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哔哩哔哩将裁员称为「毕业日」,真实性如何?你还见过哪些花样百出的裁员方式?

回答
关于哔哩哔哩将裁员称为“毕业日”的说法,目前无法证实其真实性。这是一个网传的说法,官方并没有公开承认或证实这种说法。在公开渠道,关于哔哩哔哩近期是否有裁员以及裁员的具体细节,信息是模糊的。

为什么这种说法会流传?

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点推测或联想:

“毕业”的含义延伸: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毕业”通常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进入新的开始。将裁员称为“毕业日”,可能是一种试图将负面事件“包装”得不那么刺耳,甚至带有一些“祝福”意味的表达。这种方式在某些企业文化中可能会被一些人尝试。
互联网公司的文化特点: 互联网公司往往以其年轻化、灵活的文化著称,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比较新颖、甚至有些“玩味”的表达方式来处理一些敏感问题。
信息传播的特性: 在社交媒体时代,一旦某个说法开始流传,即使没有确切证据,也可能因为其话题性而快速传播,尤其是在企业裁员这种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上。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哔哩哔哩确实将裁员称为“毕业日”。 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坊间猜测或网络段子。



除了“毕业日”这种比较委婉的说法外,历史上和现实中确实出现过许多“花样百出”的裁员方式,有些甚至是令人啼笑皆非或感到不适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

1. 直接冷酷型:

“邮件劝退”/“视频会议通知”: 这是最常见也最缺乏人情味的方式之一。员工通过一封冰冷的邮件或一段简短的视频会议,被告知自己已经被裁,没有任何面对面的沟通和解释。这种方式效率高,但对员工的打击是巨大的。
例子: 很多科技公司在经历业务调整时,会通过HR部门集体发送邮件,告知被裁员工的名单和后续流程。有些甚至是通过公司内部的视频会议软件,由HR或部门领导在一场预设好的会议中,一次性通知所有被裁员工,让他们在一个房间里一起听到这个坏消息。
“直接关门”/“锁账号”: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公司可能在通知裁员的同时,立即关闭员工的公司邮箱、内部系统访问权限,甚至物理进入公司园区的权限。这种做法让员工在被告知的同时就彻底失去了与公司的连接,显得非常 abrupt(突然)和缺乏尊重。
例子: 一些初创公司或财务状况非常困难的公司,为了防止信息泄露或避免员工继续消耗公司资源,可能会在最后一刻才通知员工,并同时切断所有访问权限。

2. 委婉包装型(有时是为了平息舆论或展现企业文化):

“优化”/“调整”/“组织架构升级”: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模糊的说法。公司会用各种正面或中性的词汇来代替“裁员”,例如“人员优化”、“业务调整”、“组织结构升级”、“岗位变动”等。目的在于减轻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外界和内部员工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业务发展或管理行为。
例子: 当一个部门被合并或业务线被缩减时,相关员工可能会被告知他们被“优化”或“调整”到新的岗位,但实际上这些新岗位并不存在,或者并不适合他们,最终结果是变相裁员。
“内部转岗”/“竞聘上岗”: 有时公司会声称提供内部转岗机会,或者让员工参与内部竞聘来保留岗位。但这些机会往往名不副实,名额极少,竞争异常激烈,或者岗位并不符合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最终仍有大量员工离开。
例子: 一家公司在某个项目结束后,会给项目团队成员提供转岗机会,但这些转岗岗位可能在其他不景气的部门,或者薪资福利大幅下降。如果员工拒绝,就等同于被裁。
“末位淘汰”/“绩效评估不合格”: 这种方式相对更“正规”一些,通过周期性的绩效评估,将绩效排名靠后的员工淘汰。虽然有制度依据,但如果评估标准不透明或存在偏见,也可能成为变相裁员的工具。
例子: 一些销售团队会采用“末位淘汰制”,每季度或每年淘汰销售业绩最差的几名员工。然而,如果市场环境恶劣,即使员工努力了也可能业绩不佳,这时候的淘汰就显得残酷。

3. 奇葩另类型(往往引起争议和关注):

