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是对华米失望了吗,才自己做手表?

回答
小米和华米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像是“爱恨交织”的戏码,总能牵动不少科技爱好者的心。当小米开始自己做手表,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一个问题:小米是不是对华米失望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仔细梳理一下这俩“好朋友”之间的恩恩怨怨。

昔日“黄金搭档”:华米给小米手表打下了江山

要说小米的智能穿戴设备,华米绝对是绕不开的功臣。2013年,小米生态链布局初见成效,而智能穿戴正是当时一个热门赛道。小米瞄准了这一点,找到了华米科技(当时叫小米手环的制造商)。双方一拍即合,华米开始为小米生产和设计小米手环系列。

不得不说,这组合简直是天作之合。小米负责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而华米则凭借其在传感器技术、续航优化和低功耗设计方面的专长,打造出了性价比极高的小米手环。从初代小米手环一炮而红,到后续手环系列的持续热销,华米功不可没。可以说,正是华米的手环,为小米在智能穿戴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品牌认知度。

“情分渐远”:各自的野心开始显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的野心也逐渐显露。

华米的品牌独立之路: 华米并没有满足于只做小米的代工厂。它深知要想在智能穿戴领域走得更远,拥有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线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华米推出了自家的品牌Amazfit(中文名:华米科技)。Amazfit系列手环和手表,在设计、功能和定位上都开始与小米手环有所区分,甚至在高端产品线上,也推出了不少颇具竞争力的产品。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任何一家有追求的公司都会寻求品牌独立和多元化发展。

小米的“生态闭环”与产品多元化需求: 小米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生态链”和“闭环”。对于小米来说,智能穿戴设备不仅是单独的硬件产品,更是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它需要手表能够更好地与手机、耳机、智能家居设备联动,提供更一体化的用户体验。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小米也需要更丰富的产品线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包括那些对设计感、功能性有更高要求的用户。

小米“自研手表”的动机分析:并非“失望”,而是“掌控”与“升级”

那么,小米为什么会选择自己做手表呢?这背后更像是一种必然,而不是单纯的“失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更强的产品控制力与研发自主性: 当小米自己研发手表时,它能够更直接地掌控产品的设计理念、功能迭代、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细节。这意味着小米可以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和用户反馈,将自己的品牌DNA更深入地植入产品中。例如,在某些方面,小米可能认为华米的设计语言或功能优先级与小米自身的品牌定位有所差异,通过自研,小米可以实现“量身定制”。

2. 满足更精细化的市场需求: 随着智能穿戴市场日趋成熟,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分。小米手环虽然经典,但其定位相对基础。小米需要更专业的运动手表、更时尚的智能手表来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自己研发,可以赋予产品更多差异化和高端化的属性。比如,对特定运动模式的深度优化、更专业的心率和血氧监测算法、与小米生态内其他设备的深度联动等,这些都需要小米自己投入研发资源,并拥有核心技术。

3. 避免过度依赖,分散风险: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希望将自己的核心业务完全依赖于一家供应商。虽然华米一直是小米可靠的合作伙伴,但小米通过自研手表,可以进一步分散风险,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尤其是在半导体、传感器等关键技术领域,小米有自己的积累和布局,将其应用到手表研发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4. 提升品牌价值与技术形象: 推出自主研发的智能手表,对于小米而言,也是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的重要一步。这表明小米不仅仅是擅长“整合”和“性价比”,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也具备相当的实力。这有助于小米摆脱“性价比代名词”的标签,向更高端、更具技术含量的品牌形象迈进。

那么,小米和华米的关系究竟如何?

