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老天爷欠江西农村一个好儿媳?你家媳妇 20 年前就埋土里了》一文?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具冲击力,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社会痛点:农村年轻女性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它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辛辣的口吻,将“老天爷”拟人化,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宿命论式的悲哀,而“欠江西农村一个好儿媳”则精准地定位了问题的地域性和具体表现——农村家庭渴望儿媳,尤其是能持家、懂事的儿媳,但现实却是许多年轻女性的离开,甚至用“埋土里”这种极端的比喻,来形容她们的“消失”和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

文章的叙事方式,很可能通过描绘具体的农村家庭场景来展开。比如,可能会有一位年迈的父母,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盼望着儿子能成家立业,带来一个温顺孝顺的儿媳,帮助操持家务,延续家族香火。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年轻人的择偶观发生变化,这些传统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文章很可能通过对比来强化其论点。一方面,它会描绘出传统农村对“好儿媳”的定义:勤劳能干、孝敬公婆、顾家持家,甚至是能够为家庭带来更多经济支持(例如通过嫁妆)。另一方面,它会揭示现实的残酷:年轻女性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进城发展,或者即使留在农村,也未必愿意承担传统意义上“儿媳”的角色。更深层次地,文章可能会触及更敏感的社会现象,例如一些地方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导致男性结婚困难,而一些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她们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属品,而是更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

“20年前就埋土里了”这句话,更是文章情感和主题的升华。它可能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埋葬”,而是象征着一种“未竟的生命”或者“被耽误的人生”。或许是指一些年轻女性在贫困和封闭的环境中,早早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就像被埋在土里一样,无法绽放生命的光彩。也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射了那些因为贫困、彩礼等原因而无法结婚的男性,他们的人生也如同被埋葬,充满了无奈和遗憾。这种说法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意义,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并引发共鸣。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很可能是一篇探讨农村社会变迁、城乡差距、婚恋观念以及性别角色的社会评论文章。它通过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和可能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发读者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农村社会的困境: 年轻劳动力的流失,老龄化问题,以及传统家庭模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
女性的解放与选择: 女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她们有权利追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这必然会改变传统的家庭构成。
婚姻与经济因素: 经济压力、彩礼等问题在农村婚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家庭和个人幸福的影响。
情感的张力: 文章可能通过老年父母的期盼、年轻人的无奈等角度,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张力,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更有对未来的迷茫。

文章的“辛辣”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农村社会现实中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方面,而是直面问题,用一种“反讽”或者“戏谑”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和思考。它可能并不是在“指责”谁,而是在陈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试图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所触及的“欠”字,更像是对一种不公平命运的抱怨,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群体被边缘化的反思。

总而言之,这是一篇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文章,它可能触及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一些最核心、最尖锐的问题,并用一种充满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是一篇温情脉脉的抒情散文,而是一篇带有批判性、洞察力和情感张力的社会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60215更新:

谢谢各位的回复。这个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哪一个性别的漏报具体到底是多少,不在于分解这个2.5倍的差距计算出有多少锅应该让给漏报,有多少锅应该分给性别不平等

关键在于,影响普查数据婴儿死亡率的因素非常多,就这两次普查来说,整个国家的婴儿死亡率都会被漏报80%,在性别上的非对称影响因素更多。

特别是对于出生人口整体漏报20%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再用“男女婴儿死亡率之比”这个错误的指标不加讨论地论证一个内容,得出的任何结论都没有意义,更何况是一个明显异常的结论。

有一些人也提到,如果存在死亡率漏报的话,男女都应当都漏报,全国各地区都应该有漏报,因此男女婴死亡率比例这个数字仍然能说明问题——这个判断是错的,因为漏报的程度差异非常大。比如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

这篇文章研究了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各地区、各性别、各年龄的死亡率漏报情况(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做同样研究的文献暂时没有)。

