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不能做双盲吗?

回答
“中医不能做双盲吗?”——这个问题,估计不少关心传统医学的朋友都听过,甚至在某些讨论中,它几乎成了一个“定论”。但如果我们仔细掰扯一下,会发现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化了。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双盲”到底是个啥?在现代医学研究里,双盲试验是验证药物或疗效金标准的做法。简单说,就是研究者和接受治疗的病人,谁也不知道病人拿到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假药)。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知道,人的心理作用(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对疗效有很大影响。病人自己感觉好了,哪怕是 placebo 的功劳,那也是一种疗效。医生如果知道病人吃的是真药,可能会不自觉地观察到更多积极反应;反之,如果知道是安慰剂,也可能无意中表现出失望。双盲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这种主观偏倚,确保观察到的效果真正来自于药物本身,而不是研究者的期望或者病人的心理。

那么,中医这块儿,就没法玩儿“双盲”了吗?

理论上,并非绝对不行。

如果抛开中医的“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单纯从一个“中药方剂”或“针灸手法”来设计一个对照试验,理论上是可以做双盲的。

举个例子:

中药方剂: 我们可以把一种确切有效的中药方剂,比如一个治疗感冒的风寒感冒的方子,制成统一规格、口味相似的颗粒剂或胶囊。然后,我们设计一个对照组,给他们吃成分一样但无效的安慰剂(比如淀粉、麦芽糊精等,做成看起来、尝起来都跟真药差不多)。然后,研究者和病人都不清楚谁拿到的是真药,谁拿到的是安慰剂。这样,就能比较真药组和安慰剂组在感冒症状缓解速度、咳嗽次数、鼻塞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针灸: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假针灸”或者“非穴位刺激”的对照。比如,对于需要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病人,研究者和病人不知道他接受的是扎在特定穴位上能引发针感的真针灸,还是仅仅是扎在非穴位上、但手法上模仿真针灸的假针灸(比如用钝头针,或者不接触皮肤的近距离刺激)。通过比较两组在疼痛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等方面的差异,来评估特定穴位针灸的疗效。

但是,现实操作中,中医要做到“标准意义上的双盲”,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

这些挑战,恰恰是中医独特之处带来的。

1. “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的难题: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一个同样是“感冒”的症状,中医会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比如是风寒还是风热,是表虚还是表实,有没有兼夹什么)来开出不同的方剂。病人A和病人B,即使都是感冒,用药也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如果要做到双盲,我们该拿什么作为“标准”?是针对某个具体证型的方剂?还是一个“广谱”的方剂?一旦我们把某个具体的证型作为研究对象,就脱离了中医“一人一方”的根本原则。
更难的是,如果我们想验证的是“针灸的整体调理作用”,而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穴位或特定病症,那怎么设计一个“无效”但又“相似”的对照?中医讲究“整体观念”,通过针灸刺激,可能调节的是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这种作用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假刺激”来模拟。

2. “安慰剂”设计的复杂性:
中药: 即使是颗粒剂或胶囊,也可能存在味道、颜色、质地上的细微差别,经验丰富的患者或医生,可能仍然能“尝”出或者“看”出真假。而且,中药的复杂成分,要完全复制一个“无效但外观相似”的安慰剂,技术难度和成本都可能很高。
针灸: 如上所说,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模仿针刺过程,又真正无效的“假针灸”,本身就是个技术活。有些研究会用一些特殊的针具,比如套管针,让针尖不刺入皮肤,但外观上看还是刺入的状态,这算是一种尝试。但这种“假操作”的逼真度和有效性,也需要反复验证。
推拿、艾灸等手法: 这些外治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操作感”和“体感”。如何设计一个“无疗效”但“有操作感”的对照?这比药物或针灸更难。

