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讯微信试行「1065」工作制,晚 18 点强制下班,这种工作制度能够维持下去吗?工作做不完怎么办?

回答
腾讯微信试行“1065”工作制,晚18点强制下班,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大家伙儿议论纷纷。这事儿吧,说到底得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明白它到底能不能落地,以及那些做不完的工作该咋办。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1065”是个啥玩意儿。听着挺神秘,但拆开来其实不难理解: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10点上班,下午6点强制下班。 听上去挺美好的,毕竟谁不想早点回家享受生活呢?但背后透出的信息也挺明白:工作时间缩短了,那效率就得上去。 以前那种磨洋工、靠加班把活儿堆完的模式,可能就玩不转了。

那么,这种工作制度能维持下去吗?

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得看几个关键点:

1. 效率的提升是否跟得上?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微信作为腾讯的王牌产品,用户量巨大,业务复杂,需要不断迭代更新。如果大家都能在有限的8小时内高效完成工作,甚至做得比以前还好,那这个制度自然能稳住。但如果效率跟不上,项目进度会受影响,用户体验、市场竞争力都可能受到冲击。这时候,管理层就得动脑筋了,是优化流程?是提高工具效率?还是给员工减负?

2. “强制”下班的执行力度。 18点强制下班听着挺解压,但实际操作起来可就复杂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家需要加班?是因为工作量太大?还是因为某些环节效率低下?如果只是简单地“赶人走”,而没有解决根本问题,那那些未完成的工作怎么办?是推迟到第二天?还是变相要求员工在家继续?这就有点变味儿了。真正的“强制下班”,应该是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了该完成的任务。如果企业真的想推行这个制度,就得有配套的措施来保障工作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以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奉行“996”甚至更疯狂的工作模式,这背后也反映了一种“卷”的文化,以及以投入时间来衡量付出的管理思路。现在突然来个18点强制下班,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调整,更是对整个管理理念的颠覆。企业是否真的做好了从“时间管理”转向“效率管理”的准备?是否愿意投入资源去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技术工具,而不是把压力都压给员工?

4. 行业竞争环境。 毕竟是头部公司,如果微信能成功实行这个制度,并且依然保持高效率和创新力,那么很可能会成为行业标杆,引发其他公司的效仿。反之,如果试行不顺,反而被竞争对手抓住机会,那这个制度就难以长久。毕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种不符合现实的制度都可能成为致命伤。

那么,工作做不完怎么办?

这才是大家最关心也最现实的问题。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加班不是因为我们效率低,而是因为工作量本身就大,或者项目周期紧。如果真的到了18点,工作还一堆,该怎么办?

优先级的梳理和任务的再分配: 这得靠管理者和团队成员的沟通。在临近下班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机制来判断哪些工作是紧急且必须在当天完成的,哪些是可以推迟的。对于确实做不完的工作,管理者需要根据优先级进行重新分配,或者与相关方沟通调整预期。

工作流程和效率工具的优化: 如果普遍出现工作做不完的情况,那说明现有的工作流程或者工具存在问题。公司需要深入分析瓶颈在哪里,是会议太多?信息沟通不畅?还是某些技术工具效率低下?通过技术升级、流程再造来提升整体效率,让大家能在8小时内完成更多工作。

精简不必要的任务: 有时候,工作量大并非因为核心任务多,而是因为充斥着许多低价值、可有可无的任务。比如一些不必要的汇报、冗余的会议。管理者需要有魄力去砍掉这些“低效能”的工作,让员工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沟通和协商,调整预期: 如果真的遇到特殊时期,比如重大项目上线前,工作量确实激增,那么“强制下班”可能就需要一定的灵活性。这时候,更重要的是公司与员工之间坦诚的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例如是否可以短暂地弹性加班,但需要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并且承诺在项目结束后会恢复正常的作息,甚至给予额外的休息。关键在于“透明”和“协商”,而不是生硬的“强制”。

人员的补充或结构的调整: 如果长期存在工作量远超现有人员处理能力的情况,那说明公司在人员配置上可能存在不足,或者团队结构存在问题。公司应该考虑招聘更多人手,或者调整团队的职责划分,让工作量更加均衡。