从上表可以看到,各地区的0岁漏报率最低为16.11%,最高则高达69.16%,这说明在同样死亡率情况下,漏报率最低的地区前者的统计数字可以比后者高出两倍多。就分性别来说,江西的男性0岁漏报率为31.55%,女性为16.11%,也有很大差异。这还是普查质量相对较好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对出生人口的调查整整漏掉20%,质量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差的一次,不同地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松紧不一,漏报的出生和死亡的差异只会更大,这导致男女婴儿的死亡率差异更加不能说明问题。

你看到的数字,和真实的数字到底有多少差距,你根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一大堆主管的客观的调查数据放在那里可以随便用,就是用1-5岁的男女幼童死亡率比值来说明这个问题,都要更加合适,大家偏偏在讨论那个错误得最严重的指标。

当学术界的论文都在讨论婴儿死亡率这个指标到底是漏了70%还是80%,讨论如何通过各个地区的经济指标反推漏报率和真实死亡水平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用这个指标找到了个大新闻,这让人非常抓狂——不是要洗江西的地,而是不能在垃圾上建立你的整个推理。

要证明江西重男轻女、杀女婴土里埋的,可以尝试从亲身经历来说明江西重男亲女,以道听途说来说明江西重男轻女,以其他种种数据什么的也好,都可以拿来说明江西重男轻女。

你可以找一万个指标来证明,而这篇文章只是说,你恰恰不能用这个指标(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婴儿死亡率差异)来证明。即便如此,还有9999个指标可以继续用呢,何必继续沉溺在这个错误的数据里面?


20160213原答案:

婴儿死亡率这个数据,默默无闻了一辈子,加起来都没有收到过如此高的关注。这当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它作为公共卫生情况的衡量指标,非常重要。但是《埋土里》这篇文章,似乎想要把分地区、分性别的婴儿死亡率和「哪个地区最为重男轻女」这个问题挂钩,这就值得商榷了。更何况,在近两轮普查所报告的婴儿死亡率都错得一天世界的前提下,拿出一个女婴对男婴的死亡率比值来作为论证的唯一论据,就更加不合适了。

在开始讨论之前,先明确一下《埋土里》这篇文章里数据的引用来源:《中国婴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地域差异》,刊登在2013年第2期的《中国卫生统计》上。这篇论文认为「造成婴儿死亡率性别比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偏好男婴的传统观念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和《埋土里》的观点基本一致。

一,婴儿死亡率的经验数据

计算婴儿死亡率,需要两个数字,一是1岁以下的婴儿总出生数字,二是1岁以下的婴儿死亡数字,后者比上前者,就是「婴儿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一起被提起的,常常是「幼儿死亡率」,指的是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情况。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影响婴儿死亡率的公共卫生状况常常会同方向影响幼儿死亡率,我们能够看到下图:

上图的计算数据来自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为1995到2000年世界各国各年龄死亡率。从图中不难发现,婴儿死亡和幼儿死亡的关系几乎落在一条线的附近,这说明从经验数据看,如果我知道了一个国家/地区的5岁前幼儿死亡情况,那么我去猜他的1岁前婴儿死亡情况,结果一般会八九不离十。

由于中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仅仅报告了1岁之前的死亡和1岁后到5岁之前死亡情况,为了可比性,我们把上图的坐标变换一下,比较世界各国的每千名出生人口在1岁之前的死亡情况和1岁后5岁前的死亡情况,得到下图:

二,中国的婴儿死亡率

接下来,我们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各地区的1岁以下死亡率和1岁以上5岁以下拿出来,往上图里放。

问题来了——几乎所有中国的点,都偏离了世界各国组成的经验数据,其特征是,1岁之前的死亡情况相对于1岁后到5岁前的死亡情况严重偏低。换句话说,世界的普遍情况是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大部分出现在1岁以前,而中国则恰好相反,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大部分在1岁之后发生

这个死亡率比较的逆转十分反常。是中国对1岁以前的婴儿照顾得特别好呢,还是对1-5岁的幼儿保护特别差?都不是,答案是婴儿死亡的漏报。普查数据中婴儿死亡率的漏报记录常常见于学术论文中,不说汗牛充栋,也至少有几十篇了,例如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死亡水平间接估计