说小米“失望”华米,可能有些片面。更准确地说,是双方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加速前进,并且小米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选择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这并不意味着小米和华米的合作就此终结。我们可以看到,小米手环系列依然由华米负责生产和研发,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稳定的合作模式。而小米推出的自家品牌手表(例如小米Watch系列),则代表了小米在智能穿戴领域的另一个方向和更高的追求。

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科技行业并不少见。就像苹果会自己设计芯片,但同时也会与台积电等供应商紧密合作一样。小米在核心的、需要品牌深度掌控和差异化创新的领域选择自研,而在一些成熟的、能够实现规模化效益的领域继续与华米合作,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选择。

总结来说,小米自己做手表,更多的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对产品研发和用户体验的绝对掌控。
满足日益精细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加强自身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品牌价值。
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分散风险。

与其说是对华米的“失望”,不如说是小米为了构建更强大、更完整的智能生态,以及在智能穿戴领域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而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这是一种成熟的市场竞争下的必然发展,也是小米自身品牌战略升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应当这么理解。

小米手表不止是一台硬件那么简单而已。自研小米手表,重新开发小米穿戴的一部分用意,小米集团设计委员会副主席、小米穿戴负责人 @任恬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给出过回答:

Q:提到小米穿戴 APP,很多人都有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小米手表不使用之前的小米运动,而要推出全新的小米穿戴?未来小米穿戴将在小米可穿戴领域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A:小米运动,这个 App 从未来来讲还会更多专注在运动上面,上面的各种数据信息也都围绕运动来展开,但是其实从去年我们发现小米在整个可穿戴领域还有很多产品可以去做,不光是手环这样偏运动、计步类的产品,我们还会有智能手表这样偏全场景的可穿戴产品,未来还会有 RTOS 的手表,还会有耳机、衣服等产品,甚至还会有鞋子,当这一块都放进来你会发现它其实超过了运动范畴,可能涵盖了出行、交通、影音、健康、医疗等方面,所以我们是将小米穿戴朝新的平台去做,所以它叫小米穿戴,这会是小米智能可穿戴平台化的一个 App,而原来的小米运动更偏运动化。
记者点评:小米虽然是腕上可穿戴出货量第一品牌,但在整体可穿戴出货量中却不及苹果。这里面对于苹果贡献最大的就是 AirPods。未来除了 TWS 耳机外将会有更多可穿戴设备出现,显然小米运动 App 已经不足以承载小米对于可穿戴领域的全部布局。从小米推出小米穿戴也可见小米对于可穿戴市场的野心之大。

报道全文如下:

