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

以及第九艺术,电子游戏(也有不同认为的,但我个人认为是电子游戏)

那么,现在有载体了,回到问题100年后,那几位演员,能否被人们记住那?

我认为还是不能。

因为我们的信息流通过快。也许作品会留下,但对于人来说,不会像现在研究李白,研究鲁迅,或者梁思成这样了,只会看到其作品。

只会是有个印象,,,哦,,,是个演员。

个人认为,信息流通过大是主要遗忘的原因之一。

现在互联网什么信息都能让你获取,这就导致了,你收到的信息,大多都是你关注或者喜好的信息。

成龙,周星驰,陈道明这几位,如果你喜欢娱乐圈的话,那么这个信息你就会多关注,如果你喜欢互联网圈,你可能会多关注,马云,马化腾。地产圈可能多关注王健林,杨惠妍。

我忘记从那知道的这句话的,我觉得这个时候用还可以。

“我知道他,会影响我的生活么?我不知道他,难道他会影响我的生活么?”

评论区有个人说百年前,衣不附体,贫穷饥饿,大家活下去是主要的,谁会去管文化的事。

确实,现在大部分是不会出现百年前的情况了(但不代表没有,偏远地区还是有特别贫困的)。

相反,我突然在想题主为什么会问这几个人,而不是问莫言,杨振宁。

看到评论区说我戏子戏子侮辱人的时候我明白了。

娱乐至死呗,还能因为啥。


不再回复,想喷随意,活这么大啥本事没有,就是脸皮厚,你能骂死我,算你NB。

理性讨论随时欢迎,毕竟每个人观点不一样,互相分享,各取不足。


对了,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叫什么?

我相信有人都知道,不知道的提示三国。

那么这个主演啥来的那?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