“六普”报告的婴儿死亡率误差和实际水平的估计

等,主要证据和原因有这样几项:

1,普查的死亡登记询问一年内家庭中的死亡情况,而婴幼儿的死亡往往会对家庭造成更大的伤痛,有时会被被调查者选择性遗漏,调查员也没有手段加以验证。

2,通过一些较为严格的抽样调查和原卫生部的监测数据,可以发现普查可能严重低估了死亡情况。例如山东在1985年的一次婴儿死亡回顾性调查中发现,常规生命统计的婴儿死亡率漏报率为77.6%(《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据原卫生部每年在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点统计的数据,2010年卫生数据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约为13.1‰,而六普的婴儿死亡率仅为3.81‰,两者相差3倍多(

六普数据中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概率的质疑与评估

)。

3,计划生育实行后,一些超生婴儿既不报出生也不报死亡,加上风俗或者统计技术上的原因,一些活产后死亡的情况被记为死产,不计入婴儿死亡数字——但是,在出生后1 个月内死亡人数大概占婴儿死亡总数的70%左右,漏计这部分婴儿死亡必定会极大地漏报婴儿死亡情况。

三,江西发生了什么?

上面一段说的三个因素,主要会影响1岁以下的婴儿死亡率数据,对1岁之后,5岁之前的儿童死亡率数据影响较小,因此我们可以用1岁后5岁前的死亡情况来大致代理这个地区的公共卫生情况。

现在我们再回到上一张图。可以看到,江西女童的1岁后5岁前死亡率和1岁前的死亡率组合,落在了世界的经验数据点堆中,这说明江西1岁以前的女婴死亡情况实际上与当地的公共卫生状态(可用1-5岁的死亡率来体现)是相匹配的,并不能看出江西1岁以下的女童暴露在了超额的死亡率之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女婴遭到遗弃虐待导致死亡的情况真实存在,她们的死亡也绝不会向人口普查员报告。

数据的问题主要出在男童身上。男童的1岁之前死亡率,比起世界的经验数据偏低了60%左右。这当然不可能是江西人民有特殊的办法能够降低1岁之前男童的死亡率却没法降低1岁后男童的死亡率,只可能是死亡漏报。在我看来,漏报最有可能来自超生男童死亡后被隐瞒。假设所有计划内子女的死亡都会报告,而计划外子女的死亡会被瞒报,那么在B超性别判断技术泛滥的地区,就会出现这种性别不对称的漏报情况。

例如,一户打算超生的家庭很容易判断腹中男女,女性便流产,男性才被允许出生,那么当超生的男童如果在1岁前死亡,其死亡又被隐瞒下来时,男婴的死亡率便会被低估;而女婴由于不可能在计划外出生,其死亡率不会受到影响。

小结

综上所述,从统计数据里看到女婴的死亡率高于男婴的死亡率,不能推出江西女童的生存环境堪忧,更加没法推出「女婴土里埋」的结论,因为这完全可能是男婴死亡相对于女婴死亡漏报得更多造成的;反过来,女婴如果真的在1岁之前土里埋了,这些死亡也不会体现在普查数据里。

如果要看男孩与女孩的生存状态,1岁后到5岁前的死亡率由于受到的漏报影响相对较小,其对比可能会更有说服力,第五次人口普查算出的这个数字的排序如图,江西排名第9,第1名是甘肃省,女童对男童的死亡率比值为1.13:1,也并没有2.5:1这样的夸张。

最后,要提醒大家一句,这两次普查对出生人口的调查质量之糟糕,光是质量检验、数据评估之类的话题就已经让学者们写出了成堆的文章。因此对那些把出生性别比啊,分性别婴儿死亡率之类的数据不加调整地和「哪个地区最重男轻女」之类的时髦话题联系起来的文章,都要小心,他们一般都只是在垃圾上生产垃圾。

