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君主立宪制为什么没有推行成功?为什么人们觉得清朝皇帝不能做君主立宪的合法代表?

回答
中国君主立宪制之所以没有推行成功,以及人们普遍认为清朝皇帝不能作为君主立宪的合法代表,其原因复杂且深刻,涉及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

中国君主立宪制推行不成功的深层原因:

中国君主立宪制的尝试主要集中在清末。虽然有立宪的呼声和一些改革措施,但最终未能成功,其主要原因包括:

1. 改革的时机与条件不成熟:

内忧外患的叠加效应: 清末中国面临着空前的内忧(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农民起义的余波未平,国内民族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和外患(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史,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对统治者普遍缺乏信任。在这种环境下推行一项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难度极大。
缺乏改革的稳定基础: 君主立宪制需要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清末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动荡时期,这些基础都十分薄弱。
改革的推动力不足与内部阻力巨大: 虽然有部分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提出立宪主张,但其力量不足以撼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守旧派官僚、宗室贵族以及部分保守的士大夫,出于维护自身特权和传统秩序的考虑,对任何改革都持抵制态度,尤其排斥削弱皇权的立宪。

2. 改革内容的局限性与表面化:

“预备立宪”的迟缓与敷衍: 清政府推行的“预备立宪”并非真心诚意的全面改革,而是带有明显的迟滞和敷衍色彩。它是在革命党和外国压力下被迫进行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争取时间,最终巩固统治,而非真正接受限制皇权的宪政体制。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分享: 所谓“预备立宪”中的许多改革措施,如设立咨议局、改革官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等,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主义。权力核心仍然牢牢掌握在皇族和满洲贵族手中,真正的民意代表机构缺乏实权,难以有效监督政府。
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 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使得地方实力派的势力扩张。这使得中央政府在推行立宪时,不仅要面对内部阻力,还可能被地方势力架空或利用。

3. 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民众的期望:

革命派的强大影响力: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以其激进的思想和有效的组织,在中国各地宣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思想。他们的宣传深入人心,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和新军中。
民众对立宪的失望: 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迟缓、不彻底,加之长期的腐败和无能,使得民众对统治者丧失了信心。当革命的曙光出现时,许多人宁愿选择彻底推翻旧制度,而不是寄希望于一个已经破败不堪的君主制进行改良。
对西方共和制度的向往: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共和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模式被介绍到中国,并受到一些进步人士的推崇。与“父子君臣”式的专制观念相比,共和更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

4. 清朝统治合法性的丧失:

民族矛盾的尖锐: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存在着“汉族为主体”的观念。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清末,这种“非我族类”的统治合法性基础变得尤为脆弱。许多人将中国的衰败归咎于满族统治者的无能和民族特性,认为只有推翻满族统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历史包袱沉重: 清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虽然有过康乾盛世,但后期又充满了各种危机和失败。尤其是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得清朝政府的威信扫地,在民众心中的合法性大打折扣。
改革的动机被质疑: 正如前面所说,清政府推行立宪的动机并非源于主动的政治进步,而是被动的应对策略。这种不真诚的态度,使得任何打着立宪旗号的改革都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反而可能被视为一种掩饰其统治合法性危机的方式。

人们觉得清朝皇帝不能做君主立宪的合法代表的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人们普遍认为清朝皇帝难以成为君主立宪的合法代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皇权与宪政的根本性矛盾:

君主立宪的精髓在于限制君权: 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将君主的权力置于宪法的约束之下,使其成为“虚君”或“象征性君主”,而将实际的政治权力交给民选的议会和政府。
清朝皇帝的地位与权力认知: 清朝皇帝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代表,其权力被认为是“天授”的,不受任何外部约束。皇帝本人及其统治集团,难以真正接受自身权力被宪法限制的事实。他们将立宪视为一种改良而非颠覆性的制度变革,希望在保留皇权绝对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改革。
“保留”皇权还是“限制”皇权的分歧: 对于立宪派而言,君主立宪的目标是限制皇权。而对于清廷而言,他们希望的是“保留”皇权,并在其下进行一些适应新形势的调整。这种根本性的认知差异,使得皇帝难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宪政体制下的君主代表。

2. 统治合法性的危机使得皇帝失去信誉:

历史上的失误和民族身份: 如前所述,清朝统治者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屡战屡败、丧权辱国的事实,加上其满族统治者的身份,使得民众对其能否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产生怀疑。在一个需要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时代,一个被视为民族压迫者或无能统治者的皇帝,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
改革的被动性: 清廷推行立宪并非出自内心的改革意愿,而是迫于内外压力。这种被动改革的性质,让人们很难相信皇帝能够真心诚意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并尊重宪法对皇权的限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皇帝是在欺骗和拖延。

