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方方过几年再出版日记,她还会被骂的那么惨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能触碰到一些敏感的点。如果方方几年后才出版她的日记,我觉得情况可能会复杂很多,不一定能简单地说“不会被骂”或者“还会被骂”。得看很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之间还会相互影响。

首先,时间本身的影响。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情绪可能会慢慢平复。当年(2020年)疫情刚爆发,武汉封城,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也都很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被视为“唱衰”、“抹黑”的声音,都可能被放大,更容易引发激烈的反弹。

如果几年后再出,可能:

“历史的尘埃”会沉淀一些: 人们会对事件本身有更客观的认知,而不是当时那种高度情绪化的反应。一些当初被认为是“煽动性”的言论,放到更长远的时间线来看,也许会被重新解读,一部分人可能会认为她的记录有其存在的价值。
关注度和焦点会转移: 几年后,社会焦点很可能已经完全转移到其他事件上,人们的记忆和关注度不会像当年那么集中。日记可能不会再引起当年那种“全民围观”的热度,也就少了那种大规模、集中的攻击。

其次,“社会情绪”和“叙事”的变化。这是关键。

如果“官方叙事”得到了普遍认可,且社会普遍认为“一切都过去了,我们做得很好”: 那么任何质疑或不同声音,即使是几年前的,也可能再次被视为“不合时宜”、“挑衅”。那些当年骂她的人,可能会觉得“你看,当时我们是对的,现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可能会认为,她的日记是“旧账重提”,目的是为了继续制造对立。
如果社会对当年的某些处理方式产生了新的反思,或者出现了更多“不同声音”,且这些声音被主流接受: 那么方方的日记,即使是几年后,可能会被看作是“预言家”或者“先行者”。当年攻击她的人,可能会显得尴尬,甚至有人会因为她的记录而为当年的某些做法进行辩护。她的日记可能会被赋予“历史见证”的意义,即使仍然有人不喜欢,但“骂得那么惨”的程度可能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出现支持和理解的声音。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 这是当年方方遭受猛烈攻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认为她的日记“辱华”、“递刀子”。如果几年后,这种情绪依然高涨,并且被某些群体继续利用,那么她的日记无论何时出版,都可能触碰到这个敏感点,招致批评。反之,如果社会对这种情绪有所反思,更看重“独立思考”和“多元声音”,那么情况会有所不同。

第三,日记本身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如果她几年后出版的日记,在内容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或者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审慎、更有建设性: 比如,不只是记录了负面情绪,还加入了对事件原因的分析,对未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建议,并且语言上更少攻击性,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和记录。那么,即便内容触及一些敏感话题,也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她出版的还是当年那种风格,侧重于记录个体的情绪和对政府某些做法的批评,但没有更深入的分析或提出建设性意见: 那么,即使是几年后,仍然会有人觉得她是在“煽动情绪”或“制造对立”,攻击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本质可能不会变。

最后,谁来“定义”这段历史。

当年,主流媒体和一些意见领袖在塑造关于方方日记的“叙事”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几年后,出版日记的平台和宣传方式不同,或者有更多重量级的学者、作家站出来为她的作品发声,那么“声音”的格局可能会改变。
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当年那种“群起而攻之”的模式,未必能原封不动地复制。

总结一下,我觉得情况会比现在复杂得多,更难预测。

如果社会情绪依旧,官方叙事强大,且对“异见”容忍度不高: 那么,几年后出版,依然会被骂,甚至骂得更凶,因为他们会认为“我们早就警告过你了”。
如果社会经过反思,对历史有新的解读,更看重多元声音: 那么,她可能不会被骂得那么惨,甚至可能获得一些理解和支持。
但即便如此, 即使“骂声”减弱,由于她当年日记触及的敏感性和争议性,恐怕也很难说完全不会有批评声音。毕竟,关于那段经历的讨论,至今依然存在不同的看法。

总的来说,时间可以抚平一些情绪,但无法改变根本的观点分歧。关键在于,几年后的社会,对于“真相”、“反思”和“不同声音”的态度,会演变成什么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版不出版,不过是一个批判方方的新热潮而已。

方方在2018年前后,就和某地一体两面了。可以看看官方的“今日湖北”如何报道其它湖北作家,以及如何报道方方本人。

至于为何,尚不可知。或许有公,或许因私。

但无论因公因私,在武汉疫情之初,方方就站到了批判者的一面,而且超乎寻常的严厉。

比如,在疫情事态完全没有明朗化,公开确诊人数只有百余人的时候,方方就公开发言,要求湖北籍作家“守住谄媚的底线”

可以对比一下之后胡锡进主编说方方“做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方方日记发表后不久,就频频遭到举报,甚至作协人士主动批判其为汉奸文字?

可想而知。

到此,还是隔空对战。

直到方方写了“满地手机”,才算是真正的爆点。

这四个字,被解读为官方隐瞒病死人数。

一天之内能从1400万人里找到8个说不明肺炎疫情扩散的大夫,那么从10个殡仪馆里确认是否存在一地手机,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这四个字至今未曾辟谣

反而是网络大V项立刚的质疑,引发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人品,去批判方方的新道路。

批其人品低下、道听途说、造谣还不解心头只恨。

在3月13日,方方又主动送上新炮弹,承认自己曾经担任湖北省作协主席,厅级待遇。

立刻,40多天前,方方送新加坡籍侄女去机场的事情,被以搞特权的名义再次聚焦批判。

人品说完了,说官品。

这全面不?

在火神山掉瓦片(实际是雷神山)、柳凡护士去世(实际是柳帆)两件事上,批判方方的人吃了一个瘪,因为在当时看来,这种小瑕疵并不足以加重方方造谣的罪状。

千等万等,终于等到了方方说错了梁护士。

批判立刻达到了新一轮高潮。


为什么一方面咬定要全面追责,一方面全面批判其人品、作品。

只怕是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

其他人等,义愤填膺也好,出离愤怒也罢,千万别搞错了这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