注:

1-5岁的分性别死亡率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也同样会出现性别不对称的漏报,只是比1岁前好一些而已,因此文章里的表格也完全不能用来当作「哪个地区最重男轻女」的榜单,切勿因不单纯的目的引用该表。

user avatar

我个人认为数据帝这次chenqin太马虎了。江西人口男女差异绝对不是统计上的失误造成的,

因为全国人民的劳苦人口的统计习惯基本是一致的,没道理某个省份差异特大。

(同理,当年59-62的死亡率绝对不是统计误差导致的。)

1,个人认为过1岁了,基本上就是家庭大致接受了,谋杀就结束了。之后的数据算是正常的。所以1-5岁的数据反证了1岁下的真实。

2,计划生育应该是加重了这种谋杀的比例。

3,还有很多人在怀孕就选择性流产,从出生数据可以看到很明显。

2.5:1 也许有统计上的一定误差,但是出生率差异+死亡率差异明显说明江西的重男轻女是女婴减少的主要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具冲击力,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社会痛点:农村年轻女性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它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辛辣的口吻,将“老天爷”拟人化,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宿命论式的悲哀,而“欠江西农村一个好儿媳”则精准地定位了问题的地域性和具体表现——农村家庭渴望儿媳,尤其是能持家、懂事的儿媳,但现.............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一位七旬老人,本该安享晚年,却要面对重病和失所的困境,这背后隐藏着太多令人唏嘘的现实。事件的根源与分析:首先,我们得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看。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继父子关系本身就比亲生父子关系多了一层磨合和理解的挑战。老人在年轻时,可能出于感情、责任或是其.............
  • 回答
    洪素珠女士对一位年长男士的言论事件,确实在社会上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既要理解事件本身的细节,也要探究其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心态和历史背景。事件本身:言语的攻击与伤害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洪素珠女士的言论是极其不当和具有伤害性的。她使用“中国难民”、“滚回中.............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大盗贼霍老爷”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知乎作了什么恶》,我来详细聊聊我的看法。这篇文章,顾名思义,是作者对知乎平台近年来发展态势以及其内容生态做出的一些批判性反思。整体来看,霍老爷这篇旧文,虽然发表已有一段时间,但其中提出的很多观点,至今仍能在知乎的现状中找到回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讨论价.............
  • 回答
    抱歉,我无法对@霍真布鲁兹老爷 1 月 21 日在微博上辱骂荆州地区学生的言论进行评价。原因如下: 缺乏具体信息: 我没有访问微博特定用户过往言论的权限,也无法查询到“@霍真布鲁兹老爷”在1月21日发布的具体内容。因此,我无法了解其言论的具体上下文、内容和性质。 评价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 对.............
  • 回答
    这五位老爷,论起名号来,倒也响亮,都带着个“爷”字,透着几分尊贵和江湖气。不过,这“五爷六爷七爷八爷九爷”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敢这么称呼的。他们是在特定的圈子里,有着自己的分量和说法的。要评价他们,得先弄清楚他们各自的“门道”和“能耐”。虽然我没法给你拿出他们的族谱或者官方的简历,但根据一些民间传.............
  • 回答
    说起卡尔·拉格斐,这位被誉为“老佛爷”的时尚巨匠,他的离世无疑是时尚界一个时代的终结。从上世纪50年代步入时尚圈,直到2019年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时尚史,他的才华、他的远见、他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时尚的理解。重新定义奢华与经典:香奈儿的复兴与辉煌谈论卡尔·拉格斐,绕不开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当一个“老外”对你说中国人并不爱家时,你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回应。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和多角度解读的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老外”的说法可能源自哪里。1. 文化差异的视角: “家”.............
  • 回答
    老回(不老的老回)的维权行为,从多个维度来看都足够引人深思。他的故事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几乎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他所做的不仅仅是为自己争取权益,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于“维权”这件事的认知。要评价他,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是他维权的“执着”与“坚持”。这几乎是老回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我们.............
  • 回答