“变相逼走”型: 公司可能不会直接裁员,而是通过改变工作内容、削减福利、降职降薪、增加不合理的工作要求等方式,让员工主动辞职。这样公司可以避免支付赔偿金。
例子: 一家公司突然给核心部门员工大幅增加工作量,且不增加人手和薪资,并设置一些难以达成的目标。如果员工无法承受,很可能会主动提出辞职。
“发福利暗示”型: 在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会在临近裁员时,给员工发放一些“额外的福利”,比如过节费、年终奖发的特别大方,或者组织一些大型团建活动。这种异常的“好”可能是在最后阶段安抚员工,或者是在心理上让他们对公司产生怀念,以便更容易接受离开。
例子: 某公司在即将宣布业务部门大规模调整前,突然给该部门所有员工都发放了比往年丰厚得多的年终奖,然后紧接着就宣布了部门解散和人员调整。
“打时间差”型: 有些公司可能会利用法律法规的“缓冲期”,或者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先进行“劝退”,如果员工拒绝,再进行正式裁员。
例子: 在《劳动合同法》某些条款生效前,一些公司可能会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劝退”,以规避新的法律责任。
“制造离职原因”型: 公司会通过某些手段,让员工自己犯错,或者制造出“不适合”的假象,从而达到合法解雇的目的,避免支付赔偿。
例子: 一些公司可能会对某批员工故意安排一些他们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任务,并且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然后以“工作表现不佳”为由进行解雇。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花样”?

规避法律风险: 尤其是在中国,劳动合同法对裁员有严格的规定,包括提前通知、支付经济补偿金等。一些“花样”是为了规避这些成本和法律风险。
降低负面影响: 直接粗暴的裁员方式容易引发员工的强烈不满、法律诉讼以及负面的舆论。公司希望通过一些包装或委婉的方式来降低这些负面影响。
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些企业追求所谓的“效率”和“狼性文化”,或者过于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可能导致在处理敏感问题时,出现一些不符合常规或缺乏人情味的做法。
管理层水平问题: 有时候,一些“花样”的出现也反映了管理层在处理人力资源问题上的能力不足,缺乏成熟和人道的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虽然“毕业日”这个说法对于哔哩哔哩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历史上和现实中确实存在各种各样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匪夷所思的裁员方式。这些方式的背后,往往是公司在成本、法律、舆论以及企业文化等多重因素下的权衡,但无论如何,不尊重员工、缺乏沟通和人情味的处理方式,都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伤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这得让员工在毕业前补交下学费啊。

没钱?那没事,可以用N+1的补偿金抵嘛。

最近互联网的一大波裁员潮,接受了好多起咨询。

普遍来看,互联网企业给的离职补偿金都是N+1。

实际上,在我和几个经历裁员的员工聊天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人对于法律的误区。

裁员是不是都是N+1?

N的经济补偿金有没有封顶?

这些最基本的劳动法知识,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

实际上,从目前来看,九成以上的所谓的裁员都是采用的协商解除。

而,这个协商解除实际上是没有所谓的N+1的法律规定的。

协商解除属于企业和员工双方谈判出来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企业单方决定的。

法律对于协商解除的补偿金是无上限的。

所以,有几个咨询我的大厂员工最终能拿到高于N+1的补偿,甚至能够拿到2N的补偿金,完全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同样,协商解除中,N的补偿金同样无上限。

很多HR喜欢拿着《劳动合同法》的条款,说员工的工资高于社平工资的三倍了,所以只能按照社平工资三倍计算。

实际上,这个封顶的条款并不适用于双方协商解除的情形。

对于入职时间短的员工,其实N+1和2N的差额最多几个月工资,很多员工即便知晓了相关法律规定,但是考虑到维权成本的问题,真正去劳动仲裁的寥寥无几。

但是,对于入职时间长的员工,N+1和2N的差距可以高达十万以上,如果再算上未拿到的年终奖以及加班费,这个差额实际上是完全可以进行劳动仲裁争取的。

最近,也在帮助几个大厂的员工搞仲裁,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不能因为绝大部分同意N+1,就默认了N+1是合法的。

user avatar

领导视察完养猪场的屠宰车间,皱着眉对厂长说:“这样杀猪是不是有点残忍啊?”

厂长听了挠了挠头:“您的意思是?”

领导说:“你看能不能把屠刀都给漆成粉色的?我觉得这样就会好得多。”

user avatar

雕花的刀子杀人比较不疼?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

钱到位…爱怎么叫怎么叫呗,“毕业”又如何,你就是叫“刑满释放”,“净身出户”我也无所谓,你高兴就好。你卖弄了离谱奇葩的企业文化,我收获了足额丰厚的分手补偿,大家互相给个体面,从此江湖路远,后会无期。

但是钱不到位,甚至还要克扣这点分手费,那对不起,你就是叫“加冕”,叫“登基”,叫“羽化登仙”,甚至跪下来磕头恭送我,等待你的也只有社会主义劳动法的铁拳。

user avatar

州官有灵活就业,资本就会有恭喜毕业。

可以写一部《新·世说新语》了

user avatar

当年东哥的「我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今年东哥的兄弟「毕业了」;



大厂打工不叫打工,而是叫「学习」;大厂裁员不叫裁员,而是叫「向全社会输送人才」。


人要“终身学习”,打工人不要自怨自艾,打工人要学会感恩,感恩公司的栽培,你不是被“解雇”了,是你毕业了,该有更好的去处,你要积极配合,抓紧收拾东西离开“学校”。

原来老板都是“语文课代表”,「毕业即失业」的梗,是真的会存在;