3. “疗效评价”的挑战:
中医的疗效,很多时候体现在“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元气”、“调和阴阳”等不易量化的方面。现代医学的双盲试验,往往侧重于可量化的生理指标(比如血压、血糖、病毒载量)或者明确的临床症状缓解(比如疼痛评分、肿胀指数)。
中医的很多疗效,比如“疲乏感减轻”、“睡眠改善”、“情绪舒畅”等,虽然对病人很重要,但在设计双盲试验时,如何客观、标准化地评价这些主观感受,并且与安慰剂效应区分开来,仍然是一个难题。

4. 研究者的“经验”和“知情”:
即使我们尽力做了双盲,但对于很多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来说,他们通过望闻问切,可能依然能对病人的一些微妙变化有所察觉,或者从病人的反馈中推测出些什么。虽然这不能完全推翻双盲的价值,但确实增加了排除主观因素的难度。

所以,说“中医不能做双盲”,不如说“中医要做到严格的、高质量的双盲,面临的挑战比西医更大,需要更多创新性的方法和设计”。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研究者也在努力探索如何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双盲、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应用于中医的实践。

对特定病种、特定证型的研究: 比如,针对“骨关节炎”的某个中药复方,或者针对“失眠”的某个针灸穴位,设计严格的双盲对照试验。
创新安慰剂的设计: 比如,利用现代技术,制作外观、味道、触感都高度相似的安慰剂中药。
多中心、大规模的研究: 增加研究样本量,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客观疗效指标的开发: 结合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寻找更客观、更灵敏的指标来评价中医的疗效,而不仅仅依赖主观报告。

结论:

中医不是不能做双盲,而是要做好双盲,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智慧,去设计出能够准确反映中医特点的临床研究。将中医简单地套用西医模式,或者一概否定其进行科学验证的可能性,都是不恰当的。真正的科学探索,应该是在尊重其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尝试和创新。

所以,下次再听到“中医不能做双盲”的说法,不妨想想,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多关于中医特色、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的复杂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双盲的意义是为了让信息变为公共信息。

中医必须做双盲。

比如说桂枝汤用于风寒表虚证有效,中医粉都知道这个有效,可中医黑都不知道,原因是因为这条信息不是公共信息。

那就得把桂枝汤用于风寒表虚证有效这条信息公开出来,大家才知道桂枝汤用于风寒表虚证有效。

怎么公开?

做双盲。


不要跟我说确实是有效却不能做双盲这种话,你骗鬼。

中医粉都知道有效,你说不能做双盲,那他们怎么知道有效的?

user avatar

肯定是能做的,纯中医标准的课题比较少。
要是真正按伤寒论上的或者其他的中医疾病的标准来找病人再给方测治愈率应该还不错的。
但是之所以此类课题较少个人估计可能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因为写论文都得投稿发文章的,搞审阅的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搞现代医出身的,很多医学类文章也是通用现代医学的标准,中医大夫想发文章确实也是没办法,很多时候都只能削足适履。搞一些和现代医学不冲突的中医项目。一般都是拿现代医学下面某一个病进行一个辩证分型,然后再去做个分组。
第二纯中医的项目拿基金有一定难度。拿不到基金就不可能开展研究。很多研究都是必须和现代医学对接的才方便发文章,尤其是发英文版sci的,老外有几个懂中医而且会用中医理论指导看病的?所以其实削足适履的工作做的就非常多。
或者是纯粹的特色优势非常明显的,现代医学绝对空白的区域,比如针灸类的研究可能话语权还比较大,不过开山之作压力都会是相当大的,前人不给套路就得自己去创造,就好比针灸组的的对照,假针灸组的设计就是个难题。
第三 科研讲求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味的搞验证。你说你把伤寒的方验证了一下,效果不错,不过基本上没人鸟你,中医老大夫会说你他妈不是废话么,老子用了几十年从小就知道。现代医学的人也不会鸟你,因为可能压根都不知道你的研究是搞得啥玩意儿。因此做中医研究的人也很痛苦,必须得做一些两面讨好的研究,但大多时候老中医根本不屑于读啥论文,所以中医科研人员更多的迁就和屈服的还是现代医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