总而言之,腾讯微信试行“1065”工作制,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尝试。它代表着一种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反思和对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视。但这种制度能否真正落地并持续下去,取决于它能否在效率提升、文化转变和实际操作层面都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只是一个口号,而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那恐怕很难走远。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让大家真正地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工作,而不是简单地把工作时间卡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种所谓的到点强制下班,非必要绝对不允许加班的模式,最适合在广大制造业,传统行业里实施和推广。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可以通过远程办公的形式来解决,如果强制实施这种制度,在各大厂都还在激烈竞争,互相争抢对方业务的情况下,只会各自想出各种骚操作,让员工实现不在公司,但依然可以工作的目的。

而在传统行业和制造业里,大部分生产资料都被局限在工厂或者办公室里,只要人离开了公司,就能真的实现彻底没办法工作的目的。

对于工厂而言,通过某种强制制度,让所有的工人到点后,必须下班,全部都得离开工厂。那就能实现所有工厂都只能每天工作八小时的情况,这样也就不存在,你们都休息,就我自己偷偷生产,卷死大家的情况了。

很多时候,制造业的大部分危机,都是因为产能过剩。

而产能过剩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大家都闷着头干,但闷头生产出来的商品却没有那么多人来消费。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想的办法竟然是,继续甩开膀子闷头干,把利润再干得再薄一些,从竞争对手那里再多抢点份额,自己这边多干点无所谓,靠量取胜也能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

于是,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文化就开始在各行各业蔓延。

只要没有一种更高的力量,可以让全行业都必须强制遵守某个规则,那所谓的八小时工作制,就很难实现。

既然互联网行业如此难实现,不如先从可行性更高的制造业和传统行业开始吧?

但你说为啥就没人管管工厂和传统行业的加班问题呢?

user avatar

丑话说在前头,腾讯的工作强度,整体是很低的。

如果工作做不完,要么自己好好想一下对不对得起这份工资。

要么就默默加班,刷出一堆加班记录。

然后在内网悄悄发起一个反复被提起的问题:

经常需要加班,是能力不足还是领导工作安排不合理?

然后再看看,加班这件事,是领导着急还是你着急。

腾讯的现状还不满足吗?

一个工具类App的团队,包含设计,产品,测试,开发,市场,运营等等超过50个人,甚至达到上百人。

普通公司20个人可以做完的项目,腾讯的正式员工得是三倍人数。

整个腾讯大多数正式员工是这样开始一天工作的:

早上

10点:到公司,吃完早餐坐工位回个神……

10点30分:开开会,对对需求,讨论一下怎么做需求,调整或者修改。

11点30分:考虑中午吃什么,也差不多准备去饭堂了。

11点50分:人在电梯,勿CUE……

12点:午饭,午觉……

下午

2点:睡醒,回个神,喝个咖啡。

2点半:进入状态,开个需求会,3点开始干活。

5点30分:考虑晚餐吃什么,也差不多准备去饭堂了。

5点50分:人在电梯,勿CUE……

6点:晚饭。

6点45分:娱乐时间,LOL,和平精英,王者走起……

7点30分:重新打开需求,继续撸需求……

8点班车:跑路,或者继续。

10点:餐票到手,打车报销费到手,提肛跑路……

请问这样的日常,几点下班合理?

记住,我只说大多数人工作日常,评论区有劳模也不用跟我杠,没意思。

在腾讯,正式员工摸鱼的时间不要太多,日常还有兴趣小组各种娱乐。

比如桌游,音乐,健身,瑜伽等等兴趣小组,在晚上饭后一起开黑。

自愿加班,很多人是为了参加兴趣小组,一方面锻炼身体培养同事感情。

一方面反正也有福利,比如班车,宵夜餐卡,打的报销等等。

真正工作量超标需要加班的,领导会主动让你申请,他给你直接通过审批。

正式申请加班成功,还有1.5倍工资或调休,节假日还有2倍3倍工资不等。

腾讯内部,大多数人就是很清闲,能力连外包都不如,别整天拿工作多累说事。

我见过离职后,靠着关系,直接免面试回到腾讯的,也见过整个部门从总监到组长到组员全部都是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的人。

内部的好项目都是抢破头,没关系根本拿不到好项目。

KPI衡量的是什么?是对项目有什么帮助,对公司有什么贡献,提升了什么业务数据。

拿不到好项目,能力再出色,KPI表现不出来怎么发光?