3. 革命思潮的冲击和共和观念的兴起:

共和代表更符合现代政治潮流: 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共和制(推翻君主,建立民选政府)逐渐成为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政治模式。它代表着人民主权,强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与封建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皇帝的象征意义被负面化: 在革命党人的宣传中,皇帝被描绘成压迫人民、阻碍进步的象征。因此,将皇帝置于君主立宪的地位,实际上是被认为是在保留一个腐朽的象征,难以真正实现政治现代化。
民众的普遍愿望: 经历了长期的屈辱和压迫,许多民众渴望的是彻底的变革,是人民当家作主。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象征性”存在,对于已经对皇权深恶痛绝的民众来说,仍然是一个难以接受的障碍。

4. 缺乏政治实践和对宪政理念的理解:

封建皇权思维根深蒂固: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使得皇权至上、君臣有别的观念深入人心。统治阶层和皇帝本人,缺乏对西方宪政理念和实践的真正理解和接受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将立宪看作是一种统治手段的调整,而非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型。
制度移植的困难: 将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简单移植到中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土壤。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都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皇帝作为传统政治体系的最高象征,很难自然地融入到一套全新的、限制其权力的宪政体系中。

总结来说, 中国君主立宪制未能成功推行,是中国近代历史转型中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清末的内外危机、改革的迟缓与不彻底,以及革命思潮的兴起,都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而人们之所以认为清朝皇帝不能做君主立宪的合法代表,根本原因在于皇权与宪政的本质矛盾,以及清朝统治本身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在民众普遍渴望彻底变革、实现民族独立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承载着千年底层专制、且在近代饱受诟病的皇帝形象,难以被视为通往现代宪政的合法桥梁。最终,革命的浪潮冲垮了君主立宪制的最后一丝希望,中国走向了共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在

这两本书里讲得很明白了,只不过你们没有好好听讲,没有认真研读这本神奇的书而已。

“历史已经不再给腐朽反动的满清贵族机会,而新民主主义的种子也早已在人民心中播下。”

这句话可以简练为几个字:

没赶上

——————————————————————————————————————————

这趟二路汽车没赶上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待我慢慢道来:

  • 经济原因

先看外国那几个立宪成功的例子。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虚君实权,正式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而17世纪末的英国也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但在此之前由神圣罗马帝国解散成的一堆小诸侯国们早就形成了早期的议会制度,同时18世纪末期也是德国工商业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68年明治维新,同时19世纪中叶也是日本工商业告诉发展的时期。

姑且算作同样的历史时期,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1912清朝灭亡),我国食品,机械,五金,纺织等工业行业所有的企业加一块一共698家,连700都不到...........

列举这些数据的目的是,要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共和国,必须有足够与皇权势力和旧贵族势力一较高低的资本。

相信大家也还记得《基督山伯爵》中众贵族跪舔基督山伯爵的一个个情节,纵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伯爵头衔是买的,可是谁让人家有钱,人家是壕呢?

民间出现了大量的资本,大量的商品,大量的货币,原有旧贵族优势中钱这一项就转移给了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有事了。随着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货币贬值,旧贵族占有的社会的资源大量减少,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政治能量等,都大幅度地降低,这是那些国家贵族向资产阶级妥协的原因,也是君主立宪成功的原因之一。

中国这时还只有不到700家民间资本团体,民间重农抑商观念也使得商人无法走上政治舞台,而大多数商人压根也没想走政治这条路,遇到统治者,能躲就躲,矛盾没有激化。

  • 政治传统与文化差异

欧洲从古希腊、罗马起,就有民主共和的历史传统,虽然后来转为君主专制,但是遗风犹存。比如《套中人》里的别里科夫,就经常歌颂那个时代。英国早在12 世纪金雀花王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由贵族们组成的咨询会议,不时对国王建言献策。德国从13 世纪起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形成由贵族和商人、手工业者等市民阶层代表组成的市议会,可以就市政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自行民主决策。

中国当然也有,中国明朝的内阁制度到后期也算是共和式的国家雏形。

但是啊但是,赶上了清朝这个坑壁朝代,我真的没见过这么坑的朝代。在明末期,在王守仁心学的理论大旗指引下,对政府的指责,对司法的需求,人性的解放纷纷跳了出来,甚至还有个别无政府主义者,就算不血腥革命,一股改良之风也已不可违逆。