    坐在老酒馆里,看着店家熟练地拎起那带着温润光泽的二两白瓷杯,小心翼翼地斟满一杯琥珀色的液体,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这不仅仅是因为那熟悉的酒香,更是因为这“老二两”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酒精,还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和故事。要评价这老二两,不能只看那杯中的酒,得从它出现的场景、承载的文化、以及.............
  • 回答
    “老梁”梁宏达,这个名字在当下的舆论场中,算得上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评价他,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他身上裹挟着太多复杂的元素:媒体人、评论员、知识普及者、甚至还有点争议人物的标签。从媒体人的角度看,老梁确实有他独到的一面。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恐怕就是那个在电视里侃侃而谈的评论员。他不像一些刻板的.............
  • 回答
    要评价《老友记》里的莫妮卡,我觉得就像在评价一个你认识了很多年,又爱又恨,但最终又非常欣赏的朋友。她身上有太多鲜明的特质了,优点缺点都特别突出,也正是这些让她成为了一个如此立体、如此让人难忘的角色。首先,说到莫妮卡,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绝对是“控制欲”和“洁癖”。 这一点简直是她的金字招筋,无论在.............
  • 回答
    老郭嘛,这几年可以说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这个人,大家也都知道,有 his own way of doing things,有时候挺让人捉摸不透的。这次《老郭有新番》这个节目,我是看了几期,也听到不少朋友聊。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好或不好来概括。首先,这节目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老郭”的地方.............
  • 回答
    罗永浩关于“冷嘲热讽蔚来的是傻缺”的言论,确实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也挺符合老罗一贯的风格。要评价这番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理解老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老罗是个性情中人,这点大家都有目共睹。他自己也是个创业者,经历过风风雨雨,深知创业的不易。蔚来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中国品牌,在起步阶段确.............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公交车上三位老人要求小孩让座,被拒后训斥小孩并动手”的事,光听着就觉得挺让人心塞。怎么评价老人的行为?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而且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老人的行为,从常理和情感上说,确实很难让人接受。首先,“尊老”不等于“无理取闹”。 咱们从小.............
  • 回答
    @不老的老回 (以下简称老回)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物,尤其在数码产品领域,他以其敢于挑战大品牌、揭露产品缺陷和“砸手机”等行为而为人熟知。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因为他的行为和言论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1. 敢于挑战大品牌的勇气和坚持:这是老回最鲜明的标签。他曾经多次因为手.............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困境的复杂问题,涉及道德、情感、社会责任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对于“老人为支持抗疫,捐出毕生积蓄,应不应该收这个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肯定和尊重老人捐赠行为的道德层面: 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人们捐出毕生积蓄,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伟大情怀,.............
  • 回答
    一曲京城胡同里的末路悲歌:《老炮儿》的观影体会初次听说《老炮儿》,觉得片名挺有意思,带着一股老北京的京腔京韵。看完之后,才明白这“老炮儿”三个字,承载的不仅仅是岁月,更是时代的变迁,是几代人价值观的碰撞,是一曲关于坚守与落寞的末路悲歌。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将一个看似简单粗暴的“茬架”故事,拍得.............
  • 回答
    “Chinese get out!(中国人滚出去!)”这句话,无疑是一句充满歧视和侮辱性的言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它都站不住脚,也无法被理解。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排斥和驱逐。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基于对方的中国身份,而表达出一种敌意和拒绝。这种基于种族或国籍的排斥,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行为,.............
  • 回答
    NGA老哥奔袭长沙:一场充满戏剧性的线上到线下狂欢NGA,即国内知名游戏论坛“艾泽拉斯国家地理”,一直以来都是玩家们聚集、交流、甚至“搞事情”的圣地。而“NGA老哥奔袭长沙”,这个带着几分江湖豪情又充满奇幻色彩的说法,指的是一次由NGA论坛用户自发组织,前往长沙,围绕着某个热门游戏或事件展开的线下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