而拿到好项目的,能力再弱,KPI数据也是蹭蹭的上涨。

所以,如果重点根本就不是晚上18点强制下班,而是现在整个腾讯这么多年,好产品没几个。

在最上面的领导层看来:加班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主流价值。

当整个腾讯的基础组成都是关系户的时候。

当整个腾讯搞关系大于搞业务的时候。

加班不加班,一样都做不出伟大的产品。

那既然如此,加班就显得没有任何价值。

早在2015年左右,腾讯的中层领导都会在接近下班的时候,在RTX群提醒大家早点下班。

因为在2014年腾讯内部就掀起了一股质疑,加班到底是领导工作安排不合理,还是个人的水平不足。

如果是说个人水平不足那还是小事,一旦要是领导被质疑工作安排不合理,那才是大事!

所以领导们为了明哲保身,确保自己的晋升之路,当年都主动压下加班的现象。

如果有某个部门突然忙起来,一般是要进行大版本迭代,或者要推出新产品的时候。

这种频次很低,大概是季度或者半年一次,也是为了赶半年一次的考核有好成绩。

平时正式员工的工作强度很低,真正最恶心的制度是外包

国内大厂都有外包和外聘的老毛病。

明明是正常的工作,但是因为不好用KPI衡量,于是这部分的脏活累活,没人愿意干。

索性干脆全部丢给外包人员。

比如:海报设计,粉丝运营,辅助工具研发,活动策划等等。

这些东西为什么正式员工都不想干?

因为:

你怎么论证设计的海报给公司带来了有用的价值。

点击率转化率这些都没用,因为可能是节假日看的人多,或者投放时间段和时长导致数据本来就好,无法论断是设计水平比另外一个设计师更好。

你怎么论证粉丝运营的口碑上升对公司有什么价值?

产品好评率上升没用,可能是产品本身迭代完更好了,可能你的粉丝样本数据不一样,可能有的人今天过节心情就是好,给多了一点好的评价,无法论断是通过你的努力让口碑上升。

你怎么论证辅助工具的研发给项目带来什么帮助?

辅助工具只是核心产品里面的子功能,也许是产品的入口调整了,也许是不同的时间段导致使用辅助工具的人多了,无法论断是辅助工具本身就好用。

就说这么多,经历过通道晋级的人应该懂得都懂。

上面对于员工的灵魂拷问永远都是:

你做的事情,给公司带来什么确切可见又能论证的提升。

什么加班不加班,跟外包机制相比,就是个弟弟。

那些出不了成绩的非核心项目,统一丢给外包去做。

那些核心项目中,实在不能给外包做需求,就给团队里面关系链最差的边缘员工去做。

而外包员工,收入只有正式员工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干活特别多,面临淘汰压力,加班常态。

再反观正式员工,随便几万月薪的人群还想着享清福,说实话有点不知害臊

事实上,正常上班时间没完成工作,对于老油条来说,以前可以偷偷加班混过去来解决。

或者下班后,在公司学习技术提高自己,还能博得在领导面前勤奋好学的印象分。

现在强制下班,真正的作用是,遏制老油条当混子,也削弱一些刷印象分的内卷员工。

至于外包……

腾讯的制度跟外包公司派遣的员工有什么关系,对吧?

PS:千万不要想着去腾讯外包,然后期待转正。
难度比普通社招困难好几倍,100个外包员工大概才有1个能转正,每年的名额也就那么几个
外包卷得太厉害!
我见过唯一一个转正的,进了腾讯后,基本上天天都是在加班,主动帮正式员工分摊工作,围绕着导师和领导转,持续了一年多,最后才转正。
再PS:女生在大厂比男生吃香,好混很多。
user avatar

“工作做不完怎么办?”

这话问的,你是站在哪波的?以前工作做不完靠牺牲打工人的利益弥补管理短板,为资本家赚取更多利益,当时社会风向如此,效率优先,一两个打工人发声没啥用;现在风向会逐渐变过来了,分配环节更注重公平了,再压榨员工下班时间为资本家贡献利润要受到毒打了。

现在可以回答一下“工作做不完怎么办”,明天接着做呗,如果明天是周末,那就周一再做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