老板说你毕业了,你就毕业了,你没毕业,也必须毕业;

学费没收你的就能让你毕业,真的是“良心学校”。

“毕业式裁员”是给打工人最后的体面。

互联网亏损的情况下,开源困难,只能节流,裁员也成了一种必然;

希望赔偿也给痛快点,让打工人能“快乐”生活。

user avatar

是从48系偶像的“毕业”引申出来的吧。。他们一开始用这个词的时候应该没怎么考虑这个词不那么“二次元”的意义。

user avatar

真·毕业即失业。

大厂还是体面人儿啊,可惜,无效的体面最伤人


还记得大厂最初怎么吸引人吗?扁平化管理,不叫员工叫同学的氛围,入职大礼包,健身房,食堂,还能给猫猫狗狗办工牌

太快乐了,快乐到笑嘻嘻递给你离职通知,还用感叹号写着「毕业快乐!」



通常语境中,毕业应该是包含着憧憬和拼搏奔向未来

然而在疫情下面对大规模的裁员新闻,毕业的前方不是光明坦途,而是充满不定的未来

成年人的世界不必提未来,发够赔偿金就行


bilibili把裁员叫做「毕业」,也许是参照日本一些文化,比如把选秀或团队中爱豆的离开称为毕业。


其实裁员大潮下,这些话术都是为了稳定员工和社会的不安情绪

无论有没有用,都是要说的

只不过网友们看多了也就看清了,逐渐不相信了

话说的再好听有什么用?

「京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

没错,因为这叫优化,以及

「向社会输送人才」

「社会灵活就业人员」


说真的,互联网的话术那么高超,春晚小品类不准备出点节目吗?

user avatar

京东的裁员通知书也是:“毕业快乐,恭喜您从京东顺利毕业”。哔哩的裁员是有关部门掐死网游导致的,京东裁员是跟风社区团购现在没钱烧了。再大的厂,现在也养不起不赚钱的业务了,如果自己部门在财报里属于“创新业务”或者“其它业务”,应该都离“毕业”不远了。

user avatar

我在互联网公司开会,已经习惯了xx同学,xx同级这一类的说法了。

按照他们的话讲,互联网公司将就人人平等,不像传统公司这个总、那个总。

有些公司,好像连“x哥”、“x姐”这样的称呼都不要有。

不光是称呼,互联网公司很多高管还喜欢坐大办公室,也许一个普通程序员旁边就坐着公司的C某某O。

我只见过一次,就是一个看着刚毕业的年轻人拍了拍旁边一个40多岁的大哥,谈笑风生要个什么东西。

后来一问,大哥是公司研发负责人。

你说好么?

似乎挺好,于业务推进和管理上,这种比较平等的关系让互联网确实有超越传统企业的那种沟通和协作效率。

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也以可以直呼老板们的名字为公司特色。

你说不好么?

入戏太深也不好。

有企业的地方就有管理,有企业的地方也必然有层级。

虽然老板就在旁边坐着,但是脑子里装的事情和员工完全不同。

职场不是学校,是有雇佣关系的组织。

口头上的平等并不等于权利义务和掌握资源的平等,座位的平等并不等于职业生涯抗风险的平等。

学校遇到了什么灾祸,学生老师可以一起扛,甚至老师要承担的更多。

但是在公司,行业、企业遇到了问题,利弊取舍之下总要有人先离开,平时不叫老板,这个时候谁是老板就看出来了。

坐在老板旁边,并不能让你比同样背景的其他同事更容易留下。

职场老油条们清晰地知道叫同学,叫老板,叫哥叫姐,叫Jack和Rose并不重要。

真金白银和劳动保障才重要。

所以建议阅历不深的年轻朋友,别被感情牌或者花里胡哨地措辞说法灌了迷魂汤。

按规矩来,咱还是好同学;

不按规矩来,亲兄弟咱也对簿公堂。


以上,供参考

user avatar

同学,恭喜你毕业。

学生证交出来。

这里是你一式二份的毕业证明,签个字。

今天放学前把课桌腾空,私人物品带走。

速度一点,后面还有几百个要毕业的。

user avatar

题主显然有带节奏的嫌疑。

《‘bilibili 毕业生’各项事宜指引》并非是针对被裁的员工,而是面向所有离职员工离职手续办理指引。

由于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员工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为了适应年轻人的职业观、破除职场等级官僚文化,很多公司的员工之间以“同学”互称。而“毕业日”的称谓其实是这种“同学”文化的一种延伸,本意是为了提升员工离职办理体验。

尽管“毕业日”的说法对于被裁的员工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没必要刻意去污名化它最初的用意。

最后,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造词能力的确很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