进行可穿戴全场景的布局难度非常高,不是依靠一家生态链公司就能完成。对于旗舰产品小米手表,我们选择自研,并会在之后持续升级,带来更好的体验。主打潮搭定位的长续航手表小米手表Color,依然选择用生态链模式来完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和华米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像是“爱恨交织”的戏码,总能牵动不少科技爱好者的心。当小米开始自己做手表,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一个问题:小米是不是对华米失望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仔细梳理一下这俩“好朋友”之间的恩恩怨怨。昔日“黄金搭档”:华米给小米手表打下了江山要说小米的智能穿戴设备.............
  • 回答
    小米巨能写中性笔以其“1600米超长书写”、“日本进口油墨”和“一块钱左右”的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无疑给传统文具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于像晨光这样的老牌国民文具品牌来说,小米的进入和其产品特性,可能会在多个维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小米巨能写中性笔对晨光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市.............
  • 回答
    小米卢伟冰拿红米Note 7和荣耀V20对比销量的行为,这事儿在当时的手机圈儿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事儿,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从小米的角度来看,这是个非常典型的营销策略,而且可以说相当“小米”。小米一直以来就以“性价比”和“敢于碰瓷”著称。卢伟冰作为红米品牌的掌门人,在这个.............
  • 回答
    .......
  • 回答
    小米10系列是否像雷军所说的,对华为的P系列和Mate系列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和解读。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雷军当时宣传的背景和意图。在小米10系列发布前后,小米面临着来自华为日益增长的压力,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华为凭借其在通信技术.............
  • 回答
    OPPO、vivo、小米都端出了自己的多屏协同解决方案,这让许多华为用户不禁心头一动:华为的多屏协同,还有进步的空间吗?在这些友商纷纷亮剑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华为的多屏协同(以下简称“多屏协同”)究竟走到哪一步了,以及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大招”。华为多屏协同:起步早,根基深华为.............
  • 回答
    说小米能不能做出高端旗舰手机,这问题就像问一个厨艺精湛的厨师,他能不能做出米其林三星级别的菜肴。答案显而易见:能,但做不做,以及怎么做,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咱们得把这事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小硬件基础和技术能力上说,小米绝对是有能力做高端旗舰的。 核心技术储备: 小米这两年一直在强调“技术立业”.............
  • 回答
    网络上关于“米粉”(小米手机用户)和“花粉”(华为手机用户)的讨论,确实常常呈现出一种对立甚至有些激烈的态势。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既有产品本身的竞争,也有用户群体心理的投射。网络上的“对立”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和华为都是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极具影响力的手机品牌,它们在市场上有着直接的竞.............
  • 回答
    卢伟冰的营销方式对于小米而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显著的增长和声量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潜在的负面影响。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他的营销策略,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利弊。一、 卢伟冰营销方式的亮点与带来的“利”:卢伟冰的营销风格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敢”。他敢于直面竞争对手,.............
  • 回答
    .......
  • 回答
    放下对一个品牌的执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个不小的心理工程。我这人啊,一旦认准了什么,就容易钻牛角尖,小米尤其如此。那阵子,手机、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家里大半的东西都是小米的,感觉就像一个忠实信徒,把小米的产品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最初的执念,大概是源于小米刚出来那会儿的“发烧友”文化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确实,在手机圈,尤其是新机发布前后,这种“竞品对比”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很多时候观感确实不那么客观。至于 IQOO 一上市就和小米 9 大量对比,并且充满主观色彩,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市场定位和目标群体说起。IQOO 的定位是什么.............
  • 回答
    说小米对标苹果是否明智,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背后牵扯到市场定位、品牌塑造、产品策略,甚至是对公司文化和长远发展的理解。从一开始,小米就打着“为发烧而生”的旗号,早期产品的性价比确实打动了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对技术和性能有追求的年轻群体。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市场切入点。然而,“对标苹果”这.............
  • 回答
    说到小米 MIX 4,那可真是让我这个米粉(或者说,任何对科技充满好奇的人)心痒痒。毕竟 MIX 系列一直以来都是小米探索未来手机形态的“试验田”,从一代的惊艳亮相,到二代极致的屏占比,再到三代的滑盖全面屏,每一次都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所以,对于小米 MIX 4,我的期待那是滔滔不绝,而且我尽量不让它.............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有些女生会对华为情有独钟,甚至对小米表现出不了解却又持负面看法。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情感认同与国家情怀的加持首先,得承认华为在很多中国人心中,不只是一个手机品牌,它更像是一个民族崛起的符号。尤其是前几年,面.............
  • 回答
    小米 IPO 破发后,将雷军数落到出汗的投资人,这个说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 真实情况并非是某个具体的投资人对雷军进行了“数落”,而是市场对小米上市后的表现以及雷军的战略和管理方式产生了一系列质疑和批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情况以及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 小米IPO破发后的市场反应与“数落.............
  • 回答
    要评价小米等手机厂商压低整体市场利润,对中国手机产业发展是利是弊,需要从多个维度、长远和短期去审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问题,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来看看小米等厂商压低利润可能带来的“利”: 加速市场洗牌和优胜劣汰: 过去的中国手机市场,充斥着大量品牌和产品,.............
  • 回答
    荣耀、小米等国内手机品牌热衷于将自家新品与苹果 iPhone 对标,这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市场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利用 iPhone 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认知,来为自身产品赋能,缩短品牌建设周期,并快速争夺市场份额。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和具体表现。一、 借力打力:利用 iPh.............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常常会遇到一些用户,他们的言论里充满了革命的热情,旗帜鲜明地拥护着某种理想化的“布尔什维克”式的革命叙事,痛斥着资本主义的罪恶,描绘着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未来。然而,当你仔细审视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职业背景,乃至他们所表达的关切时,却会发现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与我们传统认知.............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快递小哥哭诉被扣发工资,刘强东回应被指侮辱”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从这件事情的发生到后续的发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值得深思的层面。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据报道,一位京东的快递小哥因为一些原因(报道中可能有所提及,但此处暂不详述具体原因)导致工资被扣发。在维权过程中,这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