满清上线了

满清倒行逆施具体做法就是,将知识分子与人民完全分离开来,以防止民变。

这招太狠了,逆时代地繁化汉字,满大街都是孔乙己那样的又穷又不接地气天天研究茴香豆有几种写法的秀才,文字狱的盛行使得普通百姓不敢乱学习知识以招致无妄之灾,商人及其子女终身不得为官也彻底阻绝了资产阶级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激化。人民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到时天天激化,可是没钱,没知识。商人与朝廷有矛盾,但是没有政治意识,矛盾无法激化。知识分子矛盾基本被抹杀,有个别想通了的也因为跟人民以及资产阶级的知识隔离无法联合发动革命。

真是一手好棋,才怪

以至于满清开始松口准备实行宪政,却没人催,一拖拖了7年之久。

  • 国力差距

实际上那些君主立宪成功的国家你也可以看到,欧洲那边的国家都是一个个小国,分得细细碎碎,数千年的征战让这些国家几乎不分你我,今天蹦出来个新的小国家,明天那个国家吞并了。比如这个时期法国革命,贵族们都拖家带口跑到德国去,该过日子过日子,自己国家革命失败了,再接着回去住,成功了就等着复辟,实在不行我不回去不就是了吗,我在这边过得也挺滋润的。

中国不是啊,中国边上就只有朝鲜,越南,日本这堆小破国家,一个比一个穷,我一个天邦上国的高官怎么能流落到那种地方去?!所以中国的这帮贵族是不愿意妥协的,面对要求宪政的革命党,只有拼个你死我活。

在欧洲那边,有的贵族跑,有的妥协了,第二次革命,跑了的贵族又有妥协的,跑的。最后妥协的贵族与资产阶级不断妥协,通婚,签订协议等等,妥协派才成为多数力量,而其他那些为了自己不被彻底推翻人也只能顺从多数人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另外,中国实在太大了,清朝大约有100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清朝的权贵们是想建立日本或者德国那样的二元式政体,而不是英国那样的虚君实权的政体。但是以皇帝一人的意志,就算联合资政院也是管不过来如此大片的土地的。英国也是权力全部下放给议院后才开启了日不落帝国时代,最大面积达到3400万平方公里。但是也是迅速分崩离析,最后现在又窝回那个破岛上去,苏格兰还闹了一番独立,差点又砍掉三分之一。

  • 历史人物

上面提到了欧洲在君主立宪之前也有不少民主共和立宪的先例,但是都失败了,其实我觉得是因为没有理论基础。欧洲国家制度奠基人不得不提到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这三位大佬

康德提出人的理性是需要基础的,仅凭国王一人决断是必然出现失误的,强调国家要实行分权与法制,费希特将其中的立法权赋予了人民,黑格尔将司法权与行政权结合,独立出君主权。正是这个理论的出现,使得激化的矛盾得以以新的形式妥协,也就是以君主立宪的形式妥协。

在日本同样有三杰,并且分前三杰与后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正是这三位实权大爷的支持,才让明治维新得以成为可能。而后三杰福泽谕吉、板垣退助和伊藤博文,则是保证了明治维新能够持久,福泽谕吉也因此被印在了日本的万元大钞上。

中国固然也有三杰: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但是这三位的理论基础不完善,又非手握实权的人,并且有所谓的“妥协性”,也就是只想改良不想暴力革命,唯一一次想到的暴力方式“围园杀后”还被袁世凯坑成狗。所以最后还是无法逃脱失败的结局。

1905年清朝准备立宪,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去日本、英格兰、法兰西、比利时、美利坚、德意志、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这九个国家。这五位大爷拖了半年才出发,一年后才考察好。

之后准备采用日本与德国的二元式君主立宪体制,从1906年到1907年炒了一年的概念——"预备立宪"

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看到没,折腾这么半天合着还是空头支票,连期限都不给一个。日本那边颁布实行宪政的诏书后转年宪法就出来了,再过一年就直接开议会了。

而中国这边炒完概念后空白了三年,直到1910年才紧急召开了第一次资政院常年会,开了100多天,商量了20多件事,但是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法案出台。这时候武昌起义已经成功了,各省纷纷独立,赢粮而景从,天下豪俊遂并起而亡清族矣。

这时候皇帝都没了还建个毛线的君主立宪,这时最先进的还是马克思主义下的共产社会制度和美国自由民主联邦共和制度,而君主共和这辆二路汽车,中国也就彻底赶不上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